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1页
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2页
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3页
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4页
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十七年”小说概述,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2.初步收获。(19531956)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战役”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19561957)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小巷深处、在悬崖上,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等。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学的价值。,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1)人物脸谱化(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山药蛋派(P85-86),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荷花淀派,时间:50年代地域: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茶子花派,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地域:湖南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彭见明等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赵树理小说,“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亦新。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在文革中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去世。,43年5月写作小二黑结婚10月写李有才板话45年写作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建国后长篇小说有:1955年的三里湾1958年的灵泉洞,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1958年的锻炼锻炼1959年的老定额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1962年的互相鉴定1964年的卖烟叶,(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作要赶任务。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新、短、通。,(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为代表。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艾,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登记,是为配合婚姻法的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敏感的作家意识到在共产党的政权中尤其是在具体执行婚姻法的区村干部中,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官僚。他们脑筋陈旧,而且主观武断,甚至以权谋私,简直成了当年男女幸福道路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倘若不揭露,婚姻法将变成一纸空文。,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因反响巨大,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如沪剧罗汉钱。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2、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以锻炼锻炼为代表。锻炼锻炼主要人物:小腿疼、吃不饱、杨小四、王聚海,“锻炼锻炼”,叙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两个落后农民:“小腿疼”和“吃不饱”(“中间人物”的典型)。赵树理没有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生活待遇低下,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没有提高农民积极性,干部反而用强制手段对待农民。虽然只能站在杨小四新生力量一边,作家却努力想站在农民的立场反映农民真实愿望以及对基层干部官僚作风的批判、不满。,锻炼锻炼,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情况的反映。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来,久久不能平静。”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和诬蔑。,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为代表。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四)、长篇小说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1955年1月在人民文学上连载。它以三户典型的农家为基本核心,(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支书王金生一家,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一家,和一心一意做新富农美梦的中农马多寿一家),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为冲突焦点,从农民的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经济文化生活和党内生活等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来反映合作化。,2.创作背景:,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周扬把它推崇为同类题材中的最佳成果,并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放在一起,称他们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习一些外国的东西。),(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2.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明了易懂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是作品的另一特色,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也是作家文学语言与民间文学语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的谈吐是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头第一段就是: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故事性。故事性是区别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之雅俗、文野的标志之一。口头性必然导致故事性。赵树理既是个说书行家,又是个革新能手。小二黑结婚套用了有头有尾、以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公式,但它化腐朽为神奇,用母亲的婚姻悲剧开头,女儿的爱情喜剧结尾,把悲剧与喜剧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幽默感。幽默感不但因文而异,而且因时而异,作家个人的气质、思想感情以及时代,社会诸因素都对幽默感发生调味作用。赵树理的幽默与民间的相声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鲜明地反映出传统的劝善惩恶的民族心理。,赵树理小说的局限重故事轻形象:他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但大都缺乏高度的典型性。但是我们不能苛求赵树理,农村是产生问题小说的土壤,农村中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赵树理的艺术加工,变成了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那样:明快、简约、色调鲜明、充满对比,一边是对,一边是错。由于他和小说中的原型人物朝夕相处,同生活,同劳动,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他们的心思,因此,虽然他的描写中心在于具体问题但笔下仍有不少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他过分迁就农民的欣赏习惯,限制了自己艺术水平的提高。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到中国来,慕名访问了赵树理,但是看了他的小说后说:“说实在,我对赵树理的书感到失望,有人说,他的书如果翻译成外文,就会使他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大作家。我不同意这一点。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贴上标签的苍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得不到充分展开。最大的缺点是,作品者所描写的都是事件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一、生平与创作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生于陕西的吴堡县。少年时代在家读书,在西安读高中,抗战爆发以后去延安。曾经在陕北的米脂县工作三年,写了长篇小说种谷记。解放后,柳青到北京,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柳青认为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农村,为了写出伟大的作品,他毅然在1952年带全家去陕西落户。,柳青落户的地方是长安县皇甫村,他是带着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下去。皇甫村在终南山下。柳青不是一个农民作家,据说他能讲很流利的英语,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足不出户,但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都非常了解。柳青在皇甫村呆了14年,“文革”中被揪走,1978年病逝,时年62岁。,柳青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18岁就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待车。1947年创作种谷记,1951年又写了铜墙铁壁。创业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1954年开始写作,原准备写4部,1959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二、创业史的基本情节创业史这个小说开头有个“题叙”,主要内容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陕北的很多灾民蜂拥来到了蛤蟆滩。一个死了媳妇的光棍梁三,在灾民里找了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姓王,就是梁生宝的妈,孩子就是四岁的梁生宝,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创业史第一部的基本情节:郭世富的楼房上梁政府组织“活跃借贷”、“活跃借贷”失败(象征土改后新一轮贫富分化的加剧)(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割竹子扎扫帚使用新稻种、采用合理密植(贫雇农在政府的帮助下组织自救)(使用新技术与单干户竞争)梁生宝互助组获得大丰收成立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证明互助组的优越性)(第一阶段的胜利),正文开始就是1953年,这个时候,土改已经结束,梁三已经是老汉了,梁生宝也成了大小伙子。这个时候,蛤蟆滩展现的情况是这样:就是土改以后,农村形势稳定下来。大地主(杨大剥皮,吕二细鬼)或者死了,或者关起来了。过去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但是在蛤蟆滩很快就出现了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蛤蟆滩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和村长郭振山,另外还有一些中农。另一方面是原来的贫农,像任老四、高增福、欢喜等。这些人解放前一无所有,土改分了地。但他们很快就显出弱势。没法渡过春荒。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地。这就是一轮新的贫富分化。,小说第一个比较集中的场景就是郭世富盖楼房上大梁。蛤蟆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郭世富土改时,差一点定成富农,现在土改过去了,郭世富又神气起来。上大梁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扬眉吐气。下一个情节是“活跃借贷”。“活跃借贷”是土改以后,很多贫雇农虽然分到了地,但春天仍然严重缺粮。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由政府出面,让条件好的农户,主要是富农、中农,借粮食给贫农。但是到了1953年,就没有富裕农民愿意借了。,人物卡片:穷人任老四任老四,一个男人,长了个水蛇腰,不能干重活。大舌头,说话也说不清。老婆比他还不如。就这样两个人生了很多孩子。小说是这样写的:“一条破被里有一串娃娃,好象还没羽毛的小燕子,露出一排小脑袋。”一家人住在一间草棚里,草棚里还有一头土改分的小牛,晚上小牛哗啦啦地就在草棚里撒尿。高增福高增福解放后死了老婆,把分的牛卖了,埋了老婆。小说开始时,家里已经一无所有。,白占魁白占魁,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的兵,游手好闲。蛤蟆滩传他的两件事:推磨的时候把磨棍倒插;犁地的时候,犁头掉了也不知道,走了好远,才回来在土里挖犁头。老婆和他是一样的人。两个人没有孩子,有了钱就到集上下馆子,他们经常像文化人一样,两人一齐逛到集上,在馆子里,男女平等地吃羊肉泡馍。,1953年在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时候,农村开始搞合作化的初级形式:互助组。这个时候还是自愿的。蛤蟆滩搞了几个互助组,但只有梁生宝的互助组坚持下来。这个互助组一共只有8户人家。于是出现了互助组与单干户的竞赛。,梁生宝互助组一开始就得到政府的支持。它做了两件事,一件事解决目前的问题,一件事解决长远的问题。解决目前的问题是到终南山去割竹子,扎扫帚,卖给供销社。解决春天断粮的问题。另一件事是这个互助组买了新稻种:“百日黄”,一年可以种两季庄稼。另外县里派来了技术员,搞合理密植。后来这两件事,互助组都做成功了。,第一部的最后,梁生宝互助组,一亩打了单干户两亩地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创业史用这个胜利,证明了互助组的优越性。从这个情节能够看出来,创业史中的合作化,不是外加的,柳青试图证明的是:合作化是在中国农村各种社会矛盾中自动引发出来的,是解决中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二、创业史的特点(一)尊重生活真实,深入挖掘与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显示了较大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1、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作品显示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典型与典型化是一个在“十七年”被搞滥了的一个概念。建国以后什么都是典型化,实际上是政治化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典型化其实是文学的一个普遍的规律。,典型化有几个要求:反映时代主要矛盾、主要规律。每个时代都有些大事,主要矛盾,十七年作家更多地追求反映这个矛盾。把握了这个矛盾,也就是把握了时代的主潮,这样的作品也就可以称之为“史诗”。创业史一直被称为“史诗”。,典型化的手法还有一个重要要求是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化要求一部作品一般有几个主要人物,中心人物。小说是围绕人物展开叙事。赵树理的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一致,是以情节为中心,人物围着故事情节转,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典型化的小说是所有的艺术要素,都为塑造人物服务。,2、创业史力图证明合作化是在中国农村各种社会矛盾中自动引发出来的,是解决中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创业史在如何写“合作化”上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就是:像山乡巨变这类把合作化写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些作品通常都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外来者,这些人是干部,到农村发动群众搞土改。对农民来说,这些人是外来者,这个运动也是从外部被强加给农民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合作化写成农民的自发要求,把它说成是一个符合历史的必然过程,说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就会触及生活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创业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用这种方式写合作化应当具有较大的历史深度。,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二)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和“蛤蟆滩三大能人”等人物形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高追求,就是创造典型人物。在人类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是讲故事,这是文学最低级的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塑造人物,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家开始把塑造人物作为最高追求;第三个阶段是写人的心理,主观感受,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柳青追求的是把某种历史必然性概括到人物的性格中去。,1、梁生宝。对梁生宝的经典评价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新人的形象,即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新式农民的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他有较高的阶级觉悟,这是社会主义新人首要特点。其次,这个人物又是个性化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命运在他身上都打下了明显的印记。梁生宝有中国农民的善良、淳朴和坚韧不拔的特点。,周扬对赵树理的三里湾与柳青的创业史有一比较,从中正好能看到梁生宝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周扬指出:赵树理没有看到农民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而在梁生宝身上,这种巨大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梁生宝的性格正是民间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思想几乎是“完美”的结合。这个“结合”就是梁生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原因。,但是小说发表不久,关于梁生宝,评论界就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十七年”著名评论家邵荃麟,北京大学教师严家炎发表文章,认为:就创业史的人物塑造来说,梁生宝不如梁三老汉。严家炎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梁生宝存在“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在争论中,严家炎进一步指出了梁生宝存在过分理想化的问题。,针对这个批评,一向沉默、低调的柳青忍无可忍,写了一篇文章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柳青针对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6个问题予以反驳。柳青的中心意思是,梁生宝实质上代表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中理想的农民形象的一种期待,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体现。,他说:“小说选择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而不是以任何错误思想指导的一次失败的革命。这样,我在组织主要矛盾冲突和我对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描写时,就必须有意排除某些同志所特别欣赏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而把这些东西放在次要人物身上和次要的情节里头。”严家炎与柳青的差异在哪儿呢?,严家炎的出发点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物应当有自己逻辑,有自主性。梁生宝是在蛤蟆滩这个环境中长大的,这个人物就不应该超越他的环境,他的身上应当像梁三老汉一样,同样具有因袭的传统。柳青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为了把蛤蟆滩的合作化写成一个合理的过程,就必须塑造这样一个人;一个超越农村的环境,更具有现代性,在思想上更超前的这样一个人物。于是柳青就赋予了梁生宝本来不应当具有的东西。,梁生宝有个原型叫王家斌,生活经历与梁生宝基本是一样的,不同就是王家斌建国后,想的主要是发家致富,对国家的统购统销不理解;远没有梁生宝那样的觉悟。现实主义小说中优秀的人物应当符合生活的逻辑,应当是来自生活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而梁生宝身上的东西有些是作者硬添上去的。,在80年代,有人在评价创业史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如果柳青能正视中国农民的落后性、狭隘性,挖掘出它的历史文化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