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学生版)_第1页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_第2页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_第3页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学案: 六国论编写:张庆明 刘克龙 审核:董文志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苏家兄弟同时考取进士,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 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课前预习案】三、整体感知1、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 , 。然后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二段中提出的 , , 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统治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 , 。提出文章的写作目的。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四、基础知识巩固1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民(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2)或: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此言得之 (六国论)至德不得(庄子秋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相见恨晚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伯乐相马(5)势: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4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五、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7)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课堂学习案】背诵课文,思考问题1.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3.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第二段中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 第三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6.第四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7.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课堂练习案】六国论 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遮蔽)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挺身而出)(3)以阴助其急(暗中)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发展到,以至于)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C)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