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保险第一章 财 政第一节 财政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税务、保险、工商等部门几经分合,直至1989年7月,财税局分设。1992年各镇设立财政所。1996年4月9日,云安县财政局从原云城区财政局分设独立运作,7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监察股、文教行政股、工交内贸股、外经股、基金与收费股、农业股、基本建设股、财税法规股、预算股、会计股、社会保障股共12个股(室),辖六都、高村、白石、镇安、茶洞、托洞、富林、南盛、石达石9个财政所。同时管理县税收财务大检查办公室和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具体工作。首任局长詹琼秋。县财政局是县政府主管财政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是负责综合管理全县财政收支,主管执行财政政策,实施财政监督,参与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第二节 财政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对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之间划分财政收支管理权和分配权的根本制度,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 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1988年为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中央财政以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以后,返还额在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达不到基数的相应扣减返还额。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执行。原来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地方1993年承担的20%部分出口退税以及其他年度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相抵后,确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以后年度按此定额结算。19962000年为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发展镇级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根据“分税分成,水涨船高”的财政体制原则和要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云安县对县辖下各镇实行“合理调节地区间财政分配,收入上解,支出下拨,超收分成,减收减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一年”的财政包干办法。第三节 财政收支云安设县以后,财政部门根据新县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各项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推进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认真落实中央高速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基本保证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一、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县财政收入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主要包括五大类:工商各税收入、农业“四税”、企业收入、非税收入和其他专项收入。1、工商税收工商税收,随着税制系列改革,云安县工商税主要划分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退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屠宰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筵席税等,1996年以后,逐步完善了工商税收制度,19962000年全县工商各税收入累计5455万元,其中2000年全县完成工商税收1340万元,工商税收已成为云安县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农业税收云安县的农业税收主要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四种,其中农业税占比重较大,1979以后,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上级规定的税率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稳定负担,实行“增产不增税”等政策征收。19962000年全县农业税收完成2427万元。3、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反映国有企业上缴的税后利润,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其他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1996年至2000年,云安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合计为50万元。4、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其他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利用国有资产(资源)、政府投资,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职能、政府信誉,获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罚没收入;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取得的收益;土地、海域、矿区、场地等有偿使用收入;对公共资源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垄断)经营权等进行招标拍卖的收益;按照国家规定集中的非财政预算安排的收入(包括主管部门提取的管理费、收入分成、下级上解资金等)、以政府名义获得的各种捐赠资金;除上述所列项目之外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非税收入。1996至2000年,全县共组织了政府非税收入合计为2339万元。5、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国家预算调节基金、追回赃款和赃物变价收入、公产变价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等,19962000年,全县完成其他收入3万元。19962000年,云安县的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有所增长,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476万元,比设县时的1996年财政收入1529万元增加947万元,增长了62%。 表12-1-3-11996年2000年云安县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年度金额收入名称19961997199819992000一、工商税收776981110712511340二、农业税收540466448443530三、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四、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0-40五、行政性收费1045106六、罚没收入202278435540402七、专项收入517210098八、其他收入3本年收入合计15291725206223822476二、财政支出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根据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同职责,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按照政府的事权划分确定的支出。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价格补贴支出等。云安设县后,其财政支出主要有:1、经济建设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主要包括企业投资、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林水气象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发展生产、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建设等支出,1996年全县经济建设支出1915万元,2000年支出2188万元,对比增加273万元,增长14.26%。2、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公安政法机关、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经费,其中包括人员经费(工资、福利费)和公用经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费等),其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支标准,以及编制预算进行管理。1996年该项支出1437万元,2000年支出2590万元,对比增加支出1153万元,增长80.24%。3、各项事业支出事业性支出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学、广播、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公费医疗等,该项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占的比重较大,1996年该项支出2220万元,2000年支出3370万元,对比增加1150万元,增长51.80%。4、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有两部分:一是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用于再就业培训、下岗职工生活费补助及其养老、医疗、失业的保险费;二是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主要是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的补贴支出。云安县社会保障支出从1998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0万元。5、抚恤救济支出抚恤救济支出主要包括病故残疾抚恤费,军烈属、复员退伍军人补助费和离退休费、城市贫困户补助,举办社会福利事业费以及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支出等,这项支出1996年390万元,2000年759万元,对比增加支出369万元,增长94.62%。6、其他支出其他支出主要包括民兵建设费、兵役征集费、营房修缮费、看守所和拘留所经费、武警中队和消防队经费,落实有关政策调整肉价补贴和其他杂项支出等,19962000年全县其他支出达3480万元,其中2000年该项支出653万元。1996年以来,云安县财政局坚持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做到生财有道,聚财适度,用财合理,理财有方,用好一分钱,管好一分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支出上,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严把预算编制,安排好财政的支出口子。在严格把好一般性支出方面,面对财政紧张状况,正确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运用“三保”(保大局、保重点、保稳定)、“三压”(压非生产性支出、压集团消费、压弹性支出)、“一提高”(提高财政资金支出使用效益)的理财方法,使县的财政年年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表12-1-3-21996200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情况表单位:万元年度收入名称19961997199819992000一、基本建设支出931433854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430407247三、农业支出77284613198691203四、林业支出37465514166五、水利和气象支出575664329511六、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28514110193七、流通部门事业费21343210989八、文体广播事业费129271442275253九、教育支出18342201245824702665十、科学支出1722141338十一、医疗卫生支出240394417399414十二、其他部门的事业费347385257163253十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34149142197280十四、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256301330419479十五、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1310十六、国防支出243551十七、行政管理费11171215174017211864十八、武装警察部队支出201897十九、公检法司支出320441494541726二十、城市维护费570482353227172二十一、政策性补贴支出186169404272441二十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05165141二十三、专项支出101107100103二十四、其他支出369726832900653一般预算支出合计697583389926939210466第四节 财政管理一、 预算管理1996年以来,云安县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预算单位收支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决算制度,执行编制、审核和批准程序,对各项预算单位实行“年初有预算,月终有计算,年终有决算”的管理制度。全县的年度预算和年终总决算报经上级财政机关和县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并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批准后实施执行。县财政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法,按照预算计划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坚持抓收保支,密切与税务、审计等部门联系,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缴交入库。在办理预算拨款时,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分清主次缓急,保证重点,有计划合理地调度资金,坚持支出按预算、追加按程序、不办理超预算和无计划的拨款,以确保预算收支平衡。19962000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二、财务管理(会计管理)县财政局加强会计培训和会计职称管理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会计人员业务档案。19962000年,全县举行会计培训(包括会计证考证培训、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664人次。到2000年,全县有会计持证人员616人。全县企业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有关财会制度执行。事业单位按国务院1997年1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执行,同时,事业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预算外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是有关单位凭借国家权力或由国家授权而取得的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其收入包括地方财政部门的各项附加收入,集体事业收入,专项收入等,事业行政单位的专用基金,经营性服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资金,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税收分成等。其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城市维护支出,福利奖励支出,行政事业支出等。县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1997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管理的制度,实行“定额上缴统筹,结余留用”的方法。并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各种基金的清理登记工作,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财政登记工作,逐步建立起收费罚没票据管理(印、管、领、用、销、存)、财务登记、报表统计、定期综合年审、编制收支计划和财政专户核算等基础管理制度。1998年根据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委托银行代收款的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关于加强公检法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委托银行代收缴款;实行专户储存管理。县财政局在银行开设“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专户”,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资金储存和划拨账户。收费单位必须在同一间银行开设收入与支出两个账户,收入账户用于组织收入、解存财政专户和缴纳税款,支出账户用于财政专户拨入和单位支出。进一步加强财政收费、基金票据的管理;完善公检法和工商行政管理四部门的经费核算,做到经费开支和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彻底分离。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做到预算内外并重,组织人员对全县的预算外资金及帐户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县直各有关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委托银行代收款工作,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还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应收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与此同时,经常到有关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收支两条线”专项检查,良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经秩序。在规范收费工作中,采取持证领票统一核销,专人管票的办法,并在全县铺开“各家开票,一家收款,开票与收费分离”的委托银行代收款工作。四、财政周转金管理财政部门建立支持生产周转金是属于有偿支援,先后设置了“农财周转金”、“预算周转金”、“企财周转金”、“行财勤工俭学周转金”、以及“预算外企业周转金”。财政周转金是由财政部门管理,按照有偿原则周转使用的财政资金,资金的使用、管理,坚持“拾遗补缺,注重效益”的方针和“统一政策,归口管理”的原则。财政周转金的主要来源是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可以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使用资金;从省财政厅借入的财政周转金;周转金占用费和存款利息及其他收益。财政周转金的使用范围是: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扶持老、省、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支持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能源、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临时性周转困难;适合财政周转金扶持的其他项目。财政周转金的借款期限,根据扶持项目的性质和实现效益的时间确定。一般为1至3年。属于临时周转的借款不得超过1年。五、国有资产管理县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发挥国有资产产权代表职能作用。一是主动与工业企业主管部门密切联系配合,及时研究立项,将可行性项目及早上报省、市有关部门,争取上级的支持。二是加强企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三是深入企业检查指导,帮助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四是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上级的要求,与粮食主管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落实粮食储备任务,妥善处理新增粮食挂帐的消化及陈粮的销售问题。五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六是继续清理涉及企业的基金和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1997年,县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和成立了县清产核资工作办公室,全面开展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出挂靠集体的私营企业、停产停业企业和“三无”企业共50多家,确定符合清产核资范围的企业共26家,摸清核实该26家企业的资产总额80769万元,负债总额88372万元及所有者权益7630万元,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规范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县财政局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配合县政府和体改办对县属5家企业进行企业改革。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原则,分别对华都陶瓷有限公司、粤西铝型材厂、茶洞水磨石粉厂、云浮市磷酸氢钙化工厂、云安县水泥厂的资产评估。并对云安县64个行政事业单位、22户国有企业、55户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登记,防止资产流失。1998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产权登记、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工作,密切与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使企业单位申报开办、年检、变更、注销都能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办理有关手续,同时积极做好全县乡镇集体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积极参与粮食企业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两线运行”机制的建立,抓好粮食企业的预算支出,对各项费用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储备制度,加强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落实和管理。同时,投入财政资金,保证原有效益好的企业正常生产,积极扶持了港城制伞厂、兴云纸扎厂等多家企业,还倾斜扶持“三高”农业项目。1999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立了包括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统计、资产评估及资产流失查处在内的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跟踪管理,初步形成较为适应现阶段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时的资产管理办法,重点抓住产权管理主线拓展国资管理工作领域。积极配合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和农金会的清产核资工作;做好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管理企业脱钩工作;配合县政府为企改,开展企业调查摸底。第五节 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的财务活动,维护财经纪律,保障国家财政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国家资金的合理组织和正确使用,坚决同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及一切破坏财政制度、违反财政纪律的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一、财务检查(一)税收财务大检查县财政部门除通过财政收支实行财政监督外,同时通过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由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检察院等单位联合组成云安县税收财务大检查工作组于1996年10月23日正式开展工作,用2个月的时间,共清欠税入库408.2万元,其中:国税清理欠税入库128.2万元,地税清理欠税入库140万元,财政清理欠税入库140万元。1997年,云安县财政部门发挥其职能作用,在保运转、保“吃饭”的前提下,对其他各部门的收支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101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税收财务大检查,检查工作采取“三分两集中”,(分阶段、分行业、分城镇和乡镇,集中重点检查、集中业务骨干),共检查416户。其中:国有、集体企业24户,个体工商户392户。查出欠缴税款482万元,追缴入库240万元。对全县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县公安局、工商局、民政局、社保局等部门的预算外收支情况进行了专门检查。通过检查,且县有38个单位申领了收费许可证,发生收费收入的单位32个,收费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的单位30个,上缴财政专户共260.3万元。查出违纪金额19.55万元,应缴未缴财政专户金额64.3万元,应缴未缴预算金额3.81万元。在清理过程中,注意抓好三个结合,即清查工作与振兴财政相结合,清查工作与治理整顿“三乱”相结合,清查工作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严格按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处理整改,规范管理。(二)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每年县财政部门在有关业务股室抽调人员,成立了检查小组,经常深入到有关单位进行专项检查,纠正一些违规现象,提出了整改意见。通过监督,保障了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达到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的,从而规范了全县的财经秩序。二、政府采购云安县政府招标采购中心于2000年10月成立并投入运作,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包括项目申报制度、审批制度、信息公告制度、采购工作通知单、市场调查、公开招标、签订供货合同、核对验收及结算付款等制度,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对财政支出的管理监督,而且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遏制腐败滋生。第二章 税 务第一节 税务机构民国27年,县成立税捐征收处,白石、南乡、南盛等设征收分处。民国28年临时地税督征处合并税捐征收处,兼征收临时地税,3月,设立县税务局。民国29年1月,税捐征收处并入税务局,实行统一征收省、县赋税捐费,原白石、南乡、南盛税捐征收分处均改为稽征所。民国32年广东省恢复设立货物税局,在县设立货物税办事处。民国33年撤销税务局,恢复税捐征收处,下设南乡征收站(管辖六都、都骑)、白石征收站(管辖白石、镇安)、南盛征收站(管辖南盛、河头、河邦、富林)。民国36年税捐征收处改名税捐稽征处。中共云浮县地方组织为保障人民武装部队的经费供给,于1948年秋建立富林河邦税站,征收货物进出口税、临商税、种植鸦片烟税。建国后,1950年1月,成立县人民政府税务局。1952年设有六都所、镇安所等基层所、分片管理税收。1957年基层所有白石、六都所,有托洞稽征组;高村、茶洞驻征点,均管理辖原属一个行政区的征管工作,属县局直接领导。1958年9月,县财政科、保险公司、税务局合并为县财政局。1961年6月,财税分家,设立县税务局。当时,高村、南盛、六都、托洞、镇安设税务所;石达 石、富林、白石、茶洞设税务站。1966年5月,财政税务工商合并为县财政税务局。六都、镇安、托洞设立财税所。1968年11月,改为县财贸服务站财税工商组。1973年3月,恢复县财税局。1989年7月,县财税局分设。1994年起,国家实施税制改革,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和分权、分税、分设机构的要求,设立县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县国税局”)和县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县地税局”)。1996年1月31日,经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批准,设置云安县国家税务局。3月15日,成立组建云安县国家税务局机构筹备组。1996年5月正式独立运作。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由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委托云浮市国家税务局垂直管理,同时,又是云安县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之一,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增值税、消费税、金融营业税、金融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出口产品退税等税收的征收管理。1996年7月11日,云安县国家税务局挂牌成立。内设机构:办公室、流转税管理股、征收管理股、发票分局(同时加挂发票管理所牌子)、计划财务股、人事教育股、监察室、税务检察室;设局直属行政单位: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税务稽查分局、涉外税收管理分局、直属分局。基层征收单位设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达 石共9个税务所。同年7月,设立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税务咨询事务所。为隶属云安县国家税务局领导下的股级事业性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7年4月17日,云安县国家税务局设置城区中心分局,负责县城区和高村镇的国税征管工作,副科级建制。同年9月2日,在云安县国家税务局设置镇安税务分局、茶洞税务分局,分别为副科级建制。其中镇安分局负责镇安、白石、富林镇的国税税收征管,茶洞分局负责茶洞、托洞、南盛、前锋镇国税税收征管。12月29日,城区中心分局成立,内设征收监控、管理服务、政策法规、稽查稽核4个股。同日,镇安税务分局挂牌成立。内设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稽查稽核股。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编制人数为69人。1998年2月18日,撤销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稽查分局,改设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稽查局,为副科级建制。1999年5月3日,稽查局内设办公室、稽查股、审理股、执行股。1998年5月,撤销云安县人民检察院国家税务局检察室。云安县国家税务局内设办公室、税收政策管理股、计划财务股、征收管理股、人事教育股、监察室共6个行政股室;设直属征收分局、稽查局两个直属机构;设计算机信息中心、票证管理所两个直属事业单位。下设茶洞一个税务分局。云安县国税局先后由聂新安、黄超奇、梁能强任局长。同年5月,由云城区地方税务局分设云安县地方税务局。7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云安县地方税务局是云安县人民政府地方税务工作的职能机构,行政级别为正科级,其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由云安县人民政府管理。内设机构及各税务所的设置和有关税务专项编制由云浮市地方税务局负责。云安县地方税务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各税、教育费附加、社会保险费、文化事业建设费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规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云安县地方税务局内设办公室、征收管理股、流转税管理股、地方税管理股、所得税管理股、计划财务股、人事教育股、监察室;设局直属行政单位:稽查分局、直属分局等10个单位。基层征收单位设六都、高村、白石、镇安、托洞、茶洞、富林、南盛、石达 石9个税务所。1996年7月25日,成立云安县地方税务局税务检查室,受检察院和地方税务局双重领导;同年10月,成立税务事务所,行政级别正股级。2000年上半年地税系统实行机构改革,云安县地方税务局机关内设6个股(室),分别是办公室、税政股、征收管理股、信息管理股和人事监察股,行政级别均为正股级;设直属行政单位4个,分别是登记分局、征收管理分局、检查分局(行政级别均为正股级)和稽查局(副科级)。云安县地方税务局编制人数为79人。1996年至2000年,周石南任局长。第二节 税制改革民国时期税收制度,是在修改清末税制的基础上加以沿用。随着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收制度也随之发展。民国初期的赋税,主要有关税、盐税、田赋、矿税、牙税、茶税、酒税、契税、车船税、房捐、田赋附加等。民国12年(1923年),根据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商业牌照税务例及其细则,规定牌照税按资本额征收1%,资本额不足200元者,征收两元。民国16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国家收入暂行条例,增加田赋正税和附加及卷烟统税。民国17年开征营业税。民国20年裁撤各种厘金,执行统税制。民国25年将营业税、田赋、卖税、屠宰税、房捐等划为省税,并开征公务员薪金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民国27年开征筵席捐和遗产税。民国29年开征的税捐有营业税、屠宰税、契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屠户牌照税、花筵捐、牙串捐、神捐、自治户捐、警捐、特产出口捐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自民国3537年不断扩大征税范围,征收标准也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提高货物税的税率。征收的税捐,除田赋直接作省税外,还有货物税、营业税、所得税、遗产税、契税、屠宰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税、娱乐税。此外,还有其他捐费,如房捐、警捐、户捐、屠场使用费等。建国后,建立新税制,统一全国税政。1950年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开征的税种有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工商业所得税、临时商业税和摊贩业税)、印花税、存款利息所得税、交易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等8种。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税制进行过4次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是1953年1月,根据“保证税收,简化手续”的税制原则,修改税制。开征的税种有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牲畜交易税、屠宰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利息所得税。第二次改革,是试行工商统一税。1958年9月,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统一条例(草案),按照“在原税负不变的基础上,简化税制”的原则,合并税种,简并税目、税率,简化征收环节。开征的税种有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第三次改革,是试行工商税。1973年1月,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条例(草案),再一次简并税收制度。当时县实际开征的税种有工商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第四次是1979年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税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1983年进行利改税第一步改革,1984年10月进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先后开征的税种有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建筑税、奖金税、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将原工商税按征税对象和性质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私营企业所得税。1992年税务机关征收的税种有:流转税类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所得税类有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资源税类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产、行为税类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特别目的税类有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奖金税、特别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还有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财政机关征收的有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农(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1993年前,县税收工作基本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垂直管理。依照国家税收征管法和统一制定的税种、税目、税率,由县税务局和县财政局负责征收管理。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归县财政局直接征收外,工商各税及有关基金均由县税务局统一征收入库,按税收权属和比例实施中央、省、县三级解缴分成。1994年起,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全县根据国家税制改革要求,建立以分权、分税、分机构为核心的新税制。实行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度,改进和完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使之与分税相衔接。增值、消费两税属国家税收,上划中央75%、返还地方25%。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按中央、省、县共享比例分成。税费征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收入归属划分级别入库。中央两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营业税、国有企业所得税、个体税收等,由县国税局负责征管;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屠宰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它及滞罚收入,由县地税局负责征管。国税与地税征收的相同税种,按主征、附征不同税率分别征收。第三节 国 税一、税种及税源县国家税务局征收的税种主要有:国内增值税、消费税、涉外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滞纳罚金等。云安县国税税源分布比较零散,重点税源集中在六都镇。以水泥、电力、化工、石材等支柱产业为主。19961997年应纳税款100万元以上户数1户。19982000年,年纳税款100万元以上2户。 表12-2-3-119962000年度云安县增值税第一大税源户情况表年度企业名称经济性质应纳税款(万元)1996云安县电力工业局国有1621997云安县电力工业局国有3651998云安县电力工业局国有2831999云安县亨达利水泥厂涉外5082000云安县亨达利水泥厂涉外742二、国税征缴(一)组织收入1996年,国税部门采取“早落实早抓”的措施,实施经费和奖励的管理,出台了经费与收入挂钩的办法,并实行了逐月单列考核的办法,激发税收人员的积极性,大力清理欠税、抓好现税入库的工作,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分赴各基层所协助组织收入。1997年,落实层级责任制,加大组织收入力度,既大力清理欠税,又狠抓企业现税的征收入库。执行超期滞纳和罚款制度,严格控制欠税企业的发票使用。同时,发挥稽查稽核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加强对企业报停的管理。1998年,实行定人、定计划、定入库的目标责任制,加大清理欠税力度,全年共清缴欠税入库423.6万元。1999年,市国税工作会议后,县国税局进行了详细的税源测算,及早地把收入任务分解到各税务分局,任务到所,指标到人。加强对亨达利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等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建立重点税源档案,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同时,成立清理欠税工作小组,通过采取上门催缴、以票控税、扣押、查封、拍卖货物或财产等有力措施全面清理旧欠,防止新欠,是年共清理欠税530万元,加收滞纳金12万元。2000年,从下半年起,采用每月根据税源变化情况向各征收单位下达收入任务,实行单列考核的有效方法。以计划指导征收,以考核调动组织收入积极性,把握主动权。在日常税收征收管理中,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强化欠税管理。一方面严格缓缴税款的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从严控制缓缴税款。另一方面对欠税大户逐一制定清欠计划,实行跟踪管理。是年共清理欠税571万元。(二)征管改革根据省国家税务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县国税局制定了云安县国家税务局征管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县国税系统税务分局的设置作出总体规划,加快城区中心分局和办税服务厅建设步伐,相应实行征管模式的转换,在税收征管上从“管户制”转向“管事制”,取消专管员固定管户制度,取消所有固定业户现金纳税方式,税收征收管理由落后的手工操作向征管电脑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初步建立了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新格局。县国税局一方面搞好农村分局办税服务厅的建设,加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征管、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做好征管软件联网的建设,全县税务分局统一使用全省征管软件。2000年,县国税局进一步规范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实行“税务稽查收入”专户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制度,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于7月份全面撤销税务分局属下的所有税务所,在分局内所在地以外的6个镇全部设立征收服务点,全面实现了征管改革目标。改革纳税申报方式 国税系统积极探索和改革“保姆式”的、税务人员上门征收税款的传统征管模式,实行纳税户主动上门申报纳税。改革从交通便利、税源集中的县城实施,逐步推广到农村。到1998年止,全系统所辖纳税业户中,县城的业户上门申报纳税率已达100%,农村也达到95%以上。改革税款缴纳方式 在推行上门申报纳税之后,国税系统又对税款缴纳方式进行改革,取消现金缴税,实行“储税划缴”。改革先在六都分局试点,成功后推广到全市。设置基层税务分局 为改变基层征收单位点多面广、人力不足、征收不力的状况,从1995年底开始,市国税系统又从山区新市实际出发,取消原有按行政区域设置的84个基层征收单位,按经济区域设置22个基层税务分局,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建立规范、高效的征管体制。到1998年3月止,基层税务分局已全部组建完毕并投入运作。在建立基层税务分局过程中,各地均建立了办税服务厅, 厅内设置税务咨询、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及报表领购、银行终端等多个窗口,公布办税制度和方法,设置纳税人休息场所;税务人员戴卡上岗,推行文明用语和服务承诺,热情高效地为纳税人服务。同时,积极开展税务代理工作。(三)税收信息化建设到2000年,全局利用已建成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升级计算机硬件,在县局机关安装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从4月份起,全局按照原手工办法进行公文处理的同时,试运行电子公文处理流程。8月份,已开始全面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各模块,为取消纸质文件传递、实现办公自动化打下基础。县国税局在抓好城区中心分局征管软件应用完善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存在“等、靠、要”思想的情况,加大了督促检查力度,使得征管软件得到进一步应用。2000年底,全县已有1100多户纳税户纳入征管软件监控管理;推广防伪税控机系统,已有6个加油站的19台加油机全面安装了税控装置;经费会计初步实现了电算化。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积极推行增值税计算机稽核系统,全面完成增值税稽核、发票协查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确保翌年初金税工程顺利开通。三、国税收入19962000年,县国税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实施税务改革和做好征收管理工作,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计划任务。2000年国税收入达2169千万元,比1996年1203万元增加966万元。表12-2-3-21996-2000年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情况表(一)(按税种划分)单位:万元年 度 项 目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税收收入合计12031369166218132169一、国内税收收入12031369166218132169(一)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117613461635179220611增值税117313421630178920582消费税34533(二)其他税种收入272327211081涉外企业所得税232企业所得税611211083金融保险业营业税4营业税2611145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6个人所得税1637城市维护建设税8印花税9车船税10屠宰税11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13滞纳罚金1812二、海关代征表12-2-3-31996-2000年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情况表(二)(按预算级次划分)单位:万元项 目年 度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税收收入合计12031369166218132169一、国内税收收入12031369166218132169其中:中央级收入8951034125313661631 省级收入19 县级收入307335409447529二、海关代征表12-2-3-41996-2000年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情况表(三)(按经济成份划分)单位:万元项目年度国内税收收入实 绩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涉外经济其他总量比例%总量比例%总量比例%总量比例%总量比例%总量比例%1996120328223.4428623.7762752.1280.671997136943331.6323317.0265747.99463.361998166249229.6037022.2651130.7528917.391999181340322.2323212.8010.0664735.6953029.232000216929413.5524611.341205.5368131.4082838.17表12-2-3-51996-2000年云安县国家税务局税收收入情况表(四)(按镇区划分)单位:万元 年 度 项 目19961997199819992000备注合 计12031369166218132169一、城区中心分局474599901115713721、县直24838568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墙防水保修合同书
- 时间主题的课件
- 企业信用评级与授信咨询服务协议
- 产品推广代理合同协议
- 过春节的活动作文(8篇)
- 早期教育概论课件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第一章 习题参考答案
- 水孩子读后感250字(9篇)
- 早教分离焦虑课件
- 2025年瑞典语等级考试B1试卷:2025秋季学期词汇拓展
- 2025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库及答案
- 血症中医护理方法
- 飞灰处置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2025年中国药典试题及答案
- 昆明一中实验班数学试卷
- 2025年腾讯校招综合素质测评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旅游保险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房屋应急维修管理办法
- 大隐静脉护理课件
- 卫生法规模考试题含答案
- DB11-T 751-2025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