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教案优秀范文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_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题西林壁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 ppt 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么 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这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这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起学习走进 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 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 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同,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 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 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初中语文题西林壁教案优秀范文三 1. 教学目标 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写出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6、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硬笔培训指南
- 2025年行车手势标准试题
- 护理支持保障科
- 2024年-2025年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 【途牛】2024清明旅游消费预测报告5462kb
-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腹腔镜手术管理
- 新质生产力岗位
- 效益管理 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单元测试卷(一)含答案与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数学试卷(原卷版)
-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院感感染培训试题及答案
-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MOOC】灰色系统理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与答案解析(共五套)
- GB/T 26659-2011铸造用再生硅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