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4高三语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_第1页
10.12.14高三语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_第2页
10.12.14高三语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_第3页
10.12.14高三语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_第4页
10.12.14高三语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好分析与概括题常用方法:,做好分析与概括题常用方法:,1.粗读;,做好分析与概括题常用方法:,1.粗读;,2.精读;,做好分析与概括题常用方法:,1.粗读;,2.精读;,3.细比。,文言文分析综合常见陷阱:,文言文分析综合常见陷阱:,1.无中生有,文言文分析综合常见陷阱:,1.无中生有,命题者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乱真,从而造成干扰。,文言文分析综合常见陷阱:,1.无中生有,命题者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乱真,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文言文分析综合常见陷阱:,1.无中生有,命题者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乱真,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命题者故意把甲事当乙事,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3.混淆时间,3.混淆时间,命题者故意把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或者把未然当成已然。,3.混淆时间,命题者故意把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或者把未然当成已然。,4.故意误译,3.混淆时间,命题者故意把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或者把未然当成已然。,4.故意误译,对某些文言词语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原文语句的意思。,5.夸大其辞,言过其实,5.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贬低,或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5.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贬低,或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6.强加因果,5.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贬低,或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6.强加因果,命题者把甲事说成乙事的原因或结果,或推论出不合事实的结论,使考生思维混乱,造成干扰。,复习指导,任何文章都会有一定的信息量,文言文亦然。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在获取信息。当然,如果要有目的地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就应有一个筛选和提取的过程。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是就内容选定的判断而言的,让考生从所给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这种题型,从94年以来,已频繁出现。,例如:1994年,选出“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1995年,选出“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1996年,选出“全都表现郭永刚正抗上举动”的一组;2000年,选出“(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2001年,选出全是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施行反间计的一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这一题型在高考中固定下来,对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要准确地“筛选”和“提取”信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看清题干。这一点,关乎到“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如上面几例,说明何子平“孝心”而不是其他方面;是选出“父子清慎”而不是“父”或“子”。题干弄错,答案自然也弄错。,要注意比较。因为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又都已成定势,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我们认为,应该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刚才讲过,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1预读文意题,以“题”悟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庄公多妻,在儿子中他比较宠爱妾所生的儿子州吁,但是州吁恃宠而骄,品行不太好。石碏建议庄公爱子要有法,不然会招致灾祸。B.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频繁,石碏禁止他们交往,但是没有奏效。后来桓公继位做了国君,石碏告老辞官。C.石厚给州吁出主意让他通过陈桓公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石碏让陈国人抓了州吁和石厚,就在陈国杀死了他们。D.本文对石碏大义灭亲一事的记载,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弑桓公的“弑”字表明了对州吁他们的谴责,“纯臣”的“纯”字包含有对石碏的赞扬。很好的传承了中国历史叙述的传统。,2初读选文,整体感知圈点勾划,以“文”会意,【筛选信息】,【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的文字(专有名词)圈画重要信息句(姓名、做什么事情)用竖线把文字分层(时间地点人物),3缩读段落。化繁为简,以标点或主要句明段意【整合信息】,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实践与巩固,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入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将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入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将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卫庄公多妻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石碏进谏言庄公不听石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即位,石碏告老还乡,4.借读评议。以“评”定意。【把握主旨与中心】,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文意把握,分析与综合解题示例,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庄公多妻,在儿子中他比较宠爱妾所生的儿子州吁,但是州吁恃宠而骄,品行不太好。石碏建议庄公爱子要有法,不然会招致灾祸。B.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频繁,石碏禁止他们交往,但是没有奏效。后来桓公继位做了国君,石碏告老辞官。C.石碏给石厚出主意让州吁通过陈桓公得到周天子认可,石碏让陈国人抓了州吁和石厚,就在陈国杀死了他们。D.本文对石碏大义灭亲一事的记载,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弑桓公的“弑”字表明了对州吁他们的谴责,“纯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