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力学基础,开尔文,卡诺,克劳修斯,本章对热力学系统,从能量观点出发,分析、说明热力学系统热、功转换的关系和条件。,一、功:功是能量传递和转换的量度,它引起系统热运动状态的变化.,二、热量:通过传热方式传递能量的量度,系统和外界之间存在温差而发生的能量传递.,(1)都是过程量:与过程有关;(2)等效性:改变系统热运动状态作用相同;,(3)功与热量的物理本质不同.,1cal=4.18J,1J=0.24cal,END,三、内能:系统状态的单值函数。,内能的增量只取决于系统的始末状态,而与过程无关。,理想气体内能:,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不同方法:,钻木取火通过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换为物体的内能。,烤火通过热量传递提高物体内能。,一、准静态过程,P-V图上一个点表示一个平衡态;一条曲线表示一个准静态过程。,系统所经历的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71准静态过程体积功热量,当气体进行准静态膨胀时,气体对外界作的元功为:,二、体积功,功的大小等于PV图上过程曲线P=P(V)下的面积。,功与过程的路径有关。,思考:,72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包括热现象的能量守恒,内能增量,对于元过程:,得到的=留下的+付出的,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过程时吸热500J,则经历acbda过程时吸热为?,(A)-1200J,(B)700J,(C)-700J,(D)1000J,思路:,7-3气体的摩尔热容量,一、摩尔热容的定义:,1mol物质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1、理想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对于理想气体:,2、理想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迈耶公式),说明:,在等压过程中,1mol理想气体,温度升高1K时,要比其在等体过程中多吸收8.31的热量,用于对外作功。,3、比热容比,理想气体的热容与温度无关。这一结论在低温时与实验值相符,在高温时与实验值不符。,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差异,注意:,实验结果:H2分子的CV随温度变化,显示经典理论缺陷,是导致近代物理革命原因之一。,理论值与实验值差异的原因:经典理论认为能量连续分布,实际上只有近似连续,均是量子化的。随T升高,转动、振动能量相继被激发,曲线出现三个台阶。,依据:,1、等体过程:,特征:,dV=0dA=0,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增加气体内能。,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等体和等压过程的应用,等体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2、等压过程,特征:dP=0,等压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热,一部分用来增加气体内能,一部分用来对外作功。,等压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吸收热量:,等压过程的功:,等压过程系统内能的增量:,3、等温过程:,特征:,T不变。,dE=0,说明:,在P-V图上,等温过程是一系列双曲线,双曲线位置越高,代表的温度越高。,等温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等温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热全部用来对外作功。,等温过程系统内能的增量:,等温过程系统做功和吸热:,分别计算A与Q。,(1)ab等温,,例:有1mol理想气体,解:,7-4绝热过程,特征:dQ=0,无论过程是准静态的还是非准静态的,绝热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1、准静态绝热过程的过程方程,对其微分得:,联立(1)、(2),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2),将与联立得:,说明:,(3)、(4)、(5)式称为绝热方程,但式中的各常数不相同。,1mol理想气体的循环过程如TV图所示,其中CA为绝热线,T1、V1、V2、四个量均为已知量,则:,例:,绝热线比等温线陡,(1)、等温:,A点的斜率:,(2)、绝热:,A点的斜率:,微观解释:,等温,绝热,准静态绝热过程功:,方法1:第一定律计算,方法2:,若已知及,可用绝热方程计算:,2、绝热自由膨胀(非准静态):,Q=0,A=0,E=0,练习1:,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去掉隔板实现平衡后压强p=?,哪一个解对?为什么?,绝热方程对非静态过程不适用,答案:(D),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PV图中的等温线与绝热线交点处两线的斜率之比为0.714,求Cv。,解:,由,例2:,解:,例4:,例5设有5mol的氢气,最初温度,压强,求下列过程中把氢气压缩为原体积的1/10需作的功:(1)等温过程(2)绝热过程(3)经这两过程后,气体的压强各为多少?,解(1)等温过程,(2)氢气,已知:,(3)对等温过程,对绝热过程,有,一汽缸内有一定的水,缸壁由良导热材料制成.作用于活塞上的压强摩擦不计.开始时,活塞与水面接触.若环境(热源)温度非常缓慢地升高到.求把单位质量的水汽化为水蒸气,内能改变多少?,已知汽化热,密度,例6,解水汽化所需的热量,水汽化后体积膨胀为,END,气体的许多过程,既不是等值过程,也不是绝热过程,其压力和体积的关系满足:,n=1等温过程;n=绝热过程n=0等压过程;n=等体过程,PVn=常量(n为多方指数),一般情况1n,多方过程可近似代表气体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四、多方过程,(,当n=时,V=常数),多方过程中的功:,由多方过程方程:,内能增量:,多方过程吸收热量:,得:,由,和,多方过程的摩尔热容:,设多方过程的摩尔热容为Cn,7-5循环过程卡诺循环,一、循环过程,1、系统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过程以后又回到初始状态。,2、在P-V图上的,循环过程是一条闭合曲线。,特征:内能不变。,热机:顺时针循环,制冷机:逆时针循环,热机:持续地将热量转变为功的机器.,工作物质(工质):热机中被利用来吸收热量并对外做功的物质.,顺时针循环(正循环)系统对外作净功为正。,二、热机热机效率,其中:,效率:,Q1为循环分过程吸取热量的总和。,Q2循环分过程放出热量的总和。,Q1、Q2、A均表示数值大小。,例:,吸热:,放热:,例6:,解:,热机发展简介1698年萨维利和1705年纽可门先后发明了蒸汽机,当时蒸汽机的效率极低.1765年瓦特进行了重大改进,大大提高了效率.人们一直在为提高热机的效率而努力,从理论上研究热机效率问题,一方面指明了提高效率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热学理论的发展.,“为了最完整地研究由热得到动力的道理,必须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机构和任何特殊的工作物质,必须使所进行的讨论不仅适合于蒸汽机,而且可以应用于一切可以想象的热机,不管它们用的什么物质,也不管它们如何动作”卡诺,卡诺:SadiCarnot17961832法国青年工程师,具有科学家素质。着眼点高,热力学创始人之一。,卡诺循环研究循环过程的理想模型,怎样才简单?热源最少。,三、卡诺循环(1824年),1、工质:理想气体,2、准静态过程。,两个等温过程,两个绝热过程。,四、卡诺循环效率,AB:,CD:,可以证明,在同样两个温度T1和T2之间工作的各种工质的卡诺循环的效率都为,而且是实际热机的可能效率的最大值。,卡诺循环指出了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尽量的提高两热源的温度差。,1.卡诺机必须有两个热源。其效率与工作物质无关,只与两热源温度有关.波音飞机不用价格较贵的高标号汽油作燃料,而采用航空煤油作燃料。,日本开发出陶瓷发动机,其良好的绝热性能可保持高温热源的温度。,信息:,2、为提高,要求越小越好,但低温热源的温度为外界大气的温度,不宜人为地改变,只能提高高温热源温度。,1,3,4,2,P,V,0,V1,V4,V2,V3,T1,T2,S1,S2,例1如图所示的卡诺循环中,证明:S1S2,图中两卡诺循环吗?,求:循环的效率,解:,求的步骤:,已知:,解:,已知:,反时针循环(逆循环)系统对外作功为负。,制冷机,五、制冷机,冰箱循环示意图,可使低温热源的温度更低,达到制冷的目的。,显然,从低温热源吸热越多,外界作功越少,表明制冷机效能越好。,制冷系数:,注意:这里的Q2仅是循环过程中系统从冷库吸收的热量衡量致冷的效力,介绍: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南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集安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高速铁路道岔结构课件
- 电芯活化知识培训内容总结
- 医保局学习教育总结评估报告范文
- 电脑板焊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场景课件
- qa考试试题及答案
- office考试试卷及答案
-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种子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 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阅读题集
- 高中生的抑郁现状调查及危机干预对策
- 口腔工艺管理课件
- 固定矫治器粘接的护理流程
- 2025年《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标准
- 混凝土垫层厚度强度检测要求
- EXCEL实操应用培训
- DB32/T 4322-2022家政职业经理人培训规范
- 零时工合同协议书
- 脊髓电刺激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