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地方,中央,皇权,相权,(一)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央:,中外朝制度,内朝(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外朝:执行机构(三公九卿),地方:,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二)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决策门下省封驳审核尚书省执行,地方:,节度使藩镇割据,一、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三)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中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措施:,政治上削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削夺武将兵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更戍法,中央:中书门下为宰相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参知政事管行政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州郡长官改设文官,设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中央设三司,地方设转运使,(四)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中央:,中书一省制(废三省,行一省),地方:,行省制度,少数民族设宣慰司,(五)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中央:,地方:,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行政按察司监察都指挥司军政,(六)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设军机处,设内阁,(一)汉代:1、西汉加强君主专制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史实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史实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日夜饮醇酒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中朝:,皇帝,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汉代:2、西汉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侯以为中央的藩篱,是一个失策,致有“孤立之败”。所以他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中央集权的发展,汉代:2、西汉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侯以为中央的藩篱,是一个失策,致有“孤立之败”。所以他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推恩王侯子弟)、,汉代:2、西汉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侯以为中央的藩篱,是一个失策,致有“孤立之败”。所以他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推恩王侯子弟)、,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诸侯和地方高官)。,“附益之法”。,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特点:,(二)隋唐:1、隋唐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审议,封驳,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史实:(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和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特点:,作用影响:,(二)隋唐:1、隋唐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审议,封驳,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分割相权,分割传统王权,决策、审议、执行,立法、司法、行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最高法院、总统,封建社会皇权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地方:唐朝的藩镇割据,背景: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设置屯戍军,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节度意为节制调度)应时出现。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2、唐朝的藩镇割据,背景: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2、地方:唐朝的藩镇割据,设节度使唐中期,(三)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措施:“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宋史石守信传),(三)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措施:守内虚外:宋太祖及其后继者大多按“守内虚外”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当时,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强干弱枝: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更戍法: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三)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措施:将禁军一分为三:废除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三)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措施:将禁军一分为三:废除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评价:,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四)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中书省,皇帝,枢密院,宣政院,(军事),(行政),(宗教;西藏),1、中央:中书一省制,2、地方:行省制,元朝疆域十大行省,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路府州县)、宣政院辖地和宣慰司。,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背景:疆域空前扩大、北宋地方管理的问题,地方,中央,皇权,相权,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被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过程。,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资治通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清,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宋,秦,“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西汉,根本目的: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完善选官、用官的官吏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看科举考试的情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也”。“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二、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地方考察自上而下年举孝廉为官,品评官依据世家门第评定人才等级为官,中央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品行(孝悌廉正),门第,才学知识,科举制创立的意义:,1、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国家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2、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它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4、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私人田地买卖合同协议书
- 混凝土工合同分包协议书
- 空压机出租租赁合同范本
- 食堂托管承包协议书范本
- 瓷砖墙改造租房合同范本
- 申请签订意向协议书范本
- 机械技术学徒培训协议书
- 电梯广告发布协议书范本
- 独家合作分发协议书范本
- 船舶清洁合同协议书范本
-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存在问题
- 2023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社区工作人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GB/T 19466.1-2004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1部分:通则
- GB/T 18606-200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
- GB 2811-1989安全帽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金字塔原理(完整版)
- “扬子石化杯”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选拔赛暨2022年江苏赛区复赛试题及答案
- 公共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 浙江省引进人才居住证申请表
- DB62∕T 4134-2020 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