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民本思想述论.doc_第1页
孔孟民本思想述论.doc_第2页
孔孟民本思想述论.doc_第3页
孔孟民本思想述论.doc_第4页
孔孟民本思想述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孟民本思想述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在第27卷第3期孔孟民本思想述论李庆花(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摘要:我国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初步发展,主要包括重民,利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主张德治,反对刑罚.孟子继承和进一步完善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一套治国理论和方案.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说,主张制民之产,尚贤与重教孔孟民本思想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孔孟都主张先富民再教民,主张德治反对刑罚,没有严格的忠君意识等.而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孟子却把它上升为一套仁政的治国理论关键词:孔子;孟子;民本思想;比较中图分类号:D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40(2010)O3013卜03民本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优秀思想文化.所谓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我国民本思想渊源久远,最早的观念形态是”重民”.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的概念:”重我民,无尽杀.”早在殷周时期,由于平民暴动时有发生,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政治家如箕子,微子,比干等预感到社会的危机,从而怀疑”天命”,提出只有尊重人民,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尚书?五子之歌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公吸取商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的灭亡教训,宣扬”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这些思想对孔孟民本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孔子民本思想的初步发展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一个”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逐渐兴盛,西周王朝逐渐衰落的历史时期,这就急需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理论来适应新的政治局面因此孔子从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中得到启发并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整理成一套学说,这套学说以”仁”为核心,即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孔子的重民,利民,惠民,富民,教民,以民为本.1.重民.论语?尧曰说:”所重民,食,丧,祭.”这里所说的是统治者要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在这四者中人民是居首位的,可见孔子对人民的重视.此外论语?颜渊记载:鲁哀公问道孔子的弟子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回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说,老百姓的用度足够,君主怎么会不够呢?老百姓的用度不足,君主又怎么会足够呢?从上述言行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重民意识.在统治中,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才能维护君主的利益,实现国家太平.2.利民.作为仁者贤君,光重民是不够的,孔子认为统治者还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统治者的作为要考虑到劳众,凡事以民生为本,政府要节用,因为国家赋税都是来自老百姓的辛勤劳动,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因赋税沉重而过度劳作了.还有政府不要耽误农时,在农闲时安排劳役.统治者只有处处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到民心,利于国家发展.3.惠民,富民,教民,关于惠民,富民,教民,论语?子路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也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冉有陪孑L子到卫国去,卫国当时实行惠民政策,人口富庶,冉有问孔子人口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富裕之后呢?孔子又说,教育他们.实行惠民政策是使国家人口增加,人口多了,国家国力也增强了.实行富民政策是使人民富裕起来,生活安定,无衣食之忧.在人民富裕的基础上,再对他们作者简介:李庆花(198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31?进行教化.这样不仅能使人民大众过上稳定的生活,还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二)主张德政,反对刑罚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也?”日:”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如虎也!”孔子对施行苛政的统治者深恶痛绝,因此对统治者提出了”德政”的学说,要善待爱护人民.孔子还要求统治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道德修养高,爱惜民众是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统治者道德高尚,能起到带头作用,人民也就会效仿统治者而做了.对待人民统治者要慎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主张以礼仪教化人民”为国以礼”,使民众知”仁”懂”礼”,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在选贤任能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对于官吏的任用要听取民意,推举学识高品德正直的人为官为吏.这样才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完善到了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而饱受战争之苦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对孔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民贵君轻说孟子时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诸侯为自保或统一天下,弃仁义而贵战争.攻伐不断,规模甚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统治阶级生活糜烂,不顾百姓的死活,阶级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贵”和”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离娄上)他还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对“得天下”与”得其民”,”得民心”的密切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对如何”得民心”说得也非常明白:”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老百姓想得到的就要帮老百姓得到;老百姓反对的,绝对不能做.特别是在战争中,民?132?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上)即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这种”民为贵”和”保民”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的重视,这在当时各国诸侯热心于争战,不恤民生的形势下,对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制民之产孟子十分重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主张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给人民以维持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人民有了固定的产业,生活有了保障,才会安心,才会讲究礼仪道德,从而实现王道政治.这与”仓廪实则知礼节”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滕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是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这里对匣产”与”恒心”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养生丧死无憾”与”王道”的关系都说得很明白,也很有见地.孟子对如何”制民之产”,如何”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主张.如:”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强调“民事不可缓”,”深耕易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主张遵守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为了缓解民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调动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在法律上,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取于民有制”.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这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三)尚贤与重”善教”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仁政”须由”仁者”来施行.所以他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首先,国君须是”仁君”,”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其次,”仁君”要把”仁者”或”贤人”选拔到各级管理岗位上来.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国君”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可见,”仁政”能否施行,关键是施政者是不是”仁人”.如何才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呢?孟子主张:”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这种在必要时可打破世卿世禄制,破除尊卑界限,唯贤是举,且要通过国人严格考察选拔官吏的方式,在当时是富有创新性的,也有一定的民主性,是我国吏制思想史上的大进步.孑L孟民本思想比较孟子从孑L子民本思想中汲取了营养,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他们的相似之处大体有以下几点:(一)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先富民再教民.论语?子路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也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是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孔孟认为统治者应该先给人民一定的生活保障,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化.人民生活安定,才能讲究礼仪道德.这样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在选贤任能上,孔孟认为应该选举”仁者”在位,多听听人民的意见.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孟子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国君进贤,如不得己,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只有选举出学识高道德高,人民满意的人当官为吏,人民才会信服.(三)孔孟都主张德治,反对刑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政法来诱导,使用刑法来整顿,百姓虽然会受到刑罚,但是没有廉耻之心.用仁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顿,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服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即王道,王政.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要求统治者以德服民,”省刑罚”.(四)在君臣关系上,孔子和孟子都没有形成严格的忠君意识.他们都赞美和歌颂圣君.”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此外还要求正君臣之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和孟子还强调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义务是相互的,即君臣两者都要恪守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孟子?离娄上)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虽然孔孟同属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孟之道”之说,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还有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他们的民本思想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泛爱众的爱人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这个”人”不仅包括公9即大夫等贵族阶级,还包括社会的下层普通民众等所有的人.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首先问的是伤人了吗,而没有问马.在我们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人的生命高于马的生命.但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恰恰相反.那时马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有资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