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芗城区中、小学校医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芗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11月18日,一、传染病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传染病基本知识,(二)传染病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传染病种类,2、乙类传染病:共有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传染病种类,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二、传染病感染过程,(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传播途径,概念: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 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 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 又称 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 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四、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早期隔离治疗,尽可能做到就近就地医疗。治疗方法:(1)一般支持疗法(2)病原疗法(3)对症疗法(4)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五、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病原携带者首先应早期发现,同时对病原携带者需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其尽可能减少传播机会.,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二、切断传播途径:应采取一般卫生措施、消毒和杀虫。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要做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工作。三、保护易感人群:通过增强非特异免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等综合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2、肠道传染病:甲肝、手足口病等。3、其他: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流行病学,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流行病学,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流感的症状: 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 、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1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核实。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疫情事件的相关信息,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 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流感的传染期:潜伏期末出现退热时止,传染期约1周流感的隔离期:退热后2天,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临床表现,风疹特征:皮疹和耳后、枕后与颈部淋巴结大为特征。但部分病人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大而无皮疹或无发热但有皮疹。,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病例,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风疹的传染期: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 风疹的隔离期:病人隔离至疹后14天,水痘,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临床表现,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病例,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水痘的传染期:潜伏期末至皮肤发疹和水泡时传染性最强 水痘的隔离期: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整个病程10-14日。,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病例,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流腮的传染期: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 流腮的隔离期:从发病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 托幼机构儿童医学观察21天,麻疹,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流行病学,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临床表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病例,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麻疹的传染期: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 天麻疹的隔离器:隔离至出疹后5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行病学,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流行病学,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儿童多见。,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l3周内痊愈。,3天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流脑的传染期: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普通型患者之传染性可持续67周 流脑的隔离期:临床症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甲型和戊型为肠道传染病,其他型为血液 传播传染病),甲型肝炎流行病学,1.传染源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甲型肝炎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病毒污染水源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可导致局部地区暴性发流行。很少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甲型肝炎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4.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临床表现,一、 多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常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上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关节痛、皮疹等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7天后,尿色逐渐加深,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病毒肝功能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以进一步确定感染型别。,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甲肝的传染期:潜伏期末至发病2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在病后某段时期仍可排病毒 。甲肝的隔离期: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不少于病后30天,幼托机构要隔离40天,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染期: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隔离期:隔离至其所有症状消失后至少24小时或7天以上(以两者之间长者为准),登革热,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流行特点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临床以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骨及关节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登革热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传染源患者: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数量大,具有更重要传染源作用传播途径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临床特点,潜伏期:为315天,通常58天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发热:39-40,伴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皮疹:病程的第3-6天出现皮疹出血:病程的第5-8天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的传染期:潜伏期末至病后3天,少数至病后6天,1周内,一个县(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7盼第2课时 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听写
-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7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讲义)(学生版+解析)
- 骨扫描结果解读
- 创业者法律培训课件
- 酒店客房月度工作汇报
- 炎症因子与组织再生-洞察及研究
- 创业健身房课件
- 果树整形修剪技术
- 勘察钻孔业务培训课件
- 儿童用药评估-洞察及研究
- 注塑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 【课件】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专项培训课件丨
- 带储热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多维度剖析与优化策略
- 水体环境完整版本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采砂作业合同协议
- 排他协议合同协议
- 经济数学微积分 杨慧卿 第4版 教案 第1-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元函数积分学
-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