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模式对越南的启示_第1页
浙江经济模式对越南的启示_第2页
浙江经济模式对越南的启示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经济模式对越南的启示 摘要:中越是长期友好的邻国,在国情与经济发展方面亦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浙江省在缺乏自然资源,没有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也没有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被誉为“浙江现象”。专业市场与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一起构成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浙江省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效率*。浙江是中国内发性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典型地区,研究浙江模式能够给越南经济发展提供很多启示。关键词:浙江模式专业市场越南经济一、浙江经济模式简析(一)基本概况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陆域资源贫乏,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资本供给缺乏,也没有享受特殊的政策优惠。然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有活力的省份之一。20xx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3.1%。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6位跃升为第4位:三大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xx年的5.1:53.9:41。这一切表明,浙江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省份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不仅提前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正以坚实的步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现代化迈进论文下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产业呈现一种集群化发展现象,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向“一县一业”蔓延。有人称其为浙江块状经济,也有人称其为“产业集群”。从“一村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多次产品档次的提升,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逐步构成了“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聚集”的企业集群。绍兴的纺织业、诸暨大唐的袜业、慈溪的小家电、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在这些经济强县(市),总有一个或几个产业执全国行业之牛耳。“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浙江工业化始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是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家庭工场起步及小商品生产人手,浙江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二)浙江经济发展特征从一个资源小省到市场大省、经济大省,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推动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浙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浙江区域经济产业群数量众多,在地域上通常以乡镇的行政界限为边界,或由相邻的几个乡镇共同组成,乡镇内部又存在不同的专业村。目前,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基地。据调查,截至20xx年年底,浙江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600多个,工业增加值2.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4%,产业集群平均规模41.6亿元。从集群规模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462个集群中,工业总产值100300亿元的有59个,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从单位和人员构成看,20xx年浙江省产业集群包含的生产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有23.66万个,占全部工业生产单位的27.2%:从业人员674.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7.8%。浙江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化纤、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浙江立足于传统的中低档产品生产,并以集群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强劲的竞争力。2主要特色经营模式:“专业市场+家庭工场”浙江产业群以专业市场(或商品市场)为依托,把成千上万个家庭工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最有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家庭工场”式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浙江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温州地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的迫切需要,它以现实的优势不断扩散到省内其他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是浙江农村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商品流通体制的产物,为家庭工场提供了可靠的产品销售渠道,家庭工场则是专业市场繁荣兴盛的基础。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比较优势。他们以个体经济为主体,从家庭作坊、前店后厂做起,并依托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发展商品经济。产业集群主要依托专业市场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专业市场是一种中小企业共享式的交易网络。二、浙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济模式(一)温州民营经济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海岸线的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是全省距离省城杭州最远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迅速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温州模式是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由政府有意引导而产生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注意技术开发,又完全面向市场,紧跟世界潮流。20xx年,温州生产总值达到2158.9亿元,首次跻身2000亿元城市行列,与1978年的13.2亿元比较,翻了近7番多,年均增长15.1%,平均增速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5.3与1.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8387元(折算为3733美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的238元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13.8%。20xx年,财政总收入293.3亿元,与1978年的1.4亿元比较。翻了近8番,年均增长20.4%,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6.3与2.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亿元,与1993年比较,年均增长22.4%,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424.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全市实现民营经济生产总值1960.20亿元,接近2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555元,增长7.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4544美元;财政总收入339.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含个体工业户)14.67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02.8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3%: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66家,实现工业产值2027.86亿元,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8%,其中销售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8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4家。拥有近800万人口的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最早发育之地,也被称为民营经济“大本营”。至20xx年末,温州已拥有165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3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9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温州地区,由于资源有限,人们通过市场自发组织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相对于政府组织资源的方式,这种方式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的产品也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为主,有比较发达的资源市场。因此,温州很注意对专业化市场的培养,其中的民间资本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义乌专业化市场“义乌模式”是“温州模式”的变种,不过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不是工业化而是市场化。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山区的义乌。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但凭借着灵活的经济制度建设、创新及丰富人文底蕴的支撑,在改革开放后短短20多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12名,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第1。更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贸城。义乌人勇于开拓,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经营面积约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8万余个,从业人员16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xx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81.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强,连续18年位居全中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从这里出口的外销商品可辐射至全球206个国家及地区,常设境外商务机构500多家,占浙江省的1/3。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集结了国外知名品牌的企业阵容,每年提供150亿元的商品。就连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也看中了这块市场,将其列为采购商品的重点地区。义乌模式也是一个跨越式经济发展模式,没有遵循常规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为主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渐进式发展顺序,而是从农业直接跨越到以商贸业为主的阶段,通过构建拉大第三产业框架,逆向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义乌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小商品市场建设为龙头,直接带动了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为小商品市场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20xx年,义乌市实现生产总值493.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864美元:财政总收入69.2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收入37.8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1:45.3:51.6。全市企业数量达到2.6万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28.1亿元,增长8.2%,其中非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达到9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1.9亿元。增长13%,其中非国有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5%以上:规模以上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达到5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62.3亿元,增长11.9%,产销率95.9%。每年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在带给参展企业巨额订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拉动了对第二产业的需求,促进了“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步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为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义乌商圈”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与对外辐射作用是义乌模式的精髓。在巨大销售量的吸引下,义乌四周数十公里内布满了各种加工企业,使当地工业迅速崛起。近年来,义乌的袜子、饰品、服装、玩具等产品,有不少已占领了全国1/3的市场份额。三、越南经济发展形势概述(一)越南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越南地处亚洲中南半岛东部,面积32.9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200多公里,属发展中国家。越南经济从统一后至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医治战争创伤与恢复经济(1975-1985年)1975年刚刚完成统一之后的越南千疮百孔,经济濒临崩溃,全国陷入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之中,生活必需品奇缺,必须由国家定量分配,通货膨胀率高达3位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越南党和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农业方面鼓励合作社和社员开荒复垦,试行产品承包。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出现了复苏;工业方面政府试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包括下放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工资、计件工资等;在流通领域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如取消票证制等。第二个时期:革新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1986-1995年)越南经济真正进入高速增长与发展,始于1986年实行革新与开放。其革新与开放首先从农业开始,把土地还给农民,使农民对土地与收成完全拥有自主权。工业方面则是强调市场因素,改变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引进外资,鼓励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到90年代初,越南已初步摆脱经济危机,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9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2%,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的67.1%降至1995年12.7%,每年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第三个时期: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时期(1996年至今11996年6月28日至7月1日,越南召开八大,总结了实施革新路线的10年,提出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路线。1996-2000年,越南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仍取得了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2001-2005年,越南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达到8%。尤其是20xx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南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过渡。经过20年的革新,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90-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6%,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二)越南经济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大为改善,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状况有所好转,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投资踊跃,已基本走出基础差、积累少的困境,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国基本国情,渐进地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20多年来,越南实现并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见下图),被誉为东亚南地区的“后起之秀”和“崛起新星”,且位居“展望五国”(vista)之首。199020xx年越南gdp的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近几年越南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20xx年越南gdp为974万亿越盾,约合606亿美元,增长8.2%;20xx年越南gdp约为1143万亿越盾,约合712亿美元,增长8.5%。同时,越南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xx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7.4%,20xx年约为6.5%。20xx年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之时,越南国内经济仍然保持6.23%的高速增长,达到了890.42亿美元。总体上看,越南的经济结构正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