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_第1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_第2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_第3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_第4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本次课标题: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知识点内容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4、辽金的教育5、元代的教育6、朱熹的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理解识记宋代的科举制度。 3、理解掌握宋代的书院。4、了解辽金的教育5、了解元代的教育6、理解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识记宋代的科举制度。 理解并掌握书院的教育难点:掌握和领会朱熹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备注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 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二、 北宋的“三次兴学”(一)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北宋第一次兴学,是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参知政事时。兴学内容主要有三:一、令州县立学。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贴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三、改革太学。诏令下湖州取胡瑗之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苏湖教法: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及时务,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学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讲习解经“至有要义”,能联系实际,或利用直观。他还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二)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1068-1078年),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对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1、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创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2、 整顿地方学校3、 颁定三经新义4、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改革中,设置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5、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三)崇宁兴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执政时发起的。下令全国兴学,行三舍法,地方县学学生,经考试可升州学,州学学生每三个贡太学。并不断续增州县学生,扩充学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中央官除国子学、太学外,尚设有若干专门学校,分别由国子监和各职能部门统辖。 律学 算学 书学 画学 医学 武学二、地方官学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管理方面稍有改进,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实行“三舍法”。拨给学田,保障经费。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一、罢察举,重科举宋代科举变化:(一)宋代各帝取士只以科举,察举之法罢废。(二)宋初对于科举特别重视,取士名额增加。(三)宋代对于科举进士及第的待遇也超过隋唐,凡中进士者立即授官,不须再经吏部考试。二、科举科目,内容及办法宋代科举大体沿唐代之旧,宋初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九科,而以进士科为最重。常科之外还有制科、武举及童科,均置废无常。考试内容,宋初仍仿唐制,考试诗赋、贴经、墨义。宋代科举改为三年一举行,此后成为定制。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一、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时期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作用。“书院”名称起用于唐代,其性质有官办、私办两种。但那时还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而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宋既统一海内,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但当时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没有充足的实力兴学设校。书院就在这种形势之下兴起。它既满足了读书人求学要求,又为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三、南宋书院的发达四、书院的组织、教学和教规书院形成许多显著特点: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蒞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第四节 辽金的教育一、辽国的教育制度二、金国的教育制度第五节 元代的教育一、元代“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二、元代的学校制度三、元代的科举制度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二、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道德教育:朱熹强调教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朱熹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又把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必须遵守;又把违背或反抗封建道德的言行同归于“人欲”,必须禁止和根除。“存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须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大学阶段使人明理的重要性,朱熹精心为此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尤其是在浩繁的儒家著作中,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四、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点:(一)居敬穷理所谓“居敬”就是正心、诚意、也可以说是“专一”。(二)学思力行(三)因材施教(四)循序渐进五、朱子读书法(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