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doc_第1页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doc_第2页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doc_第3页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doc_第4页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目前工业上使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大约有12000种,其中有1000多种有机杀虫剂,包括250种常用杀虫剂。每年平均有500种以上新的有毒化合物问世,这其中的大多数物质将对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尚无法明确估计。只有一些影响面大、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毒物质和污染物被人们重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物质有的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有的破坏生态环境,间接影响人类健康;有的对植物造成危害,对人体不造成影响;有的对渔业产生影响,有的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人体健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有联系,但解决的问题不一致。这一章要讨论的是那些通过农产品(种植业产品)进入人体,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第一节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与地壳中元素丰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岩石中某些物质含量高,则该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也相应地提高。可见化学物质是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的基本因素。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总是从内部调节自己的适应性来与不断变化的地壳物质保持平衡关系。环境污染使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就会破坏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会引起机体疾病甚至死亡。在正常的环境中,环境中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得以正常生长、发育,从事生产劳动,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迅速消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环境中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放射线等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低,患病率上升。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这些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大量工业“三废”、农药等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并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就会引起人体中毒,导致疾病,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某些物质在自然界里含量过高或偏低还会造成一些地方病。由此可见,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人与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第二节、空气污染到目前为至,对空气污染物种类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对人类及植物已经产生危害而被注意到的污染物已不下100余种,其中,工业废气中排出的有毒气体污染面大,污染严重。工业废气污染大致可分为气体污染和气溶胶污染两类。气体污染包括二氧化硫、氟化物、氯气、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包括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对农产品威胁较大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氟化物、氯气、氮氧化物和煤烟粉尘等十余种。这些污染物有时表现为急性危害,农作物细胞及叶绿素遭到破坏,在叶片上出现大量伤斑,严重时叶片枯死,甚至坏死脱落,造成严重减产;有时表现为慢性危害,在污染物浓度较低时,表现出轻微伤害,也有的伤害是隐性的。这些对植物有害的污染物并不都对人体都产生危害,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1、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对农业危害最广泛的空气污染物。主要由燃烧合硫的煤、石油和焦油时产生。正常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大约是0.035微克m3,对植物产生危害的二氧化硫浓度在0.5-10微克m3以上。二氧化硫侵入植物叶片的途径,是通过气孔逐渐扩散到叶肉的海绵组织,再到栅栏组织,破坏叶绿体,使叶肉完全飘白失绿,组织脱水,由黄变褐,最后枯死、脱落低浓度污染仅使细胞质壁分离,而叶片保持绿色,有时会出现部分失绿。一般大气中二氧化硫在0.10.2ppm以上就会使植物出现伤害,但危害程度与它的浓度、持续时间有关。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后,在毒害植物组织的同时,经过植物自身的自然解毒作用,变成毒性较小的硫酸态硫贮存下来。当受害浓度高、时间长时,植物累积过高,超过自身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影响到植物生理代谢活性,出现受害症状。食用合硫量很高的叶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中对空气中二氧化硫有要求,但在产品中却没有要求。我市城区近5年来二氧化硫日均值0.0020.369微克m3,5年平均值为0.059微克m3,超标7.8%。2、氟化物使用含氟原料的华工厂、冶金厂、磷肥厂和炼铝厂等工厂排出,白银市氟化氢污染属全国较重区域,我市武南华工厂前几年对周围村庄污染也较重。氟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臭味的气体,其毒性较二氧化硫大20倍,是空气污染物中对植物最有毒性的气体。空气中氟与农作物中的氟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土壤、灌溉水中的氟对农作物中的氟影响不明显。氟在人体内具有累积的特性,摄入过多的氟,会造成骨质疏松,所以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产品中都有要求。氟是累积性毒物,人体平均总含氟量为2.57克。据报道,日平均摄取2080毫克氟化物1020年可使人中毒致残。氟的急性中毒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四肢痛及痉挛。慢性中毒表现为牙齿异常(釉斑),骨质脆,进而造成甲状腺和肾的功能病变。我市氟化物仅局限于个别化工厂周围很小的范围内,如中坝磷肥厂周围农民近几年反映作物有受害现象。3、粉尘和飘尘除气体外,空气污染物还有大量的固体或液体的细微颗粒成分,统称粉尘,它们形成胶体状态悬浮在空气中亦称气溶胶。煤烟粉尘是空气中粉尘的主要成分。粉尘沉降在植物组织上,削弱了植物光合作用,降低产品价值。另外,工业废气中许多细小的金属微粒如铅、铬、镉、砷等多数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这些物质的毒性很大。我市粉尘污染相对较重,近年日均浓度范围0.064.76mg,m3,超标率85%,且污染逐年上升。第三节、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直接危害,即污水中的酸、碱物质或油、沥青及其它悬浮物及高温水等,均可使植物组织灼伤或腐蚀,引起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或者产品本身带毒,不能食用;其二为间接危害,即污水中很多能溶于水的有毒有害物质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体内,影响到植物指出生长发育,引起减产,或使产品内毒物大量累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畜体内,造成危害。水中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且分布较广的污染物有以下几种。一、无机物污水中的酸、碱、盐等,对植物直接产生危害作用,不会造成农产品污染。二、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外种类很多,有些对植物有营养作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污水灌溉能增加作物营养就是这个原因,但有部分有机物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部分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这些物质是:1、酚类化合物酚是石油化工、炼焦、和煤气、冶金、化工、陶瓷、塑料等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有害物质。酚对稍生物有毒杀作用,可使细胞原生质中蛋白质凝固。用高浓度的含酚废水灌溉作物,能抑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破坏植物的指出生长发育。更高的酚对人体是有害的,有人认为它是助癌剂,但至今还没有酚的残留标准。2、氰化物主要来源于炼焦、电镀、选矿、金属冶炼、化肥等一些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含氰工业法书。氰及其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它能释放出游离氰,形成氢氰酸,这是一种害羞很强有剧毒的污染物。在低剂量的情况下,含氰废水对农作物影响不大,但对动物、人、及水产影响较大。3、苯及其化合物苯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化工、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特别是炼焦和石油工业排放的废水。苯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质,其中致癌性最强的的苯并芘能随水移动污染地下水。含苯废水灌溉作物后,产品器官内含有异味,不能食用。三、重金属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g/kg的金属,自然界中约有60种重金属,这里要讨论的是指其中有毒的那部分。砷在化学上主要表现为非金属性,但它们在生物毒性上与重金属类似,因此在环境保护中将其列入重金属。对农产品污染最严重的是以下重金属:1、铬铬及铬的化合物广泛用于电镀、金属加工、制革、涂料、染料、钢铁和化工等工业。铬对农作物的毒性只有在浓度大时才出现症状,当土壤中铬达到400毫克千克左右时才有毒害。铬通常以三价和六价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体中主要是三价铬,在水中则以六价形态存在,六价铬对植物和人体的毒性很大。铬对人类是致癌物,早在1973年WHO/FAO食品法典委员会即提出,每人每周铬的摄取量暂定为0.00670.0083毫克/千克(体重)。2、镉通常自然界中镉的含量很低,污染环境中的镉主要来源于金属冶炼、金属开矿和使用镉为原料的电镀、电机、化工等工厂。镉为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是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可以在人体内潜伏累积,生物半衰期可长达16-33年,引起急慢性中毒。20世纪50年代举世闻名的日本公害病“骨痛病”就是镉在人体内的累积而引起的。有的研究还报道认为,镉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已被列入世界八大公害之一。3、铅铅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蓄积性污染元素,铅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在运输繁忙的公里两侧土壤中蓄积了大量的铅。铅对人体是一种累积性毒物,铅中毒可由检查血中铅浓度进行诊断,其临床症状在血铅浓度超过每100克80微克可表现出来,造成人体红细胞生命期缩短、肾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中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须远离公路主干道100m。4、汞污染环境的汞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和含汞农药的施用。汞是一种累积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有机汞比金属汞的毒性更大,在人体中排泄比较缓慢,其生物半衰期为70天左右。汞可侵害神经系统,使手、足麻痹,严重时痉挛致死。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水俣事件即是食品中甲基汞污染引起的,当时受害人数达1200多人。灌溉水中汞含量达到0.740.36,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障碍,致死浓度为3.65mg/kg,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规定,汞的最高允许含量为0.001mg/kg;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粮食中汞的最高允许含量为0.02mg/kg。5、砷砷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是造纸、皮革、硫酸、化肥、冶炼和农药等工厂的废水及废气。砷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动植物所需微量元素。砷化物的毒性很大,属于高物质。蔬菜能吸收污染大气中的砷,空气中砷主要来源于金属熔炼,煤的燃烧和使用含砷的杀虫剂。砷的急性中毒表现胃肠炎症状;慢性中毒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砷被认为是肺癌和皮肤癌的致病因素之一。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不能降解,只能发生形态在乎或分散和富集。因此,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就很难从环境中清除。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与沉淀吸附、结合与螯合、氧化还原等作用有关。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的毒性具有以下特点:(1)重金属在水中含量很低时即可产生生物毒性。一般重金属产生生物毒性的范围为110mg/kg;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浓度范围约为0.010.001mg/kg。(2)某些重金属可以较低毒性的形态在乎为更强毒性的形态。如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三价铬可以被氧化为高毒性的六价铬。(三)慢性中毒,不易觉察。不少重金属进入人体后难以排泄,而在人体某些器官中逐步积累,引起慢性中毒。平时不易觉察,一旦有症状出现则很难治疗。(4)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加剧人体慢性中毒。日本六十年代发现的“水俣病”是重金属污染典型事件之一。当地工业含汞废水污染水体一方面无机汞甲基化,一方面被硅藻吸收,通过硅藻小昆虫石斑鱼鳝鱼和人体的食物链富集,鲶鱼中含汞量一般为1020mg/kg,最高达到5060mg/kg,比水体含汞量高出1万至10万倍,为正常鱼体含汞量的900倍,人们长期食用这种鱼,汞就在体内大量积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直至死亡。四、有害生物在未处理的食品工业水、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及未腐熟的粪便水中,常常携带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用这些污水灌溉蔬菜,如果采后处理不当,蔬菜即成了病菌进入人体的载体,所以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和技术规程中对这一部分都有明确要求。第四节、土壤污染一、土壤污染概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环境条件,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不停地进行着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各种物质不断循环。从外界环境进入土壤的物质,在一定限度内能通过这些变化而转化,维持正常的物质循环,这个限度就是土壤容量。以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强度超过了这个容量,土壤就不能正常地净化它们,土壤机能遭到破坏,理会、生物性质变劣,这种现象就叫做土壤污染。其结果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导致产量或品质降低,甚至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1、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土壤的物质主要有无机物(重金属,铬、镉、汞、铅、砷、铜、锌、镍等以及盐碱类)、有机农药、有机废弃物、化肥、污泥、寄生虫、病原菌等。无机物中有些盐类可被逐渐溶解、淋失,在土壤中累积的问题不大。重金属或类重金属、高残留农药六六六、DDT等性质稳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小,降解缓慢,残留在土体中很难消失,且一般多在耕层积累,它们很易从土壤中转移到作物体内,引起农产品污染。根据污染物来源,土壤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体污染型。利用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进行灌溉时,污染物质随水进入土壤。我国污水灌区普查发现,许多大城市郊区和污水灌区均已出现重金属污染。我市中坝、羊下坝等灌溉污水的土壤调查,重金属大多已超标。(2)大气污染型。大气污染物自然沉降、或随雨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的污染,如酸雨使土壤逐渐酸化。(3)农业污染型。高残留农药和含杂质高的磷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积累。(4)生物污染型。垃圾、污泥、粪便和生活污水等进入农田,如不进行适当的消毒灭菌处理,则土壤易遭受生物污染,成为某些病原菌的疫源地。(5)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垃圾、矿渣、粉煤灰等物质进入农田,而使土壤受到污染。2、土壤污染特性(1)隐蔽性。土壤污染与水和大气污染不同,水和大气污染比较直观,有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也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比较隐蔽,不可能通过感官观察,往往要通过农作物的污染,再通过吃食物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开始污染到导致后果的出现,有一个较长时期的隐蔽过程。(2)持久性。污染物进入土壤内,一方面要生动土壤自净作用的净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的进行累积。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便可能引起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使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以后很难恢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是不可逆的,而且是一个持久的过程。(3)间接有害性。土壤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着动物和人体健康;其次,土壤污染还可通过地下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或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域;另外,风蚀还可将土壤污染地区的土粒吹到远方,扩大污染源。所以土壤污染又间接地污染了水和大气,成为二次污染。1、镉对植物和人体是非必需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为5ppm,我国部分地区土壤镉的背景值为0.150.20ppm。土壤中镉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含镉污水灌溉、含镉污泥的施用及大气中含镉飘尘的沉降、含镉磷肥的施用。镉进入土壤后易被土壤吸附,农产品中的镉主要是通过土壤吸收的。镉对植物的毒性不强,当作物中镉的含量已超过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浓度时,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在外观上并无不良影响,。据试验资料的综合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量达10mg/kg时,不妨碍禾本科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20mg/kg以上时,开始对小麦生长产生障碍作用,会影响植物生长,出现缺绿症,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水稻表现叶鞘变褐色,大豆表现叶脉变褐色,产量下降。镉是生物强度积累的元素。作物生长发育不需要镉,但土壤受镉污染后,作物可积累较多的镉。不同作物对镉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在同一条件下种植不同作物,其可食部分的含镉量(以ppm计)分别为大米大于1,小麦13.5,大豆1,马铃薯0.2,甘蓝、葱0.1,番茄、葡萄0.06。同一作物不同器官镉的积累也不相同。小麦、水稻中,镉的分布规律为:根茎籽粒;蔬菜中主要集中于光合作用旺盛器官-绿叶中,而营养物质贮存器官,如萝卜的块根,大白菜的心叶,莴苣的髓部含量很低。因此,要根据土壤中含镉量确定适宜种植作物。2、汞汞不是植物必需元素,而是有毒元素,但几乎所有植物中都含有痕量汞。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为0.010.15ppm,我国南方土壤背景值为0.0320.05ppm,北方土壤为0.170.24ppm。农产品中的汞主要是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汞,其次是飘尘和雨水中的汞,以及土壤释放的汞蒸气通过气孔进入叶组织。汞是生物中度积累元素。自然界的汞,可通过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而得到富集。环境中汞的含量与植物吸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汞形态的影响,一般吸收顺序为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氯化汞硫化汞。汞对植物的毒性也不强,实验表明,土壤含汞量达到5mg/kg时,能引起水稻减产;10mg/kg时,减产作用显著。对小麦生长仍然不会产生影响,而在此浓度时,农产品中镉已经远远超标。土壤中汞过量时,会影响植物生长,表现为植株矮小瘦弱,叶色较淡,叶细长不开展。3、铬铬是植物和人体必需元素,少量铬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铬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200ppm,我国部分地区土壤铬的平均背景值为60ppm,各类土壤相差极为悬殊。铬在土壤与植物体内移动能力很小,因此,铬污染不像其它重金属那样重。铬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为0.050.5ppm,铬不仅造成农产品污染,也易对植物造成危害。土壤中铬含量达ppm时,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农作物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卷缩、须根腐朽,严重时植株萎蔫以至枯死。土壤中铬的存在形态为有机结合态和络合态,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从土壤中转移到作物中的铬减少。同一作物不同器官铬的积累也不相同。小麦、水稻中,铬的分布规律为:根茎籽粒;4、砷砷为两性变价元素,它在地壳中丰度为5ppm,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含砷背景值为810ppm。土壤中砷的常见形态有三价和五价两种价态,前者多见于旱田,后者多见于水田。砷与磷的性质相似,在水体和土壤中能与钙、铝、铁以及其它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砷酸盐。土壤中砷可溶性受pH值影响颇大。据日本的研究,在土壤PH低于3或高于9的情况下,砷的溶解度增高,在接近中性的情况下,砷的溶解度较低。土壤中的砷酸和亚砷酸随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而相应转化。在旱田,土壤呈氧化状态条件下,大部分砷化物以砷酸形式存在;在水田,土壤呈还原条件下,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砷酸转化为亚砷酸,提高了砷的可溶性,增加了砷的危害,而且亚砷酸(三价)对作物的毒性也比砷酸强。砷不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微量砷能刺激某些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浓度较高时才对作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农业生产中由于利用污水灌溉及施用含砷农药,可使大量的砷进入土壤,随后进入植物体。土壤中过量砷的作物生长的影响随着砷的存在形态、数量作物种类、土壤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砷除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方面影响外,主要是通工作物的吸收富集污染农产品,危害人类健康。5铅来自不同污染源、不同污染途径的铅,进入土壤后首先与土壤中的卤化合物结合,其可溶性较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形态的铅就逐渐转化为溶解度很小的物质。由于铅极易为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土物质所吸附,所以进入土壤中的铅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铅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植物体,即根系吸收和叶或其它组织的根外吸收。根系吸收的铅主要积累于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至地上部分。综上所述,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共同点是一般分布于表层,氧化状态多为可溶性,还原状态多为难溶性,酸性条件下多为可溶性,碱性条件下多为难溶性(但也有个别除外)。第六节投入品污染一、氮肥污染自然界中的氮化合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分布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硝酸盐能在动物体内外,经硝酸盐还原菌作用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将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从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逐渐引起机体组织缺氧,患氧化血红素症。亚硝酸盐还可能与人体胃中的仲胺、叔胺等次级胺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它对动物肝、肺、肾、膀胱、食道、胃、小肠、脑、脊髓等重要器官都能引起癌变。亚硝胺还可通过胎盘输给胎儿,导致子代发生畸形,如在动物妊娠期给予一定剂量的亚硝胺,其子代会产生肿瘤和癌症,且发生率高达100%。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0%来自蔬菜。硝酸盐的积累因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器官部位、不同生产阶段而有差异。研究根据,蔬菜中普遍高于瓜类,瓜类又高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中叶菜类硝酸盐含量高于果菜类、薯类。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对48种丝绸的129个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蔬菜使用部分的硝酸盐因种类而异,且同一种类的不同品质,或同一株蔬菜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创始时间其含量都有较大的差异。从供试蔬菜中看出,雪里的硝酸盐含量最高(16861700mgkg),圆茄子和胡萝卜最低,最高含量与最低含量可相差90倍。其中有11种蔬菜(叶菜类mgkg)9种,根菜类2种)硝酸盐超过规定的标准硝酸盐在蔬菜间的总的分布规律是:叶菜类(平均471.8mgkg)根菜类(平均213mgkg)葱蒜类(平均104.6mgkg)瓜类(平均95.0mgkg)豆类(平均64.5mgkg)茄果类(平均51.5mgkg)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上,其它作物很少有超标现象。二、磷肥污染磷肥对农产品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作为生产过磷酸钙的磷矿石、硫铁矿中含有一定量的铬、镉、铅、汞、砷等重金属。据日本分析,砷在磷矿石中平均为24ppm而制成过磷酸钙后为104ppm,制成重过磷酸钙更高达273ppm;用硫铁矿制造的含砷量也高,平均为930ppm,最高可达1200ppm;用废硫酸制造的磷肥,含砷量更高。磷矿中的含氟量一般为24%,长期使用,会提高土壤含氟量。茶叶具有积累氟的特点,一般含氟100ppm,高的可达2000ppm,茶园长期使用磷肥会提高茶叶的或氟量。目前我市磷肥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小磷肥厂生产的过磷酸钙,含磷量在12%以下,磷矿石品位低,杂质多,而且部分小磷肥厂是用废酸来制造的,因此,造成的重金属超标现象普遍。1993年市农技中心采集城郊蔬菜区黄瓜、辣椒、番茄、白菜和各县区小麦、玉米各3个样品送农业厅中心化验室对重金属检测结果。我市蔬菜上镉、铅时有超标,辣椒上镉、铅全部超标,番茄上铅超标达23,黄瓜和大白菜未见超标现象;粮食中重金属超标严重,小麦、玉米上镉超标达16,铅超标达100%,镍超标达19,铬超标达89,铜超标达118,氟超标达1318,汞超标达16。而对同时采集的土壤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却未超标现象。AsCdCuPbZnHg磷矿石平均24.433.923.717.22560.25佛罗力达矿19.411.815.017.21120.05摩洛哥矿35.226.339.211.12730.01挪威矿20.376.412.09.18010.31普通过磷酸钙1049.515.78.61590.42重过磷酸钙27324.532.55.62704.17表2-1磷肥中部分重金属含量(ppm)三、有机肥引起生物污染菜农有利用生粪上地或人畜粪尿加水制成粪稀作追肥的习惯,这种措施如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如病菌、寄生虫卵沾附在商品菜上,对人体健康有害,四、城市垃圾及污泥引起污染城市垃圾及污泥成分复杂,既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也含有一定量的病菌、虫卵、重金属及难分解的有害物质。五、农药残留污染(一)、基本概念1、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的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kg样本中有多少毫克表示。残存的商量,称残留量2、残留毒性(残毒)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则称为农药的残留毒性(简称残毒)。(二)、基础知识1、农药含义及分类农药管理条例对农药所下的定义为,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根据农药的用途及成分,或防治对象、作用机理等,农药可以分成不同种类。由于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农药污染,所以重点对化学农药的分类作一详细介绍。目前对化学农药的分类方法很多。从防治对象上分,可分为杀虫剂、除草剂和杀鼠剂。从杀伤动物类别上杀虫剂又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螺剂三大类。其中还有一些既杀虫又杀螨具有双重作用的药剂。从作用方式上杀虫剂又可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杀菌剂又可分为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但现代合成的往往兼具触杀与胃毒作用,甚至还有熏蒸杀害三重作用,所以严格地讲,主要是从化学成分上加以分类,一般分为12种。(1)、无机矿物农药白砒、红砒、硫酸铜、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波尔多液等。(2)、有机汞类如赛力散、西力生。这是一类较老的杀菌剂。(3)、有机砷如福美砷、田安等杀菌剂。(4)、有机硫多是一些杀菌剂,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5)、有机氯六六六、DDT、林丹、三氯杀螨虫,硫丹等。(6)、有机磷敌百虫、辛硫磷等杀虫剂和乙磷铝(7)、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呋喃丹、灭多威等杀虫剂和乙霉威、普力克等等杀菌剂。(8)、有机氮杀虫双、巴丹等杀虫剂。(9)、拟除虫菊酯这是模拟天然除虫菊中的杀虫活性成分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这部分农药品种多,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特点,是无公害生产中常用的品种。(10)、取代苯类如甲霜灵、百菌清等杀菌剂。(11)、有机杂环类多菌灵、托布津、腐霉利、三唑酮等杀菌剂,它们一般问半知菌、子囊菌及担子菌的专性杀菌剂。(12)、复配剂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作用节制不同或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复配而成。2、农药的毒性化学农药使用后,对人、畜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毒性,有的在短期内可能造成中毒,有的在环境中比较稳定,通过生物浓缩和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微量积累又可造成各种慢性毒性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农药对人、畜毒性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1)、急性毒性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甲拌磷、对硫磷、内吸磷等,经误食口服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的程度常用致死中量作为指标,即以小白鼠或大白鼠作为供试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