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_第1页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_第2页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归纳概括*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 4.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 这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 故事导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 解题: 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 形容过分斟酌、推敲字句,现在多用来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有时候也用于讽刺当众讲话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走进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行浏览*,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精神。 2、*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注:*的基本观点在第三段也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 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8),是*的小结部分,点名了*的主旨。(点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关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写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写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第二种分法分四个部分:自然段是*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自然段是*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然段是*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自然段是*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是”与“你这”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句式已经发生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一般用在骂人的时候,不适合用在赞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质完全不同,“有”在这里表示陈述,没有情感的变化。 启示:由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要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翻译: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要注意重点词语“以为”:把当做;“因”:于是;“终”:终究。)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见草中石,以为虎”并不是“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了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由此例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八字: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都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的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宿”显得无理,意蕴也浅的多。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推”字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他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推”: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举以上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三)拓展训练:炼字 (1)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学生先说出答案及原因,老师再来讲解。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2)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说明原因。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明确:“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学生讨论) 明确:“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怎样“咬文嚼字”。 进入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请同学们看看6、7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用其中的关键句来回答。(2)请同学们找出6、7两段里面所举的例子, 第6段: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指意义-燃烧体冒烟 联想意义-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a: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b: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c: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d: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明确:说明善于运用联想意义,会使*更加丰富、有蕴藉。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连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 第7段: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明确: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嫱、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灞桥:桥名,本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做买卖都有-端木(即子贡,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遗风 用铅字排印书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套板反应的弊病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判断,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们不能进入套板反应,要养成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言精神,要“唯陈言之务去”:让语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态度。 (2)因为文字和*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原文: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题: *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快的让你不敢相信,以致头晕眼花。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要刻苦自励。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写作中能有这样一种勤奋的态度。 (五)拓展探究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谈谈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论点: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三 教学目的:1、学习领会*所说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精神 3、学习评价*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 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 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 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 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一 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做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运用语言要反对陈词滥调,力求创新的观点,这个词语做 标题,就是创新的一个范例。 三、理解课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实例。 1、比较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比较史记李广射虎同金若虚在史记辩惑里的删改。 补充比较:杜牧七绝清明和改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指杏花村 通过两个例子明白简洁同生动形象关系的把握,推敲词语要适合表情达意 的需要。 3、理解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运用词语联想意义的妙处。 4、比较下列两例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着朱则太赤 你觉得哪句描写的女子更美,为什么? 联系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使之明白使用语言力求创新的道理。 四、小结推敲词语常用方法 学生谈体会,然后归纳。 板书:由此及彼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并评价*论述的道理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文主要观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看书体会,*作为一篇“美学文学论文”的写作特色。明确: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来论证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2、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阐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再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归纳其中论述的观点。 明确:此处可分两层,1、2、3、句论述一层意思,4、5、6、句论述一层意思。 从一层的三句话中,可归纳出观点:对文学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层观点归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再看这一段在*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第一层就前两段所举例子,说明阅读写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层启下,统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 3、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题,学生继续完成2、3、4题。 学生默读后文,在每一段中划记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本段内容, 归纳出这一段的主要观点。 讨论每段内容,的出结论。 5段,表达观点的句子有:“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内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观点,作出概括。明确:就本段列举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评论来看,主要说用语要能符合诗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观点,而其余两句是强调三段二层的观点,因此,本段观点归纳为:推敲词语,要从符合诗文的意境需要出发。 6段,主要阐述了阅读写作中的用词,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接着论述了联想意义的不易控制,联想意义在诗文创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论述,与推敲词语有关的论述,当是最后的观点,所以,归纳为:正确运用词语联想意义,可使诗文较丰富,较蕴藉。 7段.找出论述句子:“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