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_第1页
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_第2页
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_第3页
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_第4页
桂阳的历史与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阳历史文化中共桂阳县委党校 罗爱国南岭中段北缘,镶嵌着一颗曾经绽放璀璨光芒的明珠;湘粤桂赣要冲,闺藏着一方正待施展神奇魅力的宝地她的名字叫“桂阳”。万年家园、千年郡县,楚南名区、八宝之地,悠远时空承载辉煌历史;蔡伦故里、三国名城,湘昆圣地、英雄之乡,绚烂人文播扬传世美名。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久远的矿冶文化承载、璀璨的名人文化光芒、神奇的宝地文化魅力、深刻的循吏文化印迹、醇厚的民间文化韵味,无不独树一帜,堪称中国郡县发展史的“活化石”与中国郡县文化的经典缩影。一、桂阳的沿革桂阳建制当从西汉置郡算起,而不是把隋末萧铣置平阳县(通行说法为东晋陶侃始置平阳郡,治辖平阳县,此说与正史记载不符,当时山西已有一个存续了较长时间的平阳郡,治平阳县)作为起始。因为“桂阳”这一全国罕见的郡县地名文化遗产,从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一直到现在的县,始终是延续不断、一脉相承的,虽然管辖范围有所变化,但当今桂阳城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桂阳”行政建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西汉起朝廷在桂阳郡依大凑山而设县级行政机构“金官”,唐代沿袭置“桂阳监”,专管矿冶铸钱,桂阳城由此兴盛并确立桂阳郡经济中心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一)桂郴一体阶段(前202936,共1138年),桂阳郡辖郴县,今桂阳区域又属郴县辖地。隋唐时期桂阳郡、郴州相互易名达9次之多,治地有郴有桂。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属荆州,辖湘南粤北地区11县,依大凑山(宝山)设金官。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初建武十二年(35)复名桂阳郡,郡治还郴。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刘备遣赵子龙取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桂阳郡属吴。两晋时期,元康元年(291),桂阳郡属江州,永嘉二年(308)属湘州,后属荆州。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孝武帝刘骏封刘休范为桂阳王,以萧道先为桂阳国右常侍。桂阳国属荆州。齐建元元年(479),齐高帝萧道成立皇子萧铄为桂阳王,鄱阳王萧锵好文章,萧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继而文惠太子第四子萧昭粲、明帝第十一子萧宝贞先后为桂阳王。梁天监元年(502),武帝追封文帝第五子萧融为桂阳郡王,其侄萧象袭爵继位,萧象死后其子萧慥继位。天监六年(507),桂阳国属衡州。梁太清三年(549),改桂阳郡为桂阳监,监管银坑、铸钱事宜,不久,罢监名。大宝元年(550),简文帝封第八子萧大成为桂阳郡王。陈永定元年(557),武帝陈霸先以鲁广达为桂阳太守,恢复郡制。临海王光大二年(568),立陈文帝第十三子陈伯谋为桂阳王,其子陈邓嗣位。隋平陈,国除。隋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分郴西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封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唐武德五年(622),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624年改为都督府)。唐武德七年(624),郴州改桂阳郡,平阳县并入郴县,次年复置。贞观元年(627),桂阳郡隶江南道。神龙元年(705),朝廷在平阳县大凑山(宝山)、长富坪(黄沙坪)、绿紫坳开办银、铅、铜矿,并立烹户,定课额。同年,唐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改为郴州,属江南西道。唐天宝元年(742),郴州始称郴州桂阳郡,有铸钱炉5座。唐乾元元年(758),郴州桂阳郡改名为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隶衡州防御使。大历三年(768),郴州隶湖南道(湖南观察使)。大历十年(775),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还郴。唐元和三年(808),盐铁使李巽奏请于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唐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取郴州。唐天祐元年(904),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始由行政机构演变为行政实体。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楚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二)郴桂分治阶段(9361937,共1001年),桂阳先后为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一直与郴州平级并列。后晋天福元年(936),桂阳监领临武县,隶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天福四年(939),废临武县入桂阳监。后周广顺元年、南汉乾和九年(951),南汉取桂阳监。宋乾德元年(963),桂阳监归宋,隶湖南道;淳化四年(993),隶江南西道;至道三年(997),隶湖南路安抚使;元丰六年(1083),隶荆湖南路。宋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桂阳军领平阳、蓝山、临武三县,隶荆湖南路(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故)。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安抚司,至元十四年(1277),升桂阳路总管府,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及耒阳、常宁二州。明洪武元年(1368),改桂阳路为桂阳府,领平阳、临武二县和耒阳、常宁二州(蓝山县划入郴州府),隶湖广行省。次年,蓝山县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桂阳府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同年(1369),建桂阳守御千户所,隶属茶陵卫。明洪武九年(1376),桂阳府降为桂阳县,省平阳县入焉(据明史,平阳县建制自此废),隶湖广布政使司上湖南道衡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升桂阳县为桂阳州,领临武、蓝山二县。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本州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置嘉禾县,属桂阳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阳为南平州。次年(1679),复名桂阳州。清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隶衡永郴桂道。中华民国二年(1913),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桂阳县隶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撤销道制,桂阳县隶湖南省。(三)郴领桂阳阶段(1937.12至今,共70余年),桂阳县隶属于以郴城为治地的行政专区(1995年后为郴州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驻郴县),二十九年(1940),改第八区为第三区(治郴县),其辖区均相当于今郴州市,桂阳县隶之。1949年10月13日,桂阳县解放,隶湖南省郴县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改隶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湘南行署易为郴县专区;1960年7月,郴县专区更名郴州专区。1968年2月属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湖南郴州地区行政公署。1995年郴州地区行政公署易名为郴州市人民政府,桂阳县隶属郴州市。(1959年3月1961年5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附:桂阳沿革赋桂阳建制,肇于汉郡。自此千年,桂郴互融。南朝封国,隋唐或郴。一地二名,郡州频更。后晋南楚,两地始分。再历千载,与郴并行。两宋特区,由监而军。路为元制,府州皆明。清升直隶,民初县因。近百十年,方为县政。今谋崛起,机遇垂青。桂民共期,设市愿景。一名十制,根脉传承。地名遗产,万载永恒。放眼神州,实难另寻。中华郡县,经典缩影。二、桂阳历史文化(一)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楚南名区、汉初古郡历史上曾出现6个“桂阳”,北方3个,南方3个。见于史书的3个北方桂阳都仅出现在战国时期,或为地名别称,甚或纯属史误。一是公元前353年著名的齐国“围魏救赵”战场,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曰“战于桂阳”,史记作桂陵,在今河南长垣县北;二是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攻占的地方,史记曰“秦拔我桂阳”,后人多说为“梗阳”,在今山西太原城郊清徐县;三是秦国封给楚国小令尹的地方,战国策曰“封小令尹以桂阳”,史记作杜阳,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与3个北方桂阳的昙花一现相反,3个南方桂阳存续时间都可以千年计,历史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厚,而且都曾在桂阳郡辖区之内。一是今湖南桂阳县,自西汉公元前202年置郡以来,历为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桂阳之名两千年绵延不缀,传承至今;二是今广东连州市,见于史料比桂阳郡更早,西汉公元前183年至元末明初1369年设桂阳县、桂阳州(元代1282年升县为州),有桂阳名1500余年;三是今湖南汝城县,始置于东晋,五代改郴义县,北宋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称桂阳县,民国时1913年复称汝城县,以桂阳县名近千年。后2个南方桂阳无论在辖区面积还是历史影响上都相对有限,且都已永远成为历史,而县承郡名、“万载不移”(清王闿运语)的当今桂阳,却完整地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桂阳”地名文化遗产,成为历经9种行政区划单位而“桂阳”之名不变、最能见证中国郡县发展史的“活化石”。其实,桂阳文明远早于两千年郡县历史,在两万年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西汉设郡以前的历史文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远古人类有桂阳”。1964年湖南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桂阳樟木上龙泉的一个溶洞里发现了许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件磨制刻纹骨锥,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骨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物,与北京山顶洞人同时代,距今2万年以上。这种磨制刻纹长骨锥为国内首见,该遗址亦为当时湖南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圣人足迹有桂阳”。神农炎帝教耕于骑田岭(又称桂阳岭)之北,舜帝在桂阳西北的九鼎山留下足迹,唐高宗时诏称“南有山嵬险,中有圣人足迹,石穴流泉”,唐中宗下诏在此山开戒坛,遂改名坛山。“先秦地理有桂阳”。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卷首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吕氏春秋本味篇亦记:“和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著名学者高诱注:“招摇,山名,在桂阳”。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桂阳的名字便源于与桂树有关的山水。“桂阳之名出自桂水,桂水之名起自桂树”的说法颇受认同。水经注引用并认可应劭对汉书地理志注文:桂阳郡“桂水所出,因以名也”。舂陵江原称桂水,源于蓝山,向东北流入湘江,故将桂水源流以北地域称为桂阳。桂阳直隶州志卷二十七还从“招摇山多桂”的史料记载分析了桂水名由。舆地纪胜则说:“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阳。”不管哪种说法,桂阳之名都与桂树有缘,因此桂花树当之无愧地成为桂阳的县树。今天的桂阳县是古桂阳郡的一部分,由郡及县,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与郴州密不可分,第一个千年历经汉唐盛世,郴桂本为一体,第二个千年历经五代十国至民国诸多朝代,郴桂分治,手足相依,最近七十余年,粤汉铁路等现代交通大动脉过郴后,郴桂才有隶属关系。郴桂一体阶段,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36年,历时1138年。汉高祖五年,析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辖今湘南粤北广阔地域。很长一段时期,桂阳郡辖郴,而今桂阳辖区又属郴县地,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南朝时桂阳郡被分封为王国。隋唐五代时期桂阳郡、郴州相互易名达9次之多,有时互为别称,有时称郴州桂阳郡。据统计,这个阶段以桂阳为名900余年,改郴州名累计203年,治地(即官府所在地)有郴有桂,有些阶段欠考,但唐代758年至820年的郴州治地在桂阳城为郴桂历史沿革之共识。郴桂分治阶段,从936年到1937年,历时1001年。后晋天福元年,桂阳监领县、隶属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桂阳历为监、军、路、府、州、直隶州,与郴州(军、路、府、直隶州)并列。1913年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与郴州直隶州改设的郴县并列。这个千年阶段桂阳地名与治所始终未变,桂阳城一直是介于郴州、永州之间的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尤其是两宋时期从矿冶重镇“桂阳监”到军事要地“桂阳军”,连续作为经济、军事两种州级特别行政区,足见资源区位之兼显,实属全国郡县所仅见。郴领桂阳阶段,从1937年至今,现仅72年。从1937年12月起,桂阳县先后隶属以郴城为治地的湖南省第八督察区、第三督察区、郴县专区、郴州专区、郴州地区、郴州市。桂阳地处楚之南徼、南岭要冲,自古被称为“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古代桂阳城墙东门曰朝阳门,门匾题刻“楚南名区”,西门曰“聚宝门”,题刻“汉初古郡”,南门曰“迎薰门”,题刻“控引交广(交州和广州,包括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北门曰“拱极门”,题刻“襟带湖湘”。城门气势恢宏,彰显大郡风范,堪称湘南一绝。桂山(骑田岭)与桂水(舂陵江)成就了古代桂阳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秦始皇遣50万大军戌五岭,汉代桂阳郡是跨南岭而治的赫赫名郡,两位伏波将军出桂阳、定岭南。东汉桂阳太守卫飒凿山开道五百余里,沿途列亭传、置郡驿,大司农郑宏奏开桂阳峤道,将骑田古道铺设成了由岭南通往京城的“康庄大道”,太守周憬又凿通粤北六泷,开道九泷十八滩,自此“水陆顺利、珍货流通”。南宋岳飞南下桂阳讨伐曹成,桂阳民王进宥因犒劳岳家军有功而被宋高宗诏赐冠带、御书“屏翰王室”旌表家门;桂阳知军陈傅良在离城最近的舂陵江边修建“通津码头”(因其后来调任中书舍人,该码头被称为“舍人渡”),使衡湘达桂阳至两广的官吏商贾来往顺畅、货物交流快捷,清代至民国时期该码头誉称“小南京”。明代罗大奎在舂陵江斗下渡修建七拱桥,使舂陵江两岸变通途。清初,先是原李自成部将郝摇旗联合南明曹志建与清兵争夺桂阳州城达三年之久,使桂阳生灵涂炭,后有吴三桂反清陷湖南,改桂阳州为南平州。清末陈士杰、魏喻义据势扼守花园堡,使石达开从七拱桥渡舂陵江北攻衡阳的计划被迫改变。1934年8月,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巧妙抢占花园堡,近万红军顺利通过七拱桥,使长征得以顺利进行。彭德怀元帅读欧阳海之歌时,在书中第1页欧阳海出生地桂阳县划上红线,写道:“桂阳县城曾被红军三次攻占。”1990年6月,省民政厅批准桂阳县为“革命老根据地”。(二)久远的矿冶文化承载八宝之地、千年矿都桂阳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北缘,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自古誉称“八宝之地”。对桂阳置郡两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产生全方位深远影响的矿产资源和矿冶文化,堪称“中国矿产博物馆、千年矿冶活化石”,并成为桂阳立城之本、扬名之资和发展之基。依矿而立的古老矿业城市桂阳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年矿都”。1、千年矿冶经济文化的厚重积淀从汉初置桂阳郡并设金官起,绵延千年的矿业经济和矿冶文化长期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汉唐盛世矿城兴。城西的宝山原称大凑山,是桂阳城的“母亲山”。“大凑山出银矿。当其盛时,炉烟蓊然,上接云汉,烹丁纷错,商旅往来辐凑,因以为名。”至少从汉代起,依托大凑山这块宝地,一座古老的矿业城市应运而生,并长期成为南岭地区的经济中心,跨岭而治的桂阳郡将郡治设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了。西汉初年以前,盐铁(矿冶)业自由经营,大凑山矿冶兴起已久,金、银、铜、铅等矿产资源都得到开发,并渐成规模。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矿冶)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是故,朝廷在桂阳郡依矿而设全国唯一的“金官”,也是西汉全国51处矿冶机构(铁官49处,金官、铜官各处)中江南仅有的2处之一(另一处为丹阳的铜官,在今“中国古铜都”安徽铜陵)。铁官、金官、铜官相当于县一级机构,有吏员数十人,按矿业规模大小和重要程度,其长官为令或长,相当于县令或县长(汉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下设丞为辅官,另有属吏令史、官啬夫、佐、亭长若干人,由长官自行选任。唐代前期“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民营坑冶发展很快,矿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朝廷沿袭汉“金官”之制设“桂阳监”,兼掌矿冶和铸钱,设监1人(相当于县令)、丞1人、监作4人,分别为七、八、九品官,另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若干人。韩愈送廖道士序:“郴之为州(当时桂阳郡改名郴州,治所在平阳,即今桂阳),在岭之上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 705年,朝廷在大凑山、长富坪(黄沙坪)、绿紫坳(在今桥市乡境内)开办银、铅、铜矿,并立烹户、定课额。808年,盐铁使李巽因“得湖南院申,郴州平阳、高亭两县界有平阳冶及马迹、曲木等古铜坑,约二百八十余井,差官检覆,实有铜锡”,奏请在桂阳监增炉两所,采铜铸钱,得到朝廷采纳。曾任郴州刺史(当时治所在平阳)的唐代著名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记载:“郴州桂阳监在城内,每岁铸钱五万贯”,“(平阳银坑)所出银至精好,俗谓之砣子银,别处莫及。亦出铜矿,供桂阳监鼓铸”。宋代董逌钱谱记载,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开始,桂阳监钱背加“桂”字,在穿右。表明那时“桂阳制造”标识已走向全国。870年,监钱官王彤向朝廷进贡桂阳监新铸功德钱“咸通玄宝”,是唐代最后一种钱,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为唐钱第一珍。890年,朝廷派员在两头岩(今青兰乡)办大顺窿,开采锡砒。904年,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自此由行政机构演变为“特别行政区”。五代十国众相争。这一时期,因桂阳监能进行大规模的白银生产,成为各种政权争相追逐的目标。先是马殷据湖南建楚国,桂阳监属楚。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因此桂阳监也在后梁的势力范围之内,宝山庙就存有后梁的诰书。927年,后唐册封马殷为楚国王,楚国正式成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936年,桂阳监直隶长沙府,郴桂分治。951年,南唐灭楚,南汉击败南唐取郴州,桂阳监归属则说法不一。桂阳直隶州志说“桂阳监地汉未能取,故入周氏”,大凑山专祀矿神的“三堂庙”,其神“柴氏”相传即为周世宗柴荣之皇族七郎、十三娘兄妹。但很多史料和学者说桂阳监入南汉,而南唐主李景也遥封其国臣徐邈为桂阳郡公。当时桂阳铸造工艺相当发达,961年,桂阳监铸250斤铜钟(即南汉“大宝四年钟”)捐供城南崇福寺,该钟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20世纪末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以北海底打捞到的一艘10世纪东南亚籍华丽海船上,发现大量南汉银锭和钱币,银锭共有97枚,近5000两,大部分以银箔封套包裹,其中18个刻有铭文“桂阳监”或“盐税银”“盐务银”及“专知官”等字样。这些银锭表明,“桂阳制造”标识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些沉船遗宝引起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教授在内的许多海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他们据此对五代十国时期南海贸易、唐朝在湘粤边境设置“桂阳监”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等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两宋时期臻极盛。963年,北宋收复湖南后夺取了桂阳监。桂阳监成为北宋4个州级监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州级矿冶监(其他3个均为盐监),是北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统治者眼中的份量极重。970年,宋太祖“览桂阳监岁入白金(即白银)数,谓宰相曰: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十一月乙巳,诏减旧额三分之一,以宽民力。”桂阳直隶州志说:“宋时云南为荒外,冶专在湖南,此虽天下总数,桂阳殆居十之三”,“桂阳监为国计所重,转运史行部(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皆必至监,前后名人众矣”。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桂阳监每年税银达2.4万两。庆历年间,桂阳监判章侁悯惜烹丁之苦,作长篇烹丁歌呈献朝廷,感动仁宗,下诏免除烹丁税。皇祐至元丰年间(10491085),从铜矿中提取黄金,其中有18年朝廷得湖南所贡黄金3.1万两,大部分取自桂阳监。南宋汪纲任平阳县令时,桂阳军每年贡银2.9万余两,平阳当其三分之二。元明暂衰清复兴。元代时在桂阳采银45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山禁矿,神宗派遣官吏到桂阳开采铅矿,因民众“环泣使者前”又封禁如旧。清代康熙52年,官府取消大凑山、黄沙坪矿禁,桂阳矿业复兴。乾隆时期桂阳州采矿最盛,湖南省铸造铜钱的宝南局所需铜铅大多仰仗于此。桂阳州矿业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清代矿业发展的标本。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林荣琴认为,清代湘南以郴、桂二州为中心的多金属矿开发地区,是全省矿业最发达的地区,郴桂二州的矿业虽并称繁荣,但总体上,桂阳州的矿业比郴州发达,这不仅与资源分布有关,还与二州清代以前不同的开发状况及其留给时人的影响、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桂阳直隶州志不惜以三四千言之笔墨专述州内矿业之发展,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的矿业一书,几乎只字不漏地引用了这份珍贵史料。至清嘉庆年间,桂阳浅矿日枯,产利甚微,采冶再衰。民国时期,湖南省政府在桂阳县城设铜局,开采绿紫坳、万花窿铜矿,为省制币厂提供原料,锡、砒、铜、铅、锌、锑、锰、铁、石墨、煤炭等开采稍兴,但技术落后,除煤炭外均为时采时停。新中国成立后,矿业快速发展,先后兴办了居国内铅锌生产矿山第七位的黄沙坪铅锌矿、选厂产能曾排名亚洲第二的宝山铜矿(后改为铅锌银矿)两家国有大二型企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矿冶人文传美名。矿冶业的兴盛,也让尊道厚德、义利兼顾的桂阳矿冶人文精神发出耀眼光芒。桂阳直隶州志记述了很多富而有仁、豪侠好义、勇于开拓的桂阳矿商。如曹祖礼“开大凑山万景窝致资产巨万”,在街上看到倒在路边的病患老弱必定抬回家中医治,佣人染病没人敢近,他们夫妻却亲自为其薰洗,又代亡友嫁其孤女,后来受到当地百姓祭祀;何植苕采银大凑遭破产、“打狗散场”饷矿工、柳暗花明得巨矿、洞中失火亡百丁、自愿倾家恤难属、矿出益盛财更旺、采银矿商挂其名、争送“干股”均获利的传奇故事成为美谈;宋末桂阳知军刘登的后代、儒雅铅商刘敬祖,为人排难济急从不图回报,为解救被逼嫁的邻妇,替其还债还甘受委曲,在衡阳做生意时每天去码头主动问询资助参加乡试的桂阳州诸生回乡盘缠,在汉口借二百金予人解困不问名姓,后来其弟刘范去西安府做“经历”小官,他的上司布政使竟然就是困中受助之人,于是演绎兄恩弟及佳话;彭五中敢于“走出去”,到交趾开都龙银矿(在今云南中越边界),带回资财数十万,等等。中山大学教授黄国信等人在七里街.大凑山.西门何氏桂阳州的家族与矿业一文中则特别提到,由于大凑山长期开采,植被破坏严重,道光年间何氏发起了一次培护大凑山的行动,他们荷锄负畚种土,成崖者补之,圮者筑之,以街上肥泥粪草填塞缺陷,然后种草植木,看守培护。何氏培护后山碑记还谆谆告诫后人:“后山(即宝山)为风水之脉所系,切勿挖垄开设炉厂贪图微利,因小害大。凡后山一抔之土,一木之材,譬之周身血脉而有切肤之痛。庶己长远培护,我族导以先声,而阖州人士亦互为则效,行见嘉卉葱茏扶舆效灵,蓉城永为钟秀毓特之区,直驾汉唐宋以来人文之盛也”。此外,桂阳千年矿业积累的经验技术对周边地区发展也有很大贡献,据清代永兴乡土志记载,永兴的银铜冶炼技术最初是桂阳人传授的,而如今他们青胜于蓝,成功打响了“中国银都”品牌。这些矿冶人文为桂阳千年矿冶文化增添了不少亮色,对今天的矿老板、企业家们很有启示意义。三堂信仰铸矿魂。矿冶业对桂阳的民间风俗影响极大,并形成了与之有关的三堂信仰。三堂指的是城北禹帝祠(北堂)、城西宝王祠(中堂)、城南灵润侯祠(南堂),另有一座独立的三堂庙。其中祀大凑山神的宝王祠最为古老,创建于唐初。宋初桂阳图经记载,有宝山庙在军治之西,古有盘氏兄弟三人,“以凿山冶银白业(白业:佛教语,谓善业)”,“既没,有灵,祷之矿溢,遂祀焉。梁贞明四年(918)诰犹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袁霞曾发表论文清代桂阳州的矿冶业与三堂信仰的形成。2、现实资源产业开发的巨大潜力古代桂阳因区位显、以矿冶名。相对于过去两千年的历史辉煌,近现代以来桂阳的渐趋式微,也主要是因这两大优势的削弱:一是随着驿道交通时代的过去,桂阳由于缺乏铁路和国家干线公路等现代交通大动脉的带动,交通区位优势旁落;二是清嘉庆以后“峒老砂空、矿产日竭”,桂阳州矿业的鼎盛时代随之而去,虽然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桂阳采矿业逐渐兴盛,但由于境内没有布局大的矿冶企业,桂阳从冶铸重镇变成矿产原料供应地,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大为下降。然而,历史轮回至今,桂阳这两大曾经失落的优势再度凸显,而且还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矿产资源开发潜力仍然巨大。桂阳直隶州志对桂阳“八宝之地”的解释是:“八宝者,金、银、铜、铁、铅、锡、水晶、石炭也”。这只是对古代矿产开采情况的约略概括。到目前为止,据地质部门探明,桂阳境内有矿11类103种,矿产种类之多,别无他处可比,堪称中国矿产博物馆。矿产储量也非常可观,石墨、铅、锌、铜、锡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桂阳鲁塘矿带的隐晶质石墨占全国的2/3,桥市乡优质高岭土的储量达5亿吨以上。2008年以来,地质勘探部门通过深部找矿,在黄沙坪铅锌矿500米深处发现铅锌矿远景储量136万吨以上,可延长老矿山开采年限20年,发现的钨钼多金属矿床可供开采50年以上,整个找矿成果相当于找到了已发现的黄沙坪矿矿产储量3倍甚至更多的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150亿元;在宝山铅锌银矿新发现130万吨铅锌、1014吨银、20万吨铜等多种矿产资源,相当于又新找到了近2个大型铅锌矿、1个大型银矿及1个中型铜矿,潜在经济价值达580余亿元。伴随着丰富的矿藏,桂阳的宝玉石、矿物晶体名声响亮。烧制远红外陶瓷的高负离子、远红外材料中有与电气石、神山麦饭石并列的“桂阳石”。青兰乡雷坪矿区的方解石晶体以其丰富多变的晶型、绚丽夺目的色彩、优美奇特的晶簇及不同矿种的共生体早已名扬奇石界,不少精品被国外有名的矿石博物馆及国内许多奇石馆和奇石收藏家所收藏,国内有名的广西桂林、柳州奇石大市场内,雷坪方解石一直是抢手货并为主打石种之一,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方解石晶体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光明、莲塘、桥市、塘市等乡镇均有水晶石、冰洲石矿,早在50年代就已开采,虽产量不大但质色俱佳,此外塘市的锑矿、宝山的黄铁矿晶体、黄沙坪的萤石、青兰乡的毒砂晶体、清和乡的石墨晶体、桥市乡的硫磺、白水华山的钾长石等等,都是很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矿物晶体石种。桂阳产的青花石也非常有名,无论是造型,图案,纹理,都极具观赏性。矿业精深加工和集群发展势头强劲。矿产品资源整合不断推进,有色金属和石墨建材加工渐成集群发展之势。宝山有色计划3年投资7.8亿元,规划建设一个通达矿区深部的箕斗井,将开拓中段下移,投产后,将为公司带来年产4万吨铅锌金属,1万吨铜金属,年产值逾10亿元,年销售利润4亿元以上的巨大效益。同时,还将多年积聚下来的、潜在价值约34亿元的420多万方尾矿进行再利用,即计划投资7025万元,启动可生产年限达20年的尾矿综合回收项目,回收铜、钼、钨等有用元素,打造“循环经济增长级”。宝山矿区预测的铜资源金属量达73.8万吨,约占郴州市的一半、湖南省的四分之一,目前启动了拟分两期建设的铜业重大项目,总投资64亿元,将形成30万吨阴极铜产能及铜产品深加工能力,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80亿元,年利润总额21亿元,由此形成完整的铜探、采、选、冶、深加工及精加工产业链,可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进入征地实施阶段。近两年还引资新上了黄沙坪矿100万吨多金属利用、银星公司10万吨富氧炼铅、利和化工12万吨硫酸厂、湖南太极磨机械设备、杰鹏金牧饲料级水硫酸锰、金怡泰锰业等一批有色金属加工重大项目,中南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建成后年交易额可达200亿元。石墨产业已经建成的郴桂矿业和正在建设的富达石墨、鑫通石墨等项目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100万吨年加工生产能力的石墨加工城,将在全球石墨行业拥有响亮的话语权。建材产业正在建设南方金磊100万吨干法水泥和一批关联项目,同时还依托丰富的优质高岭土资源,全力招商建设陶瓷加工园。独特工矿旅游崭露头角。黄沙坪矿是湖南省首家对外开放旅游矿山,其工矿旅游项目纳入了桂阳承办的“2006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重要观光内容。目前宝山正在打造建设一个占地7.8平方公里、总投资7.4亿元的宝山工矿旅游景区。该项目以古代采矿遗址、现代采矿场所为核心景观,以工矿文化体验为主题,充分展示古今采掘工艺流程,是以互动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特色旅游项目,将规划建设游客接待区、露采场景区、矿井观光游览区、矿冶博览馆、矿山风情园、烹采区、子龙屯兵营、选冶工艺观光区等8大休闲旅游功能区及基础设施。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矿山旅游景区井上、井下兼有的空白,对国内矿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示范作用。该项目正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 (三)神奇的宝地文化魅力群英毕至、仙道云集区位和资源优势使桂阳地位显重,很长一段时期成为皇室分封、重臣毕至的热门宝地,同时也使桂阳这个名字在诸多文人名士的留迹吟咏中频现青史。东晋安帝时太尉桓元自加封桂阳郡公,又以桂阳等十郡自封为楚王,并僭立晋宗室河间王司马洪之子司马秀为桂阳太守。南北朝时,各朝皇帝都封王于桂阳,如宋孝武帝封文帝第十八子刘休范为桂阳王,后休范举兵谋反,于是南齐书高帝记有“桂阳负众,轻问九鼎”之说;齐太祖立第八子萧铄为桂阳王,“鄱阳王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继而有文惠太子第四子昭粲、明帝第十一子宝贞先后为桂阳王;梁武帝追封文帝第五子萧融为桂阳郡王,其侄萧象袭爵继位,萧象死后其子萧造继位,简文帝封第八子萧大成为桂阳郡王;陈废帝立文帝第十三子陈伯谋为桂阳王,其子陈邓继位。唐代,高祖封其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时郴州郡治在桂阳)。南宋时,皇族宗室在桂阳军做官者多达10人。“桂阳居岭下,自汉以来,迁客、孤臣来者宜众。”但桂阳这块神奇的宝地不但没有让这些迁客孤臣走上政治末途,反而使他们蓄势而发,绝大部分都重新得到了更为显赫的朝廷重用。东晋元帝司马睿虞皇后的弟弟、右卫将军虞胤曾任桂阳太守。唐代有十多位宰相在桂阳郡和郴州做过官,郴州移治平阳(今桂阳)的几十年是重臣文人留迹最多的时期,仅在792至820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有窦参、郑余庆、李吉甫、权德舆、程异、杨于陵6位大唐宰相走马灯似的到以平阳为治地的郴州任刺史、别驾、司马等职,除被称为“奸相”的窦参外,其他5人到桂阳任职后都升迁或复职为宰相。南宋,经宰相秦桧荐举、受高宗赏识,后因刚直不阿又受秦桧诬陷迫害致死的名臣、资政殿学士郑刚中,1147年被免职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桂阳军居住了至少2年时间。明朝大奸臣焦芳曾谪任桂阳州同知,后来官至宰相,位虽显贵,但为桂阳人所不齿;而翰林检讨庄昶谪任桂阳州判官,甚有功德,颇享清望,几百年后都为桂阳人所铭记。与诸多朝廷重臣穿梭桂阳相映生辉的是,许多名留青史的文人墨客、典故陈迹亦为桂阳添韵流芳。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启蒙教材千字文作者、被誉为“蒙学泰斗”的南朝名人周兴嗣,初入仕途时便是在桂阳太守王嵘手下任郡丞,而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写给王嵘的赠王桂阳别诗三首有很高的文学成就。盛唐时期,“七绝圣手”王昌龄留下了“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等佳句。“诗仙”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发出了“桂水横烟不可涉”的感叹,“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又道出了桂阳文艺的繁荣。边塞诗人高适有送桂阳孝廉等诗篇。郴州移治平阳(758820年)期间,文人名士留迹、吟咏尤盛。“五言长城”刘长卿于758年贬赴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往返途经桂阳,曾夜宿城西芙蓉山下,写下了千古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他同时还著有桂阳西州晚泊古桥村主人入桂渚次沙牛石穴送李侍御贬郴州送严士元等与桂阳有关的诗篇;文学家元结767年任道州刺史时从长沙都督府返回道州途中作欸乃曲五首,其二有云:“唱桡欲过平阳戌,守吏相呼问姓名”;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寄士元牧郴对韩少尹所赠砚有怀寄郴州韩司户郎中等诗篇,“未有桂阳使,裁书一报君”、“一逐风波迁,南登桂阳岭”等诗句都是写给郴州(桂阳)地方官的;著名诗人戴叔伦768年任湖南转运留后,写下过郴州将巡郴永途中作柳花歌送客往桂阳送孙直游郴州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等大量诗篇;803年,“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从监察御史贬为连州阳山县令,805年遇赦改官江陵府,在治于平阳(桂阳)的郴州待命滞留达三月之久,遍游名胜,留下许多著名诗文,如送廖道士序叉鱼招张功曹郴州祈雨等,当时接待他的郴州刺史是宰相权德舆(亦曾为郴州刺史)的内兄李伯康;816年前后,唐朝著名贤相杨于陵时任郴州刺史,“诗豪”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他们三人互有来往酬唱,其中与桂阳有关的诗篇,杨於陵有郡斋紫薇双本,刘禹锡有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柳宗元有和杨尚书追和李中书(即李吉甫,任郴州刺史时写有北楼诗十韵)登北楼杨尚书寄郴笔,等等。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司马都、颜萱四人都留下了“送羊振文归觐桂阳”的诗,让人颇费猜量。据考,羊振文是晚唐进士、“皮陆诗派”重要成员,他的父亲曾以国学之官“毛诗博士”的身份“出牧桂阳”。北宋宰相王安石作有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南宋著名词人黄公度有诗桂阳宰胡达信同年见赠三首次韵。明代帝王(仁宗)之师徐善述曾任桂阳州学正;进步思想家、东林书院创始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顾宪成贬任桂阳州判官期间为自己居所题名“愧轩”并作记明志。晚清经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齐白石、杨度、夏寿田以及“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弟等一大批名人均为他的弟子)王闿运与桂阳结缘颇深,还与陈士杰结成了亲家,为纂桂阳直隶州志,在桂阳考察、生活过一年以上时间,除州志外,还留下吟咏桂阳的诗、联、文、序20多万字,他在湖南主教书院期间,亦经常兼阅桂阳、浏阳等地书院的课卷。清末经学大家皮锡瑞曾主讲桂阳龙谭书院两年时间。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分别留有诗作桂阳道中寄萧石渠师和桂阳道中诗(4首)。桂阳还是个仙道云集、神话渊源的宝地。桂阳列仙传有广泛影响,苏仙(苏耽)、成仙(成武丁)的故事广为史籍摘引、世人传诵。苏耽普济众生的“橘井泉香”,与三国名医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共为中国古老中医的两大经典典故,也是中医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准则;苏耽传说所蕴寓的济世救人、母慈子孝等中华文化精神,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瑰宝。成武丁则与“七夕”节来源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列仙传、神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等史籍都有成武丁传,南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成武丁透露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日期的故事,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桂阳本土有名的仙道传说还有“露仙”王锡、“金仙”桂父、“绿豆仙”何以润,韩愈名作送廖道士序主人公、后曾被诏入朝并赐号“元妙真人”的廖法正,被郴桂两州人与苏耽并提的盛德神医汪浒,得道高僧行一、道昆,等等。唐至清代,桂阳建有五云观、元妙观、常清观、佑圣观、中和观、莲荷观、玉虚观、全真观、崇真观、清云观、东湖观、林里观、龙泉观、大陂观,等等,观院之众,实不多见。难怪著名的唐朝诗人、道士吕岩(亦即“八仙”之一吕洞宾)也会云游到桂阳,在七里街酒楼饮酒题字,据衡阳府志卷三记载,桂阳还曾建有洞宾亭,“(在桂阳)州治东,常清观后,相传吕仙曾游此。”又难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易学家、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唐朝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旷世奇才、风水宗师李淳风也看中桂阳宝地灵气,曾来城东鹿峰(东塔岭)栖隐趺坐,留下遗迹名胜“栖隐岩”、“栖真洞”。 (四)醇厚的民间文化韵味湘昆圣地、艺文生辉湘昆的发祥最能体现桂阳这块人文宝地的文化根基,也是桂阳民间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品牌。一部湘昆发祥兴盛史便是桂阳长期以来特殊的地方政治影响、活跃的经济文化交流、丰足的物质生活保障、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稳定的安居乐业环境的最好见证。被尊称为“百戏之祖”、中国文化“活化石”的昆曲艺术在联合国2001年5月授予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名列榜首,从而备受世人瞩目,更被中国政府视为“国宝”,投巨资保护。与苏昆、北昆三足鼎立的昆曲重要流派湘昆发源于桂阳,因此又称桂阳昆曲。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郴州专辑节目以湘昆别一枝为题对桂阳孕育的这一艺术瑰宝作了专题介绍,节目中湖南省昆剧团顾问李沥青感慨地称桂阳为“有名的昆曲圣地”。昆曲在明万历年间进入桂阳后,本地艺人创造性地将桂阳方言、民间音乐以及祁剧、湘剧的文化元素融入昆曲,形成了桂阳的地方特色,因为有了桂阳的泥土气,所以又称桂阳土昆。桂阳的祠堂戏台遍布乡村,明清时期,昆曲戏班常年在农村演出,开台锣鼓一响,观众你推我挤,万头攒动,其中还包括从十里二十里外来的看客,也有跟着戏班从这村看到那村的所谓“追昆族”。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中国昆曲网站介绍的18个湘昆名班,除3个长沙和1个嘉禾的外,其余14个全部在桂阳成立,不少昆班是在诸如余田江里郑家、荷叶新塘萧家、古楼侯家、敖泉等农村地区成立的。清末民初,当昆曲在全国各地走向衰落、一蹶不振的时候,惟有桂阳笙歌不断。至解放初期,桂阳农村仍保留有400多座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台。1950年,桂阳湘剧团成立,先后演出大小昆曲剧目30多个,六十年代,以桂阳湘剧团主要演员为班底,组建了郴州地区湘昆剧团,1964年改名湖南省昆剧团,落户郴州。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盛赞湘昆的成就。1988年,桂阳湘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昆剧疯秀才断案晋京演出并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发行。2009年9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戴和冰博士评价为“桂阳昆曲专家”的70岁桂阳老人蓝祖伸的昆曲专著中国昆曲神韵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桂阳昆曲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正在主编中国昆曲大典的戴和冰博士称该书是学习和研究、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极为宝贵的资料。10月,桂阳新编湘昆剧曲一天太守获湖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继昆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桂阳湘剧、桂阳瑶歌又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古村”之一的阳山古村,则有民俗文化与古民居建筑“活化石”之称。它是一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群落,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所述境界,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壁檐彩绘、木雕石刻无不精致素雅、栩栩如生。该村自发设立“宗源会”、“救婴会”、“禁戒会”、“重九会”、“义学会”、“女儿会”等六会治村,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桂阳志书文化也闻名全国。三国时期,魏人杨元凤编纂桂阳记,成为湖南第一部地方志,吴左中郎张胜所撰的桂阳先贤画赞见诸多部正史。清朝同治年间桂阳直隶州志被誉为“天下之佳志”。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胡寅、张栻分别著有桂阳监学记和桂阳军学记,体现了他们的办学思想。如胡寅斐然集卷二十桂阳监学记先列举三代学校养士之法,“自幼童而教养加焉,皆辅成德行之具,熏陶渐渍,历数十年,德立行修,可以仕矣,然后在上者举而用之,士未尝有求也”,然后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抨击其弊端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择,直接导致道德沦丧,风俗凋敝,“世远道丧,科举之法设,父诏其子,兄诏其弟,鼓箧抠衣,登门投牒而觅举,于是洙泗之风扫地尽矣”。同时,胡寅认为为学不能求利,而应该求义。桂阳监学记说:“学而不本于义,惟利是图,其患可胜言乎?未得之,惟恐不得也;既得之惟恐不多也;既多也,惟恐不久也。相贵以等,不尤则悲;相觌以货,不积则忧。必放此而行,怀此以相接,是谓失其本心,亦何往而不失耶?故善学者择义而已矣。”胡寅对那种唯利是图的“学者”进行了极度的针砭。怀着求名图利的目的而求学,即使今后博得一官半职,则为害益大。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岂为图利哉!作为文化载体和工具的桂阳纸笔曾名噪一时,成为文人雅士馈赠佳品,韩愈的李员外寄纸笔赞道:“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柳宗元的杨尚书寄郴笔更是高度赞誉桂阳笔:“尚书旧用裁天诏,内史新将写道经”,“桂阳卿月光辉遍,毫末应传顾兔灵。”桂阳石雕艺术也曾闻名遐迩。广东潮州开元寺珍藏着一座元代造的精美大型石雕香炉,基座上刻有“桂阳路平阳县石匠刘贵亮造”12字。当地学者认为,不管这座石雕是刘石匠刻后被送到潮州或是他被请到潮州当师傅,其精细风格一定会对潮汕石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五)璀璨的名人文化光芒蔡伦故里、英雄之乡桂阳是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宝地,“四大发明有桂阳、四大名著有桂阳、现代英雄有桂阳”,蔡伦故里、三国名城、英雄之乡,每顶桂冠都令人眩目。“四大发明有桂阳”蔡伦故里。东汉桂阳人、造纸术发明者蔡伦是古代科技巨星、世界文化名人。美国人麦克尔哈特所著影响人类进程的世界100位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其实,蔡伦发明创新不止造纸,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四大名著有桂阳”三国名城。三国演义第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故事脍炙人口,赵子龙任桂阳太守3年,“将军之绩,山高水长”,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充斥网络、海阔天空的三国历史故事,无不浓墨重彩渲染桂阳。风靡网络的热血三国三国风云等大型网页三国游戏,“桂阳争霸”、“决战桂阳”等游戏内容,乃至“桂阳龙跃”、“计取桂阳”等服务器名称,使年轻一代的超人气三国网游迷无人不晓“桂阳”之名。在百度输入关键字“三国、桂阳”进行搜索,瞬间就可以找到25.8万篇相关网页。“现代英雄有桂阳”英雄之乡。三国“真英雄”赵子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都在桂阳留下忠义英勇形象,并受到桂阳人民的敬仰,也使桂阳这块宝地成了孕育英雄的摇篮。20世纪,桂阳出了2个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英雄人物,一个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国际抗日名将刘放吾,一个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出生于桂阳县仁义镇的刘放吾将军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原型人物,1942年率领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取得缅甸仁安羌大捷,解救了7000多名英军和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还有“冒牌将军”林彦章招摇撞骗,致使这位真正的抗日英雄湮没多年,半个世纪后才得以真相大白。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亲自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洛杉矶议会议长、英国国防部长分别致函感谢其50年前所立功勋,台湾当局也给刘放吾将军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国防大学出版的书籍中国抗日战争60位著名人物以“震惊中外的战功、姗姗来迟的奖章刘放吾”为题将其载入,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共产党领袖和抗日将领以及张自中、李宗仁、孙立人、卫立煌、傅作义等国民党抗日名将同享殊荣。2009年4月19日,央视小崔说事节目邀请刘放吾次子、现为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协会董事的刘伟民先生讲述了他的父亲刘放吾,一个真实版的“我的团长我的团”。2010年1月10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电视纪录片中国远征军(二):解围仁安羌,再次还原刘放吾将军英雄本色。出身于桂阳县欧阳海乡(原莲塘区沙溪公社)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因舍身推马救列车而壮烈牺牲,1964年,广州军区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22日,国防部命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