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peaking into the air:向着天空说话 读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在交流的无奈这本书里,彼得斯告诉我们说,交流的观念是我们难以摆脱的困境,确实,正是由于一直改变不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观念,因而打开一个新的人脉圈于个人而言,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读书可以看做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译作里,交流多了一个参与者,那就是译者。在译者的帮助下,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与我们语言不通的作者。在本书中,译者发挥的作用不仅仅于此,不仅仅是翻译了文章,更是对如何与作者进行交流提供了建议。本书的译者建议先读“译者后记”然后是译者前言,接着是作者绪论,正文,最后才是作者结语。按照这个顺序读起来,整本书变得通畅许多。跟着译者的建议,尝试着与习惯不同的读书顺序,慢慢地梳理了一些作者的观点。 一、交流的问题从何而来? 彼得斯的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独特的视角和广博的视野。与一般的所谓建构理论的著作不同,他并未试图建构一般性的理论,而是追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传统,厘清其中关于传播和交流的观念。同时按照人类媒介发展的历史,结合社会思潮的流变,把“交流”当作人类的一种终极处境进行探索。这本书的中文名虽然叫作传播思想史,其实本书的内容更确切的应当是“交流”思想史,因为中文里“传播”的意思是大规模的散播,对应的涵义似乎与“dissemination”更为接近,而“交流”和“共享”的内涵成分则较弱。而作者论证的作为人类终极处境的“交流”,其实和现代的主流传播观念有一定距离。为说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先大致看一下作者论证的过程以及方法。 在序论中,作者首先将自己的论题进行了说明,即为什么交流的问题如此重要。“弄清交流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以便解决我与他,私密与公共,内心思想与外在词语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 要探索交流的问题必然会与人类交流失败的处境直面相遇,作者的方法是从交流的历史真实性出发,在哲学,宗教,文学,神秘主义以及媒介技术中寻找有关交流观念的源流和沿革。 交流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从心理和生理上说,这是因为人类的感知和感情都是每个人独特的东西,人类的神经末梢是以自己的大脑为终端,而不能与另一个人的头脑直接相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隔绝,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之一。“这样的思想之间的隔裂,是自然界中最绝对的隔裂” 于是人类的历史就充斥着交流失败的例子,交流失败的悲剧,喜剧和荒诞剧比比皆是。20世纪的传播学的诞生,是在大众媒介出现之后,理论家们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控制的相关思考中产生的,关注的更多地是大规模的社会传播。而人类关于交流的思考,其实古已有之,只不过那时的媒介不同,而人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略有不同而已。 二、交流主题的二重变奏:“对话”与“撒播” 作者关于“交流”这一概念的论述,只涉及了“对话”和“撒播”。至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各种交流形式的融合,他并未论及,这也许是出于立论的需要,这里暂且不提。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比较了苏格拉底和耶稣这两位西方传统源头的重要人物。作者把柏拉图的斐德罗篇当作人们对交流观念进行反思的起点。 作者认为,斐德罗篇不仅论述了技术怎样影响交流,还分析了心灵与欲望的沟壑。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交流的规范形式的条件包括心灵和欲望的匹配,以及一种“互惠”的爱欲,即哲人的相爱。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就是爱“爱智之爱”;这人之爱,爱智之爱,只能够和自己相爱的另一个人一道去追求。” 只有两个人才能产生哲人之爱,爱智之爱。在这里,作者强调苏格拉底开启了关于交流观念的一个悠久传统:和另一个人互惠的接触,是回归灵魂,徜徉故乡的必由之路。这个观念成为后世衡量理想交流的尺度。 随即苏格拉底又提出了对书写的批评,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正是纸质媒介大规模出现的时代,口语时代的哲人苏格拉底对文字奇怪的繁殖功能始终抱有怀疑。他认为不分对象的书写没有人性,缺乏内在的灵魂。“文字不知接受者的心灵为何物。” 因为真正的交流必须是亲切、自由、鲜活、互动的,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要在有形体的人之间进行。这里,作者认为苏格拉底已经预言到未来媒介批评的基本规范。苏格拉底所推崇的交流方式,是口头传授,是可以在论辩中捍卫,可以在学生心上扎根的更有生命力的“书写”。 作者接着又论述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一种西方传统,即耶稣的对观福音书中的散播。对观福音书中把广泛的散播看作公平的交流形式,它把意义的收获交给接受者的意志和能力。并认为强求互惠性是有问题的。一个公正的社会既依靠针锋相对,又依靠引而不发。“如果每一个问题都非回答不可,每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都附带了一个要求回答的问题,那后果是多么无聊,多么霸道啊。” 因此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因人而异的互动(对话),生活中就缺少爱;得不到一般的互动(撒播),生活中就缺少正义。“福音书里的寓言要我们去拥抱脆弱的人,而不是逃离脆弱的人。柏拉图的爱欲受到的是美的吸引;福音书里的爱受到的却是需求的吸引。”三、中世纪以来的交流梦想 这一部分作者分三个时期探讨了中世纪以来关于交流观念的视野:早期基督教,英国经验主义及19世纪各种招魂术。 基督教中提出的“天使般的交流”确立了心灵对接是关于交流的“规范”视野。圣奥古斯丁认为:心灵重于文字。不要过分依赖符号,不要把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陷入技术困境就是当文字的奴役,而不是求精神的自由。用肉体和灵魂来解释符号和意义。作者还提出:巴别塔和天使是西方传统中伟大的原形,一个是交流失败的原形,一个是交流完美的原形。 而在对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洛克的论述中,作者认为,洛克将政治和语义互相纠结。而这都捍卫个人的私有财产权,无论个人意识的财产(观念)还是实在的财产(生命,自由和不动产)。洛克对语言的描述,就是他对财产的描述颠倒过来:世界经验的私有者团结起来,求得对世界的共同理解。交流就是把个人的东西变成共同的东西。洛克使用的交流观念是以下三者的结合,圣奥古斯丁内在和外在的符号学,个人自由的政治纲领,清晰传送过程的科学想象。最后作者评述说:洛克强调语言的个人意义的正面影响是强调了个人的尊严。潜在的负面影响则是:个人成为决定意义的上帝,而公共意义被模糊甚至妖魔化,这管束了交流,又造成混乱。作者又接着评点了19世纪的招魂术,从催眠术到心灵研究,这个时代交流观念的主导话语是浪漫主义。19世纪孤独的痛苦和众生一致的渴求引出了宇宙和心理世界混为一谈的思想。作者认为,催眠师先驱梅斯梅尔的催眠术所描绘的与他人的一致,不仅可能是心灵和谐的景象,也可能是失去自我,屈从他人意志的噩梦。自我既因自主而封闭,又因开放而危险。浪漫的精神交流可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浪漫的幸福,又是心灵伤害的恐怖。同时作者还提到了所谓的催眠术这一传统对19世纪欧洲和美国文学的影响。 三、近代哲学的交流观:黑格尔,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 这一章作者重点分析了这三位哲学家关于交流的思想。对黑格尔而言,交流与其说是个体间的接触,不如说是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社会关系,以便于建立共同的世界交流不是思想运输,而是组织生活状况的危险,有时甚至是悲惨的努力,交流的目的是所有的人都互相承认。 而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则说明了他对交流观念的一些思考。和苏格拉底一样,马克思对具有撒播能力的媒介持批评态度,作者认为:马克思实际上是把货币看作一种媒介,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表征的媒介。这里我的理解是,作者把马克思对货币对人的异化的论述和现代大众媒介对人的异化联系起来了。作者指出:马克思在批判货币时所用的形容词都和现代传媒评论使用的关键比喻都如出一辙:行尸走肉,偶像崇拜,主客相混。“马克思提倡对话关系以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推知,媒介使面对面的相会受到扭曲和阻碍,使人不能和自然,产品,他人直接相会,不能和自我直接相会,而直接相会是完全的人行的必须条件。” 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交流的思想视野虽然开阔,却仍然不够充分。与苏格拉底类似,马克思保有对对话的终极信仰,而大群人之间,必然间接的交流和决策他却没有考虑到。同时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缺乏足够的悲剧意识,他认为一切交流问题,最终是可以解决的。这一段的结尾,作者再次重申对话本身也不能逃避陋习和权利,在这一点上,它和单向的撒播没有什么不同。并强调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思考其他可能使人眼界开阔的公正的交流关系。此时作者还明确提出提倡大众传播的合法性。 其后作者对克尔凯郭尔关于交流的思想的述评也非常精彩,这里作者讲到:“假如说克尔凯郭尔忽视社会关系和权力问题的话,马克思则忽视时间和死亡的问题。马克思批评黑格尔看世界的颠倒,忽略了哲学之外的真实斗争;克尔凯郭尔批评黑格尔忘记自己的脑袋长在身子上,换言之,黑格尔毕竟是人,总是要死的。”这句话说得实在有趣。 与马克思相比,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相对消极得多。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只要从私有制和生产的剥削关系中解放出来,人就有潜力改造一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也不例外。而克尔凯郭尔则认为:只要是生活在这世上生命有限的凡人,某种程度的异化就必然产生。意思也就是,人的能动性再大,但人总是要死的,所以很多局限都不能突破。 四、生者与死者的交流以及死信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谈论了我们的世界中种种不可交流的现象,包括生者与死者的交流和关于死信的冥想。 作者把死亡当作激发交流欲望最为强烈的刺激物,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比得过死亡。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除了记录死者思想的文字可以流传后世之外,死者的音容笑貌都可以传诸后世。具有记录功能的媒介使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再度兴起,19世纪的欧洲流行的招魂术就是在人们的交流欲望被死亡阻隔时,物理学和神秘主义的诡异结合。作者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每一种媒介都用来生产鬼魂。如果观照这一百多年来媒介的发展历程,不能不为这句话的概括力折服。 作者还将与亡灵的交流赋予普遍性的意义,并断言:“与死者的交流是诠释学的范式:在收不到回信的地方进行的解释的艺术。” 这里,因交流失败产生的感伤情绪被化解了,作者引用利可尔的话说:“从构成文本的意义上说,一切对话都已然分解。首先,动荡才使对话成其为对话。”其实生活在媒介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我们几乎所有的交流情景都是解释性的,而不是对话性的。我们看的电影,听的唱片,在网上随意点开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博客。只有在很少的状况下,他们才可能同我们对话,诠释是一种与撒播如影随形的,当代普遍的生活状态。至于诠释是否和发出信号的意图对应,很显然是一个悬而未决,而且估计是无解的迷。而作者认为:这种有缺损环节的交流和循环往复的交流一样重要。我的理解是:我们当然不能与已经过世的先哲直接亲近对话,我们甚至不能和活在这世上,但基本无见面可能的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发送者(作家,音乐家,导演等)对话,但这种诠释范式的交流的意义,可以说是我们生存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死信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先回顾了私人信息运送发展的过程。在信件的隐私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的年代,当时的信件就像今天的明信片。直到邮政系统大致成熟之后,书信才从单项散播转变成明显的对话。死信,指的就是因为地址原因无法投递的信件。作者用死信这一意味深长的隐喻,来说明人际交流特有的病态。作者首先强调,“死信之所以令人惋惜,并不是因为人的联系被切断,而是心没有送达。这里是心智(头脑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而是爱欲(身体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邮局把堆积成山的死信定期进行拍卖,于是我们可以得知,那个时代的信封里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一缕头发,书籍,珠宝,雕刻,护身符,玉米粉碎机,手工缝纫,牙签,婴儿服装,十字架,蝙蝠翅膀“这些东西就像象形文字,失传的语言,他们对某地某人肯定有话说,但对我们而言,这种语言却是封闭的书。” 这些死信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船舶绝对逃避不了物质的体现,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以天使位模范的,纯粹的符号。死信中有些东西具有普遍的价值,如珠宝;但头发等大多数东西,其意义和价值只对特定的人开放。作者认为:这说明了身体对本人和他人天渊之别的价值,也有力地证明了并非一切意义都是公共的,普遍的。 作者在这部分的最后写了这样的话:“死信处的信化为灰烬,而发信人不知道信已丢失,收信人又不知道信是否真的寄出了,你说这样的事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样的事,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上演,人际交流中微妙的阻隔,未被探测到的弦外之音。满怀热情地对着天空、对着虚无说话,这根本就是人类的终极处境,真是悲凉。 五、完美的交流不存在 在五、六两章中,作者又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学作品作为文本,分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失败的场景及其各自的隐喻。甚至还将交流的他者延伸到了外星人,动物和机器人。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在结语中,作者以“手拉手”为标题,而不是“心连心”,暗示作者不相信存在完美无憾的思想交流。作者再次详细论述在心灵的交流中,自我或世界的真实再现不仅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充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甘愿的自我克制。“交流的挑战不是忠实于我们的地盘,而是对别人报原谅的态度,他们不可可能像我们看自己那样来看我们。” 既然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交流,我们的问题就不应该是:“我们能交流吗?”而是:“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这样的语句可谓振聋发聩。 作者反复强调:与其交流是语意问题和心理问题,不如说它是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所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往往是由参与度不同和缺乏耐心带来的。作者在书的结尾的段落里,对交流的身体在场的重要性,重新致以古老的敬意。在充分肯定触摸和时间这两个我们可以共享但不能再生的东西之后。作者写道: “毕其一生,每个人只不过有时间给少数几个人以关爱。我们凡人能做到的,恐怕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梯导轨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2025年中考二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擀面皮基础知识培训
- 2025年保育员理论考试试题试卷(附答案)
- 2024年园林绿化风景工程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家畜饲养员及繁殖学知识考试(附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小麦栽培技术试题及答案
- GB/T 17478-2004低压直流电源设备的性能特性
- GB/T 13477.10-201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0部分: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 国网十八项重大反措试题库完整
- 新版食品安全法前后对比-讲义课件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 应急疏散培训试题
- 公司义务消防员培训记录表
- 大海(张雨生)原版五线谱钢琴谱正谱乐谱
- 新旧西藏的对比(分析“西藏”)共22张课件
- 铝模板施工工艺标准
-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