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3篇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陋室铭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陋室铭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n) 苔(ti)痕 案牍(d) 鸿儒(hn r) 西蜀(sh) 何陋(lu)调素琴(ti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i)痕 案牍(d) 鸿儒(r) 吾(w) 德馨(xn) 西蜀(sh)(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i)痕 案牍(d) 鸿儒(r) 吾(w) 德馨(xn) 西蜀(sh)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主旨,我们这篇*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陋室铭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liuxue86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学案 22 陋室铭 课型:讲读课时:一 主备人:李妍 审校:苏婉玲 时间: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 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职业病防控培训体系
- 《优化整体市场战略》课件
- 《家庭教育指导》课件
- 转让露营设备合同协议
- 有奖举报协议书
- 消杀委托协议书
- 浙江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道及答案
- 中药煎药知识培训课件
- 滑板合作协议书
- 辣白菜购销合同协议
- 危化品裂解裂化培训
- 个私协会工作总结
- 哺乳动物专题知识讲座
-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
- 简易安全管理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课件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2024年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江苏省徐州市2025届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情侣协议书电子版简单模板
-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数学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 英语话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