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066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_第1页
0104066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_第2页
0104066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_第3页
0104066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_第4页
0104066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 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970108)和四川省科学资助项目陈宏* 陈宏,1956年出生,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效益鱼产业结构、管理理论、市场营销。 Email:* 朱惠 赵锐(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成都 610054)摘要 通过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模型以及1987年至1997年的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从数量上评价了三次产业对四川省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为提高经济效益、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也为四川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关键词 间接经济效益 三次产业 作用 投入产出1 引言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省份,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大大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因此,从数量上研究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分析三次产业对四川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益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文献1提出了一种间接经济效益的理论计算方法,文献2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间接经济效益计算模型,文献3从传递和获取两个方面研究了各部门间接经济效益状况。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情况,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情况。本文将在前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四川省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四川省三次产业十年来是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同时对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做出评价。2 三次产业总产出分析根据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总产出分别为1599.81亿元、2513.02亿元、3902.26亿元、9334.20亿元、8049.02亿元。1997年与1987年相比,总量增加了6449.21亿元(含物价因素,后同),增加4.03倍。按三次产业分组,四川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十年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从绝对数额上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分别增加了1006.487亿元、3864.233亿元、1578.4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的数额最多。但从增长幅度看,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87倍,第二产业其次,增长了4.35倍,第一产业仅增长了2.58倍。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来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总产出的比重从24.32下降到了17.34,下降了6.9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28.69%。第二产业是增加了3.57个百分点,增加幅度6.44%。第三产业虽然只增加了3.41个百分点,但增长幅度最大,为16.84%。尽管如此,四川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并未改变。第二产业仍然是四川经济的主体。表1 四川三次产业的总产出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 单位:亿元 年度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总产出比例总产出比例总产出比例总产出比例总产出比例第一产业388.94 24.31 637.07 25.35 744.79 19.09 1520.26 16.29 1395.43 17.34 第二产业887.31 55.46 1418.68 56.45 2186.12 56.02 5742.91 61.53 4751.54 59.03 第三产业323.56 20.23 457.27 18.20 971.35 24.89 2071.03 22.19 1902.05 23.63 总量1599.81 100.00 2513.02 100.00 3902.26 100.00 9334.20 100.00 8049.02 100.00 3 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表2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1987年至1997年5个年度的直接经济效益。从变化状况来看,1987年至1995年的8年时间内,四川省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呈现逐渐增长态势,1990年比1987年增长了5.14%;1992年比1990年增长了128.87%;1995年比1992年增长了132.61%。1990年至1995年是直接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时期,到1997年,直接经济效益总量有所下降,下降了8.56%。表2 四川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 单位:亿元 年度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第一产业5.88 3.04 8.18 4.02 39.04 8.35 90.01 8.28 88.68 8.92 第二产业122.68 63.42 134.54 66.15 219.07 46.86 603.05 55.45 524.24 52.72 第三产业64.88 33.54 60.67 29.83 209.40 44.79 394.42 36.27 381.47 38.36 总量193.44 100.00 203.39 100.00 467.51 100.00 1087.48 100.00 994.39 100.00 1997年与1987年进行比较,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最多,增加了401.55亿元,占增加总量(800.94亿元)的一半,但它的增长幅度却是最低的,只增长了3.27倍。第一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虽然增加得不多,只增加了82.80亿元,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达到14.08倍,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基数很低,稍微有一点提高就增长很快。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增加了316.59亿元,增长了4.87倍。直接经济效益的格局仍然是“二、三、一”。为了准确的评价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我们使用评价指标dx来分析。 dx =某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1) 它的经济含义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或单位总产出)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表3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dx指标是三个产业中最低的,但它却在逐步增长。1987年第一产业的dx指标与第二产业的dx指标相比,相差10倍,而1997年只相差2倍左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在走下坡路,dx指标在下滑,由于第二产业占四川经济的比重很大,保持和增加第二产业dx指标是提高四川经济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途径之一。第三产业的dx指标值是三个产业中最大的,说明四川全社会每亿元总产出中,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是最好的,高于第一产业3倍,第二产业2倍(1997年)。由于三个产业中,只有第一产业的dx指标值是在逐渐增长,其它产业都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此消彼涨,导致四川省的十年来dx平均值,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表3 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 年度 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第一产业0.0151 0.0128 0.0524 0.0592 0.0636 第二产业0.1383 0.0948 0.1002 0.1050 0.1103 第三产业0.2005 0.1327 0.2156 0.1904 0.2006 4 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根据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模型2,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类是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3。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部门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见表4。表4 四川三次产业的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单位:亿元 效益年度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第一产业5.71 8.13 46.64 142.29 112.76 20.94 29.68 61.86 138.49 123.65 第二产业155.91 183.84 346.55 1104.13 821.43 165.70 208.24 502.65 1374.31 1090.31 第三产业62.27 79.75 321.34 601.55 580.71 37.25 33.80 150.03 335.17 300.94 总量223.89 271.72 714.53 1847.98 1514.90 223.89 271.72 714.53 1847.98 1514.90 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上看,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 1291.01亿元,增长了5.77倍,增长幅度超过了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增长的倍数。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加的最多,增加了665.52亿元,占增加总量的一半左右。从表面上看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十年间占了四川省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另外两个产业无法替代的。但仔细分析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四川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状况就会发现:1987年,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为69.63%;1990年为67.66%;1992年为48.50%;1995年为59.74%;1997年为54.22%。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这表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所占的绝对统治地位正在逐渐下降。而其两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加强。1987年这两个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分别只占四川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2.55%和27.81%,但到1997年分别达到7.44%和38.33%。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来看,增长最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十年来增长了18.74倍,远远高于它的总产出增长倍数(2.58 倍)和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14.08倍)。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十年来,虽然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都增加了4.87倍,但它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却增加了8.32 倍。增长幅度最低的是第二产业,仅仅增长了4.27倍,不仅低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的平均水平(5.77倍),还低于该产业总产出增长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该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增长幅度仅为3.27倍。因此,要想提高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必须提高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从三次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占了大头,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924.61亿元,增长了5.58倍,占增加总量的71.62%,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占四川省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的比重,1987年,为71.01%;1990年,为76.64%;1992年,为70.34%;1995年,为74.37%;1997年,为71.97%。这说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大,是另外两个产业难以比拟的。从增长速率看,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增长了7.07倍,其次是第二产业(5.58倍),最差的是第一产业(4.91倍)。与上节分析相类似,为了准确的分析各产业间接经济效益的状况,我们使用tqx和oqx两个指标来分析。 tqx = 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2) oqx = 某产业的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 (3)它们的经济含义分别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每亿元总产出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这两个指标见表5。表5 四川三次产业的tqx指标和oqx指标 指标产业tqx指标oqx指标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第一产业0.0147 0.0128 0.0626 0.0936 0.0808 0.0538 0.0466 0.0831 0.0911 0.0886 第二产业0.1757 0.1296 0.1585 0.1923 0.1729 0.1867 0.1468 0.2299 0.2393 0.2295 第三产业0.1925 0.1744 0.3308 0.2905 0.3053 0.1151 0.0739 0.1545 0.1618 0.1582 从表5可以看出,十年间,各产业的tqx指标变化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tqx指标出现逐步增长的态势,1997年比1987年增长了450%。第二产业的tqx指标,1997年基本上与1987年持平,但中间表现得不稳定,呈一种波浪变化状况,1992年最小,1995年最大。第三产业的tqx指标总体趋势是上升,但中间起伏较大,1992年达到创记录的0.3308,这意味着当时第三产业每亿元总产出要传递3308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亿元产出对四川经济所起的带动作用之大,远远超过其它两个产业。因此,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在逐渐增强,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带动四川经济的发展。所有产业的oqx指标变化状态相对于tqx指标的变化状态要稳定得多。而且增长得不多,1997年于1987年相比,增长最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达到64.61%;增长最少的部门是第二产业,仅增长了22.87%。所有产业平均增长了29.20%。这表明,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十年间,三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虽然在增加,但幅度都不大。5 三次产业的作用类型分析仔细观察表4可以发现,虽然各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都在增大,但它们增加的速率是不一样的。由于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带动作用,而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某产业不同年度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分析某产业对国民经济作用方向上的变化。对此,我们使用tq指标来分析。 tq = 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4) 如果某产业的tq指标值远远大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带动作用,它属于带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值远远小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带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推动作用,是推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接近1,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推动作用相当,是综合型产业。表6给出了十年来四川三个产业的tq指标值。表6 四川三次产业的tq指标 年度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第一产业0.272767 0.273878 0.754043 1.027464 0.911902 第二产业0.940901 0.882852 0.689457 0.803405 0.753394 第三产业1.671660 2.359481 2.141824 1.794751 1.929665 从表6可以看出:第一产业tq指标值虽然一直都小于1,但逐渐向1靠拢,这说明,第一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大速率快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大速率,第一产业的这两种间接经济效益的差距在缩小。因此,从作用类型上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从推动型逐渐变为带动型。第二产业基本上是综合型的,但有向推动型转变的倾向。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带动型产业,并且有增强的趋势。6 结论(1)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间,虽然四川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绝对带动作用正在逐步下降。(2)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作用类型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由推动型向综合型转变,第二产业向推动型转变,第三产业一直是强带动型。参考文献1 银路邮电通信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通信学报,1991(2):89942 陈 宏、银路.间接经济效益和完全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2(3):3393443 陈 宏电子工业间接经济效益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5(6):50574 史耀远.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0):34375 四川省统计局编.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Analysis of Indirect Economic Eff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