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_第1页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_第2页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_第3页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_第4页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XX双峰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1918年建立新民学会。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理论。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向导主编,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在主持XX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里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再用刑刀刺死。详细介绍蔡和森,本复姓蔡林,学名彬,别名和森,1895年生,XX湘乡县永丰镇人。少年时代家境清贫,当过三年学徒。1913年考入XX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两年后又转人XX高等师范专修科学习。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4月,蔡和森和他的挚友毛泽东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蔡被推选为干事。蔡学习讲究方法,勤于独立思考,时有独到见解。在XX一师学习期间,备受杨怀中老师赏识,在杨怀中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我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蔡受新民学会的委托,从长沙来到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联系XX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2/13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他写信给XX会友说“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蔡和森,于1919年12月,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一家四口人共同远渡重洋求真理的佳话。这年,蔡和森25岁。他身体瘦弱,个子修长,穿一身西装,头发有点蓬乱,不修边幅。看上去,朴素而富有光彩,庄重而不矜持。在消瘦的脸庞上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透露着执着追求的目光。他沉默寡言,温和平易,好学深思,敏锐善辩,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让人感到有一种饱满的热忱和旺盛的斗志。他讲起话来坚强有力,滔滔不绝;写出的文章更是独具匠心,出语惊人。在赴法的轮船上,在国内已有密切交往的蔡和森与向警予经过多次亲切交谈,使向“放弃教育救国幻想而相信共产主义,同时警予与和森之恋爱亦于此发生”。1920年1月到法国以后,蔡和森人蒙达尼公学学习。他计划“开首二年不活动,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由于他专心致志,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有关各国革命运动、各种思潮的小册子上百种,并联系自己以往的革命实践,认真分析比较,毅然摒3/13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而坚决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同年5月间,蔡、向两人在蒙达尼的一间木板房里举行了简朴而欢愉的婚礼。两人的结婚照是在学校的草地上照的,他们并肩依偎着,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表示他们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在此前后,蔡和森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的重要片断和一些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的部分内容,特别是反复认真学习了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列宁式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他所翻译的资料,曾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为当时赴法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首先团结教育新民学会会友,结成一个倾向共产主义的团体,1920年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在蒙达尼公学召集旅法新民学会会友开会,讨论学会会务进行的方针。蔡和森、向警予在会上首先提出今后会务进行的方针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们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赞同,但在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时,出现了不同意见。蔡和森主张“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他指着墙上向警予用一张纸摘抄的共产党宣言有关部分,一句一句地向大家解释,并结合“宣言”精神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新民学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此时在华法教育4/13会担任秘书的萧子升则主张“温和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两人意见针锋相对,一时相持不下。为了不影响会议原有议程的进行,会友们相约将自己的观点再行研究,并写信征求XX会友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以集思广益。8月13日、9月16日,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11921年2月11日,蔡和森还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毛泽东于1920年12月1日、1921年1月21日给蔡和森写了两封复信;陈独秀于1921年8月1日给蔡和森写了复信。这几封来往信件十分珍贵,成为研究蔡和森、毛泽东、陈独秀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文献。蔡和森在信中对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正确论述,他认为“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也就是说,俄国一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链条,爆发了十月革命,为一切被压迫被奴役的东方民族开辟一个新纪元,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蔡和森写道;“由此就可推说中国社会革命了”,“我们恐怕免不了社会革命的命运。到了这个时候,革命之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蔡和森这时就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前途,并把中国革命作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来加以论述。他不只一处表述自己经过“综合审缔”的结论“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社会主义真为改5/13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这一论述强调了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出了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当时党的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奠定了蔡和森在建党中的卓越贡献和独特地位。蔡和森正确论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他强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为了强调唯物史观对革命的重要指导作用,他特地将俄、德两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由于指导思想不同,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德国则“劳资合组了德莫克拉西”。由此,他又从实践经验上“肯定唯物观否定唯理观”。因此,蔡和森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极为鲜明地宣称“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6/13蔡和森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进而达到共产主义。他认为,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必要的方法,就是阶级战争加无产阶级专政。他特别强调阶级战争就是政治战争,就是把资产阶级那架机器打破,而建设无产阶级那架机器一苏维埃。他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政权。他还举出实例说,“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蔡和森十分注重党的阶级基础和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他驳斥了“中国无阶级”的观点,严正指出“有人以为中国无阶级,我不承认。只因小工小农不识不知,以穷乏惨苦归之命,一旦阶级觉悟发生,其气焰必不减于西欧、东欧。”蔡和森还深刻认识到,党的力量不仅在于用革命思想武装工农,还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并用革命思想发动和武装各阶层群众。蔡和森指出要邀一些同志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无产阶级不要惧怕资产阶级的议院,而要派人进入其中。到议院工作的同志,立场上当然要树立从根奉上否定资产阶级议院主义的思想,行动上则应入到里面去打破他,即面在议院做合法的工作,一面又在议院外做非法的工作,把合法的和非法的革命结合起来,一旦条件成熟,即起来打倒议院和政府,做完全的革命行动。例如苏俄“二月革命”后,布尔7/13什维克党遍布全国各机关,列宁也加入了克伦斯基政府,所以十月革命一举成功。蔡和森介绍了俄共的入党条件,论述了党的组织原则。他强调“党的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因此,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互相支持的,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每一个党员必须承担的而不可推卸的义务。蔡和森论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群众路线、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原则的目的,在于“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宜急宜缓呢”蔡和森认为“现在就要准备。”“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920年9月16日,就提出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蔡和森不仅拟定了建党的具体组织步骤,还对建党后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大致的设想。后来虽因领导发动“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没有实现这些设想,但他确实为建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大批赴法勤工俭学生,正是在这三大斗争中,在蔡和森等的帮助、教育和影响下,放弃了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想,8/13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921年9月,蔡和森在领导留法勤工俭学生进驻中法里昂大学的斗争中,被法国当局无理逮捕。他在狱中发起绝食斗争。10月,蔡和森等104名中国学生被法国当局非法驱逐出境,于11月回到上海。在这年年底,蔡和森由党的总书记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工作,开始了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他是中共二大到六大的代表,每次均当选中央委员,在五大、六大上他还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2年6月,中共为反对“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发表了第次时局主张,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是我党第一次对建立联合战线的初步尝试。参加党中央工作不久的蔡和森,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同意这个文件的基本观点,同时指出它的不足。他认为,文件强调党在联合战线中的作用不够,对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分析,对农民问题还没有引起注意。党中央很重视蔡和森的这些意见,特调他参加我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二大宣言较第一次时局主张才有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根据二大宣言和决议案,党中央写信给国民党,建议召开联席会议。然而,由于当时孙中山不赞成党外联合的形式,故此事未能实行。为了把我党9/13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变成实际的行动,党中央发起组织了“民权运动大同盟”。蔡和森在北京参与发起这项活动,并担任了筹备委员。1922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下,召开了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五个中央执委以及马林、张太雷共七人参加的杭州西湖会议。马林提出“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党,而是各阶级联合的党,无产阶级应该加入去改进这一党以推动革命”。蔡和森发言反对马林主张,认为中共加入进去无异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它的独立性。经过反复讨论,会议最后同意中共领导人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就在西湖会议开幕不久,孙中山被陈炯明赶出广州。在此危难之际,陈独秀、李大钊、马林分别会见孙中山,表示愿意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完成他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共产党人的建议得到孙中山的赞同,不久,由孙中山主持,接受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加入国民党。西湖会议后,中共中央创办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任主编。此后,他写了许多文章来评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国民党。他肯定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的历史功绩,正确地指出了它的弱点和不足;指出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国民党是中华民族独立的革命党。他们主要凭借饱受外国刺激的华侨势力,奋斗不息,改良内政,以图自强,完成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受到国10/13际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容许其起一种强大普遍的变化,因而经济地位强有力的革命阶级没有形成,尽管他们“勉强”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乃是革命阶级羽毛未丰,将就封建的旧支配阶级势力,与之调和妥协而后苟且成立的”。蔡和森还批评孙中山国民党想依靠某派军阀实现中国统一和依靠向帝国主义机械借款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错误做法,指出,中国要想真正获得自由与解放,“非急谋与反帝国主义的俄罗斯结合不可。”蔡和森从构成中国国民革命的阶级“要素”的高度,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他鲜明地写道“从旧的历史看来,领导中流阶级向国民运动走的有中华国民党;从新近的历史看来,领导工农阶级向国民运动联合战线上走的有中国共产党。但今后那一阶级为这个运动中的真正主人,便看谁最忠实于反抗国际帝国主义。”在这里,蔡和森提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谁是国民运动的“真正主人”的问题,并提出了充当“真正主人”的一个政治标准。蔡和森精辟地写道,“国民党过去的生命在革命,今后的生命还是在革命。为使这种革命运动贯彻成功,便要一面与民众亲密的结合,一面与苏俄为不二的同盟,大着胆子明白地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种恶势力。”以上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为孙中山国民党制定国共合作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起到了理论宣传上的巨大促进作用,为推动孙中山国民党11/13的改组做出了重要贡献。1923年2月7日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我国罢工浪潮推向了顶峰。但是,这次大罢工却遭到了军阀的血腥镇压,工人运动被迫转入地下。面对这次失败,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和态度。陈独秀从原来不相信国民党、过高估计工人阶级的力量转为一味相信国民党、不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甚至开始放弃对工人运动的领导。蔡和森与陈独秀的意见相反,他在5月间写的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一文中认为中国革命已不是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事实上已变成了国民革命亦可称民族革命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要待列人世界革命日程中才能得到解决。蔡和森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特性“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蔡和森认为尽管二七罢工斗争遭到了失败,但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解放全中国人民之革命的真势力”,是“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唯一的生力军”。更可贵的是,他清醒地总结了二七罢工斗争失败给中共“很大”的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