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教案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归园田居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归园田居教案一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二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拙(zhu)、亩(m)、荫(yn)、暧、吠f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归园田居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范本7篇
- 企业财务合规透明与利益分享承诺书(8篇)
- 智慧树知道网课《民法总则(四川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2025年国际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
-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张承志散文(含解析)
- 2025年中国警察随身摄像机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版全新国家建设部施工合同
-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份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 新兴茶产业环境保护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 加大资金投入与融资渠道创新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淘宝客服管理制度+奖金
- (完整)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TCCPEF 086-2024 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与预警技术规范
- 2025年志愿者服务日知识竞赛考试指导题库150题(含答案)
- 产品开发生产合同8篇
- K3ERPwise老单开发手册
- 诊断学黄疸课件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孕期营养管理如何兼顾宝宝和妈妈营养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营养科讲解
- 篮球场围网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