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阶段测试题(文字、词汇)_第1页
古代汉语阶段测试题(文字、词汇)_第2页
古代汉语阶段测试题(文字、词汇)_第3页
古代汉语阶段测试题(文字、词汇)_第4页
古代汉语阶段测试题(文字、词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 一、二 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文字部分一、判断题:要求: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六种造字方法。、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其中,契刻和图画,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部首最早是由许慎提出来的,是指汉字所属的意义类别。(1错;2对;3错;4对)二、选择题:要求:在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汉字的四种造字结构中,()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A、指事、会意B、象形、指事C、会意、形声D、象形、形声、“六书”中,只有象形、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是用字方法。A、假借、指事;B、转注、指事C、转注、指事;假借D、指事;转注、假借、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大多采用()的结构形式。()A、右形左声B、左形右声C、上形下声D、内形外声、用作第一人称的“我”字,属于()字。()A、通假字B、假借字C、象形字D、形声字、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A、篆书B、金文C、隶书D、楷书、在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中,其中只有()带表音成分。()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汉字是属于()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的了解。A、表音,字体B、表音,结构C、表意,本义D、表意、字体、()的建立是许慎说文解字的重大创造,共概括出了()个,将意义类别相同的字分列其下成为有一定系统的体系。A偏旁,540 B、部首,540 C、部首,214 D、偏旁,214(1d;2d;3b;4b;5c;6d;7c;8b)三、填空题:1、汉字是属于()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联系。2、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是()的结论。“六书”中只有()、()、()、()是造字之法,()和()则是用字之法。3、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4、“六书”在清代以后,通常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这是因为许慎不仅(),而且(),影响最大;而班固的次序,()。1(表意);2(后人根据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隶书);4(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类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比较符合汉字产生、发展的历史)四、名词解释、书契2、仓颉造字3、形声4、象形:5、破读:6、说文解字7、异体字8、部首五、简化汉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组繁简字用法上的异同。1、发、發、髮;2、饥、飢、饑;3、钟、鍾;4、丑、醜;5、後、后;6、余、餘;六、简答题:、汉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形声为什么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怎样?、通假与假借的区别。5、简述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段落。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二、选择题(1d;2d;3b;4b;5c;6d;7c;8b)三、填空题1(表意);2(后人根据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隶书);4(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类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比较符合汉字产生、发展的历史)四、名词解释、书契:图画是文字产生的先导,由图画而定型化,抽象化,就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文字。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这种原始的文字大多刻在竹木兽骨上,故称“书契”。关于“书契”的创始者,古籍的记载几乎都归功于仓颉。2、仓颉造字:仓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关于“书契”的创始者,古籍的记载几乎都归功于仓颉。而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其实,成系统的能成为全民交际工具的汉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若确有其人,则可能作过一些文字的整理和颁布工作。3、形声: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个形旁加上一个声旁,就可以构成一个新字;这个字以形旁表意,以声旁表音。这种结构方式非常简单,故能产性最高。形声字既属于表意文字,又具有表音成分。4、象形:象形造字法是造字的基础,就是用形象符号把事物的特征描画出来,见形即能知意。但用象形造字法造字,虽形象直观,局限性很大:有的事物根本描画不出来;可以描画出来的又不便书写。5、破读: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也叫“破”,“破字”。如梦溪笔谈石油:“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这句话里的“识”是标帜的“帜”的通假字。我们读“识”为“帜”,这就叫做“破读”。“破读”出现在汉代,盛行于魏晋,为历来给古籍作注的人所重视。6、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许慎搜集了汉代所能见到的古代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编成一书,按部首归类。这是我国第一部字书。许慎在书中对“六书”进行了解释,使六书的理论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两千年来研究汉字的准绳。同时也有助于研究汉字史、了解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理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许慎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创者。7、异体字:汉字在演变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这样就形成一批形体结构相差很大的异体字。如“涙”和“泪”。8、部首:最早由许慎提出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是同一偏旁的都统属其下。如:情、惧、怜、志等,都归入以“心”为首的心部,心部的字与心理有关。部首就标示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五、简化汉字的方法有那些?分析下列各组繁简字用法上的异同。简化汉字的方法通常有:一是采用历代简体字或俗体,如“乱、体、宝”等;二是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如“队、阶、击”等;三是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弃”等;四是采用同音替代,如“丑”(地支名)兼代“醜”(丑恶,又同类)。五是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书、为、伟”等。1、发、發、髮;简化字“发”,兼代發(发出)、髮(头发)2、饥、飢、饑;简化字“饥”,兼代飢(饥饿)、饑(饥馑、饥荒)3、钟、鐘、鍾;简化字“钟”,兼代鐘(乐器)、鍾(酒器)4、丑、醜;简化字“丑”,兼代丑(地支名)、醜(丑恶)5、後、后;简化字“后”,兼代后(君后)、後(后来、后代)6、余、餘;简化字“余”,兼代余(我)、餘(剩余) 六、简答题、汉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故图画是汉字的先导,图画进一步简化,省去其繁复的部分,增强其线条性和抽象性,便逐渐演变为文字。但文字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汉字记录语言,而图画只记录事件;汉字有一定的音、义,而图画没有。、形声为什么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形声字的组成:形符加声符:按照事物的特点类别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再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为新字的声符。形符与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字这三类字的基础上产生;这三类字都可作为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以形旁表意,以声旁表音,形旁加上声旁就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其结构非常简单,所以能产性最高。、“隶变”对汉字演变的影响怎样?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即隶变,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隶书笔画方折,改变小篆圆转的书写特点,小篆中有一些近似实物图形的字,到隶书中已经变得完全不象了;偏旁的书写方法和位置更加固定,并把一些近似的偏旁加以归并,总之,“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从此,方块字定型,延续至今。隶书与现在通行的楷书接近,与甲骨文、金文等有很大的距离,与小篆也很不相同。但是,“隶变”一方面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另一方面,由于“隶变”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的面貌,搞乱了某些汉字的形体,(如偏旁的合并),这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而知音知义的难度。 、通假与假借有哪些区别?()“六书”的假借,是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是指语言中的某个意义,本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如“所”,说文:“伐木声也。从斤。”后假借为助词。假借字的意义与本字义无关。非“六书”的通假,是指本有其字,仓促之间想不出正字,就依照声音(同音或音近)借用别的字。如上举“名列前茅”,借用“茅”来表示“旄”。通假和假借的共同原则是,都按同音或近音借用。()在使用中,假借不牵涉到形体的改变,如“然”,本义“燃烧”,借用表示“这样,那样”的意思。而通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发生替代的现象,即本字形体被通假字形体所更换。如“李广材气,天下无双。”本字“才”被通假字“材”替代。()假借字使用具有必然性,而通假字使用具有偶然性。假借字产生,是因为古代词多字少,只能利用一个原有的字形表示一个新的意义。通假字的使用则是因为,一是偶然写了音同、音近别字,二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用字习惯。()假借字具有恒定性,而通假字具有临时性。假借字一旦产生,往往约定俗成,被固定下来。5、简述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段落。汉字发展可分为两大段落: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这是古文字阶段;从隶书到楷书到现代简化字,是今文字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小篆的使用和隶书的出现。(1)小篆:这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第一是线条化,确立了汉字符号性的特点。第二是统一化,把偏旁统一起来,为汉字定型打下了基础。第三是定型化,确立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颠倒,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由甲骨文发展到小篆,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汉字书写形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离开象形的特点。小篆统一了古文字,并为方块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小篆是承上启下的字体。(2)隶书: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即隶变),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笔画方折,小篆中有一些近似实物图形的字,到隶书中已经变得完全不象了;偏旁的书写方法和位置固定;“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从此,方块字定型,延续至今。隶书与现在通行的楷书接近,与甲骨文、金文等有很大的距离,与小篆也很不相同。词汇部分一、判断题:、在词义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凡是不属于扩大、缩小的,都可以看作转移。、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词的原始意义。、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也是词义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只要分析字形,不必要有语言资料加以佐证,就足以分析了解词的本义。(1对;2错;3对;4对;5错)二、选择题:、在“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一句中,“爱”的意思是()。A、喜欢B、亲爱C、吝啬D、喜爱、下列各组词语中,属于双声联绵词的是()。A、窈窕、饥谨B、踌躇、倜傥C、望洋、狼狈D、狼狈、匍匐、下列各组词语的词义,比起本义来,属于缩小的是()。A、菜饭的“菜”B、睡觉的“觉”C、宫室的“宫”D、泥水匠的“匠”、在“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一句中,“写”的意思是()。A、写作B、描写C、铸刻D、描画、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句中“毙”的意思是()。A、倒下,引申指失败B、被枪毙C、死去D、通“弊”。、“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句中“文章”的意思是()。A、作品B、政策法令C、小说 D、泛指写下的文字(1c;2b;3c;4c;5a;6b)三、解释下面带划线部分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在句中用的是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作”“舍瑟而作。” (论语) “周室微而五伯作。” (王符潜夫论) “述而不作。”(论语) “作舟以行水。 (周礼)(本义。指“起立”。 引申义。兴起。引申义。创作。引申义。指一般的创制、制造。)、“错”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汉书王莽传)譬如四时之错行。(赤壁之战)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杜甫释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镶嵌。本义。交互、更迭。引申义。差错、错误。引申义。通“措”,放置。通假义。)3、“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文心雕龙情采)“文之以礼乐。” (论语)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引申义。指几种颜色相错杂的花纹。引申义。“文辞”。引申义。“文饰”。引申义。掩饰过错。)、“绝”“绝头刳腹。”(韩非子内储说上)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史记滑稽列传)“必绝其谋。” (战国策秦策四)“绝圣弃智。”(老子) (引申义。指一般的其他东西的断绝本义。指把丝绳弄断。引申义。为抽象的断绝。引申义。为抛弃。)四、解释下列划线的字的意义,并指出在句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巫山巫峡)、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起义)、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孙膑)、烈火而焚之。(钴姆潭西小丘记)、九月叔苴。(诗经七月)、譬众星之环极。(张衡西京赋)、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横术何广广兮?(汉书燕剌王旦传)、有美玉于斯。(论语子罕)10、消息盈虚。(庄子秋水)(、“行”,出嫁。引申义。、“被”,通“披”。假借义。、“书”,写。本义。、“烈”,把火烧旺。引申义。、“叔”,拾取。本义。(、“极”,特指北极星。引申义。、“狂”,本指狗发疯,此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狂乱。引申义。8、“术”,说文:“术,邑中道也。”指道路。本义。、“斯”,本义把木柴劈开。此假借为代词,指“这,这里。”假借义。10、“息”,本义呼吸,喘气。此引申指滋生、增长。引申义。)五、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并指出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1、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卦)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4、布帛寻常,庸人不释。(五蠹)5、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1、消息:消,减少;息,增加。两个单音词。2、革命:革,变革;命,天命。两个单音词。3、国家:国,周代诸侯国的封地;家,周代大夫的封地。两个单音词。4、寻常:两个单音词。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常5、妻子:妻子和孩子。两个单音词。 ) )六、指出下列各句加下划线的复音词是哪类单纯词或复合词。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4、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上)5、“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庄子盗跖)(1、非常:复合词。“不是一般的”。2、存亡:对义复合词。词义偏在“亡”(灭亡)。3、劳劳,依依:单纯词。是迭音连绵词。劳劳:忧愁的样子。依依:留恋惜别的样子。4、逡巡:同义复合词。逡,徘徊的样子;巡,来回地走;逡巡,往来、徘徊。5、“是非”,对义复合词。只用“非”义。 )七、写出下列各词古今词义的最主要的不同点:、“窃人之财犹谓之盗。”的“盗”、“惟此党人之不谅兮。”的“谅”、“非愚则诬也。”的“诬”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的“丈人”。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中是“爪牙”。(、盗(名词):古:偷窃。今:强盗。、谅:古:诚实。今:原谅、料想。、诬:古:用假话欺骗。今:诬陷。4、“丈人”,句中义:老人。今义:妻子的父亲。5、“爪牙”,句中义:武臣。今义:走狗,帮凶。)八、辩析下列句子中的同义词(划线的字)间的差别。1、疾、病(1)“婴疾甚,且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韩非子初见秦)2、人、民:()“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3、恭、敬(1)“相国年老,素恭谨。”(史记肖相国世家)(2)“又覩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国志蜀书)((、疾病:在表示身体不适、有毛病时,两词为同义词。但病轻为“疾”,如例一“疾”,为一般的生病。病重叫“病”,且“病”还可以表示受伤重、筋疲力尽;如例二“病”,表示受伤重。、“人”是相对于兽类而言的,是指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适用范围很大。“民”的外延比“人”窄,是特指“人”中愚昧无知的一部分,也指不做官,被统治的对象。适用范围小。3、“恭”、“敬”:在有礼貌、不怠慢方面,词义相同,但“恭”,侧重在外貌,“敬”,侧重在内心。))九、名词解释: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偏义复词十、简答题:1、什么是词的引申意义?词义引申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怎样?2、什么是联绵词?3、由分析字形结构来掌握词的本义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4、什么是复合词?请简述复合词的组成。九、名词解释: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偏义复词(1、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基本意义,一般而言是指它的“造字本义”,也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意义。词的引申义:是指由本义衍生发展出来的意义。2、偏义复词:指某些以同义或对义形式构成的合成复合词,在使用中词义只偏在其中的某个义项上。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句中“兴亡”这个合成词,词义偏在“亡”上。 )十、简答题、词的引申意义:指的是由本义衍生发展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的基本方法有:()辐射式:就是由一个中心义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呈辐射状。()链条式:就是由本义引申出一个意义,再由这个意义引申下去,一环套一环地引申。总的说来,多数情况下,在词义的引申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即“辐射式”和“链条式”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语言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词义也随着社会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词义的引申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既是客观事物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思维日益发达的反映。但这种发展的情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这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和倾向。 、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来讲的单纯词。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迭音联绵词:由两个相同的音叠加而成。迭音联绵词单个词素不表义,相迭后才表义,且意义和原来的单个词素义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双声叠韵联绵词:迭声:指声母相同。如“恍惚”、“玲珑”、“参差”等。迭韵:指韵母相同。如“扑朔”、“阑干”、“缱绻”等。其他:指双声叠韵以外的联绵词,如“跋扈”、“狼藉”、“旖旎”、“扶摇”等。从联绵词的特点看,它已突破了汉语的表意的特点,成为纯粹表音的文字,如果硬搬“六书”,从字形结构去理解联绵词的意义,就会造成错误。如“委蛇”,悠闲的样子;“玄黄”,病病怏怏的样子。3、 由分析字形结构来掌握词的本义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古汉语中,一般一个字只代表一个词,在这种情况下,求得字的本义,也即求得了词的本义。而从分析字形结构入手,我们就能找到造字之初所赋予字形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的本义。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守,这就是:首先要分析字形。这是了解本义的最基本的方法。其次,必须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离开语言资料,只作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变成主观的臆测。4、什么是复合词?请简述复合词的组成。复合词,又叫合成复音词,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复合词的组成:指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往往有对义、近义、同义的关系。a、同义并列复合词:如:社稷、干戈、乏困、跋涉、瞻望b、对义复合词:如:得失、缓急、异同、利害、生死等C、固定复合词:如:寡人、君子、布衣、执事、将军、春分等。d、加词头、词尾的复合词:如:有周、老彭、阿母、惠然、莞尔、沃若等。 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1、晋灵公不君。2、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许行) 7、再火,令药熔。(沈括活板) 8、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9、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10、陛下不能将兵。(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13、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9、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10、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史记田单列传)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4、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10、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11、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五、指出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词性,并说明其用法:1、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2、(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中山狼传)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史记项羽本纪)4、重足而立,侧目而视。(史记列传)5、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史记廉蔺列传)6、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史记项羽本纪)7、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论语宪问)8、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9、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1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11、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史记魏武列传)12、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14、(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5、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16、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1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实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实行这个动作。如: “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 句中的“起”,是指华元使子反起。“起”,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属于主观看法。结构上是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上宾语。动词本身无此种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我”,意思是“以我为美”,这是妻子的主观看法,邹忌本身没有变化,“美”就属于意动用法。 3、宾语前置:指在古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前置。这主要是指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4、辅助性的代词:古汉语中,“者”和“所”这两个字都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因此从马建忠开始,许多语法学家都把它们归在代词中。它们虽然都有指代作用,但是却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份,必须放在别的词语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作为句中的一个成份,因此把它们叫做辅助性的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1、“君”,名词用如动词。标志:用在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2、“兵”,名词用如动词,是“(用刀)杀”的意思。标志:它前面有助动词(能愿动词)“欲”和它相结合,后面有代词“之”作宾语3、“衣冠”,名词用如动词,标志: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的意思。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表示一先一后两个动作。4、“生”,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标志:后面有“死人”作它的宾语,是“使生”的意思。5、“师”,名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标志:后面有“大国”作它的宾语,是“以为师”的意思。6、“饔飧”:名词用如动词。标志:名词和动词之间用“而”字连接。7、“火”:名词用如动词。标志:“火”字前面有副词“再”。 8、“蹄”:名词用如动词。标志:“蹄”字后面有代词之。9、“衣”,名词用如动词。标志:“衣”和后面的“褐”连用,构成动宾关系。10、“将”:名词用如动词。标志:“将”字前面有能愿动词“能”。 11、第二个“门”字:名词用如动词。标志:本句为叙述句,“门”字后面有“焉”字作补语。12、“农”:名词用如动词。标志:“农”字前面有副词“不”。 13、“军”:名词用如动词。标志:“军”字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庐柳”o 14、“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标志:“穷”字前面有能愿动词“能”。 15、第一个“门”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标志:“门”字后面有介宾短语“于桐门”。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猱”、“鸷”,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象猿猴一样轻捷地前进”、“象鸷鸟一样勇猛地搏击”。2、“父”,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意思是“把朱家当做父亲一样来奉事”。3、“鱼”、“燕”,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象鱼儿一样地游动”、“象燕子一样地筑巢”。4、“草”、“露”,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意思是“在草莽中奔走”、“在露天下过夜”。“日”,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有“日日”的意思。5、“还”,动词用作状语,表示“走”的方式。意思是“回过身跑了”。6、兄: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似地。 7、山、谷: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山土、到深谷o 8、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夜里。狐: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像狐狸似的。9、蚕: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像蚕吃桑叶似地。10、师: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老师那样。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可耻”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病:不及物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病”,担心。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萁畚:名词,用作状语,“用萁畚(运)”,表示动作的方式。4、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度:名词,用作动词,指“合乎法度”。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日: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每日”。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生: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死人)复活”。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白骨)长肉”。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鼻或目)大、小”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泰山、天下)为小”。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10、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11、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庖厨)远离”。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老1: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老2: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年老的人”。幼1: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年幼的人”。五、指出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词性,并说明其用法:1、“而”,连词,连接动词“夺”和“杀”,表示一先一后两种动作行为。2、“而”,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并列的性质。3、“而”,连词,连接在意思上相反的两项,表示转折。4、“而”,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连接偏正两项。5、“以”,连词,连接动词性短语,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6、“以”,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连接偏正两项。7、“以”,连词,用在原因分句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8、“则”,连词,用在与上项意思不相协调的分句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9、“则”,连词,用在表示动作的句子前,表示在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10、“则”,连词,用在假设复句表结果的的分句前,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可译为“那么”。11、“若”,连词,连接两个名词,表示选择。相当于“或”。12、“以”,介词,表示论事的标准。相当于“依照”、“按照”。13、“以”,介词,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14、“于” ,介词,引进对象范围。相当于“对于”。15、“于” ,介词,引进比较对象,表比较异同。相当于“和”、“跟”、“同”。16、“乎”,介词,引进处所。相当于“从”。17、“之”,连词,放在充当主语的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被动句。用的是“为所”的句式。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字帮助表示被动。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动句。用的是“为所”的句式。但省略了介词“为”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所”字帮助表示被动。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动句。用的是“见”字被动句。“见”字放在动词前帮助表示被动。又用了“被”字被动句。“被”字放在动词前帮助表示被动。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被动句。用的是“于”字被动句。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被动句。用的是“为”字被动句。介词“为”引进行为主动者。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非被动句。“见背”等于说“相弃”,是表示死的委婉语,不表示被动的意思。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句中“欺”为动词,“余”为前置宾语。条件: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前置宾语分别是“不榖”、“先君之好”;两个“是”都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条件: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前置宾语是“何厌”。“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条件: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前置宾语是“何”。条件: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前置宾语是“我”。条件: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前置宾语是“尔”,“是”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条件: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 第三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 )的代表字。这三十六字母就是: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 )日,见溪群疑,( )。、( )时的诗经的研究者不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不押韵的现象,他们认为,为了押韵和谐,可以临时改变字的读音。这就是所谓的“叶韵”(又叫“叶音”)。“叶”同( ),是( )的意思。宋代的( )在注解诗经( )时,全面采用了叶音说。、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古音学家( ),他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他在( )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 )字变读为( )。、赵岐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对( )的概述。、诗经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 ),“笺”有( )的意思。、“貌”字一般用在( )或( )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往往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这句诗用了( )的修辞手法。、“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二、选择题:、首先使用部首来统帅汉字的是(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辞源D、汉语大字典、下列意义相同的一组词是( )A、新华字典的“字”和助字辨略的“字”B、词诠的“词”和辞海的“辞”C、词诠的“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词”D、助字辨略的“助字”和经传释词的“词”、按照古声母编排的虚词辞书是( )A、助字辨略B、经传释词C、词诠D、古书虚字集释、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是( )A、见溪群疑B、精清从心邪 C、知彻澄娘 D、照穿床审禅 、首创古音谐声表的是( )。A、守温B、陈第C、顾炎武D、段玉裁、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的是( )A、钱大昕B、章太炎C、黄侃D、曾运乾、“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句式是( )A、仄平平仄平B、平平平仄平C、仄平仄平平D、平仄平仄平 、如果一首五律首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它第五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用于声训的术语是( )A、谓之B、犹C、之言D、读如、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词语出处为主的注解是( )A、郭象的庄子注B、李善的文选注C、裴松之的三国志注D、朱熹的诗集传、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 )。A、毛亨的毛诗故训传、郑玄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B、郑玄作的传、朱熹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C、朱熹作的传、郑玄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D、毛亨作的传、朱熹作的笺和孔颖达作的正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代称 B、夸饰C、譬喻D、委婉 、有活用现象的诗句是( )。A、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B、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4、“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代称B、夸饰C、譬喻D、委婉三、是非题:、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所释的多半是当时的口语词。( )、修订后的辞源是综合性的辞书,对阅读古书非常有用。(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是汉语拼音产生之前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方法。( )、反切注音法是使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之前最科学的注音方法。(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单个的字只起标音的作用,两个不同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一般来说,联绵词不存在哪种写法是本字本义,哪种写法是通假字通假义的问题。( )、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两汉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 )、近体诗对仗要求词性相同的互相为对;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平仄相对。( )、词的格律比近体诗更加严格,比如,在词中,相邻的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有必须对仗。( )、明代末年出了一个古音学家顾炎武,他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