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环境与环境问题(1).ppt_第1页
第二篇-环境与环境问题(1).ppt_第2页
第二篇-环境与环境问题(1).ppt_第3页
第二篇-环境与环境问题(1).ppt_第4页
第二篇-环境与环境问题(1).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环境模块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1、什么是自然环境,1.1自然环境概述:自然环境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因素通常被划分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中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那一部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地下资源环境,1.2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地下资源环境,1.3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而各个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仅仅是生态环境的部分。,(2)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生态系统消费者消费者,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氧、氮、磷、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等,是能利用光合作用将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出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实物的各种动物,属异养生物。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蚯蚓、白蚁以及秃鹫等,他们能将死尸、粪便、残枝烂叶等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属异养生物。,(3)生态失调,生态系统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的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和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生态失调就是生态灾难。,课堂讨论:,举例说明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作用。,2、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2.1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资源出现短缺,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资源出现短缺人口膨胀造成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由于过度开采和消费,耗竭性资源,如石油、煤、矿产等资源,越来越少,有些已经面临枯竭。环境受到污染水土污染的加剧,空气质量的下降;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遭到破坏人类活动使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化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等。目前,人类活动已经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本应该严格保护,但由于人口增加、为了粮食的需要,国内有相当数量的湿地已经开垦为耕地,这必然引起生态方面的负面影响。,2.2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例如,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在全国范围的人工造林,已初见成效。到2003年底,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人工造林、特别是防护林的建设,在一定程度阻止了沙漠化的蔓延,改善了气候。,课堂讨论:,举例说明你所看到的环境污染。,3、怎样理解环境问题,3.1环境问题概述含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自然环境本来是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但一旦人类作用与自然环境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环境问题。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可能导致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分类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例如,乱砍滥伐所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的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草原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土环境恶化等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3.2我国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方面(图为蓝藻泛滥),图为污水排放,图为赤潮泛滥,生态破坏方面,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只有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而科学研究证明,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平均分布,才能较好地从气候条件等方面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荒漠化区域仍在扩大,全国约有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大范围的水资源短缺,水土及空气污染,断流、干枯河流增多,沙尘暴越来越频繁等,已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3正确对待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们必须了解: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超限则难于恢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应有所控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需要发展,也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必须同步进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环境问题才能逐步解决。,课堂讨论:,怎样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4、什么是环境容量?,4.1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物: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危害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物质。第一类污染物(在车间排放口采样的水体污染物)有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芘、总铍、总银等。,第二类污染物(在单位排放口采样的水体污染物)中有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合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性物质及无机气体。无机气体常见五类:以SO2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NO、NO2为主的氮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污染源: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人体属于污染源,家庭属于污染源,因排放生活废水,使污染控制中的BOD5等指标提高。一套化工装置属于一个污染源,因为排出化工废水,会使污染控制中的CODC等指标提高。,环境污染种类:从范围大小看,有: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区域污染全球污染等从客体看,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4.2环境容量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4.3污染控制途径:,末端治理环境污染控制主要有两种途径:污染预防,末端治理:如目前执行“三同时”、“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浓度达标排放”等都是以末端治理为依据。在这种环境污染控制中,环境容量指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时提出的控制指标,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是指在人们生产中就预防污染物的产生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预防关键措施是清洁生产。污染预防是污染控制的根本途径。,5、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有怎样的影响?,当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时,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5.1大气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5.2水体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水中重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超量存在,会导致水生动物死亡,使一些河流变为臭水沟。水中营养性有机物、无机物的超量存在,会加速湖泊海湾的富营养化,引起湖泊蓝藻和海湾“赤潮”的爆发,最终导致鱼类大批死亡,使水的BOD5激增,溶解氧含量减少,使水变臭、水质量急剧下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破坏。,5.3土壤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土壤中细菌、蚯蚓等“分解者”以及青蛙等益虫被杀死,导致土壤板结,理化性质破坏。另外,如果土壤受到农药或其他工业废料的污染,那么通过植物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浓缩,污染物最后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小结】,自然环境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生态系统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其结构和功能会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失调。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资源出现短缺,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中国的环境污染已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生活,造成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