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的结构特征_第1页
HIV病毒的结构特征_第2页
HIV病毒的结构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IV病毒的结构特点摘要HIV病毒中文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名称: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其组成结构主要有组织核心蛋白、跨膜蛋白、外膜蛋白、核核心蛋白、反转录酶以及病毒基因。关键字 HIV病毒,形态,结构,特征,基因。正文一:形态结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图1. HIV病毒粒子结构模型图二:基因组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2.1 HIV基因组病毒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每条RNA长约9.2-9.8kb。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s,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前病毒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LTR之间的序列编码了至少9个蛋白,可分为叁类:结构蛋白、调控蛋白、辅助蛋白。由5端LTR、结构蛋白编码区(gag)、蛋白酶编码区(pro)、具有多种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区(pol)、外膜蛋白(env)和3端LTR组成,2.2 HI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主要功能1g基因能编码约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前体蛋白,经蛋白酶水解形成P17,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坏。 2Pol基因编码聚合酶前体蛋白,经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核糖核酸酶H,均为病毒增殖所必需。 3env基因编码约86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gp120含有中和抗原决定簇,已证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p120 V3环上,V3环区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区,在病毒与细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gp120与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价键相连。gp41与靶细胞融合,促使病毒进入细胞内。实验表明gp41亦有较强抗原性,能诱导产生抗体反应。 4TaT 基因编码蛋白可与LTR结合,以增加病毒所有基因转录率,也能在转录后促进病毒mRNA的翻译。 5Rev基因产物是一种顺式激活因子,能对env和gag中顺式作用抑制序(Cis-Acting repression sequance,Crs) 去抑制作用,增强gag和env基因的表达,以合成相应的病毒结构蛋白。 6Nef基因编码蛋白P27对HIV基因的表达有负调控作用,以推迟病毒复制。该蛋白作用于HIv cDNA的LTR,抑制整合的病毒转录。可能是HIV在体内维持持续感集体所必需。 7Vif基因对HIV并非必不可少,但可能影响游离HIV感染性、病毒体的产生和体内传播。 8VPU基因为HIV-1所特有,对HIV的有效复制及病毒体的装配与成熟不可少。 9Vpr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弱的转录激活物,在体内繁殖周期中起一定作用。IV-2基因结构与HIV-1有差别:它不含VPU基因,但有一功能不明VPX基因。核酸杂交法检查HIV-1与HIV-2的核苷酸序列,仅40%相同。env基因表达产物激发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交叉反应。 三: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臂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细胞的HIV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边续8个月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在35周后查出HIV特异性抗体,并继续维持一定水平。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 四:抵抗力HIV对热敏感。5630分失去活性,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对紫外线、射线有较强抵抗力。参考文献1、龚震宇,白冰. 有关全球HIV艾滋病流行的最新报道.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2):5-62、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中国公共卫生2001, 17(12):1061-10623、曹韵贞,我国艾滋病的现状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2(2):65-664、吕群燕. 我国艾滋病的研究情况.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1,21(3):351-3525、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全国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信息(8), 1999年2月。6、闻玉梅主编,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7、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王兰兰,吴建民.临床免疫学与检验(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199711、俸卫东,翁毓秋.农民工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5期1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杨凤珍,李洪娟,王健.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