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1页
h120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2页
h120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3页
h120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4页
h120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 目: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研究方向 :导 师 :2015年10月摘 要清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家现行金融政策指导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前两届管理者的经营不善,以及内控体系不健全、约束奖励机制不完善、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足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清源农村商业银行2014年的不良贷款总额已经达到了5982万元。2009年清源农村商业银行新一轮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集中处置大量不良贷款,并且初见成效。然而,由于清源农村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中依旧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操作风险、保证人贷款保证流于形式、信贷人员人为风险、关系贷款仍然存在、业务操作引起的操作风险、行业风险加剧、抵押物贬值以及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等问题,在不良贷款处置上依旧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已经不容小觑,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还很好,多数文献主要是借鉴国外不良贷款经验,这对我国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很大的制约性。通过以清原农村商业银行分行为例,分析了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从外部和内部因素方面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从根源上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对于银行基层分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鉴于自身知识旳浅薄和工作经验的欠缺,对不良呆看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片面之处和不足,敬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对策ABSTRACTQingyuan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urrent national financial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but due to the poor management of the two previous managers, 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not perfect, constraint incentiv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non-performing loans received clearanc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factors, resulting in Qingyu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in 2014 non-performing loans total has reached 5982 million yuan. After the 2009 Qingyu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 new round of reform of system of management of, under the help of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centralized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loans, and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However, due to the rural commercial bank in Qingyuan in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loans still exis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not perfect due to operational risk, guarantee the loan guarantee becomes a mere formality, credit personnel man-made risk, relationship lending is still there,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of the business operation risk, wind industry risk intensifies, collateral devaluation and single family large loans received clearance is difficult and, in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loans still exist lots of room for improvement.Rural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has to be reckoned, but due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commercial bank non-performing loans is also very good, most of the literature is mainl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 non-performing loans, which of the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 have limitation. Through in Qingyu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branch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status of branch of non-performing loans, from the asp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causes the problem of non-performing loans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source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for the grass-roots branches of the bank has a strong operational and targeted,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u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superficiality of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working experience, to bad stay to see the research there are many sided and inadequacies, please teachers to give the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and I will in future work to learn, continue to explore!Key Words:Rural commercial bank, loan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IV目 录1 绪论12 辽宁清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概况22.1发展历程22.2组织结构32.2.1法人治理结构情况32.2.2行政结构32.2.3人员构成42.3经营业绩43 清原农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53.1清源农商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53.1.1信贷业务的品种53.1.2信贷业务的结构63.1.3信贷业务的行业分布63.2清源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74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94.1内部原因94.1.1内控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操作风险94.1.2保证人贷款保证流于形式104.1.3信贷人员人为风险104.1.4关系贷款仍然存在114.1.5业务操作引起的操作风险114.2外部原因124.2.1行业风险加剧124.2.2抵押物贬值124.2.3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135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155.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155.1.1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155.1.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165.1.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175.1.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185.2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195.2.1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195.2.2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205.2.3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215.2.4建立贷款客户档案215.2.5落实贷款问责制度,明确放贷责任225.3建立全方位的贷后风险监管体系235.3.1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235.3.2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235.3.3定期检查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235.4完善贷款风险评定制度245.4.1建立规范的企业风险等级评定制度245.4.2建立科学的行业信用分析机制246 结论26附录27参考文献28后记3041 绪论1 绪论从全球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给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然而爆发的大部分金融危机都与各国的不良贷款直接相关。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年代以前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十分严格,并且银行的职能也比较单一,因此,还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不会爆发金融危机,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地位日益重要,经营的机制和职能也经历了重大变革,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额的不良贷款,并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呆账、坏账比例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金融安全警戒线,而根据中国银行监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几乎每年的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都是“名列前茅”,很显然,这其中潜在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对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现状,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现目前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的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宏观层面、从外部因素出发的,并且较多着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本文以清原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首先阐述清原农村商业银行概况,包括其发展历程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中又对法人治理结构情况、行政结构和人员构成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为以后的分析提供了基础支持。其次介绍清原农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包括清原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的信贷业务的品种、 信贷业务的结构、和信贷业务的行业分布情况,该部分的意义在于,通过估摸清原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以及侧重点,从而引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形式严峻,银行本身都应该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防控,政府、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严厉处置。再次从不良贷款类型和比例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然后结合实际,寻求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为更好的发展信贷业务,规避不良贷款起到参考的作用。352 辽宁情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概况2 辽宁清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概况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首批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位于辽宁省最东部,地处长白山西部余脉,东邻梅河口市,西通抚顺市,南靠新宾县,北接西丰县,为辽宁、吉林二省交汇处。全县总面积3921平方公里,境内80%为山区林地,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辖内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县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是比较典型的以林业和农业为主的贫困县。清原县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3年初,是由农民自愿入股,实行民主管理,为“三农”提供资金服务,经营银行业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历经县人民银行和县农业银行的领导与管理。1996年根据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清原县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与县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的监管,在县联社的领导下,全县18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自主进行经营。2006年4月14日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清原县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省监管局批准,全县信用社统一法人,由二级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为一级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4年3月28日辽宁清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2.1发展历程清原农商行的发展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促使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生。主要形式采取农民入股、签署协议,一度成为提供合作制农业生产资金的中坚力量。在1958年后,金融体制逐渐转变为“大统一”模式,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转变为国家银行设在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正式由国家掌控。1984年后,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逐步发挥,快速推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1996年,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逐渐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再加上国有银行将业务撤离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主要重担集中在农村信用社。2005年后,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转制为股份制,创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地政府融资的主要机构。建社60余年来,清原农商行在发展过程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金融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进取的工作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把信用社真正办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企业。90年代改革以来,更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壮大农村资金实力,改善服务功能,加强企业管理,提高队伍素质,支持“三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清原县传统的“三农”向现代化“三农”转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切实发挥了清原县金融主力作用,被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誉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2.2组织结构清原农商行成立以来,不断完善运行架构,逐步将体制改革前遗留的各种问题加以解决,内部法人治理架构已经比较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完备。2.2.1法人治理结构情况股东会:股东大会是清原农商行的最高权利机构,依法对清原农商行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包括审议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包括注册资本的变更、合并、分立、解散以及修改章程等。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负责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章程的规定和股东代表大会的授权行使职权。监事会:监事会是清原农商行的监督机构,向股东代表大会负责,监督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及财务事宜。清原农商行董事、行长及财务主管人员不担任监事。管理层:行长及副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清原农商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清原农商行章程规定以及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的授权行使职权。建立了以“三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形成了高效、制衡的运行机制。2.2.2行政结构目前,清原农商行营业网点21个,1个营业部,17个支行,3个分理处;按商业银行前中后设置,前台营销服务5个部门,分别为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资产保全部、金融市场部和科技电子部;中台支撑控制4个部门,分别为合规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管理部、会计营运管理部和负债管理部;后台监督保障3个部门分别为、行政部、监察保卫部和稽核审计部。2.2.3人员构成截至2014年末,清原农商行共有员工总数为274人。其中,在编在岗员工274人、内退职工72人、退休职工31人、派遣员工3人。清原农商行较为完善的营业网点和人力配置覆盖全县所有14个乡镇,服务面辐射到全县35.4万人口,是清原县营业网点最多,服务面最广,存贷款规模第一位的金融机构。2.3经营业绩截至2014年末,资产总额39625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8424万元,增幅10.74%。各项贷款余额21600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9720万元,增幅15.96%;负债总额3486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8837万元,增幅12.54%。各项存款余额29601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4344万元,增幅17.62%。近年来,清原农商行相继开通通存通兑综合业务系统以及农信银支付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系统,发行了银联“金信卡”,布放了ATM机和POS机,开办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和多类代收代付业务,投巨资改善了营业网点的服务设施。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朋友的金融服务需求,被农民朋友亲切的称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3 清原农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3 清原农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3.1清源农商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清原农商行的发展历程,信贷工作占据绝对重心,随着发展步伐加快,清原农商行信贷业务发展状况也正在发生变化。由单一逐渐多元,由粗放逐渐精细,由传统逐渐现代等等,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蜕变,从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表2-1清原农商行2011-2014年期间发展历程单位: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贷款规模143381176188186647216487较上年增加31939328071045929840增幅28.66%22.88%5.94%15.99%不良贷款63621399459205982不良占比4.44%7.94%3.17%2.76%3.1.1信贷业务的品种一直以来,清原农商行不断拓展信贷业务品种,目前信贷品种已较为丰富,主要采取贷款期限和有无担保进行划分。按照贷款期限不同可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指的是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贷款,中期贷款指的是1-5年的贷款,长期贷款指的是5年以上的贷款。按照有无担保不同可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指的是午休担保,只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就可以发放的贷款。清原农商行的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必须通过清原农商行总行的贷审会审核,认定为个人信用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仅限于短期贷款。担保贷款主要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清原农商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逐渐突破了改革前单一农户小额贷款的局限,由单一的贷款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贷款方式。但是由于客户群体单一、操作平台发展滞后,主要的贷款业务种类有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无需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二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开发了以门市房、住宅楼、林权、土地、厂房等作为担保的抵押贷款;三是为了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发挥带头致富作用,特推出了“青年创业”、“三向培养”、“道德信贷”、“妇女创业”等支农特色贷款;四是开办了针对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推出了助学贷款。3.1.2信贷业务的结构一直以来,清原农商行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将主要客户定位在零售性客户,主要包括农户、农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以及中小型私营企业主等。2005年时,清原农商行的业务中,资金的来源集中在居民储蓄,占87%,运用资金的方式主要以贷款为主,占96%,短期贷款业务中农业贷款占比65%,贷款对象集中在农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突破传统方式,逐步向农业大户、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方向房展,各种新兴的经济产物应运而生。2009年,清原农商行改制成立后,针对清原县地区“三农”产业,较以往进行调整,截至2014年末,各项贷款中农户贷款占比75%,农村经经济组织贷款占比0.5%,农村工商业贷款占比15 %,城镇自然人占比3%,信贷业务结构主要以农户贷款为主。同时,清原农商行面对的客户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侧重于消费的农村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广大农民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化、产业化的转变资金需求增大;农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这类需求的涉及金额较小,时间短,形式灵活,又缺乏抵押条件,清原农商行无法把握其真实的经济状况,成为一种非正规的金融需求。另一类是规模较大、具有正规的抵质押条件和财务信息,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自然人或法人贷款,成为一种正规的金融需求。3.1.3信贷业务的行业分布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清原农商行信贷业务行业分布上也有了一些变化,从单一的农户种植业贷款逐渐发展到养殖业贷款、畜牧业贷款、农村小微企业贷款。截止2014年6月末,清原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78523万元,比年初增长16927万元。按照涉农与非涉农性质划分,涉农贷款97030万元,占比54.4%;非农贷款81493万元,占比45.6%。按照行业划分,种植业贷款比例为24%,养殖业贷款比例15%,畜牧业贷款比例5%,农村小微企业贷款比例2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清原农商银行投放信贷资金的方向上,坚持服务“三农”宗旨,重点扶持农林牧渔和农村工商业,扩展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范围。未来将会继续加大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3.2清源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清源农商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6亿元,较年初增加3.8亿元,增长10.74%;人民币各项贷款的余额21.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3.1亿元,共增长了15.96%;2014年新增不良贷款中,法人客户不良贷款27笔,新增不良贷款金额906.2万元。而其中商品融资贷款25笔,金额1627.5万元,网贷通贷款2笔金额278.7万元。商品融资贷款笔数和金额占比高达92.6%、86.1%,质押物品种主要集中在铁合金、钢材及煤炭。从逃废银行账务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有金融诈骗嫌疑。如某公司,在申请贷款时分别提供虚假增值税发票;二是骗取贷款。某公司在申请贷款时提供的贷款质押物存在造假行为;三是聚众哄抢。这些企业有的将质押物盗窃,有的哄抢质押物,更有甚者,将监管公司的车辆铲走,对公安机关的制止不予理睬;四是诚信缺失。部分具有一定偿债能力的企业,赖账不还,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4 清原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4清原农商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截至2014年末,清原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5982万元,不良率为2.76%,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4.1内部原因4.1.1内控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操作风险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的内控机制以及信贷管理制度都还不是很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在进行安全、有效的经营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内控机制来进行支撑,而这也是进行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层保护伞。虽然内控机制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但仍然还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制度设计时忽略或简化造成的制度本身缺陷面形成的风险。由于多年的体制原因,很多农商银行设计的内控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岗位和环节的作用,没有设立专门负责风险防控、监测及预警的机构,也没有制订与风险审查相匹配的信贷管理流程,严重缺乏对信贷工作的审慎调查;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检查都是由同一部门甚至同一个人去完成,把贷款的决策权交给少数人,这样会造成银行发放贷款不是根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而是根据银企之间人际关系或者是上级领导的主观意愿等其他因素来进行的,未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运作有序的内控体系,对贷款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二是内控制度在细化补充基本制度时,达不到弥补其缺陷的作用,进一步加剧风险的产生。为了完善基本制度的督查环节,部分农商银行细化补充了督查制度。但是,当前农商银行现有的集合力量明显配备不足,监督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从现在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角度看,稽核机构对业务部门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是,多集中在事后监督,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无法完成各项督查制度的之行,使风险反方产生了一定的死角和盲区。三是制度与业务操作过程中不一致或存在冲突造成执行上的漏洞或偏差,进而影响资金安全形成的风险。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过于追求快速扩展银行规模,而忽略了针对操作过程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贷款流程也不规范,对信贷人员的约束也不够,导致违规贷款、发放贷款超出规模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银行的风险与利益机制不对称,没有明确对资产损失的责任承担,造成银行普遍缺乏风险的压力感和责任感以及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这使得信贷风险增加,贷款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不良贷款的几率上升。此外,内控制度的后续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在执行中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没有进行跟踪和评价也是引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4.1.2保证人贷款保证流于形式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未按照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将政府机关及部门、学校、医院等行政职能部门、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未经授权的企业分支机构充当保证人,保证人主体资格不喝发,形成了无效保证人。对保证人的清偿能力把握不准,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甚至保证人没有经济保证能力,形成担而不保的现象。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农商行为协定保证期限,农商行对保证人在贷款期限后,半年内未提出要求承担担保责任,保证自动失效,使担保人免除责任。部分乡镇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反应。4.1.3信贷人员人为风险信贷业务员岗位职能复杂,专业素质要求高,在银行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信贷人员在处理日常信贷业务,需要熟悉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信贷人员未经过任何业务培训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环节,只简单了解基本的业务流程,无法掌握如何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管理,预防信贷风险。个别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除此之外,很多信贷审批人员不能遵守行业规章制度,为了获得私人利益,存在一些违规行为。比如,刻意发放风险贷款和越权放款等,直接影响银行的经济利益。还有些审批人员自身业务素质较低,对信贷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够,过分追求银行贷款规模,忽略了风险的防控和管理。甚至有些审批人员认为发展第一,对贷款和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工作主动性,过分依赖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这样就会造成贷款风险的激化,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4.1.4关系贷款仍然存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依然存在。关系贷款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关系贷款”具有相互性。关系双方都是通过掌握的权力,利用一定的手段,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从而达到双方的个人利益。二是“关系贷款”具有广泛性。“关系贷款”的贷款人通过第三人或自己与信贷员之间的关系,达到取得贷款的目的。其中的贷款人涵盖了集体和个人,范围广泛。在资金贷款收紧时期,申请贷款人会不择手段,拉拢信贷人员,以取得贷款,“关系贷款”现象越严重。这种情况下,信贷人员如果原则性不强,就会发生违规操作。三是,“关系贷款”具有侵蚀性。“关系贷款”的主要特点就是钱权交易,通过人情渠道,寻找制度上的漏洞,达到获取私利的目的。面对“关系贷款”,金融部门的有些职工,抵不住诱惑,丧失职业道德,刻意简化程序、取消抵押,所以,“关系贷款”具有极强的侵蚀性。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入、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检查不到位,对存在的风险隐患未能实时发现,在处置风险时难度较大,有时还会遇到阻力和压力。4.1.5业务操作引起的操作风险在信贷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引起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由于道德、业务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一,银行内部职员,通过欺诈、代用等方式对信贷事实进行掩饰,导致银行的资产流失。邯郸农行发生的5000万库管现金遭盗用,就是典型案例。第二,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员工缺乏风险意识,对计算机操作密码、代号、业务印章、金库钥匙管理不善,不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操作,人为简化操作流程,造成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操作风险。第三,银行前台柜员、主管人员之间用信任代替制度,实际操作中,态度不认真、麻痹大意,不按规定卡把、查库、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严,频繁出现失误。以及,一人多岗、串岗、换岗、一手清现象普遍存在,无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客观方面。对银行柜台操作,缺少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管理系统出现故障等导致的风险。第一管理风险的办法与柜台实际业务不符。现在,风险管理手段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柜面业务的需求,以及操作要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阻碍了柜台业务办理的流畅性。第二改革操作流程和创新产品时,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反复操作试验,缺乏科学性,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就会提高风险发生率。第三银行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或是网络系统错误,都会对识别的准确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操作风险。这些都是农村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具体原因。4.2外部原因4.2.1行业风险加剧农村地区的优秀企业较少,农商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出现很多顶名贷款的情况,效果较差。再就是,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农村,贷款客户中大部分为农民和小微企业,资金的投入方向也主要是农牧业,或者是小微企业的经营行业,行业局限性强,经营类型较为单调,如果出现不良贷款情况,农村商业银行就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化解风险。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农村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4.2.2抵押物贬值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造成房地产抵押物贬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处置抵押物存在贬值风险。当借款人未按照约定进行还款时,银行会通过处置抵押物所得款项进行还贷。但是这个过程中,法院会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出发,使得银行即使胜诉也无法实现拍卖的风险。同时,在整个处置过程中,产生的诉讼费和其他费用,均由企业承担。抵押物在处置过程中,已经与市场价格有加大差距,再加上扣除费用,银行会承担更多的经济损失。二是我国对房地产评估机制尚不成熟,缺少专业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所以,在面对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估计时,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准确的进行估价。而且,有的评估机构和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按照评估的相关规定,有意在发放贷款时抬高抵押物价值,在抵押物处置时压低抵押物价值,使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三是,房地产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抵押物的价值,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降温,房地产价值不断下降。同时,在房地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自然损耗,居住理念不断提高、房型陈旧等因素,造成抵押物贬值风险。四是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抵押物受到地震、火灾等损害,导致失去使用价值或降低使用价值,在抵押物处置过程中,银行无法获得抵押物的正常价值。除此之外,使用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置。4.2.3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由于部分乡镇存在历史原因,不良贷款拖欠已久。商业银行改制规划后,一些政策已经名存实亡。比如乡镇辖区内已经关停的小火力发电厂、玻璃厂、炼铁厂等,贷款问题长期累积,贷款后偿还能力差,与之相关的小企业也无力偿还,实际已经处于停产状态,银行无法进行清收。农村商业银行在调整信贷结构前,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很多已经发放的贷款无任何抵押担保。贷款到期时,产生贷款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及时,通过历史清算,将责任落实在不同清收人员身上,使清收难度加大。在对不良贷款进行清收时,采取的传统清收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政策、新形势,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就造成清收人员积极性差,不能按照规定去及时清收。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5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5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虽然当前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很大,但有“危”也有“机”,这个“机”就是机遇。农村商业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和审慎经营理念,强化贷款管理的责任,有效防范贷款操作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5.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5.1.1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由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的银行,不可避免地刻着农信社的烙印,而且原有业务主要为涉农业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操作经验相对较低,这些都导致其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较其他商业银行而言,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应作为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农村商业银行各级行的领导要高度重视风险预测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风险的预测分析对银行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性 ,自觉地将风险预测分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纳入全行内部管理的整体工程来抓。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要确立健康的经营理念和恰当的风险取向,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有选择地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防止盲目发展,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寻找风险点,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同时,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念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商业银行的发展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制止以牺牲信贷资产质量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协调保证信贷业务发展与自身的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短期发展服从长期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真正做到对股东、银行、客户、员工负责 审慎经营的本质是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信贷业务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实际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明确资产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贯彻到底促进信贷业务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5.1.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股权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全面风险管理在整个组织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 从总体上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与商业银行现有组织架构保持协调一致,充分考虑银行内部各业务职能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协调;同时,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体现效率原则,即在不影响银行高效运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组织架构的改造来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 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管理风险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的组织架构应满足全面管理风险的需要,通过组织架构的安排,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渗透到银行分支机构的各项业务中以及各个操作环节中。(2集中管理原则。以往的风险管理以部门分散风险管理为主要特征,这种风险管理不利于管理层和决策层及时了解银行各分支机构的总体风险状况,而且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较少关注。 集中管理原则要求银行各分支机构同时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具体的业务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上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并负责制定各行宏观风险政策,进行总体风险的汇总、分析、决策和上报;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则进行具体的风险管理,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风险政策与管理程序。(3)独立性原则。 在组织形式上应建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职能上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 (4)程序性原则。风险管理在组织形式上必须体现出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的三道程序。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逐步实现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伴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银行强调以客户为导向,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孕育出了网络化和虚拟化银行的发展新趋势,执行层面扁平化在西方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矩阵式结构作为组织“扁平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采用。业务经营全球化、一体化和电脑化是当今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特征。各商业银行为了更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为增强银行内部相互之间的制衡机制,在全球各主要中心城市设立分支网络的基础上,分别按客户所分布的主要经济行业,从总行到分行自上而下地设立各个具体业务发展部门(关系经理),按银行经营业务种类,在各个业务区域设立各种产品服务中心(产品经理),为客户提供各类银行服务,形成关系、产品、区域三轮联动的运作架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矩阵式结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决策质量提高。二是可以推动信息和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矩阵式结构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六是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 ,进行 “流程再造”,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从本质上讲,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涵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和要素,市场风险管理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内嵌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的。 基于这一思路,市场风险管理流程应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一部分,在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制度和风险管理环境下,按照识别、评估、应对、处置和补偿五个环节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将其纳入全面的风险监测与报告,通过统一的内部控制程序确保市场风险管理符合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和制度的要求, 通过全面的后续评价和持续改进确保市场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运行。5.1.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模型,努力使隐蔽的风险显性化,把滞后的风险及早识别出来,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 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以KMV 模型为主的期权贷款管理模型、以 C r e d i t M e t r i c s 模型为主的现代信用度量术、以麦肯锡模型为主的宏观模拟方法、以 K P M G贷款分析系统模型为主的风险中性估值方法、以死亡率模型和 C S F 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为主的保险方法和根据上述模型结合的各类资产组合和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模型等 。其中V a R是以信用度量术等许多风险量化度量模型的主要思路之一 ,KMV模型和C r e d i tM e t r i c s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公认的两大主要工具之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现代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 从创新角度来看有其重要意义 。比如KMV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ED F )主要是来自于对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有关数据的分析 , 可以及时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其次 , 现代模型拥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比如KMV模型是一个基于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 “结构性模型 ”, 其中股权被视为对于企业资产的一种看涨期权, 因此其产生和发展也得到了理论界更多的关注。第三,现代模型的应用角度更为广泛,比如 C r e d i t M e t r i c s 模型数据库工作实质采用的是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分析的方法, 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信用体系内其它经济主体实现数据共享 。当然,该类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缺陷:一方面, 该类模型在理论上有改进空间,比如KMV模型在具体算法上还存在一定争议 , 如分析时假定公司债务结构是静态不变的 、 资产收益假设为正态分布的, 同时期权定价法虽然可以求解公司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 , 但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它们的精确性进行检验 。另一方面, 该类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改进空间,比KMV模型主要适用的是承担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