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_第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_第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_第3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_第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1 、小石城山记【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 、黄州快哉亭记1、介绍题名: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苏轼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1 、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 、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 ,景差陪衬。 本文特色 1 、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 、笔势迂徐而畅达。 3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周瑜、陆逊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题解 语言知识点(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 何为久读此: (3) 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艺术特色(一)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二)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三)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四)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6 、六一居士传【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 1 、“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2 、“乐”之如何? 明确:( 1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 、“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 、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5 、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3 、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 阅读鉴赏。 1 、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2 、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 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鉴赏。 一 、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其写作手法。 1 、小组讨论:请找出文中写景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可从内容上分析,如可抓住一些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景色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原因何在?也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谈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 2 、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 1 、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2 、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 、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 200 字以上。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学目的】 1 、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 5 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 1 、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2 、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3 、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4 、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5 、“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五、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六、小结全文。 第四单元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熟读课文 1 、听录音 2 、指名朗读,正音。 3 、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三、写作特点分析 1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4 警句品味 例: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作业:课后练习题。14 、后赤壁赋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苏轼简介。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五单元17 、原毁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 古之 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 古之 君子相反。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