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分解.ppt_第1页
第5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分解.ppt_第2页
第5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分解.ppt_第3页
第5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分解.ppt_第4页
第5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分解.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PS原理与应用,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测绘工程系主讲:刘辉,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内容5.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5.2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5.3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5.4其它误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影响GPS定位的误差,可以分为四大类(见右图):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如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相对论效应等;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如大气延迟误差、多路径效应等;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如接收机钟误差、天线高的量取误差等;其它误差,如地球自转等。这些误差,对解算的基线向量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有的在模型中能得到较好的消除或削弱,有的通过采用合适的改正模型其大部分影响可以消除,有的采用一定的观测措施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有的却难以改正。,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这些误差的细节及其影响参见右表。为了便于理解,通常均把各种误差的影响投影到观测站至卫星的距离上,以相应的距离误差表示,并称为等效距离偏差。表中所列对观测距离的影响,即为与相应误差等效的距离偏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如果根据误差的性质,上述误差尚可分为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两类。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包括卫星的轨道误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大气折射的误差等。为了减弱和修正系统误差对观测量的影响,一般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包括:引入相应的未知参数,在数据处理中联同其它未知参数一并解算;建立系统误差模型,对观测量加以修正;将不同观测站对相同卫星的同步观测值求差,以减弱或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简单地忽略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偶然误差偶然误差主要包括信号的多路径效应引起的误差和观测误差等。,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5.1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包括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相对论效应等。,卫星的在轨位置由广播星历或精密星历提供,由星历计算的卫星位置与其实际位置之差,称为卫星星历误差。利用精密星历,可以得到优于5m的卫星在轨位置,在取消SA后,广播星历的精度约为1020m。卫星星历误差对基线的影响一般可采用右式表示,5.1.1卫星星历误差,式中,b为基线长度,ds为卫星星历误差,为卫星与测站间的距离,db为卫星星历误差引起的基线误差,ds/为星历的相对误差。由式(5.1.1)可知,基线的精度与星历精度成正比,星历精度越高则相对定位精度越好。表5.1.1中列出了不同星历精度对不同长度基线的影响,表中取=20000km。,由于同一卫星的星历误差,对不同测站的同步观测量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性质,因此在两个或多个测站上对同一卫星的同步观测值,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求差,可以明显地减弱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当基线较短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采用GPS进行定位时,大部分情况下需要采用广播星历,以及时提供解算成果。表5.1.2中列出了2001年11月5日5号GPS卫星的两种星历坐标之差(广播星历坐标-精密星历坐标)。其中广播星历的卫星坐标,是利用4点时的星历按15分钟的间隔向前、向后各推算1小时而得的,精密星历的卫星坐标直接来自精密星历。,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在相对定位中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加,卫星星历误差将成为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卫星的星历误差是当前利用GPS定位的重要误差来源之一。,在GPS测量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处理卫星星历误差的方法原则上有四种:建立独立的跟踪网:建立GPS卫星跟踪网,进行独立定轨。这不仅可以使我国的用户在非常时期内不受美国政府有意降低调制在C/A码上的卫星星历精度的影响,且使提供的精密星历精度可达到10-7。这将对提高精密定位的精度起到显著作用;也可为实时定位提供预报星历。采用轨道松弛法处理观测数据。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数据处理中引入表征卫星轨道偏差的改正参数,并假设在短时间内这些参数为常量,将其作为待估量与其它未知参数一并求解。,削弱星历误差的途径:,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由第三章的讨论已加,卫星的轨道偏差主要是由于各种摄动力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由于摄动力对卫星轨道6个参数的影响并不相同(见表,5.1.3),而且在对卫星轨道摄动进行修正时,所采用的各摄动力模型精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以轨道改进法进行数据处理时,根据引入轨道偏差改正数的不同,又分为短弧法和半短弧法。,短弧法,即引入全部6个轨道偏差改正数作为待估参数,在数据处理中与其它待估参数一并求解。这种方法可能明显地减弱轨道偏差的影响,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但其计算工作量较大。,半短弧法是根据摄动力对轨道参数的不同影响,只对其中影响较大的参数引入相应的改正数作为待估参数。由表5.1.3可见,,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摄动力对轨道参数as和Ms+ws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对轨道的切向和径向影响较大。所以,当采用半短弧法处理观测成果时,一般普遍引入轨道切向、径向和法向(垂直轨道面方向)三个改正数作为待估量。半短弧法计算工作量较短弧法明显减少,但同样可以有效地减弱轨道偏差的影响。根据分析,目前经半短弧法修正后的卫星轨道误差将不会超过10m。,轨道改进法一般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定位工作,需要测后处理。,同步观测值求差。这一方法是利用在两个或多个观测站上,对同一卫星的同步观测值求差,以减弱卫星轨道偏差的影响。由于同一卫星的位置误差对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量的影响具有系统性质,所以通过上述求差的方法,可以明显地减弱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尤其当基线较短时,其有效性甚为明显。这种方法对于精密相对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忽略轨道误差。这时简单地认为,由导航电文所获知的卫星星历信息是不含误差的。很明显,这时卫星轨道实际存在的误差将成为影响定价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实时定位工作。,由于卫星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因此GPS的观测量均以精密测时为依据。在GPS测量中,无论是码相位观测值还是载波相位观测值,均要求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严格同步。尽管GPS卫星均设有高精度的原子钟,但它们与标准GPS时之间仍存在着偏差或漂移。这些偏差的总量约在1ms以内,由此引起的等效距离误差可达300km。,5.1.2卫星钟误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卫星钟的这种偏差,可用如下的二阶多项式进行改正,式中,系数a0、a1、a2表示卫星钟在参考历元t0c时的钟差、钟速(或频率偏差)及钟速的变率(或老化率)。经此改正后,各卫星钟之间的同步误差可保持在20ns以内,由此引起的等效距离误差不会超过6m。卫星钟钟差及其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若在接收机间对同一卫星的同步观测值求差,则可得到进一步削弱。,相对论效应是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所处的状态(运动速度和重力位)不同而引起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之间产生相对钟误差的现象。一台在惯性坐标系中频率为f的钟,安置在GPS卫星上后,根据狭义相对论的观点将产生df1=-0.83510-10f的频率偏差,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又将产生df2=5.28410-10f的引力频移,则总的相对论效应影响为df=df1+df2=4.44910-10f。,5.1.3相对论效应,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克服相对论效应的简单方法是,在厂家在制造卫星钟时预先将频率降低4.44910-10f,这样当卫星钟进入轨道受到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后,其频率正好变为标准频率。上述数值结果是在认为卫星轨道是圆形轨道时得出的,实际上卫星运行的轨道不是一个严格的圆形轨道,由此引起一个微小的频率偏移。该频偏引起的时间偏差为,式中,a为卫星轨道长半径,u为常数,u=3.9860051014m3/s2,e为卫星轨道的偏心率,E为卫星的偏近点角。卫星轨道的偏心率可能大至0.02,则此项影响为45.8ns,相当于距离误差13.7m。若采用距离表示,式(5.1.3)可等价表示为以下形式,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式中,Xi和dot(Xi)分别表示卫星的位置向量和速度向量。对于单点定位,卫星轨道非圆形的影响项必须按模型(5.1.3)或(5.1.4)进行改正。在采用差分观测值的相对定位中,该项的影响较小,但对精密定位仍不可忽视。,对于GPS而言,卫星的电磁波信号从信号发射天线传播到地面GPS接收机天线,其传播路径并非真空,而是要穿过性质与状态各异、且不稳定的大气层,使其传播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折射。大气折射对GPS观测结果的影响,往往超过GPS精密定位所容许的误差范围,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根据对电磁波传播的不同影响,一般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和电离层。,5.2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对流层延迟一般泛指非电离大气对电磁波的折射。非电离大气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大约是大气层中从地面向上的50km部分。由于折射的80%发生在对流层,所以通常叫对流层折射。对于一个在海平面上的中纬度站,在天顶方向的对流层延迟最大可达2.3m;当天顶角为85时,可达25m。,5.2.1对流层折射改正,对流层延迟由干气延迟和湿气延迟两部分组成。干气延迟占总延迟的80%90%,比较有规律,在天顶方向可以1%的精度估计;但湿气延迟很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只能以10%20%的精度估算。对流层延迟常用天顶方向的干、湿延迟分量及相应的映射函数来表示:,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式中,dz,dry、dz,wet为天顶方向的干、湿延迟分量,是与高度角E有关的映射函数。在GPS定位中,常用的对流层改正模型有Hopfield(霍普菲尔德)模型和Saastamoinen(萨斯塔莫宁)模型,本节仅介绍用干湿分量表示的Saastamoinen模型及其有关的映射函数。在Saastamoinen模型中,天顶方向的干湿延迟为,其中f(B,h)为纬度B和高程h的函数,式(5.2.2)中,P、es、Tk分别为测站的大气压、水汽压(单位:mbar)和绝对温度(单位:开)。选择合适的映射函数后,由式(5.2.1)和式(5.2.2)即可求得传播路径上的对流层折射改正数。映射函数的种类较多,如CFA模型、Chao模型、Mit模型、Mtt模型和Marini模型等,这里只介绍前三种模型。CFA模型的干湿分量映射函数相同,为,式中,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Chao模型的映射函数形式为,对于干分量的映射函数,式(6.2.6)中的常数A1=0.001433,B1=0.0445;对于湿分量,A1=0.00035,B1=0.017。,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Mit模型的映射函数为,其中,,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在不实测气象元素时,可根据观测历元、测站纬度与高程,按有关公式进行计算。除模型推导过程中对大气层的有关假设与实际大气层不一致而导致的模型误差外,对流层折射改正误差还来自于气象元素的误差。就天顶方向而言,模型干分量的改正误差为24,湿分量的改正误差为35。当测站间距离较近时,对流层折射误差在差分观测值中能得到较好的消除。当测站间距离较远或者两测站的高差相差甚大时,两测站的大气状态不再相关,此时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对流层延迟,计算分析表明:在某一测站,随着高度角的增加,对流层延迟逐渐减小。地平方向时对流层延迟最大,天顶方向时对流层延迟最小。例如,对于测站JG17,在近地平方向(高度角5)时,对流层延迟约24.5m,当高度角为45时约为3.4m,在天顶方向时约2.4m(参见图5.1)。,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图5.1GJ17点的对流层延迟,B=2951L=12134H=16.1m,在同一测区,在同一高度角的条件下(基线较短),若测站间的高程相差不大,则对流层延迟的差异较小(小于1cm);当测站间高差较大时,对流层延迟的差异也较大,其差异的大小与测站间高差有关。如若测站间高差大于60m,当高度角均为45时,对流层延迟的差异在23cm左右。当高度角不同时,这种差异就更大。因此,对于高精度GPS监测,除了要考虑监测距离要适当外,还应考虑测站间的高差不要太大。,在Saastamoinen模型中,不同映射函数计算的对流层延迟的差异,随高度角的增加而减小。当高度角不低于45时,这种差异一般不超过3mm;在天顶方向时,结果相同;在地平方向时,最大差异(CFA模型和Chao模型间)可达1m。,某一测站,对流层延迟的大小,与其高程(进而是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关系很大。在同一历元和同一高度角的条件下,不同测区对流层延迟差异仍然与高差有关,高原测区与平原测区(如测区一)间的差异可达1m以上。,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5.2.2电离层折射改正,高出地表501000km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电离层是一种微弱的电离气体,它能以多种方式影响电磁波传播。影响电磁波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电子密度,按电子密度的不同,电离层可分为D、E、F和H层,其中F层是导致GPS信号延迟的主要原因。从天顶到地平,电,离层引起的测距误差可从5m到150m。电离层对GPS定位的主要影响有七种,即信号调制的码群延(或称绝对测距误差)、载波相位的超前(或称相对测距误差)、多普勒频移(或称距速误差)、信号波幅衰减(或称振幅闪烁)、相位闪烁、磁暴和电离层对差分GPS的影响。,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电离层对相位观测值的影响为,式中,sNeds为信号在传播路径上的总电子量(TEC),单位为1016电子/米3。对于伪距观测值其改正量与上式相同,但符号相反。电离层对GPS测量的影响,可以采用模型改正、双频观测值组合或差分观测值等方法进行改正或消除。,当进行短距离(20km)相对定位时,由于两测站的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很好(尤其是在晚上),卫星高度角也基本相同,即使不进行电离层改正,也可获得相当好的相对定位精度。电离层折射对基线成果的影响一般不会超过1ppm,因此在短基线上使用单频接收机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相对定位结果。电离层延迟也可以用改正模型进行改正,常用的模型有Klobachar模型、Bent模型、IRI(InternationalReferenceIonospheremodel)模型、ICED(theIonosphereConductivity,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andElectronDensitymodel)模型等,在GPS定位中,一般常采用Klobachar(克劳布赫)模型。,1987年美国的Klobachar提出了一种计算方便、实用可靠、能有效改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时间延迟改正的计算方法。经过以后几年的验证,世界上广泛认为这的确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算法,特别适用于中纬度地区。Klobachar模型代表了电离层时间延迟的周日平均特征,它取决于纬度和一天内的时刻。Klobachar将每天电离层的最大影响定为地方时的14:00,这是符合中纬度地区的大量实验资料的。根据近几年来的统计资料,Klobachar的改正电离层时间延迟的平均有效率,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50%以上。,Klobachar模型把晚上的电离层延迟看作一个常数,而把白天的电离层延迟看作是余弦波中正的部分。该模型中,任一时刻t的电离层时延为,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其中,Dc=5ns,TP=14h(地方时),而,式(5.2.11)中,n、n由导航电文给出,m为传播路径与中心电离层交点的地磁纬度。一般认为,这种模型能改正电离层影响的50%60%,在理想情况下可达75%。采用Klobachar模型计算电离层时间延迟的方法可参见广域差分GPS原理与方法(刘经南等编著,测绘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表5.2.2中列出了由某两个测区内的三个测站计算的14号GPS卫星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测站间的基本信息见表头说明。图5.2中绘出了测区一中GPS1点上计算的电离层延迟。从计算结果来看,,某一测站的电离层延迟,随高度角的增加而减小。当高度角较小时,变化幅度较大;反之较小。,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例如,对于测区二中的GJ03点,当高度角低于45时,高度角每增加1,电离层延迟约减小0.2m;当高度角在60左右时,高度角每增加1,电离层延迟约减小0.1m。,图5.2GPS1点上计算的电离层延迟,两测站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差异,从测区一来看,主要与测站到卫星的高度角的差异有关,或者说与卫星到两测站的几何图形有关。当高度角较小时(45),电离层延迟的差异与基线长度似乎没有通常认为的正比例关系,即距离越短,差异越小;当高度角较,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大时,基线越短则电离层延迟的差异越小。但从测区二来,并不存在上述关系。因此,电离层延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影响规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单差角度来看,若认为利用改正模型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对测区一而言,经差分后的电离层残差最大约0.1m;对测区二而言,则高达0.6m。但从双差模型来看,经差分后的电离层剩余残差很小,对解算对解算基线向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计算电离层时间延迟改正时,仅涉及到测站位置、卫星位置、计算历元等信息,不涉及到测站的温度、湿度等信息,这一点与对流层引起的时间延迟不同。因此,当两测站相距不远(一般认为20km),站星差分观测值中能很好地消除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对于双频用户还可以利用双频观测值进行电离层改正。由式(5.2.9)可知,电磁波通过电离层所产生的折射改正数与电磁波频率f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分别用两个频率f1和f2来发射卫星信号,,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则这两个不同的信号就将沿同一路径到达接收机。在式(5.2.9)中,虽然总电子量不能准确知道,但若令-csNeds=A,则有dion=A/f2。GPS卫星采用两个载波频率,其中f1=1575.42MHZ,f2=1226.60MHZ,调制在这两个载波上的P码分别为P1和P2,则,两式相减有,所以,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由于用调制在两个载波上的P码测距时,除电离层折射的影响不同外,其余误差(如卫星钟误差、接收机钟误差、对流层折射等)的影响都相同,所以P实际上就是用P1和P2码测得的伪距之差。因此,如果用户用双频接收机进行伪距测量,就能利用电离层折射的色散效应从两个伪距观测量中求得电离层折射改正量,从而得到改正后的伪距,即,双频载波相位观测量的电离层折射改正,也可采用类似于式(5.2.15)的形式进行改正,但和伪距观测量的改正有两点不同:一是电离层折射改正的符号相反;二是要引入模糊度。另一种方法,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5.2.3多路径效应误差,是采用无电离层折射的双频组合观测值,但这种方法放大了观测噪声,同时破坏了模糊度的整数特性,因此对定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GPS测量中,如果测站周围的反射物所反射的卫星信号(反射波)进入接收机天线,这就将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产生所谓的多路径误差。这种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称为多路径效应。多路径效应是GPS,测量的一种重要误差来源,严重时将引起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频繁周跳甚至接收机失锁,损害GPS定位的精度。,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多路径干扰引起的载波相位误差,可表示为,式中,为反射信号对直接信号的相移,a为反射物的反射系数。由于卫星、反射体和天线的几何关系的变化,随时间缓慢变化,导致载波相位多路径误差的周期变化。对于一定的反射物,当=arccos(-a)时,达到最大值arcsina。当a=1时,得这一最大误差为90,或者四分之一周。对L1载波而言相当于4.8cm的距离误差,对L2载波而言则为6.1cm的距离误差。多路径效应对伪距测量比对载波相位测量的影响要大得多,实践证明,多路径误差对P码最大可达10m以上。虽然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检测多路径效应,但目前在数据处理中还难以模型化以削弱其影响。解决多路径效应的最好方法在于采取预防措施,如选择合适的站址、采用性能良好的天线、改善接收机的设计等。,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为了削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一般采用性能良好的微带天线,并在天线底部安置抑径板,这种方法可使多路径效应减少约27%。但抑径板一般较大、较重,主要用于高精度静态定位或基准台站。抑制多路径效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改进接收机的设计。1994年,加拿大NovAtel公司研究出MET(MultipathEliminationTechnology)技术,在硬件电路设计中采取若干改进措施,将多路径效应减小60%左右。在MET技术的基础上,该公司又开发出MEDLL(MultipathEstimatingDelayLockLoop)技术,将几块GPS机芯构成组合体,从而使多路径效应减少90%。,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包括观测误差、接收机钟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天线高量取误差等。这里主要讨论接收机钟误差的单历元计算方法和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改正方法。,5.3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观测误差除观测的分辨误差之外,尚包括接收机天线相对测站点的安置误差。根据经验,一般认为观测值的分辨误差约为信号波长的1%。对C/A码来说,由于其码元宽度约为293m,所以其观测精度约为2.9m;而P码的码元宽度为29.3m,所以其观测精度约为0.2m,比C/A码的观测精度约高10倍。对于L1和L2载波,其波长分别为0.19m和0.24m,则相应的观测精度为1.9mm和2.4mm观测误差属偶然性质的误差,适当增加观测量会明显地减弱其影响。接收机天线相对观测站中心的安置误差,主要有天线的置平与对中误差和量取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天线高)的误差。例如,当天线高度为1.6m时,如果天线置平误差为0.1,则由此引起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约为3mm。因此,在精密定位工作中必须仔细操作,以尽量减小这种误差的影响。,5.3.1观测误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GPS接收机一般设有高精度的石英钟,其稳定度约为10-1l。如果接收机钟与卫星钟之间的同步差为1us,则由此引起的等效距离误差约为300m。处理接收机钟差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每个观测站上引入一个钟差参数作为未知数,在数据处理中与观测站的位置参数一并求解。这时如假设在每一观测瞬间钟差都是独立的,则处理较为简单。所以,这一方法泛应用于实时定位。在静态绝对定位中,也可像卫星钟那样,将接收机钟差表示为多项式的形式,并在观测量的平差计算中求解多项式的系数,不过这将涉及到在构成钟差模型时,对钟差特性所作假设的正确性。以下介绍接收机钟误差的单历元计算方法。设在观测历元t,在基准点p1观测到n颗卫星,得伪距观测值oi(i=1,2,n)。设信号传播时间初值=0.077s,则接收机p1的钟差按下列步聚计算:,5.3.2接收机钟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第一步:计算几何伪距与观测伪距的差值根据观测历元和信号传播时间,按星历计算卫星i的瞬时坐标(Xi,Yi,Zi)及卫星钟改正数ti。由于测站p1的近似坐标已知,则可得计算伪距ci为,则观测伪距oi与计算伪距ci之差为,第二步:计算伪距差值的平均值并剔除不合格伪距,由式(5.3.2)可得伪距差值的平均值为,若,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剔除该伪距差后,利用剩余的伪距差按式(5.3.3)重新计算平均伪距差,直至保留的伪距差均满足要求。若该历元的所有伪距差均不满足条件,则舍弃该历元数据,进行下一历元的计算。,第三步:按下式计算接收机钟差的初值,式(5.3.5)中c为光速。,第四步:重新计算信号传播延迟,式(5.3.6)中m是保留的计算伪距个数。,第五步:重复第一步至第四步,循环计算两次,最后一次计算的钟差即为该历元接收机的钟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在以上单历元计算接收机钟差的过程中,式(5.3.4)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决定了接收机钟差计算的正确性。该指标(300m)定得太小,会导致剔除质量较好得伪距观测值,影响到钟差解算的精度;定得过大,则不能剔除观测质量差的伪距观测值,从而导致计算钟差的错误。上述单历元钟差算法,与信号传播时延、卫星坐标进行同步计算,必要时可考虑地球自转和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因此一个历元计算结束后,可提供较多种类的数据,有利于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为验证单历元差钟差算法的有效性,对4台Javad接收机的钟差进行了计算。计算时,除按单历元差钟差算法进行计算外,还与Javad接收机的随机软件Pinnacle1.00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图5.3和图5.4中绘出了采用上述算法和Pinnacle软件计算的这4台接收机的钟差变化图形,横轴为历元序号,纵轴为接收机钟差,单位为0.1ms。,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从图5.3和图5.4可以看出,一方面,似单差钟差算法和Pinnacle软件计算的这四台接收机钟差的变化趋势是完全一致的;第二,这4台接收机钟均存在跳毫秒现象,但跳毫秒的历元不同;第三,在该时段内,同一历元不同接收机间的相对钟差可达约1ms。,图5.3单历元算法计算的接收机钟差,图5.4Pinnacle软件计算的接收机钟差,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天线相位中心的偏差,主要在天线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考虑。在观测过程中,应根据天线附有的方向标志对天线进行定向,定向误差应保持在3以内。此外,通过利用测站间的同步观测值求差,也可以削弱相位中心偏差的影响。但是对于各种不同类型天线,其相位中心变化规律各不相同,通过测站间的同步观测值求差后,其残留的误差对于高精度定位而言,可能是不能容忍的。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改正的正确与否,对测站在天顶方向上的位置分量影响最大,特别是在采用不同型号的天线时,两测站在同一卫星高度角下,这一影响可高达1.0(参见图5.5)。因此在高精度定位中,必须解决天线相位中心偏差这一问题。,5.3.3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改正,目前,有关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测定方法较多,但如何在软件中采用一定的模型来进行改正讨论的要显得少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型号的天线其相位中心偏差不同;同一天线,当卫星高度角、方位角不同时,相位中心偏差一般也不同。,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高精度精密基线解算软件(GAMIT软件)中,对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改正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与卫星高度角有关的模型和与卫星高度角、方位角有关的模型。对不同类型天线,GAMIT软件赋以唯一的六个字符标准代码(参见表5.3.2和图5.4),并给出与相应模型所对应的相位中心偏差值数据表。该数据表中,高度角在090范围内按5间隔分划,方位角在0,图5.5相位中心随卫星高度角的变化,360范围内按10间隔分划。表5.3.2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类型天线在不同高度角时相位中心偏差的部分数据。图5.4给出了这三种天线的L1相位中心随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第五章GPS测量的误差来源,从表5.3.2和图5.4可以看出,标准代码为TRMSSE和TRMZGP的两种天线,当卫星高度角为45时,L1载波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之差为9.8mm,L2载波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之差为4.5mm;当高度角为60时,L1载波和L2载波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之差分别为11.2mm和4.4mm。可见,不同类型天线的相位中心偏差相差较大,因此在高精度变形监测中,有时要求尽量采用同一种类型天线,这也是为了避免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改正不完善而引起的系统误差。对于某种类型天线,若要计算其相对于某一历元某一卫星的相位中心偏差,利用与表5.3.2所示的类似数据表进行一次内插即可得到。然后从相位观测值中减去相位中心偏差,即得改正后的载波相位观测值。,5.3.4天线高丈量误差,天线高的丈量误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