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9号_第1页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9号_第2页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9号_第3页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9号_第4页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9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内容摘要: 政府的改革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课题,政府绩效评价无疑是这一课题的重要突破口,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则是政府绩效评价的核心。因此,世界各国就如何构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从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价值取向、基本结构对中外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今后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方向提出看法。关键词: 政府绩效 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 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 价值取向建设现代国家首先需要建设现代政府,而现代政府是以向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如何对政府绩效进行客观准确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是怎样发展的、出发点是什么、如何构成的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具体来说,就是梳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价值取向、基本结构。1、 基本概念(一)绩效、政府绩效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用在经济管理活动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指主体行为或者结果中的投入产出比;用在公共部门中来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则是一个包含多元目标在内的概念。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绩效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行为结果。从行为过程看,是指某项活动投入与产出相比是否有效率;从行为结果看,是指某项活动其投入所得到的产出以及这种产出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满足程度。 百度百科/view/122994.htm格里泽(Grizzle)认为绩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效率(将成本与直接产出相关联)、成本-效益(将成本与收益或影响相关联)、服务提供的质量与公正性、政府财政稳定性和政府政策的一致性。 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绩效定义为“一个机构或当局经济地获取资源以及高效率(投入-产出)、高效益(产出-结果)的利用那些资源实现绩效目标的熟练性”。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 Schiavo-Campo认为,绩效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努力程度,它往往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 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综上所述,绩效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效率,即投入与产出比;二是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方面包括过程目标,另一方面包括结果目标。绩效最早用于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直到近三十来,才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从而引出“政府绩效”这一概念。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它包含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文化绩效。 百度百科/view/1305067.htm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为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 于秀琴、陈通、李贵炳:第三方测评政府绩效的群众满意度模式研究以烟台市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第21页。(二)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价1.结果导向的定义丁增稳、陈莉认为,政府绩效评价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工作及其结果作出的评价。 丁增稳、陈莉: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会计之友2011年第3期,第22页。石富覃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指运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公共产出及其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试、分析和比较,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石富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导向和原则研究,开发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0页。肯尼斯,普尼维特(Kenneth Prewitt)(1980)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美国的1993政府绩效结果法案也对政府绩效评估做了说明,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评估方式,通过客观的测量和系统的分析,确定联邦政府的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和方式。2.过程导向的定义美国总审计署对绩效评估给出如下定义,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一个组织试图达成某种目标,如何达成以及是否达成目标的系统化过程。 郑方辉、雷比璐:基于公众满意度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20页。孙迎春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在履行其民众委托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目标实现的程度及其综合效益的输出状态和水平的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管理工具和驱动力,政府绩效评估是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便捷手段,也是政府创新其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孙迎春: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第29页。包国宪认为:绩效评价指标是对政府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核心和前提。 包国宪等: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第86页。3. “工具论”的定义 政府绩效评价是“是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第 11 页。”二、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一)西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蓝志勇、胡税根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6-107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效率政府”时期,政府绩效评估主要是财政效率等测算性指标研究。第二阶段是起步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继续效率研究,在绩效评估与绩效预算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政府的行政机构,特别是预算署,开始制订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工作绩效标准”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估在全面质量管理、后果为导向的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73年,尼克松政府出台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试图将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1979年撒切尔夫人开始了英国“新公共管理”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第四阶段是深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纷纷出台法律法规确保政府绩效评估的实施。这一阶段政府绩效评估技术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评估主体多元化和公民参与评议逐步达成共识。倪星、余琴从价值取向方面来将国外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倪星、余琴: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BSC、KPI与绩效棱柱模型的综合运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03页。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建立了以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为主的3E评价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绩效预算课题组:美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社会公平价值观,偏向经济性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公平、民主等软指标的3E评价法因此受到了质疑。在随后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便纳入了公平(Equality)指标,逐渐发展为福林于1997年所概括的4E评价法 同上。在英国,70年代末的“雷纳评审”强调以经济与效率为取向,到了1988年的“下一步行动”和1991年的“公民宪章运动”则转向以效益、顾客满意和质量为本 倪星、王敏:绩效评估: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学习月刊2005年第2期,第46-47页。随着1991年的重塑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催生了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PR) 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该书提倡的“顾客意识”也被引入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中。自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一般主要体现为公共责任、顾客至上与投入产出的价值 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与指标体系重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130页。这相比之前的唯“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显得更加完整和均衡。随着价值取向的变化,国外政府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也更加多样化,各种在企业取得成功的经典模型逐渐被移植到政府中。(二)国内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与研究状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始于改革开放时期,龚菊明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分为三个阶段。 龚菊明:政府绩效评估:国际经验与对策,理论月刊2010年第5期。第一阶段(1980-1990年初)。该阶段政府绩效评估在目标责任制的理念下实施,是目标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责任制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的确立、目标的分解、目标进展情况的监测反馈、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估四个环节。而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实际上就是绩效评估。第二阶段(1990初-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估依然是目标责任制的最终环节,通过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的方式进行,重点关注经济增长。“中央和上级机关制定各项数字化的经济增长目标,以指标和任务的形式分派给下级单位,形成一个目标的金字塔结构;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是评价、考核政绩的主要依据”。第三阶段(约2003年至今)。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逐步在实践中应用。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注;其功能也得到拓展,充分发挥了其导向功能,成为深化政府行政改革、改进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其评估内容也逐渐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突出了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周志忍从公民参与的角度将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分为两个阶段 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第113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可以说是“政府主导与公民无参与阶段”;本世纪初期至今,则属于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有限参与”阶段。政府组织绩效评估进入我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周志忍从价值取向上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绩效评估在“目标责任制”的旗帜下实施,并构成目标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持续大约10余年。这一时期绩效评估的主要特征包括:目标责任制依然是绩效评估主要载体,但采取了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的方式;政府绩效评估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最高领导集体的更替,政府的施政理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绩效评估由此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其特征是逐步摆脱过去的“GDP崇拜”,更关注民生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 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 26页。包国宪、周云飞提出中国绩效评估分为可以把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演变历程分为两个时期,即政府绩效评价的萌芽期和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期,而后者又可以依据研究范围、深度与广度的不同划分为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拓展阶段和细化创新阶段 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6115页。第一时期是政府绩效评价的萌芽期(19491993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干部考核方式和工作作风建设中的绩效思想,形成了干部考核制度和部门工作作风建设制度,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改进和完善。第二时期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期(1994年至今):分为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9年)研究拓展阶段(20002003年)、细化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三、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有学者认为,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 转引: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第65页。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辞典“价值取向”条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用“倾向(性)”界定价值取向的。也有学者用“行为取向”来界定价值取向。如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作出的行为方向的选择。毛信德主编:当代中国词库“价值取向”条目,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价值取向是最终决定做什么或怎么做好,或者说,从价值、从好坏的角度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王珏等:中国价值哲学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价值取向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构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评估行为的深层结构,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魂。 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第75页。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李民、吴永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研究,求索2009年第11期,第90页。 (1) 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20世纪4070年代,西方学者尝试将工商企业的绩效评价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在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经济和效率问题。(2) 公平至上的价值取向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H.G.Frideri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社会公平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公平”和“效率”一起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基础。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8卷,第2期。臧乃康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与指标体系重构则认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重置,除了要遵循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一般之外,在当前还必须突出以下价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公共利益;朱慧涛(2006) 朱慧涛:论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位及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与改革2006年3月。认为可以从经济、质量、公平、稳定等四个方面构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功能。(3) 效率、公平、民主兼顾的价值取向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至上、公共责任、投入产出三大价值。 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与指标体系重构,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第7681页。李文艳、陈通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由、进步;车震、王岩将政府价值取向概括为:效能取向、民主取向、服务取向与公平取向;马宝成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应当坚持的四个基本价值取向:增长、公平、民主、秩序。 马宝成:试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第19页。阿尔蒙德认为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应当主要包括四个变量,政府能力(权力)、人民参政情况(民主化)、经济增长(财富)、分配(福利)。 阿尔蒙德“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林华等译,载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373页臧乃康指出,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公平正义。 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悖论及其消解,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9页。臧乃康指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公共利益的价值、公平正义的价值。 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悖论及其消解,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9页。“公民为本”是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之一,又称为“以公民为中心”,它回答的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到底为了谁”的问题,涉及政府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选择 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是政府管理和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马宝成主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作了学理分析,认为在政府绩效评估问题上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增长、公平、民主和秩序。在增长与公平的关系上,应当在坚持增长的前提下,以公平作为内在的必要约束;在民主与秩序的关系上,应当在坚持民主的前提下,以秩序作为民主的内在的必要约束。 马宝成:试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第18-20页。蔡立辉教授认为当代政府公共管理强调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的公共责任和民主参与,使效率、秩序、社会公平和民主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 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第5期,第95页。(4) 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吴绍琪在重塑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中指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政府本位转向民众本位;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从效率标准转向效益标准;从要素评估转向系统评估等”;李民、吴永清认为,中国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协调,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公共利益,系统效能。 李民、吴永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研究,求索2009年第11期,第91页。 王鲁捷、陈龙、崔蕾(2005) 王鲁捷、陈龙、崔蕾:市级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第44-45页。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时应注意坚持结果为本、市民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蔡永亮、任金秋(2006) 蔡永亮、任金秋:“服务型政府”指导下的政府绩效改革新趋向,中国改革2006年第12期,第78页。认为我国政府绩效指标设置的原则为:经济发展绩效与公众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行政管理绩效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并举的建设原则。武玉英(2007) 武玉英、张璋:我国政府绩效指标设计的几个基本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第 35-37页。在我国政府绩效指标设计的几个基本取向一文中很好的总结了我国政府绩效指标的基本取向问题:(1)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2)集体取向与个体取。(3)规范取向与个案取向。倪星、余凯认为价值取向应由重效率轻公平与民主,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增长,重建为效率与公平、效率与民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 倪星、余凯: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85页。彭国甫指出政府绩效评估应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政府本位转变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众本位等价值取向 彭国甫:中国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第78页。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视野中,经济特别是效率无可置疑地是公共行政组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随着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政府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府由权力的集中代表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追求行为的高效率,更要重视政府给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因此,效率逐渐降到次要位置,政府效能上升到主导地位。因为政府效能强调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功效与价值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效能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组织管理活动的核心价值。因此,要求政府从效率优先转变为效能优先,即从“效率政府”转变为“效能政府”。 秦国民: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新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第102页。总体而言,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由只注重经济与效率、追求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单一价值向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顾客满意度以及服务质量等多元价值的发展轨迹;而指标体系则随着价值取向的发展,由3E指标体系发展到了4E指标体系,再到基于各种先进模型建构的多元、均衡的指标体系。两者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决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反映价值取向”的规律。5、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倪星、付亚东认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或三级,一级指标多为定性指标,二级三级指标多为具体指标。一般来说,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操作层。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的建构,其第一步就是做好目标层的划分,一个合理的目标层逻辑框架,是合理建构地方政府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对目标层进一步阐释和细化的准则层与操作层,在其建构过程中只要注意关键性原则、互异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等项原则的把握,就可以建构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倪星、付亚东: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进展,中国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第33页。卓越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架构,或者称为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即评估纬度,评估纬度关注评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理念。二级指标也叫做基本指标,侧重评估的策略目标,关注组织内的职能结构。我们通常把三级指标称为具体指标,三级指标结构复杂,角度多变。” 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第25页。政府评价指标的制定的依据是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反映价值取向” 倪星、余琴: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BSC、KPI与绩效棱柱模型的综合运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02页。如何将抽象的价值取向标准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就是政府评价指标制定的过程。下面我们从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也即目标层来分析指标体系的结构。(一) 国外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政府质量指标哈佛大学施莱夫等政府干预程度、政府效率、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部门的规模、政治自由 何帆:政府的质量,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第14-17页。;美国俄勒冈州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美帕特里夏基利:公共部门标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包括经济、教育、环境、市民参与、社会支持、公共安全、社区发展;英国地方自治绩效评价体系包括 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居民应对、住宅供给、垃圾处理、地方环境、教育服务等等17个领域;美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包括 阿里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投入、能量、产出、结果、效率和成本效益、生产力。(2) 中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制定了一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分三层,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三级指标构成,内容涉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人力资源状况、廉洁状况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该体系适用于全面系统地评估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级政府的绩效和业绩状况,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倪星、付亚东: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进展,中国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第30页。福建省直机关绩效评估指标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实绩”和“行政能力建设”两方面进行设置。其中,业务工作实绩方面充分尊重各机关的业务特性,具体指标由各单位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自行设定,报省效能办审核,占60%左右的权重。行政能力建设方面基本上确定“科学民主行政、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和廉洁行政”四个一级指标,总权重占40%左右。 张丽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比较:福建、贵州和甘肃*,改革2010年第7期,第154页。 兰州大学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根据兰州的具体实践情况,指出市州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职能履行、依法行政、管理效率、廉政勤政和政府创新5个一级指标,经济运行等14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三级指标按非公有制企业、省政府评价组和评价工作专家委员会3类评价主体分别设置。 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兰州试验: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新探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2-25页。2004年甘肃省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由职能发挥与政策水平、依法行政、政风与公务员素质、服务质量4个一级指标,职能发挥等9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构。贵州省2009年省直机关建设评估指标由机关党建工作、机关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专项工作构成。 张丽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比较:福建、贵州和甘肃*,改革2010年第7期,第155-156页。 浙江大学范柏乃在对200多名MPA学员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等6个领域的66项指标,并通过分析和筛选,得出具有代表性的37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 范柏乃、朱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际测度,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87页。 北京师范大学唐任伍教授提出了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标,通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及居民经济福利等4个方面47项指标来衡量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 唐任伍、唐天伟:2002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第65页。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衡量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业绩指标、成本指标、内部管理指标3方面共33项指标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5期,第21页。厦门大学卓越教授设计了一套地方政府通用评估指标,由基本指标与指标要素或评判方法两个层次54项指标构成,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风建设、制度建设、一票否决、依法行政、举止文明、环境规范等15个方面 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2期,第75页。张钢、牛志江、贺珊提出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感知代价四项一级指标,公共安全、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温饱类情感、安全与健康类情感、自尊与自我实现类情感分别是二级指标 张钢、牛志江、贺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其应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6期,第35-36页。施雪华、方盛举提出的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政策效能、体制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