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语文科.ppt_第1页
第二章--中学语文科.ppt_第2页
第二章--中学语文科.ppt_第3页
第二章--中学语文科.ppt_第4页
第二章--中学语文科.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学科由来及历史变迁,2,一、学科名称及其变迁1、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古代蒙学各科教学处在互相包容、相互融合的混沌状态中;2、政府独立设置语文科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始,规定中小学堂开设的语文教育类课程有“习字”、“读经”、“作文”、“读古文词”“词章”等;蔡元培、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字和文学两个方面,建议将其合并、扩充,改称“国文”;至清末语文学科基本由“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两科组成的情形,至辛亥革命前夕也无大的变化;,3,1912年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把中小学语文课程定名为“国文”课,至此不再提“读经讲经”等科目,它可以被视作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第一个正式的统一的名称;1922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当时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局面:小学语文课称“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语文课称“国文”,仍然教文言文;3、1949年据叶圣陶提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一律更名为“语文”。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语文”这个沿用时间最长、以后争论也最多的名称就诞生了。,4,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变迁,萌芽期1、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2、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早前者约三百年。形成期1、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学的教育性,四段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产生阶段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学论部分,5,(一)先秦清以“三百千千”、“五经、四书”、文选读本为内容,阅读教学尚熟读、博览、精思与评点法的结合;写作教学主记诵和模仿(多读多写多改、先放后收等)。,6,先秦孔子的教育实质上是语文教育论语中,孔子是“言语教育”雅言“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7,语文教材的出现,在西汉以后,最早的教材是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分类:蒙学读物、文选读本、儒家经典1、蒙学读物(识字课本):“三百千千”:三字经;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宋朝王应麟百家姓共约2400字;南宋刘克庄千家诗集中识字,是其优势,8,2、文选读本(读写课本)梁代萧统文选(诗文总集)确立选文标准:文质兼美“综集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指深刻的艺术构思;翰藻:指华丽的词采)奠定了教材模式:文选型评析:文选是古代语文教材是上一个里程碑,语文教育的正宗是“文学”,9,文章正宗宋代真德秀编“名义理,切实用”文章规范宋代谢枋得编“放胆文,小心文”古文关键宋代吕祖谦编布局、命题为关键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编“叹为观止”唐诗三百首清代孙洙编评价:集注、评、批、圈、点为一体,形成语文教材一大特色,科举需要,把应试作文推向极致,10,3、儒家经典(德育课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大儒朱熹四书集注目的:修身、治国、齐天下评价:儒教是国教,是社会宗教,教化人们做明君、忠臣、良民、孝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11,赫尔巴特“四段论”传入我国,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广泛运用于中小学教学课堂。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为“五段”,预备(提出问题、说明问题),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运用。,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二)洋务运动早期,12,(三)五四运动解放前最初沿袭传统文言文的教授方法,即逐字逐句的讲解;在白话文教学上进行了种种探索:1、主要讲解内容2、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3、精读与泛读的结合4、指导学生自学,13,(四)自1950年代开始,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在我国广泛传播组织教学(诱发动机)复习旧课(复习巩固)讲授新课(感知理解)巩固新课(课上总结)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基本模式。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起始阶段(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阅读和分析阶段(朗读作品,分析人物,分析情节发展过程);结束阶段(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巧),14,赫尔巴特与凯洛夫教学过程理论的缺陷,1、在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15,(五)1953年1957“红领巾”教学法(六)19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学过程的新结1、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2、上海钱梦龙“导读基本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16,3、辽宁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4、湖北大学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学生学习活动: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练习六种课型: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17,国内语文教学的代表流派1、得得派(陆继椿)2、情感派(于漪)3、茶馆派(段力佩);4、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5、自学派(魏书生);6、情境派(李吉林)7、畅想派(宁鸿彬)8、大语文派(张孝纯“一体两翼”),18,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主张讲课要声情并茂,兼之以导,熏陶感染塑心灵。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主张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点拨下的学生训练的过程。,19,自学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主要将管理学、控制论运用于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大语文派: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提出“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和“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这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求得大于三者相加之和的最佳整体效果。,20,21,第二节学科特点及课程标准解读,22,一、语文课程的复杂性质1、工具性和人文性2、知识性和技能性3、语言科和思维科4、艺术性和科学性5、螺旋性和直线性,23,二、中学语文科的主要内容,1、讲读教学2、作文教学3、课外活动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4,三、中学语文科的作用,1、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2、具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促进语言规范化,形成听、说、读、写、思等基本能力,为学习其它学科和今后提高打基础。3、向学生进行文学艺术审美教育。,25,四、语文教学改革,(一)教学理念的改革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2、注重课程文化的建构性3、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4、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26,(二)教学模式的改革1、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的三要素:(1)情景(2)协作(3)资源2、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强调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1)情景创设(2)自主探索(3)协作学习(4)效果评价,27,五、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与教学范式的转型,(一)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课程评价:选拔取向课程管理:中央集权,28,(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生成性2、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过程3、要求教学更注重教学的过程4、要求教学更关注人5、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9,(三)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教育民主:平等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平等内在地包括着高质量,它不是“平庸化的课程”;高质量内在地包含平等,反之,就会陷入精英主义的窠臼。2、国际理解:民族性与国际性内在统一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差异。,30,3、回归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学会生存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31,4、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反对传统课程体系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5、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个性发展包含了社会性,课程应创设有助于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个性发展又是持续终身的、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因此要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32,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