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重点_总结习题_第1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_总结习题_第2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_总结习题_第3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_总结习题_第4页
[医学]生理学重点_总结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讲座,杜剑青E-mail:TeL802,第一章 绪论,名词: 生理学 定义 任务 作用 地位 研究水平(细胞分子、器官系统、整体) 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 兴奋性 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反射 反射的类型(比较) 负反馈 意义及举例 正反馈 意义及举例,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 1849-1936)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名词: 单纯扩散 物质:O2、CO2、 N2 、乙醇、尿素、水 易化扩散 类型: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 通道转运,三类(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 阻断剂: Na+通道,河豚毒;+通道,四乙铵;Ca2+通道,异搏定,Mn2+ 主动转运 原发性(钠泵为例)与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阈电位 局部电位 极化 去极化 超级化 刺激 构成 刺激阈值 阈强度 反应 兴奋 抑制 兴奋-收缩耦联,2.问答题,(1)载体转运的特点: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的机制、特点及意义(3)静息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4)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特点及意义(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及影响因素(6)第二信使(cAMP, cGMP, Ca2+, IP3, DG, NO) (7)G蛋白-cAMP-PKA信号通路,血液,静息电位(RP),RP产生的机制:,在上述条件下,K+顺浓度差从膜内向膜外扩散(负电物质不能外移,极少Na+内移)膜外侧形成一层正电荷(正电位)、膜内侧为一层负电荷(负电位)膜外侧的正电场力(阻力)与K+差(推动K+外移)的动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的MP即RP,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EK)。,极化 Polarization,去极化 Depolarization,反极化 Reverse polarization,复极化 Repolarization,Hyperpolarization,Na pump, Na-Ca exchanger,Na+,TP,Na+,Na+,动作电位(AP),(1)AP除极相(上升支)的产生,阈刺激膜轻度除极,MP(-70mV)部分Na+通道被激活、开放 Na+少量内流(内向电流)膜进一步除极,MP继续局部电位 TP(约-55mV) 大量Na+通道被激活、开放 Na+在电化学力驱动下,大量快速内流,正反馈变化膜进一步快速除极,MP急mV +30mV,Na+通道关闭失活,Na+停止内流,膜上的K+通道开放K+在电化学力驱动下外流(外向电流)膜复极,MPRP,从+30-70mV,(2)AP复极相(下降支)的产生,因膜内Na+、膜外K+Na泵被激活并磷酸化Na泵逆浓度差,耗能,泵出Na+,移入K+ 以恢复膜两侧原有的Na+、 K+浓度分布,(3)Na泵主动转运,获1971 年诺贝 尔生理 学与医 学奖,GPCR-GP-AC-cAMP-PKA信号通路,第五章 血液,血量 占体重的7%-8;或70-80ml/kg.W 血细胞比容 男(40-50)%;女(37-48)%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红细胞的功能及特性 血沉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卵磷脂) 血型及其分型:ABO血型; Rh血型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 血液凝固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 促凝与抗凝方法,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Cross-match test,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胶原、异物,纤维蛋白单体,内 源 性 途 径,外 源 性 途 径,a,a,a,纤维蛋白多聚体,组织损伤,PK,K,HK,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 (1)加Ca2+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酸等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 2.抗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血液的功能,1. 运输功能 运输各种物质 2. 缓冲功能 缓冲酸碱变化,维持平衡 3. 参与调节体温 吸热、运载 4. 凝血和纤溶功能 靠凝血酶与纤溶酶 5. 防御和免疫功能 靠白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等,第六章 血液循环,1. 名词: 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 每搏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 血压(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平均动脉压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2.问答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特点(2)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3)心肌兴奋性变化的分期、特点及其意义(4)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机制(过程)(5)心脏泵功能评价指标及其评价(6)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7)简述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8)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9)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0)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动脉 血压的调节、特点及意义。(11)心肺容量感受器反射及其作用(1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Review,Polarization,Depolarization,Reverse polarization,Repolarization,Hyperpolarization,Na pump, Na-Ca exchanger,Fig. AP of pacemaker cell in SN node,生理特性 特点 意义,心肌生理特性,自律性,保证心脏舒缩交替进行,利于心室充盈,保证房室收缩协调、房室顺序收缩,利于心充盈和射血,收缩性,保证心脏以窦性节律活动,各部高低不一(窦房结最高),兴奋性,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传导性,各部传导V不一房-室延搁,“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液Ca2+浓度依赖性大,保证泵血,小结:,心室舒缩,心室内压变化,心室-心房、主肺动脉压力梯度,瓣膜定向开放/关闭血液定向流动,心室容积变化,心泵血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后负荷,前负荷,心肌的收缩能力,其在一定范围心肌初长度心力SV;反之则反是.,其在一定范围经改变前负荷维持SV不变.,与心搏出量成正比.,其在一定范围(40-150或200次/min)C.O反之则减少.40次/min 或150(200)次/min,C.O,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健.成.安:6080ml,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量, 搏出量心率 健康成人安静时:56L/min,每m2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空腹、安静):3.03.5 L / minm2 是评定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的常用、较好的指标.,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 :,3.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健.成.安:55%65%,4.心指数(cardiac index,CI) :,(一)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测量,1.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单位:Pa(kPa)或mmHg;,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压: 3040mmHg 平均动脉血压: 100mmHg,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主动脉压,临床常用肱动脉压来代表),动脉血压(blood pressure,BP),参照标准:以大气压为零(760=0),(二)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充盈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来表示。,三个因素:,1.心脏射血:赋予血液一定的能量 BP的源动力-必要条件;,2.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使血液能量转化为势能和动能 -充分条件;,3.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基本因素,其高低取决于血量和血管容量的关系,大动脉: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及回缩性,即弹性,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循环平均压V回流量;反之则反。 2.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V回流量抽吸,反之V回流量,3.体位 平卧位,V回流量 站立位,心脏水平以上V回流 、下、,4.骨骼肌收缩的挤压力 V回流量;反之则反.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膜腔负压 V回流量 呼气时,胸膜腔负压 V回流量,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心交感神经,T1-T5脊髓中间外侧柱节前纤维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组成心脏神经丛心脏各部,交感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1受体 “三正作用”,C.OBP,2.心迷走神经,延髓迷走背核、疑核节前纤维心内神经节节后纤维心脏各部(心室肌少)、,心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M型受体,C.OBP,心迷走中 枢,心交感中 枢,缩血管中 枢,心 脏,血 管,窦弓压力感受器+,动脉血 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率 心力,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 压,+,孤束核,1.窦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窦N 主动脉N,反之则反。,心迷走紧张,反射过程:,BP,颈A窦,主A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孤束核,中枢机制,心率,搏出量,心交感紧张,交感缩紧张,外周阻力,BP,(),(),(),(),(),(),(),(),(),1)在正常血压范围起作用; 2)负反馈,双向调节; 3)对快速、波动性血压变化敏感; 4)感受机械牵张刺激,适应慢,有重调定; 5)颈动脉窦的敏感性高于主动脉弓。,2.窦弓反射的特点:,3.窦弓反射的意义: 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心肺容量感受器反射,肺循环或心房血容量心肺容量感受器+迷走N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下丘脑经迷走和交感神经传出、ADH分泌释放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尿量血量及血压回降。 维持血量相对稳定。肾上腺素-E:主要与心肌1受体结合、强心;去甲肾上腺素-NE: 主要与血管1受体结合、升压. 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E BP,心率.,第七章 呼吸,1.名词: 呼吸 肺通气 潮气量 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肺牵张反射 呼吸中枢,2.问答题,(1)平静呼吸时的肺通气过程及原理(2)胸膜腔负压及其成因和意义(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4)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意义(5)CO2对呼吸的作用及其途径(6)低氧对呼吸的作用及其途径,呼吸过程,组织换气,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外呼吸,内呼吸,细胞内氧化代谢,气体运输,肺功能曲线,平静呼吸过程,膈 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均 ,,肺容积,肺内压 大气压,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是被动的,胸膜腔,肺内压,肺回缩压,脑桥PBKF核,Central inspiratory activity generator and inspiratory off-switch mechanism,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 吸气神经元,+,CO2 、 H+ 和低O2 对呼吸运动的影响,(1)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途径:,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但超过一定浓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CO2兴奋呼吸的机制:,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主),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次),血中CO2,呼吸中枢,呼吸运动,(2)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颈动脉体(呼吸)和主动脉体(循环),PO2,特点:,PCO2,H+,传入冲动,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运动,位置:,1.缺氧时,感受的是PO2的下降;适应较慢,,兴奋呼吸中枢,2.对PO2和H+变化敏感。,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过程:,呼吸道受牵拉,感受器+,迷走N,切断吸气神经元的活动,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延髓,动物实验中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呼吸将如何改变?,抑制吸气,促进吸气转入呼气。,意义:,第八章 消化与吸收,1.名词: 消化与吸收 蠕动 容受性舒张 胃的排空 分节运动 2.问答题 (1)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般特性 (2)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3)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调节);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4)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5)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6)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 (7)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伸展性大3.自动节律性运动(慢、不规则)4.有紧张性5.对化学、温度、缺血、痉挛、牵拉刺激敏感,对电刺激及切割不敏感。,电生理特性: 在RP基础上产生的周期性去极化慢波电位,决定AP的发放及其频率,从而决定平滑肌的收缩及其强度。,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1.盐酸(HCl,胃酸)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并为胃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抑菌和杀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在小肠刺激小肠液、胰液和胆汁分泌。2.胃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为月示、月东、多肽3.内因子 与Vit B12形成复合物,有利其在回肠末端吸收4.粘液 润滑、保护作用;与HCO3-形成粘液- 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免受盐酸侵蚀。,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1.迷走神经2.乙酰胆碱(ACh)3.促胃液素(Gastrin)4.组胺5.胃内的食物量,盐酸、脂肪、高渗溶液,在小肠:肠-胃反射;小肠分泌抑制性激素: 抑胃肽、促胰液素,抑制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促进性调节,食物,头,眼、鼻、耳,口、咽、食管,1、2、8,5、7、9、10,中枢,迷走N,胃,机械、化学刺激胃,迷走N,内在神经丛,窦G细胞,促胃液素,胃腺,胃液,肠,机械、化学刺激小肠,十二指肠G细胞,小肠粘膜,肠泌酸素?,(1)头期胃液分泌,机制: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分泌特点:,量较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原含量很高(消化力强);,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2)胃期胃液分泌,分泌特点:量最大(60%),酸度也很高, 而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低(消化力较弱)。,(3)肠期胃液分泌,分泌特点:,神经与体液调节并重。,以神经调节为主、N-体液调节.,量、酸度和酶含量均低。,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1.水和碳酸氢盐:,主要由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HCO3_ :,主要由腺泡细胞分泌.,2.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二者协同作用可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以酶原形式分泌,胰蛋白酶原在小肠中被肠致活酶激活。,中和胃酸;为胰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5.其他酶:如RNA酶、DNA酶等.,3.胰淀粉酶:,在胆盐和辅脂酶的协同下,分解脂肪。,将碳水化合物水解为二糖和少量的三糖,4.胰脂肪酶:,其它:胆固醇酯酶,,磷脂酶.,1.神经调节,食物,眼、鼻、耳,中枢,迷走神经,ACh,胰腺,胰液,G细胞,促胃液素,口腔、食管、胃、小肠感受器,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分泌特点:,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中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而酶的含量丰富.,胰液分泌的调节,2.体液调节,(1)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CCK,分泌特点:,胰液,I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胰腺(腺泡细胞),胰液中酶较多,而水和碳酸氢盐较少.,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2)促胰液素(secretin):,S细胞,促胰液素,分泌特点:,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胰腺(小导管细胞),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较多,而酶较少.,体液调节:,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胆盐的主要作用:,促进脂肪消化 乳化脂肪胰脂酶作用面积.2. 促进脂肪吸收 与脂肪酸结合成复合物,易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胆色素、无机盐等.(无消化酶),胆汁的主要成分:,消化道的吸收功能:,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1.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h);3.食物在小肠内能被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 子物质。,第十章 能代和体温,1.名词: 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 呼吸商 基础代谢率 体温2.问答题: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其影响 (2)产热器官 (3)皮肤散热的方式 (4)体温调节中枢,第九章 泌尿,1.名词: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肾糖阈 肾清除率2.问答题 (1)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决定因素与影响因素 (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及其机制 (3)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及其机制 (4)重吸收的特点 (5)一次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的变化及其机制 (6)举例说明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7)水利尿及其机制 (8)排尿反射过程 (9)尿潴留、尿失禁、尿频尿急的可能原因,肾功能概述(Functions of the kidneys),(一)泌尿功能 :生成和排出尿液。,排出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1.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2.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三)内分泌功能:合成和释放激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OH)2-Vit D3 、 激肽和前列腺素等。,(二)调节功能,1.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原发性:,继发性:,2.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肾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Na+的重吸收,部位 途径 吸收率 机 制 近端小管 跨细胞 65% 钠泵,Na+-Gs/aa 同向 前半段 细胞旁 Na+-H+交换 后半段 、, 、Na+、Cl- k+-Cl-同向转运,吸收HCO3- 髓袢降支细段 0 、升、 NaCl被动重吸收 、粗段 Na+-K+-2Cl-同向转运,/钠泵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0% Na+-Cl-同向转运,-H+/K+交换 醛固酮调节,25%,in,proximal tubular cells,Tubular lumen,Interstitial fluid,Fig. Mechanism of sodium reabsorption in the proximal tubule. X represents glucose, amino acids, ect.,cotransporter,exchanger,Apical membrane,Na pump,Mechanism of sodium reabsorption:,Tubular lumen, Cl-, Cl-,Cl-,Na+,Na+,速尿等利尿剂,逆流系统逆流交换,26-13,逆流系统逆流交换,26-12,Na+,H2O,H2O,Na+,H2O,ADH 的作用及分泌调节,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渗透压,ADH,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大量饮清水,+,-,排尿反射(micturition reflex),尿量400500ml,牵张感觉器+,盆N,骶髓排尿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盆N+,逼尿肌+,内括约肌-,阴部 神经-,外括约肌-,尿液进入尿道,+,排尿,第三章 神经系统,1.名词: 受体与递质 脊休克 肌牵张反射 肌紧张 屈肌反射 去大脑僵直 皮层诱发电位,2. 问答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兴奋在中枢传播特征?)(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4)突触后抑制的机制、类型及其意义(5)突触前抑制的机制及意义(6)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7)肌牵张反射的产生机制、类型及其意义(8)屈肌反射产生的机制及意义,(9)腱反射产生的机制(10)肌紧张及其产生的机制及意义(11)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中枢(12)两种信号及其功能系统(13)人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区域及其损伤表现(14)两个睡眠时相及其区别,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前膜,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是一个电-化学-电过程,递质的释放量与Ca2+正相关。,Na+内流K+外流,Cl-内流和K+外流,运动,突触前抑制:,机制:,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的活动,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在突触后膜上引起的EPSP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意义:,轴突B兴奋,轴突A去极化,A兴奋时的AP幅度和除极速率,Ca2+内流,A释放的兴奋性递质,C的EPSP,在感觉传入途径中多见,使感觉功能更精细,感觉投射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梭外肌,运动神经元,梭内肌,运动神经元,梭外、内肌,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同侧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过程:伤害性刺激皮肤痛觉感受器+ (细)传入Nf 脊髓经中间N元换元 +同侧脊髓前角屈肌运动N元同侧屈肌兴奋收缩;在脊髓内经传入侧枝 +中间抑制性N元抑制同侧伸肌运动N元同侧伸肌舒张, 同侧肢体屈曲。 意义:避免伤害,保护机体。 2)对侧伸肌反射:过程:伤害性刺激增强时,在引起同侧屈肌反射并增强的同时,经N元联系,引起对侧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对侧肢体伸直。 意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协调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定义: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受牵拉 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2.分类,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快速牵拉肌肉,肌梭+,a 类纤维,脊髓运动N元,梭外肌收缩,腱反射过程:,肢体位相移动,意义:用于检测NS的功能状态,协助诊断。,单突触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定义: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引起受牵拉的肌肉 发生紧张性收缩,称为肌紧张。,意义: a.对抗重力,维持姿势;b.是其它躯体运动的基础。,缓慢持久牵拉肌肉,肌梭+,a 类f,脊髓内两次以上换元前角运动N元,梭外肌收缩,产生肌张力,多突触反射,肌紧张的产生机制:,缓慢持久牵拉肌肉,肌梭+,a,,中间神经元,神经元,梭外肌收缩,腱器官+,神经元,脊髓,高位中枢,维持肌梭敏感性,肌紧张的产生及调节,脑 易化区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干 抑制区 ,接受大脑皮质、纹状体、 小脑蚓部协同冲动,去大脑僵直及其原因,去大脑僵直的猫,正常肌紧张的维持是高位中枢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作用相对平衡的结果。,去大脑僵直:,定义: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动物出现 伸肌的肌紧张亢进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