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分析目录摘要5Abstract61.绪论8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81.1.1.选题背景81.1.2.选题意义81.2.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91.2.1.舆情引导国内外研究综述91.2.2.公共危机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101.2.3.新权威主义国内外研究综述111.3.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121.3.1.研究思路121.3.2.研究方法121.4.本文的创新点132.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阐述132.1.舆情引导132.1.1.舆情引导的内涵本质132.1.2.舆情引导的特征142.2.公共危机管理142.2.1.公共危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142.2.2.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142.2.3.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152.3.新权威主义的相关理论152.3.1.新权威主义的基本内涵152.3.2.新权威主义的特征及价值关注162.3.3.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契约民主”163.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审视173.1.引导与管理的现状173.1.1.管理方式173.1.2.管理的方法183.2.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3.2.1.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明183.2.2.公共危机运作模式不协调183.2.3.舆情引导方式欠缺193.2.4.公共危机管理事后处理不当204.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引导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204.1.新权威主义体制的必然性204.2.新权威主义的利弊分析214.2.1.新权威主义政体的积极作用214.2.2.新权威主义政体的局限性224.3.舆情公共危机事件案例分析234.3.1.自然灾害事件以哈尔滨火灾事件为例234.3.2.事故灾难事件244.3.3.公共卫生事件274.3.4.社会安全事件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305.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315.1.妥善运用新权威主义315.1.1.新权威主义的改革主张315.1.2.通过政治制度化来维护秩序的稳定315.1.3.顶层设计主导下的经济高速增长325.1.4.高效率下的渐进性社会过渡325.1.5.权威政治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民主政治325.2.完善舆情引导的法规制度335.3.重视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335.3.1.日常工作中有意塑造335.3.2.决策中遵循程序345.3.3.利用新媒体工具345.3.4.总结反思经验教训355.3.5.重视修复善后工作355.4.改进公共危机管理的方式方法355.4.1.合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355.4.2.明确监管部门间的权责关系355.4.3.有效处置舆情公共危机375.5.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395.5.1.加强网络空间立法395.5.2.对网络媒体进行议程设置405.5.3.网络舆情技术软件的应用和研发405.5.4.建设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库416.结语41参考文献41摘要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时代的转型往往会引发从未遇过的社会现象,这些特殊的社会现象极有可能引出公共危机。随着新媒体技术乃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舆情引导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作用日益显现,研究当今时代舆情引导的特点,发现舆情引发公共危机的机理及内涵本质,对于防范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和正确处置公共危机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经过对研究方法的考量、比对和筛选,选取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论文编写研究工作。文章首先研究了雨晴引导了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萧功秦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其次,研究对我国当前的舆情引导和公共危机管理现状进行了相关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明、公共危机运作模式不协调、舆情引导方式欠缺、引导与管理事后处理不当等等。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新权威主义的视角对公共危机中的有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包括利用新权威主义来引导当前的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完善舆情引导的相关法规改进公共危机管理的方式等。本文利用新权威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前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和不足,具有一定创新意义。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识水平和精力有限,对于文中关于舆情监测、分析等技术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经验不足,未能全面考虑其它因素和可能的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关键词:舆情引导,公共危机管理,新权威主义;改革;顶层设计AbstractOur country is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social phenomenon is more complex than before, the factors that can cause the public crisis are more than 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public crisis event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odays era of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found that public opinion triggere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crisis, for the occurrence of public crisis prevention and correct disposal of public cris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research methods for writ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used by public crisis factors, causes,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and the govern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the lack of experience, proposed the basic ways of disposal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public crisis. Firstly,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Yuqing guid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authority theory basic framework. Secondly,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imprope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etc.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authoritarianism of public crisis in the case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ca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based,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authoritar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use of new authority to guide the current reform of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mprove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way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etc.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 and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authority. The deficiency is that due to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energy are limited, for th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other technical problems on the research is not deep enough,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fail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other factors and possible and need to study in the futur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new authority; reform; top level design1.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背景虽然人类社会随着科技当来的巨大变革和便利而获取巨大进步,但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是不可能完全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可以看到的是世界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并且以新的方式与日俱增,例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疾病肆虐、战争冲突、社会动乱等各类危机事件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危机导致利益冲突,并且在冲突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论天灾还是人祸,都使人陷入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中,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将使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甚至导致政治动荡,民不聊生,因此各类危机对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和挑战。当公共事件危机发生时,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会对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权威主义的视角下,政府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和护航者,应该讲舆情宣扬为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最终成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1.1.2. 选题意义政府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预防和处理各类公共危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应该深刻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不稳定因素仍旧不少,生态环境破坏、安全管理漏洞、利益改革分配、国外势力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随时可能形成一场公共危机。研究公共危机中的舆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一、强化正确舆论的引导是安定社会的基本前提。端正舆论导向,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该种条件下引发的巨大舆论关注反而是端正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引导公众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避免因为社会公众的认知价值观不统一而引发社会冲突。二、能为舆情公共危机管理提供直接的对策建议。本文选题的视角是基于新权威主义的,而新权威主义本来就是当今政府关注政体的热点,在该视角下进行舆情公共危机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使政府趋利避害, 做好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同时为引导与管理直接提供问题分析以及对策建议。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攻坚期,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这必然要触动社会各方利益。本研究指出了政府应及时发现危机,快速回应群众诉求,注重信息公开快速权威,多方位进行议题设置,有效引导舆论的方法步骤,实现防控并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危机管理局面,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有利于深化舆情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该问题可以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丰富和补充,本文涉及的内容和观点本质是公共危机管理与正确舆情引导的研究,重点是公共危机决策处置与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扩展了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1.2.1. 舆情引导国内外研究综述1.2.1.1. 国外研究成果概述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下,西方国家现代意义上的舆论引导研宄从上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国外学界没有“舆论引导”这一概念且其研究偏重于实证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类研宄论文、报告和专著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学者爱德华伯尼斯的舆论的凝结、哈伍德奇尔兹舆论:本性、形成和角色、赫伯特布鲁默的舆论和民意测验等。法国杰出社会学家塔尔德于1899年写出的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部探讨社会舆论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专著。之后陆续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专著诞生,例如美国沃尔特 李普曼的舆论学、公众舆论等。国外学界对舆论引导的研究起步早,研宄方法科学且研宄成果丰富,已经形成了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研宄格局,值得提到的是,在舆情引导研宄取向上特别注意对国家利益和主流社会价值的维护。1.2.1.2. 国内研究成果概述2002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最突出贡献和标志性任务是,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该材料。国内学界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前后,我国实务工作者们以“舆论导向”为主题,对舆论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形成了舆论引导研宄的基本架构,相关成果有基础舆论学(1988年)、当代舆论学(1990年)、舆论学概论(2009年)等教材和专著;第二阶段是十六大以来至今,围绕“舆论引导”这一主题,社会各界对舆论引导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闻传播学、舆论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通过网络新媒体,开始展开对政务公开等舆论引导方式的实践探索。1.2.2. 公共危机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1.2.2.1. 国外公共危机研究分析 在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整个国外政治环境处在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之下,学者们对公共危机的研究以政治危机为主。美国学者 Alliso(1971)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对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沟通在化解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政治学家 Hermann(1972)的论文集国际危机:行为研究视角。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研究。1999年发生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大地震引起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的高度重视。另外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灾害也越来越普遍,如海湾战争、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电脑病毒的广泛传播等。例如,Tiedemann(1992)利用灾害概率函数对洪水、风暴、地震等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国际公共危机事件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开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政治经济的事故包括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安全事件等等灾难全面爆发。例如全球经济危机、“911”事件、甲型 H7N9、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等。美国著名危机管理学家 Green 和 Kolesar(2004)回顾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上有关危机管理领域的运筹学模型和应用,并阐述了运筹学在危机管理中应用方向。1.2.2.2. 国内公共危机研究概述2004 年之前学者们以“制度论”、“公共关系论”、“全面整合论”等视角提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观点。近几年来,部分学者把视角转向“协同治理论”并且提倡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以此来达到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目的。例如,陆远权等(2010)认为公共危机治理应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构建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多元合作机制。邓旭峰(2011)主张从法律制度环境、组织体系优化、权责规范以及资源保障等方面构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政府危机管理为核心,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公共危机,呈现出城市化、集中性的特点。我国知名危机管理专家童星和张海波(2010)完成了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的构建,分别从应急管理功能定位、应急预案绩效分析、治理结构优化、突发事件问责和群体性事件治理五个方面。1.2.3. 新权威主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对新权威主义思想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中后期,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国外代表学者是塞缪尔亨廷顿,他的该主义的评述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倘若政治制度的建设无法赶上现代化进步的步伐,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会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民众政治诉求,从而会引发群众诉求落空,严重者将引发社会错乱失序”,所以当现代民主政治还一时无法完全实现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中央权威。阿根廷政治学家吉列而莫奥唐奈赋予了权威主义新的内涵,并广泛运用于对拉丁美洲、南欧等一些国家的研究。奥唐奈提出了“官僚权威主义理论”,它是在具体的分析了特定时间和地点出现的特殊现象出发,奥唐奈对这种新权威主义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即“官僚权威主义”。奥唐纳的界定使权威主义概念清晰、明确,成为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拉美政治的一个重要分析概念。(2)国内研究综述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改革思潮迭起,改革中的种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自由主义思潮广泛传播。新权威主义的提出在国内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争议,争论焦点则是新权威政体的可行性、合法性以及对于中国政体来说是否适合。中国的新权威主义者反对自由化和全盘西化。1988年1月16日,上海世界经济导报刊登吴稼祥的新权威主义述评与荣剑的“新权威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行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新权威主义争论由此首次公诸极端。上海师范大学的萧功秦教授作为新权威主义的代表,在1988年“首届知识分子问题讨论会”上把权威政治作为历史学科领域一个新的学术观点提出。1988年9月8日光明日报,萧功秦把新权威主义概括为中国需要用传统社会长期形成的金字塔式的权威结构,即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创造一只“看不见的手”以完成其整合社会的功能。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1.3.1. 研究思路本文研究的思路可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述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本章对舆情引导、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特征、内涵,新权威主义的相关理论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对现阶段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状况进行审视。对我国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方式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舆情公共危机案例分析。分析事件的全过程,真实还原事件,对危机的形成过程及处理策略进行总结。第五部分:新权威主义视角下舆情公共危机管理策略。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完善舆情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制度,改进舆情公共危机管理方式方法,以及妥善运用新权威主义角度出发并辅以可行性分析。1.3.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是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本文将选取四个学术研究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总结,与本论题进行有机结合。资料文献的理论分析方法在本文中运用比较多。所有的论据大部分是在对专家、学者的资料的分析、整理的基础之上揣摩作者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自己对的观点。(2)案例研究法。系统介绍案例事件的处理全过程,结合前人研究,透过现象抓住事件背后舆情公共危机管理的本质,并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的经验对新权威主义视角下舆情公共危机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置。 (3)比较研究法。本文将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成功案例与应对失败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其产生不同结果和影响,以探究新权威主义视角下舆情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策略。1.4. 本文的创新点1、视角新颖。本文运用新权威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舆情引导以及公共危机管理。新权威主义作为当今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研究热点,既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探讨的需要,运用在舆情公共危机的研究分析,也具备时效性与客观可行性,且针对性较强。2、材料新颖。本文所选取的案例发生时期集中在近两年,选取的案例资料新,不失有成为经典案例的特点,都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事件。2. 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阐述本文研究含三个重点关键词:“舆情引导”、“公共危机管理”和“新权威主义”。本章主要是对它们进行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的阐述,包括相关理论的界定以及相应的特性描述。2.1. 舆情引导2.1.1. 舆情引导的内涵本质舆情是指因与于国于民相关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对事件本身和政府的反应态度和处理手段,民众所持有和反馈出来的社会民生政治态度。但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只是部分对执政者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民意”,并不能代表或完全传达民意的全部。舆情引导指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并进行议题互动,引导公众达成社会共识,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舆情引导的本质是,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2.1.2. 舆情引导的特征导向性:舆情作为公众大体一致的利益诉求,反映和体现的是公众共同的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调控性:舆情引导“导向性”延伸出来的特性,舆情引导者对“引导信息”的调控。互动性:在舆情引导过程中,通过同时调动引导者的“主导性”和引导对象的“主动性”,实现引导双方平等的“交流互动”。2.2. 公共危机管理2.2.1. 公共危机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公共危机的基本概念: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安全的突发状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其破坏能力超过了社会公共设施的抵抗能力,例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动乱等。公共危机自身所具备的特征有: (1)公共性:公共危机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 (2)扩张性:公共危机事件一般爆发迅速且未知,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事态就会恶化后最终造成更大损失。 (3)连锁性:在某一领域或地区发生的公共危机,会将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传播到周围临近的领域或地区。 (4)聚焦性: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关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开来。 (5)复杂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类型也多种多样。2.2.2.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过程公共危机管理的周期划分为预警期、爆发期和善后期,在不同的周期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任务都不尽相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客观化解。(2)危机管理主体需要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合出台相应的控制对策行动运用监测、预警、反馈、评估等手段尽力将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将影响范围降到最小,直至将危机彻底消弭。(3)公共危机管理重在预防与善治。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预防的工作如果做到实处,其实是可以化解一定数量的公共危机,这比当危机发生后再去管理和治理,所花费的代价要轻微许多,准确高效的公共危机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尽快建立。2.2.3.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1)人本性 公共危机管理的最高准则:即尽最大的努力拯救人的生命,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灾民的生命财产。 (2)系统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对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突发事件的系统管理。 (3)权威性 为保证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在非常态条件下从事应急资源调度、信息发布以及进行应急决策等都必须是权威的。 (4)博弈性 博弈性的特征通常会集中表现在应急资源的供应冲突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博弈的过程往往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突出的特征。(5)网络性 公共危机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是多领域、多专业和多层次的,最终会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共享权力、快速响应的动态合作网络。2.3. 新权威主义的相关理论2.3.1. 新权威主义的基本内涵人类社会所出现的权威通常有三个基本种类:道德权威、宗教权威、政治权威。政治权威首先具备合法性,因为任何政治权威从构成到维持都与相应的合法性标准为前提。其次是政治权威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政治权威必须受到公权力的认可,一般的权利、规则都不能被等同于权威。政治权威的力量不仅能缓和利益冲突,而且能够为公众认可和接受,具备强制性、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力量。新权威主义通常是一些国家在旧体制走向解体时,而新型的民主政体又无法立即建立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新权威主义政治价值导向的政治组织力量建立起来的权威政治:这种权威政治旨在摒弃旧的传统政治权威价值导向,所以现代化权威变革价值导向明显且坚决。而作为具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政治哲学,它的权威意志是强制性的,为此必须在新旧制度更迭间去克服历史变革过程中动乱和变化,保持政治历史演进的连续一致性。2.3.2. 新权威主义的特征及价值关注2.3.2.1. 新权威主义的特征(1)对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具有现代化导向;(2)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方面,新权威主义往往借助传统的政治价值体系来凝聚全社会成员;(3)合法性立足于政治实效与经济发展,而不是立足于某种终极性的价值原则。2.3.2.2. 新权威主义的价值关注(1)崇尚强人式权威力量,这是其一切主张的前提;(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至上;(3)极为关注社会秩序,至少在现阶段绝对高于人的自由权利;(4)关注个人自由,但自由在此仅指经济自由,其焦点即通过政治强权来发展自由经济。2.3.3.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契约民主”新权威主义作为第三世界后发展国家在早期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特殊的政治形态,该视角下的民主是“契约性民主”:这是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历史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出一种契约性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这种民主;其具有妥协、宽容、现实主义、政治灵活性等特点。发展这种“契约民主”的前提是:市民阶层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普及、舆论传播渠道的发展及通畅、权威合法性认知的一致性等。契约性民主是经验性的、渐进式的:(1)中国民主发展进程中所面对的问题,需要积累经验并点滴改良。(2)这种民主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激进。当市场契约化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使市场机制得以运转的政治基础,而社会的发展又完全依赖这一基础的稳定与有力的运转。这时民主政治的时代也就真正成熟,权威政治也将结束其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新权威主义最终指向现代民主政治。3. 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审视3.1. 引导与管理的现状3.1.1. 管理方式目前国家大多数对舆情公共危机的管理与处理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常态性舆情管理。对于已形成常态性的舆情公共危机事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常依靠常设性舆情管理部门进行引导与管控,常态性的舆情监测系统及对应的应急机制可被视为常态与成熟。第二,突发性舆情危机处置。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出现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组成临时任务团队对突发舆情进行监测。监测中完成舆情监控报告供领导小组作出决策,包括舆情引导、危机管理、应对媒体问题等相关处理方式。同时一般要求政府各部门和地方也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联动协调。3.1.2. 管理的方法 (1)舆情监测。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政府部门除了依靠自身信息收集研判系统,其余则基本依赖于来自市场上的互联网舆情监控服务:一类是专门从事市场调查行业的传统软件公司。第二类为依托主流媒体建立的检测机构。第三类为高校或学术研究机构,注重舆情归纳、梳理和提取变化规律。(2)分析报告。首先获取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数据,将数据的特点及时归纳总结规律,对有价值和有指示意义舆情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信息情况后形成舆情引导报告。(3)领导决策。当舆情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在所得到的分析报告结果,通常等待常设部门的领导决策,根据领导裁决给出的进一步立案处置,各部门才开始分工合作解决危机。3.2.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2.1. 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明我国在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一直以来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现有的管理机制缺乏灵活的应对机制和完整合理、分工明细的应对规定,从而导致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明,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协调功能差,根本无法达到对事件的及时反应和有效控制。 3.2.2. 公共危机运作模式不协调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由于突发性特征的影响,各种大众舆论层出不穷,有些甚至非常损毁政府形象,有些将事件的真实情况歪曲,在这样的舆情危急时刻,令人失望着急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却迟迟不作反应。一是综合信息平台不成熟。信息系统以部门划分,沟通不畅、信息散乱。二是预警机制不完善。我国发展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较发达国家而言,时间较短,政府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同时政府一时难以具有解决所有公共危机的能力,很难实现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完整的预警机构。三是信息分析机制不完善。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危机事件舆情引导与管理研究缺乏专业团队进行分析和研究。四是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如何进行危机信息的发布,如何同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对媒体进行协作交流等一系列制度都不完善。3.2.3. 舆情引导方式欠缺3.2.3.1. 封锁消息,传播不畅最近几年出现一些失控的公共危机事件失败案例,无一例外是在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或是当事部门首先想到是“家丑不可外扬”,对消息进行封堵,不让公众知道。往往在事件得不到控制的时候,才不得汇报导致贻误时机、局面被动。而此时各方面也因从未了解事件始末而陷入尴尬境地。3.2.3.2. 一味辟谣和否认有时危机事件突发后,个别地方政府往往会不顾事实一味进行“辟谣”。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流通快速便捷的时代,大众传播会加速谣言的攻城略地。当谣言被进一步人口相传的歪曲之后,只会对社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3.2.3.3. 反应敷衍塞责我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现象,当公共危机爆发,面对公众的质疑,发言负责人常常含糊其辞,对敏感问题“打太极”,一味官腔敷衍。但这些妨碍于公众安全的事件,不应该也是不能因为发言人认为不好说或者不想说就可以不说的。同时,对于新闻发言人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发言不同于一般性内部交流开会,需要发言人有公众亲和力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危机事件专业知识。3.2.4. 公共危机管理事后处理不当3.2.4.1. 事后管理处置不力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往往不当。立法的不完善,为透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惩处力度非常有限,“威慑”作用不大。3.2.4.2. 总结善后工作不到位没有健全的追责问责制度,舆情危机发生后,损失较重、影响较大的事件往往以处置相关负责人为终点。4.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引导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4.1. 新权威主义体制的必然性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新权威主义体制下实现成熟市场经济的黄金时代。新权威主义体制与传统集权体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顺应环境挑战过程的历史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必须同时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来解决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问题;二是必须保持政治与社会稳定,使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新权威主义的内涵包括这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走新权威主义道路来解决现代化当下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其间有着适应环境挑战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必要性。4.2. 新权威主义的利弊分析4.2.1. 新权威主义政体的积极作用4.2.1.1. 舆论上的民主作用纵观整个世界政治演变的情境,许多国家政治独裁现象依旧很明显,甚至按世袭制、血缘或地域统治等传统政治方式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依旧普遍存在。在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约制下,广大平民百姓参与政治的渠道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以舆情发声,表达危机发生之后的意见观点以及诉求;而从大众媒体机构角度来看,在传统权威政治国家,媒体受到严格监控没有完全独立性。然而在新权威主义下,媒体机构具备独立发声的机会,言论相对自由。4.2.1.2. 政局上的稳定作用不论是局势相对稳定的发达国家,还是局势动荡的某些发展中国家,无不例外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应对来自国际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权威主义作为过渡性政权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新权威主义被看作是传统权威主义的政治转型,虽然它最终会导致传统权威主义的瓦解,但取而代之的新晋权威主义不再是民主全封闭式的政权形势,不完全反对权威政治,遵循部分民主的价值观和原则,部分民主方式被采纳,这样兼容的政体形式会缓解来自外部和内部双方的压力。统治者在民主执政方面做出妥协,民众部分诉求得以满足,这样的民主一定会倡导稳定和发展,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执政领导人倾向于通过有限民主来增强执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4.2.1.3. 经济上的推动作用新权威主义是传统权威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将民主元素注入到权威集权中,为新权威主义的执行带来全新的生命力。民主所涵括的开放市场和自由经济的价值观,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复苏带来巨大的政治推动力。例如大多数中东国家在21世纪早期所遇到的经济危机,就是通过新权威主义的有限民主来缓解的。而东亚经济的腾飞,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始发展“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种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市场经济,对东亚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4.2.2. 新权威主义政体的局限性新权威主义政体作为一种政权形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必然会有其历史局限性。4.2.2.1. 诱发政治腐败我们所提到的新权威主义虽然是新晋于强权政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质内涵中还是包含很大成分权威政治的。而孟德斯鸿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政权集权的特征下,政治权利高度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个权力集团手中,监督制约机制并不能有效的实现。例如某些东亚国家虽然存在立法与监督机构,但并未完全保护人民的政治权利,诱发政治腐败,民主化的进程停滞乃至延缓。集权政府经济发展模式受政府主导,掌握资源分配、安排生产的生活大权,政府过多的介入经济生活,就会出现个人或者企业贿赂政府及官员,意志薄弱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就会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接受贿赂。新权威主义政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高度的政治集权“强国家一弱社会”,最终可能导致权威政治出现一种“软危机”:体制与秩序在形式上会仍然存在,但整个社会却处于实质上的无政府状态。一旦出现这样一种退化性的结构陷阱,即使再从事民主制度建设,就会面对更大的困难。达到这种程度腐败综合症就无法通过体制的内部更新克服。4.2.2.2. 经济危机易现在新权威主义的控制下,倘若民主和权威的平衡处理不当,实际上是极易引发经济危机的。这是因为新权威主义下的经济发展大多由政府主导,东亚地区经济的腾飞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政府强势主导使国家摆脱了落后的状态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然而政府过多干预则导致了政府与经济关系失衡出现畸变。政府对市场体制的干预会违背市场规律,例如政府对部分企业的过分扶持会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和生存能力。还有部分家族企业倚仗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谋取暴利,妨碍了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政企勾结使得企业不考虑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和破灭。4.2.2.3. 对权力的监督缺位新权威主义的主导还是权威,甚至是强力的权威。但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普遍存在权利监督缺位的问题。以中国为例,处在改革转折时期的中国,即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制度性缺陷, “软政权化”与“分利集团化”深层次矛盾相结合,权利监督权威。例如处于中国主要阶层的劳动人民,虽然人数众多但普遍没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就更加谈不上对社会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亦或者是掌握监督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也日益丧失了社会监督批判者的意识和功能。4.3. 舆情公共危机事件案例分析4.3.1. 自然灾害事件以哈尔滨火灾事件为例4.3.1.1. 事件进程概述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南头日杂物品仓库发生火灾。火灾造成11层建筑坍塌,5名消防员遇难,14人受伤。2015年1月3日凌晨4时25分,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公布“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库房火灾基本情况”。通报全文共585个字中,“领导高度重视”共258个字,几乎占去全文字数的一半。提到名字的领导有9位,详细介绍他们的12种头衔,而对于牺牲的3位战士和失联的2位战士则一笔带过。1月5日,吉林省新文化报转发黑龙江省公安厅官微的消息,“1月4日,公安部政治部批准在哈尔滨12火灾抢险救援中光荣牺牲的杨小伟、侯宝森、傅仁超、张晓凯、赵子龙五名同志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分别为其家属发放抚恤补助金2万元”。1月6日,新文化报消息,哈尔滨“12”火灾抢险救援中牺牲的榆树籍消防战士赵子龙的遗体将于1月8日回到家乡,安葬在榆树市烈士陵园。1月7日,有媒体报道,在“12”哈尔滨火灾救援现场,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石嘉兴听取汇报的一张照片在微信、微博广泛流传。原因在于有网民爆料该领导所穿羽绒服国内售价在万元以上,而牺牲的年轻战士抚恤金才2万元。而石嘉兴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称,羽绒服为女儿从国外购买,人民币几千块钱。4.3.1.2. 舆情管理分析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微博迅速跟进,政府和官员面临的从政风险也越来越大。“官方说法”是舆论最初关切,能否瞄准公众关切,解读出纷繁信息中的舆论诉求,“对症下药”,是政府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成功与否的关键。灾难发生后,对灾情的详细报道、调查,以及随后严厉的问责报道,才是合格的灾难报道。在各种官方的灾情通报中,“领导重视”八股通稿,目前是官宣党媒的通用做法。但要明确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了解事件和舆论可谓举手之劳,民众希望在官方通报中读到具体的信息,对“领导重视”的反感则是厌恶官本位以及渴望真正的以人为本。作为政府网站的官方报道,需要转作风、转文风,说人话,有人情,让公众和社会能够真正感受应有的人心之暖。作为一次灾难和舆情事件,应改进官方灾难报道模式。公众需要了解更多的灾情和背后的原因,家属需要知道政府和领导如何重视、如何善后,官方灾难报道应该努力呈现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官方通报既没有关注伤者是否有生命危险,也没有回应死者身份是否核查清楚、善后工作如何展开,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领导身上,让人寒心。事故发生后,无论领导如何地高度重视,似乎都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也不能化解死者家人的悲痛。各地各部门需要真正担负起职责,事前高度重视,而不能等到事故发生后才去高度重视。领导高度重视要做到常态化,积极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面对舆论“2万元抚恤金和万元奢华羽绒服”的质疑,哈尔滨官方的信息发布需保障有头有尾,继续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及时通报各个方面的信息,保障透明度,提升公信力。同时,作为官方或有影响力的媒体,要做到快速调查、同时保障在报道时不断章取义、不片面解读,及时发布具体信息,避免民众不当猜疑,用事实说话、让真相发生,这才是应对网民汹涌民意的正确做法。4.3.2. 事故灾难事件4.3.2.1. 韩亚坠机事件事件进程概述北京时间7月7日凌晨,一架从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旧金山国际机场的波音777-200E(ER)韩亚航空214航班,在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失事起火,共造成三名中国女学生死亡。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307人,其中乘客291人。包括141名中国人,77名韩国人,以及61名美国人。当日韩国国土交通部表示,将成立韩亚航空OZ 214航班事故调查对策小组前往美国旧金山的事故现场,同美国政府展开联合调查。韩美政府、韩亚航空、客机制造商波音将共同参与调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8日发布对韩亚客机黑匣子的初步分析结果。飞机下降的高度太低,而且速度太慢,矛头都指向驾驶员操作错误。韩国国土交通部认为,此次事故很可能由于韩亚航空公司内部的培训产生问题。7月14日,韩亚航空坠机事故中浙江江山中学31名师生、部分浙江赴美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T项目安全施工技术方案
- 代理商加盟合同协议
- 88年劳动合同范本
- 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 2025年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合作协议书
- 医院护士排班管理与考勤制度
- 2025年放电加工机合作协议书
- 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方案
- 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方案实例
-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与提升练习
- 鼠疫病原学检验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同步电动机维护检修规程
- YY/T 1556-2017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微粒污染检验方法
- JJG 986-2004木材含水率测量仪
- GB/T 3641-1983P3型镀锌金属软管
- 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
-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第五章NoSQL数据库
- 2023年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机械设备安全专项检查表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商务营销类(营销方向)技能考试测试题
- 2022 年叉车司机N1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