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讲义(武汉理工大学)01-03_第1页
中药学讲义(武汉理工大学)01-03_第2页
中药学讲义(武汉理工大学)01-03_第3页
中药学讲义(武汉理工大学)01-03_第4页
中药学讲义(武汉理工大学)01-0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Chinesemateriamedica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刘小平,绪言,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文献记载的药物已达3,000多种,经目前调查,则在12,8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但古今临床常用和研究比较深入的品种,约有500种。这些功用明确,疗效可靠的药物,是医药人员必须熟知的也是本书介绍的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120种)、熟悉、了解近300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534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中华本草收载8,980种;本草纲目收载1,892种;本教材收载408种(不含附药46种)。,绪言,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是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药知识的日趋丰富,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渗透,中药学不断分化,专门研究中药品种、采制、制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如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成分化学、中药药理学等。,我国传统的药学叫做“本草”,一般认为,中药的来源以植物占多数,有以草为本的意思。这种称谓至迟出现在西汉时期,已沿习使用了两千多年。现代也亦有将中药学专著称为本草的。,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一、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第一节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二、奴隶社会药物知识的累积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醫)字的汉字结构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又是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现将其分述如下:,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药学专著在古代称为本草,本草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西汉时已有药学专著流行于世,而且达到了相当水平和规模。这一时期的本草已独立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从典籍的零星资料中,可知汉代的药学书目至少有20种以上。,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成书于东汉(不晚于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序例”部分,总结了中药三品分类原则,采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要求及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有毒无毒之药性,以及养身延年与法邪治病的作用力标准,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之下,着重介绍性、味、主治功效等内容。所记各药主治功效,如麻黄平喘、黄连治痢、茵陈退黄疽、苦楝驱蛔虫、半夏止呕等。,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密集出现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的时期。现知此间的本草著作有近百种之多,其中有综合性的,也有炮制类的、专科用药类的、配伍忌宜类的、食物类的,以及单味药专论、采药、药图和药名音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有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炮炙论及药对诸书。,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陶弘景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医药学家。该书辑成于公元500年左右,书中“序例”部分,不仅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注释、发挥,而且补充了许多医药发展史料的内容及药物采收、鉴别、加工、炮制、制剂、配伍、合理配方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炮炙论:作者为南朝刘宋时雷斅。该书介绍了近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总结了水飞、煨等多种炮制技术,其对辅料选用十分考究,主张淫羊霍用羊脂炙、厚朴用姜汁炙、茜草忌铁等内容,甚为合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学科的出现。该书一直受到药业人员的尊崇,并不断被增补充实,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三、隋唐时期在唐王朝“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基础上,根据原有文献及全国性的药物调查资料,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了由李勣、苏敬等23人编纂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书中载药844种(当代有的统计为851种),该书由国家颁行,代表了国家的药学水平,虽然没有完全符合现代药典的要求,但仍被学术界多数人视为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第一部冠以药典之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近900年。,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四、宋、金元时期宋初,利用了雕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和国家权力,进行了药材来源和品种的全面考证,本草文献的广泛汇集和整理,相继刊行了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及本草图经等大型官修本草。本草图经由苏颂辑成,内容广泛,图文合一,尤其在辨识药物方面成绩卓著。所附的900多幅药图,是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是宋代本草文献的精华,至今仍是本草考证的重要依据。,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王朝的一大举措。1076年,在京城开封创办了由国家专卖成药和饮片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出售药物的“惠民局”和修合药物的“和剂局”。这些机构的出现,促进了药材检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及药政管理,因而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苏沈良方所记“秋石”的制备,采用了以皂苷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技术,堪称制药化学的创举。其他书中关于“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及樟脑,发酵生产红曲及蒸馏法的利用等,均反映出当时制药技术的领先水平。,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五、明朝时期1552年至1578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通考800余种文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地实地考察、采访和亲自实践,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历时近30载,三易其稿,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的巨著,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00多首,附图1,109幅,前4卷对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和发挥,创见颇多。各论按自然属性分药为16部60类。各药项下,又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及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析族区类,纲振目张。,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文献整理、品种考辨、药性理论、功效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卷帙之大,内容之广,体例之新,见地之高,无不光前裕后,本草学因此进入了以本草纲目为核心的时期。该书在语言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亦有突出贡献,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六、清朝时期在清代的200多年里,未能产生一部大型的综合性本草,可是此间的本草数量则是空前的,达400种之多。这些本草虽然内容单薄、质量平平者不少,但其主流是由博返约的,更加富有临床实用的特征,尤其是功效内容的分立,增强了本草的学术性,成为药学的核心及新的增长点。,18世纪著名的本草学家赵学敏,博览群书,广泛收集,注重实践,辑成本草纲目抬遗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提及者达716种之多。其卷首“正误”中,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不详及错误内容34条,十分可贵。其所增品种,有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及金鸡纳等大量疗效可靠的民间药和外来药,丰富了本草的内容。书中还保存了十余种现已失散的草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因此,该书在鉴定药材、研究草药单方的经验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七、民国时期中药学大型辞典的编纂,是民国时期中药学的一大拓展。其中最主要者,当推在1935年出版由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其收录条目4,300条,各条下列原名、命名、古籍别名、外国名称、基原、产地、形态、种类、采取、制法、性质、效能、成分、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集验方、用量、施用忌宜及参考资料等23项,资料繁博,查阅方便,虽错讹之处甚多,但仍不失为现代第一部最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当代,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中药学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就。从1954年起,在国家卫生部的建议和安排下,各地积极进行了本草文献的整理、辑复、校刊、考证工作,并陆续出版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残卷)等逾百种本草专著,对中药学的全面继承和发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迄今面世的中药新著,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几千种各具特色的中药著作,将各门分支学科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系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卫生部(2000年版后由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布施行。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了质量标准,制备要求,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品的科技水平。迄今,药典已颁布了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和2005年版。,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随着药品管理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L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定(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等一系列法规的实施,中药及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尽管中药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产业规模需要拓展,产品技术含量亟待提高。,但由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逐步被现代疾病取代,临床医疗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化学药品的不足之处,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因此,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逐步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中药的现代化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进入21世纪后,中药学一定会更迅速地发展,中药市场一定会更加繁荣和规范,中药一定会实现现代化,并真正走向世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为全世界做出新贡献。,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都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历代医药人员对此高度重视。如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之)阴干、暴于,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认为药物的品种(真伪)产地(土地所出)、采集、贮存(陈新)与其加工炮制(阴干、暴干及生熟)一样重要。现代研究认为,以上环节与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至今仍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临床治疗和进行实验研究使用中药,其药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品种来源必须正确。否则,原有药物的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使研究结果毫无意义,造成人力、经费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中药一般来自民间,在文字记载其功效和主治之前,大多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由众多的人观察应用,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因而出现多种不同的名称。仅据中药大辞典引用,虎杖等药的别名多达三四十种。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种,又可能被称为相同的名称,如在中药大辞典中,被称为“过山龙”的品种有23种,其中的“土黄连”亦有20个品种。,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在本草及方剂著作中,一些常用药物的古今名称并不一样。如荆芥、香附,古时分别以假苏和莎草根为正名。而淡竹叶、木通、青木香等药名,古今所指的品种完全不同,其功用存在差异。由于上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存在,常常造成中药品种的使用混乱,影响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学术交流。,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近代以来,借助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量中药材的品种考证,保证了绝大多数常用中药的品种正确。但至今仍有不少要做的工作。为了确保中药品种的正确,对临床用药,尤其是科研用药的品种,以及收集民间用药经验时,一定要搞清其品种来源。使用中药名称时,一定要书写正名。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必须以其使用的名称为准,避免乱用别名,更不能杜撰名称,造成混乱。,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除机制冰片、人工麝香、轻粉、升药等极少数的人工制品外,绝大多数的中药材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直接人药。这些天然药物的生长或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因此,天然药材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黄花蒿所含的青蒿素,因日照等差异,而使南方生长者明显高于北方。对于这种现象,古人早有认识。如陶弘景认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千金要方指出“用药必依土地”。本草蒙筌强调“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为了保证天然药材质量,自唐宋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确定道地药材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临床疗效。道地药材的产区在实践中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一、植物类药材的采集本类药物为数最多,其采收规律最受人们关注。根据前人经验,主要按其根、茎、叶、花、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的季节性,分用药部位适时采收。1全草类以全草一齐入药的草本植物,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是全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茎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含量最高。不用根者,则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青蒿、薄荷及藿香等。须带根使用者,则连根拔起,如车前草、蒲公英、败酱草及白花蛇舌草等。茵陈蒿等极少数品种,习惯上以幼嫩全草入药,应特殊对待。忍冬藤等茎叶同时人药的木本藤类药材,其采收原则与全草类相同,也在生长旺盛时割取。,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2叶类仅以叶片或带有幼枝的叶片(如侧柏叶)入药的“叶类”药材,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此时植物生长至极盛,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摘叶片或连枝收割。如艾叶、荷叶、番泻叶及罗布麻等。但有少数药材例外,如桑叶,相沿在深秋或初冬采集,习称“霜桑叶”或“冬桑叶”。,3花类花类药材,当然只有在植物有花之时采收。但由于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所以应分批次及时采摘。用已开放之花人药者,须即开即采,若采收过时,则花瓣极易脱落,或颜色衰败,气味散失,质次效差。如菊花、月季花、洋金花及旋覆花等,而红花则要在花冠由黄转为橙红时采收。部分花类药材必须采取含苞待放的花蕾,如槐花、金银花、辛夷等。槐花如已开放,其有效成分较花蕾明显降低,不能符合人药要求。辛夷盛开以后,因其来源植物品种不同,分别称为木兰花或玉兰花等,功用与花蕾有别。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应在花朵完全开放后收集。,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4果实或种子类多数以果实人药的药材,应在果实成熟时或将至成熟时采摘(收),如山楂、枸杞、川楝子等。对于果实先后成熟不一的植物,应分次收集,如瓜蒌。枳实、青皮等以幼果人药者,应按要求及时采收,不能待其成熟。青皮与橘皮、枳实与枳壳、藏青果与诃子等,其幼果与成熟果实分别为不同药物者,须各随其宜。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桑椹、枸杞子及覆盆子等,注意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收集将熟者,不必过熟。,以种子入药者,大多在果实成熟后,收集果实或割下果序,置干燥通风处,然后适时脱粒或经过特殊加工。若同一果序的果实并非同时成熟者,亦应分次摘取成熟部分,再分离种子。对于果实成熟后,其果壳开裂而易致种子散失者,如牵牛子、小茴香、芝麻等,应见熟即收。,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5根或根(块)茎类根与根茎类的药材一般在早春或深秋采挖。故素有“以二、八月为佳”的说法。早春时节(阴历二月),植物根茎处于休眠状态,新芽未萌,营养物质未被茎叶消耗;深秋(阴历八月)以后,多数植物地上部分停止生长,精微物质贮于地下之根或根茎,故有效成分含量高。此时采收该类药材,不仅质量优,而且产量高。如天麻一药,在冬季至次年清明前未长茎叶时挖取者,商品名称叫“冬麻”,其体坚实,色明亮,质量佳,产量大;在春未后茎苗出土时采收者,称为“春麻”,其体轻疏,色暗多皱缩,质次而产量低。,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6树皮或根皮类树皮(包括干皮及枝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46月)间剥取。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皮中贮存和运输的营养物质丰富,其药材质量较佳;而且因树木枝干内浆汁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其皮易于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等。但以树皮入药的肉桂,则宜在10月剥皮,此时桂皮中不仅芳香油含量高,药材质量好,而且是该树皮容易剥取的时期。,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二、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动物类药材的收集,以保证药效,并兼顾容易获得和利于保护资源为原则,一般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每因品种不同而收集时间各异。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4550天锯取头茬茸,过时则角化;金钱白花蛇应在夏、秋季节,捕捉孵出13周的幼蛇;制取阿胶的驴皮,应于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而质优;小昆虫类应在数量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此时因其翅受湿不能起飞,且可减轻对皮肤刺激(应带上手套)。矿物药大多随时可以采集。,第三节中药材的采集,现代研究认为:生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体内化学物质的积累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很大区别。对于植物而言,尤为明显。首先,与生长年限的长短有关:如西洋参根中所含的人参皂苷,在14年中,每年递增的幅度较大,第5年虽比第4年有所增长,但幅度甚小,故宜在第4年后采集。有人测定甘草中的甘草酸,生长1年者为5.49,2年者为6.76,3年者为9.84,4年者为10.52。其次,随月份(季节)改变而变化:如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以69月份为最高。黄连中小檗碱含量大幅度增高趋势可连续至生长的第6年,而同一年中又以7月份含量最高。,第四节中药材的贮存,一、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由于入库的药材附着有害虫或虫卵,或放置药材的房屋、容器及包装用品藏匿或进入害虫,均可引起害虫繁殖。害虫对植物和动物药材的破坏性很大,或形成蛀洞,或毁为蛀粉。药材质量严重降低,甚至丧失药性。害虫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还会造成药材污染。霉变: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非常容易造成药材感染,一旦温度和湿度适宜,即萌发菌丝,分泌酵素,侵蚀药材组织,引起霉烂变质,失去药效,如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肝脏还有极强的毒害性。,变色:各种药材都有自身的天然颜色,如贮存不当,或存放过久,其中所含的成分因发生化学变化,致使其原来的颜色改变,这往往是药材变质的一种征兆。走油:一些药材因存放过久,温度过高,日光暴晒等原因,会出现变质的“走油”现象。所谓“走油”,一是指含脂肪油及挥发油药材的油类变质并向外溢出,如柏子仁、核桃肉等;二是含糖等成分高的药材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如天门冬、牛膝等。,第四节中药材的贮存,二、中药贮存的时间与药效绝大多数药材随着贮存时间延长,所含有效化学成分会降低,因而影响其质量。有关研究表明:益母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所含的生物碱,贮存1年后总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可由1以上,降至0.4以下,穿心莲贮存2个月时含穿心莲内酯12.5mgg,贮存至22个月时则降至6.4mg/g。石菖蒲中的挥发油,存放1年会降低约20,2年后降低约35,3年后降低约50。,第四节中药材的贮存,三、中药贮存的注意事项凡易虫蛀或受潮霉变、变色、走油的药材,应合理加工处理后,才入库贮存。存药的库房,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害虫或有害之物进入。贮存期间,应经常检查,注意调节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翻晒或烘烤,必要时进行安全而有效的灭虫处理。容易“走油”的药材,须合理采购,避免积压,并尽可能贮放于密闭容器中。毒药和贵重药品,应专人专柜保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第四节中药材的贮存,近年来,在中药材及中成药贮存中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气调贮藏技术:采用控制氧气浓度的办法,减轻或防止药材变异,以保证所贮藏药材的质量。如填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可降氧杀虫。或使用无毒材料制成的除氧剂封存技术,在密封塑料袋中直接吸收其空气中的氧气,达到药材除氧封存,能防止药材霉变、虫蛀或氧化变质等。,控制药材含水量及贮药环境的湿度、温度的贮藏技术:如应用微波干燥技术、远红外线辐射干燥技术、太阳能集热器干燥技术、气幕防潮技术(将特制的气幕安装在库房门上,以防梅雨季节室外的湿气进入室内)及低温冷藏技术等。直接杀灭霉菌、杂菌和害虫:如采用蒸汽加热技术、气体灭菌技术(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杀虫剂等)、60Co-射线辐射技术、丁香等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杀菌等。,第12章思考题,1.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学?2.了解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及中国药典等?3.何谓中药的“道地药材”?4.中药材得当采收为什么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时间?5.中药的来源有哪些?,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根据临床用药目的,以及贮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尽量满足医疗需要,这些加工处理方法,统称为炮制。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炮”和“炙”的原义是指用火烧烤肉类食物,后来主要用于概括火制药物。随着药物加工处理方法的增多,并不限于只用火来处理,因而炮炙之名便演变为炮制了。在目前,修治一词已不再泛指所有炮制方法,往往局限于概括药物的纯净、粉碎、切制等不用水火的简单加工整理。,第一节炮制的目的,一、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药物的某一作用,提高其临床疗效,是中药炮制最常见的炮制目的。如在中药炮制时,经常要加入一些辅助药料(简称辅料),其具体作用虽然互不相同,但一般均是为了增效。现代研究还发现一些药物经过炮制有利于稳定药效。如含苷类有效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以后,其相应的酶被破坏或失去活性,可防止苷类水解而避免重要的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如人参、黄芩等。,第一节炮制的目的,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一些有毒性或明显副作用的药物,如马钱子、天南星、乌头及常山等,不经炮制而直接生用,即使在常用的有效剂量内,也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如经过特殊的炮制处理,可以明显降低甚至消除某些毒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因天南星含有苛辣性毒素,对口、舌、咽喉等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麻木,声音嘶哑,甚至粘膜糜烂和坏死,若与白矾、生姜水共浸并煮透后,则基本无此毒性。,第一节炮制的目的,三、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范围中药固有的寒热、升降、补泻等性能和功效,在有的情况下不一定完全适合病情的需要,经过特殊的炮制处理,将这些性能和功效适当地改变,就可以更加与病情相符合。如豨莶草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但性味苦寒,与风湿寒痹不尽相宜,经拌入黄酒蒸制后,其性偏于辛温,则更能对证。药物炮制改变性能和功效后,还可以在原药物的基础上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性寒而主要用以清热凉血,经蒸制为熟地黄后,变为温性之药,则能补血而治疗血虚证。,第一节炮制的目的,四、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或)制剂药材大都可以随采随用,不少动植物药使用鲜品疗效更佳。但因产地季节等因素的制约,皆要干燥后贮存备用。一般药材都可以采用阴干、晒干或烘烤使之干燥。有的药材则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才能贮存和运输。如马齿苋柔嫩多汁,必须入沸水单后才能干燥。桑螵蛸、五倍子必须蒸制以杀死虫卵或蚜虫。否则桑螵蛸可因虫卵孵化而失效,而且生用还有滑肠之弊。此外,将植物药切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矿物药的煅、淬、砸、捣,均是便于制剂和调配。,第一节炮制的目的,五、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药材在采收、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及杂质(如肉桂之栓皮、枳壳之瓤等)、砂土甚至变质者,既影响药材质量,又造成称量的不准确。经过修制或特殊处理,则完全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六、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一些药物(如乳香、没药、地龙等)具有臭气、异味或刺激性,患者难于接受,服药后还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经过炮制不仅可使作用增强,亦可减少不适反应,其效良而不至“苦”口。,第二节炮制方法,一、修治二、水制(淋、洗、泡、润、漂等,水飞)三、火制(炒:清炒、辅料炒;炙:蜜、酒、醋、姜汁、盐水等;煅:直接煅、间接煅;煨)四、水火共制(淬、掸、蒸)五、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第四章中药的作用,阴阳学说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第四章中药的作用,第一节中药的基本作用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可能发生有利的效应,亦可能发生不良的反应,在本草文献中,常将此称为药物的“利”和“害”。同一药物,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需要时使用,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是有利的;而在人体不需要时使用,则往往引起不良反应,其是有害的。,第一节中药的基本作用,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习惯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则为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而且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大,一旦停药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加工炮制、配伍、用法、辨证是否准确、患者体质及禀赋等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中药有多种功效,对于某一证候,其中部分功效是与病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则与病不宜,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起副作用。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第一节中药的基本作用,全面认识中药的作用和特点,合理用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优势,尽量避免不利的副作用,严防发生毒性反应,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并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后,便会破坏这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导致邪盛正衰,阴阳气血失常,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理改变,发生疾病。针对不同的病机,使用相应的中药,或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其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中药的基本作用。,第二节中药的功效,一、功效的含义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况,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体的病理状态,这是中药学的性质和形成历史所决定的。其在理论上、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医药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表述,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中药的功效虽然是从临床应用中总结的,但反过来又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各种功效至今还主要是内服或局部外用的医疗作用。随着中药应用形式和给药途径的扩大,如青皮注射剂的升压作用等等,已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容和表述形式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二节中药的功效,二、功效的分类1中药的治疗功效由于中药应用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增多,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深入发展,中药的治疗功效体系亦渐趋成熟,形成了一个由纵向的多系统(如清热、补虚、散寒等)和横向的多层次(如补虚又分化为第二层次的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补气又再分化为第三层次的补肺气、补脾气等)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成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第二节中药的功效,2中药的保健功效中药的保健功效,包括药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未病”状态下人体的养生作用两个方面。前者,如本草纲目所载苍术“除恶气,弭灾诊”;后者,如开宝本草所载何首乌“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这些保健功效,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应用历史远久,是研制各种保健食品和预防药物的主要依据,目前更加受到世人关注。人类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药物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相对于精神、饮食及运动等调养来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可盲目夸大药物的保健作用而适得其反。,第34章思考题,1.什么是中药的炮制?2.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3.中药炮制的方法分哪几类?4.什么是中药的功效?5.什么是中药的基本作用?,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的含义药物具有多种多样的作用,按照中医理论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特殊认识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某些不同的作用之间,往往存在相同的作用性质。如用寒热理论来分析概括,发散风热药、清泄里热药、滋阴降火药等,分别主治风热表证、里实热证和阴虚内热证,都具有寒凉的性质;相反,发散风寒药、温里药、补阳药等,都具有温热的性质。用升降理论来分析,泻下药、利尿药、止咳药、平喘药、潜阳药等,都具有下降的作用趋向;相反,升阳药、涌吐药等,都具有上升的作用趋向。按照脏腑经络理论来分析概括,化湿药、消食药、行气宽中药及补气健脾药等,都是治疗脾胃证候的,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部位都是相同的。将这些作用性质从不同角度加以总结,逐步形成了中药的性能理论。,二、中药性能的内容中药的性能,从若干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药作用的多种特性,从而构成了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于一种具体的中药,描述其作用的特性的性能越多,其个性特点就越鲜明,人们对该药的认识就越清晰,临床用药时就越能按中医理论的要求准确选用。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第一节四气,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最主要的性能。在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凉次于寒,实为同一类药性;温次于热,又为另一类药性。为了进一步区分药物的寒热程度,本草中又使用了大热、大温、微温、大寒及微寒等概念,以期表示其更细微的差异。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此外,还有不少药物对人体的寒热病理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自古以来,将其称为平性。,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滋味实际上不止此五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前人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是最早总结的中药性能,在具体药物之后标明其味,已是神农本草经各药记述体例中的必备内容。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第二节五味,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在性能理论中,药物的五味除了用以表示其实际滋味以外,主要是用以反映该药的作用特点。根据前人的论述,目前一般认为:1辛能散、能行用辛味表示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能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散气滞血淤的行气药和活血化淤药,一般都标以辛味。一些气味芳香辛辣的药物,如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其实也具有“行”或“散”的作用特点,一般也标有辛味。,第二节五味,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和润燥等)及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甘草、蜂蜜等药,都标以甘味,实际上这些药物都是补虚之药。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药,也常标以甘味。,第二节五味,3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如杏仁、葶苈子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枇杷叶、代赭石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呃逆。二是指通泄,能通便泻下。三是与寒性相结合,表示清泄,能清除火热邪气。燥是指燥湿,若干苦味药能祛湿邪,治疗湿证。结合药性来看,燥湿作用又有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又称清热燥湿)之分。所以,止咳平喘药、止呕逆药、攻下药、清热药及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此外,还有“苦能坚”或“苦以坚阴”的说法,其意思是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其与苦寒药能清泄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习惯上多用于表示知母、黄柏等药物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的作用特点。,第二节五味,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所以,能治疗滑脱不禁证候的敛肺、涩肠、止血、固精、敛汗药,一般标以酸味或涩味。习惯上多将滋味本酸的收涩药多标为酸味,其滋味不酸者,多标以涩味;因为涩附于酸,故经常又酸味与涩味并列。酸味与涩味的作用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酸味药能生津止渴,或与甘味相合而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第二节五味,5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所以,能治疗癥瘕、痰核、瘿瘤等结块的牡蛎、鳖甲、昆布等药,多标以咸味;以上结块多与淤血、气滞、痰凝相关,故软坚散结药亦多辛味之品。因为泻下通便是苦能通泄所表示的作用特点,咸能下之说与之交叉重复。所以,咸能下的使用十分局限,相沿仅指芒硝等少数药的泻下特点。实际上各论中药物后的咸味,更多用以反映动物药、海洋药的滋味特征。6淡能渗能利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虽然利尿药物甚多,但习惯上只将茯苓、猪苓等部分利水药标以淡味,而且往往甘味与淡味并列;多数利水药的药味并无规律性。,第三节归经,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部位的概称。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或者没有作用。归经理论中所指的脏腑,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定位概念,其与解剖上的实际脏器有较大的区别,不能与之混淆。对于药物归经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指药物有效成分实际到达的部位,而主要是药物产生效应的部位所在。,附:引经与药引,根据归经理论,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同用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临床疗效,因而将此称为引经(或称引经报使、主治引使、响导、各归引用等),又将这类药物称为引经药。引经和引经药的认识,是建立在归经理论基础上的,是归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某药为某经的引经药,则此药必主要归该经,这与归经内容并无二致。但归经只是就此药本身而言的,而引经是立足子配伍之后,一种有特殊归经的药,相对于其他被“引导”的药物而言的。可见,归经与引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应混淆。,第四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在此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而言的。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而难以截然区分的。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往往相提并论。结合阴阳之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药有升降浮沉趋向的思想萌芽很早,但一直不系统,亦未能与具体药物相联系。自金代开始,则成为重要的性能理论。,第四节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是其本身固有的,但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增强,甚至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以满足临床对药性趋向的不同需要。所以,李时珍认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复杂的。前人较为重视炮制方法和辅料的影响,认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川芎酒炙,更能祛风活血,升浮之性增强;黄连、大黄酒炙,其苦寒沉降之性减弱,更宜于上焦热证。尽管如此,但不是绝对的。姜汁炙草果、竹茹,并非为了升散,而意在促进止呕;酒炙常山,亦非升提,却是抑制涌吐之峻烈。荆芥生用,解表,透疹,为升浮之品;而炒炭入药,专人止血,则性偏沉降。这是炮制完全改变了升降浮沉趋向的一个例子。,第五节毒性,一、毒性的含义毒性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由药物毒性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大量毒药迅速进入人体,很快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者,称为急性中毒;少量毒药逐渐进入人体,经过较长时间积蓄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第五节毒性,对毒性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药物的毒性即是药物偏性,凡药皆有偏性,因此毒性具有普遍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毒性只是有毒之药对人体的伤害性,而绝大多数药物是无毒的,因此毒性具有特殊性,是少数毒药特有的性能。如神农本草经以来的诸书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1988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亦称“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习惯上将前一观点所言毒性称为广义的毒性,后者为狭义的毒性。在中药学中强调狭义的毒性,标明少数药物为有毒之品,这对确保用药安全,极为重要。但作为中药的一种性能,则毒性应该是普遍的。药物的任何作用,对于正常人体和非适应证的人,都具有损害性,绝对无毒的药物是不存在的。,第五节毒性,二、影响毒性的因素毒性虽然是普遍的,而引起毒性反应则是不多的。药物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前述国务院令中确定的毒性中药有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及雄黄等28种。对于这些毒药,哪怕是毒性最大的砒霜,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而历代指为无毒的人参、五加皮、火麻仁等,因服用过量,亦有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第五节毒性,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使用药物必须以保证安全并且取得预期疗效为原则。如果所用药物对患者造成了毒性伤害,则有违用药目的;因用药而致患者死亡,就更无疗效可言,完全丧失了用药的意义。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为了确保用药安全而过分小心,以致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低到有效剂量之下。,第五节毒性,对待中药毒性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有毒观念,无毒用药”。首先要重视毒性的普遍性,牢固树立药物使用不当会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反应,力求取得最佳疗效。一些毒性较明显的药物,往往具有较强或较特殊的医疗作用。古今医家利用有毒药治疗恶疮毒肿、疥癣、癌肿及某些疑难证、急重证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获得了肯定疗效,证明了有毒药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对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第六章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主要讨论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量及中药的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中药的配伍,一、配伍的目的根据病情和药物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总的说来,配伍的目的就是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更加安全。中药之所以要配伍应用,是因为: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对于病势沉重者常嫌力量不济;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往往不能全面照顾;有的药还具有毒性,单味应用不安全;一味药往往有多种作用,如某些作用不为病情所需,即有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根据病情和药物的需要,并按照一定的法则,将药物配合应用,即可增强力量,全面照顾病情,使疗效增强;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克服不为病情所需的作用的不良影响,使用药更加安全。,第一节中药的配伍,二、配伍关系药物配伍后,药物之间便存在种种关系。如方剂学中讨论的“君臣佐使”即是一类配伍关系,主要讨论药物在方剂中的不同地位或作用。中药合用后,还存在另一类关系“七情”。这是中药学要讨论的内容。“关系”一词有多种含义。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关系,指的是药物间的联系;中药学中的“七情”关系,指的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神农本草经根据对患者用药后,观察到的配伍应用的两味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临床效应,将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及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中药的七情,就是药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七种配伍关系。,第一节中药的配伍,1单行一般认为,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本草蒙筌云:“有单行者,不与诸药共剂,而独能攻补也。如方书所载独参汤、独桔汤之类是尔。”本草纲目云:“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的论述,可知七情讨论的是“药”的“配合”。“合”有“配合”、“会合”之意;“和”有“调和”、“协调”之意;“合和”在此即配合协调,含配伍之意,“视”有“观察”“考察”之意。实际上,单行指的是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其配伍关系即属单行。,第一节中药的配伍,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本草纲目云:“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泻下通便的治疗效应;槟榔与南瓜子配合,能明显地增强驱绦虫的治疗效应。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本草纲目云:“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如补气药黄芪与利水渗湿药茯苓都能益气健脾利水,二药配合治疗气虚水肿时,以黄芪为主,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应;清热燥湿药黄芩与攻下药大黄都能清热泻火止血,二药配合治疗肺热衄血时,以黄芩为主,大黄能提高黄芩清肺止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