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诗歌与庄子作者:吴丹 指导老师;李波(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09级 安徽安庆 )内容摘要:李白与庄子有种无从说明却昭然若揭的师从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庄子与李白的作品有着五个方面的共同特色:丰富、奇幻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直率、质朴但却豪放、肆纵的语言,超凡脱俗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或讽刺、辛辣的笔触。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自然无力”,提倡自然,而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在李白诗歌中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这个多情的诗人努力摆脱一切束缚意思羁绊,使本性放逐于天地之外。关键词:李白的诗歌风格;庄子的思想;道家思想;自由、放逐;继承与发展;引言:多情的诗人与哲人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放逐了自己的精神于无穷无涯的天际之中,使本性自然而解放地存于天地之间,摆脱了一切束缚和羁绊,希望美好世界的降临,希望世人觉醒。李白的“观化入寥天”、“一樽齐死生”与庄子的“物化”与“逍遥”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道家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具体表现1、 庄子的思想与李白的人生观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我想庄子哲学最重要的主旨是自由。逍遥游中自由魅力象征的“鲲鹏”,秋水中自由使者的“涂龟”,达生中自由学者的“没人”等等。这些都是庄子哲学精神的体现,他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有自由的特质,有放飞的自由之心。这样我们能做到徜徉盘旋,俯视万物。但人们往往得不到自由,我们常常把自己束缚在“欲望”的泥潭里,我们常常认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不能遵从自己最真正的内心。庄子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在现在这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认识自己保持内心不在纷繁紧张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己,这很重要。认识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太多,想得到的太多,不满足不满意的太多。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就能如鲲鹏翱翔九天,自由自在。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李白说我就是求仙问道,炼丹还没炼好,想起晋代写抱朴子的葛洪葛神仙,我从心里觉得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一个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的诗仙,偏偏觉得自己对葛洪有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秋来相顾尚漂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生奔波,到老年依然漂泊,“秋来”指的是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如果谁斤斤计较,心胸不开阔,此生不能做到笑对人生,那么你这个人还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人生真正想要达到逍遥之境,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束缚,以一种逆向思维,把这个世间中看似天大的事,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仇杀,关于恩怨,都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石火的瞬间事。另一方面,把我们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之大。 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当天地万象完全在你的眼界之中,我们的心怎么不能磅礴万物呢?庄子在书中多次提到“心游万仞”,多次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不就是磅礴万物吗?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时时处处以大眼界看待世间万物,而不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微利,那么你就会获得人生的乐趣。正因为庄子有如此的大境界,所以他能不为贫穷所困,不为名利所囿,面对死亡亦能达观处之,显示出生命的无限乐趣。 二、庄子和李白对生命和自由的态度的比较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这是庄子对人生的见解。他认为,人生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而微弱,最终难逃“化变无常”。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惴惴不安,却显出了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达生)人生缘起于自然,复归于自然,反璞归真,何憾之有?庄子说“死生,命也”。在他看来,人对于生死,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够方的下的情怀。生则安之,死则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生为乐,亦不以死为哀。于是,庄子便提出了“达生”的生死观,庄子达生中就提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意思是不强迫生命本身不能为的事,不违背生命的本性。这就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将其置之度外,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试看李白散文的代表作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诗人同样喟叹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但他同样没有因此而厌恶生命,相反却欣然高歌,要与兄弟们畅饮于阳春胜景之中。他们都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他和庄子性格似乎有些相通的地方。表面上看,李白的纵酒是在寻欢作乐,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心境沉郁,失望之至的一种体现。庄子时处战国末造,兵戈频仍,生灵涂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对世道的不满是庄子写下汪洋恣肆七万言的内在驱力。李白身处盛唐,原本抱着济世的梦想来到长安,看到的却是一派“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歌舞升平,穷奢极欲。他的鸿鹄之志成了泡影,现实的阴影笼罩了他。他无法摆脱,只能借助于酒精来麻醉自己,去梦游天姥,作逍遥游了。庄生愤世,故借之寓言,以文鸣;太白嫉俗,故借之美酒,以诗鸣。“不平则鸣”,正是二人心意相通之处。同时,李白在为人处世上追求着独立的人格,体现了庄子对他的直接影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往自由,向往纯真,憎恶虚伪,憎恶权势。“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李白不肯与世沉浮的宣言。他令高力士为他脱靴,可以使人联想到庄子讽刺那个得意洋洋的“新贵”曹商为秦王舐秽的神色;他扶醉见玄宗,也颇类似于庄子敝衣见魏王的场景。李白对待人性自由同样有着豁达追求的态度,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尚隐居生活;李白豪放而浪漫的性格与他的出身、漫游有关,同时更与他的喜好有关。现在人虽无从考据李白年少时到底喜读什么书,只是从他的性格和他诗歌的风格来看,他则是偏好庄子的。仗剑行侠的英雄气概固然是他的推崇,但逍遥于四极,俯瞰于天下,任精神自由往来,任灵魂野马驰骋的气势则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异曲同工!一样的傲岸,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充满了想象、奇幻的色彩,给我们带来了几乎是一样的深远、壮阔的意境。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中说:“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李白诗无定式,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自由挥洒,如呵气行云,即行即止,任由自己摆布,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龚自珍则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明杨慎也说:庄周、李白,诗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顾辚在息园存稿中也说: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名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道出了庄周、李白神奇超旷的共同特色。三、李白的精神漫游与创作状态李白作品中也表现了一定的虚静心态和情怀。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元序:“夫无天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拟古十二首之九就与庄子更贴近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还有一首诗中,酒、月、虚静之心态都有:“处事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尽情。”(春日醉起言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秋夕书怀):“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州,霞想遥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无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在虚静中漫游的李白。这最后一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诗人精神的归宿之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和庄子的腾飞是多么的相似!这是诗人的腾飞,是诗人的漫游!范传正说其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暮碑序)。 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其实李白是压抑而忧郁的,和多年以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因此,作品成了一种寄托,成了一种梦境。月亮,阴美而遥远,人人可见但又不是人人可琢磨的,传说中李白长江捞月而死,虽为传说,却说明了李白对月亮的喜爱之极。比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另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又见(值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仟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送杨山人归嵩山中:“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等等,明月似乎已经成为他的寄托,成为他的挚友。“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最后一句恰恰说明了李白与月为友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李白的漫游情结,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与明月为伴,遨游于天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畅洒脱。李白诗中对月亮的偏爱,是诗人放逐心灵,崇尚精神自由的最有力的表现,也是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境界:虚静、逍遥、游于无穷之野。何谓虚静?老子曰:“致虚极,宁静笃。”虚即表面无为将要有为,涤胸宽怀,虚心若谷;静则排除内外一切杂念和干扰,净化灵魂,复归婴儿。庄子所谓“坐忘”、“心斋”,佛禅所谓“祥悟”、“入定”,皆是指虚静无为状态。那么,虚静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呢?首先,静以观物,绝假纯真。有人说,诗是情感的蒸发,想象的飞翔,灵感的结晶,语言的猎物。那么,诗歌创作的奥秘在哪里?捅破一层“窗户纸”,它就在内求化的“虚静”里,而决非理论书上所长篇累牍的外求化的“知识”里。 李白的“观化入寥天”、“一樽齐死生”与庄子的“物化”与“逍遥”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道家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具体表现。下面先从李白的精神漫游说起。李白的漫游应该是开始于二十岁之前。因为有他自己的诗为证:他不仅“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且还“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不过,进行真实意义的漫游,当在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家乡漫游(蜀中),游历了许多著名的仙山,如青城山、峨眉山等。四川的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盛地,峨眉山也给人一种仙境之感,所以喜欢“游神仙”的李白,比较喜欢游历的还是一些传说中与道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仙山、仙境。“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蛾眉山)。这是李白形式上的漫游。李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漫游。这种最佳境界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由自在的闲游”和“无目的的漫步”,其潜在的目的是放飞心灵,超越现实,悠闲自适,以悟道真。李白精神能够的漫游具体体现在李白诗歌的三个突出特点上,即喜欢醉酒而作,喜欢写月亮和水。何以忘忧,唯有杜康。李白的醉酒是他精神漫游的主要方式,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醉的状态下完成的。也许,自己在蒙蒙醉意中可以感受到像庄子那样的洒脱与超然。也许,他喜欢沉溺于那样的朦胧与天地之外的感觉,他的傲世,他的芳华绝代,只有在那样的状态下才会显得有价值,他才能找到自我。也许,他希望借助醉意去达到庄子的那种境界。酒为凡物,俗人眼里,无外乎饮,圣者心中,大有妙用。庄子借酒,神游天地,化为蝴蝶,飘飘乎似神仙一般,不可一世。李白以酒消愁解忧,展现自由的生命意志。庄子把“醉酒“与摆脱束缚的“放达”联系起来:“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儿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心中,是故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在此,酒成了“健全之神”的保佑者。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行路难中:“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李白是爱酒的。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这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行路难!”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这不是诗人想要的快乐老家,人生在世不如意,索性归去,乘一叶扁舟。矛盾与浪漫,使李白爱酒成为必然。在矛盾中坚持浪漫,以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许许多多饮酒的诗篇。他的创作状态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然而,他的性格,狂傲不羁,浪漫洒脱,他欣赏庄子,渴望能够像他一样,可以真正的超然于这个世俗之中。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现实中不如意的自己,希望可以排除一切杂念,内心宁静,净化灵魂,悟道得道,得到解脱和放逐。所以,他漫游天地,游历山水,不想被世俗间的一切所感染,他厌恶一切的人性丑恶。所以,他寄情于山水,似乎在他看来,唯有遥不可及的月亮,唯有万千山山水水水才能懂他。他心里装着一个世界。4、 李白诗中的素材与道家思想的渊源我们想探讨一下李白山水诗蕴含的道,也就是与庄子的关系。有人专门对庄子的道与中国山水艺术(包括山水文学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在庄子看来,在“天地”即大自然当中,存在着客观的“天地之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认为就是弥沦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世界最高原理一一道。中国山水艺术以“道”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质,在创作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具体事物的形与色,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嘘吸太空、牢笼万有”、“心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为“自然传种”。天地之美何以会美?美就美在它体现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由此而有生气,有灵性。山水之灵气更是闪耀着道的光辉。正是领会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山水艺术的要旨便是不对万物的形与色进行简单的再现与摹仿,而是突出其神韵,其实,这种神韵就是道所发出的光芒。道家思想的最高本体是-“道”的产生根源于大自然,天造地设成就自然之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意思是说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说,四季有正确的运行原则而从不谈论,万物有自己的定规却从不解释,那些圣人,探索天地的美德而明白万物的规律。李白其实就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人,也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他自身的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沉溺于山水之中,对于自然美产生了独特入微的感受,写出很多色调的诗句,给我们呈现出一副境界开阔,气象万千,色彩绚丽的自然美。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等等等等。“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天道),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合二为一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快乐。在礼拜的诗中,寄情山水,早已与自然混为一体,彼此难分。另外,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即宏大的神仙体系,是人类自身的延伸,是人们信仰追求的延伸,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促使李白有了得道成仙的渴望。如今,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我想,这里定是有着渊源和联系的,他的很多诗篇都与神有关系。“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徐步蹑太清”(古风其十九),“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焦山望松寥山)亦幻亦真,超出了现实自然在人脑海中的折射出的幻想,使诗的意境拓展,使人读起来是种美的享受,具有了仙骨道风的韵味。杜甫的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高度赞许了李白诗的出尘脱俗,无人能及。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明确了道教思想的功绩地位。李白在“道”的指引下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而作品本身也独特的诠释了“道”的奥妙。用“道”来解读诗,用诗来阐明“道”,这似乎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李白对庄子的偏爱,关键不是李白性格的内里海纳百川,有容为大,与庄子同声相求,同气相吸,应该也是李白思想感情的真是一面,然而人的人格绝不是一个,更不是单纯的。尽管这两位浪漫主义作家时代不同,思想有异,作品的题材又有别,但仪态万方的庄子散文艺术给诗人李白的启发式十分深刻的。参考文献:1钱同舟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J,学术交流,2010,(9)2赵丽梅李白的诗与道家思想 ,学术探索,2011,(12)3葛景春 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中州学刊,1984(6)4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文学遗产1986第一期5王卉 庄子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长安学刊,2010(2)主要参考书目1、朱东润著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王博著 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3、王琦(清)著 李太白诗集注,中华书局,2011-03-014、李白(唐)著 李太白诗集,黄山书社,2005-05-01 The poetry of Li Bai and Chuang-tzuName:Wu Dan Instructor:Li Bo(Grade2009 School of the Hum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队专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辽阳舒卿培训课件
- 消防道具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ITK-kinase-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Demeton-S-d10-生命科学试剂-MCE
- 消防课安全防范知识培训课件
- 3-Hydroxy-Midostaurin-13C6-CGP52421-sup-13-sup-C-sub-6-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直播平台合作模式-洞察及研究
- 机械伤害预防培训知识课件
- 中文系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 建筑垃圾清运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中国相变热界面材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概述》课件
- 《肺炎链球菌感染》课件
-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件-新能源发电技术介绍
- 《分数乘法》(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教育机构责任纠纷实证分析及预防
- 拱桥拆除施工方案
- 社区医疗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 2025年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