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讲座 刘海燕 (5稿)_第1页
高中地理专题讲座 刘海燕 (5稿)_第2页
高中地理专题讲座 刘海燕 (5稿)_第3页
高中地理专题讲座 刘海燕 (5稿)_第4页
高中地理专题讲座 刘海燕 (5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新课标教材湘教版地理,第一、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刘海燕,邮箱:thlhy616电话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湘教版必修地理,【本章知识概述】,本章作为必修内容模块一的第一章,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为达到这一目的,本章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具体作了如下安排。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介绍了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性,阐明了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通过介绍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多方面影响,阐明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的一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与太阳密不可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特性及其地理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引导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加以认识。,本单元知识结构,本章在必修地理I中的地位,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展示】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2.了解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教学建议,讲到天体的类别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天体的图片;讲到天体系统的层次时,可以展示一些天体系统如银河系的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螺旋状星云,环状星云,星云,气体尘埃云雾状氢,玫瑰星云,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天体扁长轨道云雾状外貌,流星体,银河系,教学建议,讲到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用简表的形式写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的级别,天体系统的级别,教学建议,要重视读图训练,对于P8页“太阳系示意图”要明确提出读图要求: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几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排序。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3.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思考:太阳系有何特点?,学法指导,记忆口诀:八颗行星顺序: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教学建议,讲到太阳系中的地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什么地球能具有高级智慧生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可利用歌诀法进行记忆。,合作探究:为什么地球能具有高级智慧生命?,1、具有较稳定的宇宙环境(1)太阳稳定,光照稳定,使地球的生命演化得以实现(2)8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2、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液态的水(2)体积与质量适当吸引住大气,形成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3)自转速度适当,昼夜长短适宜,【学法指导】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天体数不清,惟有地球有生命。自身条件是关键,宇宙环境很安全。日地距离正合适,温度条件相适宜。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升温夜晚降。体积质量也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层。行星公转方向同,轨道倾角接近零。互不干扰各自行,生命演化永不停。液态水分常存在,生命演化一代代。,教学建议,在本节的最后也就是在讲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之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探索地外文明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的热情。,拓展:探索地外文明,拓展:探索地外文明,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展示】1.识记太阳辐射的概念,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掌握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太阳活动,知道太阳活动的特征、规律和对地球的影响。,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先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并填写太阳活动简表。自学指导:1、什么是太阳辐射?看P12图1-7(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什么波段?2、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分为哪几层,每一层分别有哪些太阳活动?3、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学建议,太阳大气的结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不宜过多渲染。可以通过读图活动,使学生形成简单、明确、直观的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类型及分布的概念。,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太阳风,光球层,黑子,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教学建议,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在太阳活动周期与气候变化周期的相关性上。其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析“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气候资料和太阳活动周期的相关性,让学生自己得出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教学建议,学生对磁暴和极光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应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用示意图或动画形象、直观的表达磁暴和极光现象的形成过程。,南极光,极光,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展示】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理解地球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变化。4.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会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教学建议,关于昼夜交替的讲解,首先是静态描述。可用地球仪,引出昼夜半球、晨昏线相关知识。然后是动态描述,通过实物演示,掌握昼夜交替知识。,教学建议,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是一个难点,对于其原因可以回避不讲,也可利用示意图简要说明。但必须掌握其偏转情况: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教学中应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应用上,如用地转偏向力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的方向,大气环流等,并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示意图,教学建议,讲到“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时,可利用物理学中的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恒星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来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不会记错。,地球公转速度示意图,教学建议,讲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可利用动画演示其移动规律,特别要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位置,也可用示意图表示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规律,回归年,活动:回归年与恒星年有什么区别?哪个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A,B,C,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教学建议,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讲解,应把握两个变量:一是空间,表现为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二是时间,表现为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利用课本“太阳光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学建议,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同样应把握好两个变化规律: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最好利用自制的动画演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提示学生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对比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高考链接,(2014年文综课标卷2)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35题,3.甲国位于(D)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4.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A)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5.该批产品运往甲过,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C)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教学建议,“五带”的内容可以放在“四季”之后。关于五带的教学,需补充五带划分依据:根据各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及有无直射现象,极昼极夜现象划分五带。,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教学建议,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考察,往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平时教学也要注意联系实际,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窗户遮阳板的安装、楼间距的计算等。,(2013年文综福建卷)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5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112题。,高考链接,1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A全球昼夜平分B北半球为夏季C太阳直射20S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1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ABCD,(2014年文综课标卷)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高考链接,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0C.全年日P1,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知识结构及重点,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标展示】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其圈层特点。2.了解地震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层、岩石圈等基本知识。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教学建议,讲到地球的内部圈层时,可用一煮熟的鸡蛋来比喻: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教学建议,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学生不容易想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利用示意图加以说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教学建议,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的有关知识也可利用歌诀记忆法来进行高效记忆。,【高效记忆】地球圈层结构歌,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生物生存他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湘教版必修地理,第二章,【本章知识概述】,构成自然环境的岩石、地貌、大气和水等要素,时时刻刻都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洋流等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异彩纷呈,生机无限!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洋流等是本章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本章知识概述(二),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板块运动规律,地质构造与地形、矿产的联系,热力环流的原理应用,等温线和等压线,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气候资料的判读及其成因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等都是考察的重要知识点和能力点。,第二单元知识结构,本章在必修地理I中的地位,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基础中的重点,地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地理1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章重点阐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12课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8课时,2有利于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1)本章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2)是学习必修模块中其它章节的基础,(3)也有利于选修模块学习环境保护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海洋地理模块城乡规划模块旅游地理模块,本章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及活动建议,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展示】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能够区别矿物、矿产和岩石的定义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2.学会识别常见的矿物与岩石。3.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建议,1、对于“矿物”的概念不必深入讲述,可通过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2、对于“岩石”,最好采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在学生达到感性认识基础上,完成学习要求:掌握岩石的概念、成因分类及特点。,(二)岩石,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二)岩石,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特征?,沉积岩,知识拓展,除了沉积岩外,其它的岩石可能存在化石吗?为什么?,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接触带,变质带,(高温),变质岩,(二)岩石,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代表性的岩石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什么岩石变质而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分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最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自学指导:,1、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石、岩石之间有什么关系?(画简图表示)2、举例说出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哪三类,及其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3、画简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完成p34第1题),问题探究:,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合作探究:(1)让学生合作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让学生用语言分析说明整个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a.岩浆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如图:三类岩石的转换(P33-34),注意:可引导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地壳物质循环简图”,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标展示】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4.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建议,讲到“千姿百态的地形”时,可展示奇异的地表形态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南斯拉夫的“猫咪”山,沙丘地貌,雅丹地貌,海岸地貌,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教学建议,讲“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宜增加直观性教学,采用典型地质构造的图片、模型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甚至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如让学生用手肘弯曲的实验感受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更加形象深刻。,湖北武当山飞升崖,湖北武当山琼台,教学建议,讲到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时,要明确指出: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背斜、向斜的最可靠的依据。背斜、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也不必死记硬背,只要想一想背斜、向斜的形态图就可以了。,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如何判断背斜、向斜?,教学建议,讲地质构造时,可适当穿插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突出人地关系。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采石应在背斜部位;找地下水应选择向斜部位;找有色金属应到断层附近;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等,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教学建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尤其是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高考经常考察的重要内容。,(2013年文综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8、9题。,高考链接,8.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苏湘滇新桂内蒙古A.B.C.D.【答案】C9.图中A.甲处侵蚀作用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答案】C,(2013高考文综广东卷)1.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地壳作用,第三节大气环境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展示】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明确各层的主要特征。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建议,讲到“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时,对于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呈正相关的理解,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图,从等量太阳光线照射地表面积大小和通过大气路程长短两个角度上进行把握。,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2013年文综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5.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高考链接,第三节大气环境,二、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标展示】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的风向。,教学建议,讲到“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时,可以设计情境,引发问题,讨论问题。如燃烧纸屑观察纸灰运动情景。要充分利用图像系统直观地显示大气运动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边讲边画,要求学生主动动手绘制示意图。在明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后还可以让学生探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按照热力环流各个环节前因后果的关系,理顺热力环流过程:,教学建议,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教学,关键是搞清其“力”的来源和风形成的过程。可先交待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再分步运用绘图教学法展示不同力的组合作用下(一力作用、两力作用、三力作用)风的形成及特点。此处还可设计一个活动:绘制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的形成过程图。,大气的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1008,1010,1006,(hpa),等压线,高压,低压,大气的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1008,1010,1006,1004,1002,1000,(hpa),大气的运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北半球),1008,1010,1006,1004,1002,1000,(hpa),风向,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课标展示】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建议,讲到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时,可由简单到复杂假设三种不同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可以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一的,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大气的全球运动情况如何?,探究一,探究二,2.假设地球表面是均一的,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大气的全球运动情况如何?,探究三,3.假设地球表面是均一的,地球在自转同时又在公转,大气的全球运动情况又如何?,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前提条件: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2.地球自转3.地球不公转,教学建议,讲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西南季风。,教学建议,“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展示“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课标展示】1.了解气团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3.掌握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4.掌握锋面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冷、暖锋”教材的编排形式上丰富,但究其内容会发现:两张示意图不明确(冷、暖气团未注明、暖锋图中冷气团运动方向不准确、简易天气图中常出现的冷暖锋符号未标出),建议:采用更清晰的冷暖锋示意图。,冷锋、暖锋示意图,教学建议,讲到“锋面系统与天气”时,可列表比较冷锋、暖锋的概念、雨区的位置和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等内容。,教学建议,讲到“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时,可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阅读“图2-37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然后填写课本P57页活动题中的气旋、反气旋比较表,注意区分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有何不同。,活动,读“图2-37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结合教材完成课本P57页活动题1、2。,气旋与低气压、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天气系统的描述。,“锋面气旋系统”教学建议,锋面气旋系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建议运用分步图解法突破:1、在低压槽两侧绘制风向箭头;2、根据风向,判断气流性质;3、根据冷、暖气流运动特征确认锋面性质4、最后观察天气状况:“冷锋降水在锋线之后,降水区域较窄;暖锋降水在锋线之前,降水区域较宽。”(锋面降水都在锋线附近冷气团一侧),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通过对“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并作出天气形势的分析和预报。,天气预报需要注意的问题,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几方面分析综合分析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进而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作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来自西伯利亚的_空气已经移至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一带。未来两天内,冷空气将继续向_方向移动。受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_天气,气温也将明显_。,轻松一刻:试做天气预报员,冷,东南,雨雪,下降,(2013年文综北京卷)图4(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4(b)显示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第67题。,高考链接,6.图4(a)中A.比风速大B.比云量少C.比气压低D.比气温高【答案】B7.锋通过地的时间可能为A.上午B.下午C.傍晚D.夜间【答案】A,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课标展示】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4.了解洋流的成因,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循环”教学建议,可以让学生绘制或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加深学生的印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水循环的重点,可以从“塑造地表形态、进行能量转化和交换、促进水资源更新”三个方面去说明。,“洋流分布规律”教学建议,可采用气压带风带图和洋流模式图相结合形式。,a.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看看南北两个海区洋流流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大洋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