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_第1页
XXXX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_第2页
XXXX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_第3页
XXXX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_第4页
XXXX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基本逻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回顾与反思2010-12-6 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应与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与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相结合。当前亟需系统总结在应对这次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社会体制,宏观调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出口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倒闭,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2008年底,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扩大了内需,成功度过了近十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这次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系统总结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一、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的认识在2008年底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始,社会各界对刺激计划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资产泡沫方面的政策效果普遍估计不足,这说明各界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我国宏观调控空间和力度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具有“双轮驱动”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既不是过度依赖外需的小国出口导向型模式,也不是完全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封闭经济体模式,而是具有混合型特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表现出严重依赖外需的出口主导型模式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出口增长很快,但人均水平偏低;出口规模很大,但加工贸易占一半。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城市化率2009年仅为46.6%,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内需扩张潜力巨大。表1中国三大需求比重与贡献(%) 年份三大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三大需求对总需求的贡献率内需外需内需外需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内需合计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内需合计出口198362.030.692.77.359.937.997.82.2198460.331.391.68.449.035.784.715.3198557.933.591.48.643.746.490.19.9198657.133.090.010.048.728.376.923.1198756.232.188.311.747.924.071.928.1198856.332.688.911.157.036.593.66.4198956.832.289.110.972.521.894.35.7199054.830.685.314.721.53.625.174.9199153.930.184.016.045.825.771.528.5199253.031.184.016.046.837.784.515.5199350.336.186.413.634.066.8100.8-0.8199447.633.180.719.331.715.547.252.8199548.233.481.718.355.237.092.27.8199650.533.183.616.481.528.4110.0-10.0199750.531.482.018.050.810.761.538.5199851.531.382.817.268.728.697.22.8199952.030.882.917.158.325.283.516.5200051.529.280.619.445.611.757.342.7200150.930.381.218.843.344.587.812.2200248.630.979.520.528.936.465.234.8200344.632.376.923.117.541.459.041.0200441.432.974.225.816.937.554.445.6200539.632.772.327.726.331.157.442.6200638.232.670.829.227.432.259.640.4200737.732.570.229.832.731.263.936.1200838.034.172.127.947.884.9132.7-32.7200978.121.9160.5-60.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年,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2009年。表2中国三大需求拉动的GDP比重与贡献(%) 年份GDP增速三大需求拉动的GDP比重三大需求拉动的GDP贡献率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199610.054.835.99.377.330.9-8.219979.355.434.510.261.518.919.519987.856.434.29.369.731.3-1.019997.656.933.79.463.526.79.820008.457.032.310.857.515.127.420018.356.233.410.446.647.16.320029.154.034.311.630.744.824.5200310.050.236.213.611.455.233.4200410.147.037.415.615.948.635.5200510.445.437.417.229.637.832.6200611.643.937.518.631.338.130.6200713.043.737.618.741.738.519.720089.643.839.316.945.556.6-2.120099.112.9-32.7资料来源: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2002、2007,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9年,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方法:采用区分加工贸易出口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从历史上来看,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时期,我国经济往往表现为外需驱动为主的特征;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期,则表现为内需驱动为主的特征。比如20022007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外需驱动特征,而在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阶段,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阶段,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我国经济则表现出明显的内需驱动特征。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8.5%迅速下滑至1998年的2.8%和1999年的16.5%。2000年稍有恢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又导致外需贡献率下滑至2001年的12.2%。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以后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20032006年我国外需贡献率连续4年超过40%。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贡献率迅速大幅下滑至2008年的-32.7%和2009年的-60.5%。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具有的“双轮驱动”动力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空间和余地是比较大的。在外部环境恶化时期,我们有条件从容应对,而不必自乱阵脚或过度刺激。虽然我国外贸依存度很高,较易受外部冲击,但是可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启动内需在若干年内走出低谷。我国既不会出现像严重依赖外需的小国经济体那样,由于外需萎缩而导致深度衰退,也不会像大国封闭经济体那样,可以完全脱离世界经济的波动而独善其身。1999和2009年的两次外部经济危机,外需大幅下滑,我国通过主要依靠内需,实现了7.6%和9.1%的经济增长。2009年成功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另一方面则来自居民的购房、买车消费。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20052007年由于外需爆发式增长,内需受宏观调控的抑制,这些被抑制的内需于2009年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集中爆发出来,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同时,上一轮经济繁荣周期较长,为本轮刺激计划提供了充足的政府财力保障。由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外需和由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内需,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量,而且两股力量都很强。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熟练的制造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同时,中国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民工市民化愿望迫切,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对于宏观调控而言,我们应该清晰地分析这两股力量的强弱波动,很好地平衡这两股力量以实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加快解决困扰这两股增长动力的深层次机制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汇率形成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户籍制度等,使得这两股驱动力量能够保持持久动力。二、对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行为的认识2008年底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初,有观点认为,经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前几年的公开上市,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前景不好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会像西方私营企业一样,在投资风险增加时投资意愿减弱。同样,经过公开上市和引进外部股东,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在经济前景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很可能会出现惜贷现象。而实际结果是,2009年国有企业既没有“惜投”,国有银行也没有“惜贷”。在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消信贷规模额度控制后,信贷和投资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城镇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地方项目投资达到174487亿元,增长32%。这些投资主要投向了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基建行业。这说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仍然存在,地方政府以GDP考核和获得财政收入为激励的项目投资竞赛仍在继续。与固定资产投资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信贷快速扩张。2009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7.4万亿,占全年9.6万亿的77%。中长期信贷大部分注入到地方融资平台。根据银监会统计,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其中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4.5%。图12009年信贷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将长期存在。我国国有银行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之间长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这一情况,我国很多改革都是在规范“银政”和“银企”关系,甚至是斩断这一关系。本轮刺激计划重启这一联系,虽然对于启动投资而言效率很高,但却埋下了财政金融风险的长期隐患。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应与对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应与对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逻辑的全面认识相结合。微观主体的激励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必须从下到上,系统深刻地认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外贸企业、城镇居民、农民工等主要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这里面既包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也蕴涵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弊端。国际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一次很好检验,当前亟需系统总结这次危机冲击及其应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我国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三、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认识2009年初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前景不明朗,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好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倾向增强,消费意愿减弱,2009年消费前景不容乐观。但实际结果是,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达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的住行消费需求出现井喷,购房、买车需求在政策引导下大幅爆发出来。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4亿平方米,交易金额达6万亿元,相当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一半。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2009年之所以出现居民消费井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消费扩张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只要政策予以适当的刺激和引导,就能够对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城镇居民住行消费升级需求旺盛。而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6%、10.4%、8.4%、12.2%和9.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5元。由于有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政府通过实施降低房贷首付、利率打折和减免汽车购置税等政策措施,刺激了房地产和汽车需求。同时,我国居民消费主要是靠占人口46%的城镇居民拉动。2010年15月份城镇居民消费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占人口54%的农村居民主要是非市场性的自我服务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农民工群体,大部分城镇居民受影响较小。图2商品房和汽车的销售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四、对我国出口市场的认识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影响,我国出口形势严峻,有观点认为,西方不亮东方亮,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出口市场不景气,可以通过开拓亚洲、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来弥补对美欧国家的出口下滑。表32009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国家和地区出口进口金额(亿美元)占比(%)比上年增长(%)金额(亿美元)占比(%)比上年增长(%)合计12017100-16.010056100-11.2欧盟236319.7-19.4127812.7-3.7美国220818.4-12.57747.7-4.8中国香港166213.8-12.8870.9-32.6东盟10638.8-7.0106710.6-8.8日本9798.1-15.7130913.0-13.1韩国5374.5-27.4102610.2-8.5印度2972.5-6.11371.4-32.3中国台湾2051.7-20.88578.5-17.0俄罗斯1751.5-47.12132.1-10.7巴西1411.2-24.92832.8-5.3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海关总署。但实际结果是,2009年成为我国出口最困难的一年,对发达国家出口份额下滑的缺口并没有通过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来弥补,并且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上半年下降32%,全年下降16%。净出口对2009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8%,下拉GDP增长3.9个百分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波动越来越具有“共振”性。欧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如果出现问题,其他地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规模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规模,2009年我国对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四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达到721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以上,短期内很难通过增加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来弥补,而且在我国出口额当中占比达到60%的机电产品主要是销往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中需求有限。表42010年上半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国家和地区出口进口金额(亿美元)占比(%)比上年增长(%)金额(亿美元)占比(%)比上年增长(%)合计705110035.2649810052.7欧盟140720.036.078712.139.4美国124517.728.34757.335.6中国香港93513.334.1560.950.7东盟6469.245.471911.164.0日本5517.825.281412.546.3韩国3244.635.865510.149.5印度1852.641.81191.880.7中国台湾1371.965.45578.660.2俄罗斯1181.759.21402.145.6巴西1031.5103.71612.541.1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与此同时,虽然美欧日是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在世界经济的恢复阶段,新兴经济体的恢复速度要远快于发达国家。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出口大幅增长,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已经达到51.4%。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兴衰演变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出口市场格局的消长。五、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认识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和基数效应,各界对2010年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期,我国在刚刚度过全球经济危机难关后又面临通胀考验。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存在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增的货币供应必然会引发通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存在产能过剩必然不会出现通胀。第一种观点认为,今年通胀压力较大。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2010年1月份M1增速达到39%的峰值,并长期保持在30%以上,M2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并且M1增速长期超过M2。这种观点的逻辑是货币主义的,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货币主义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反面例子,尤其在预判通货膨胀的幅度方面。即使在美国,M1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蹩脚的领先指标,指标信号错误百出,这一点为美国的经济学家经常指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动摇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动摇了基于简单逻辑的货币主义的实践价值。图3美国的M1和CPI关系:19602010年资料来源:WIND。另一种观点认为今年通胀压力不大。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当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对通胀产生强有力的抑制作用。这种观点的逻辑是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同样,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也无法解释很多现实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但同样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而且,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同样可能具有高度的价格敏感性和超过平均水平的价格振幅,冶金行业就是这样的典型。当行业景气趋势出现时,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样具有涨价的空间和可能,尤其是成本传导能力强的行业。总之,对于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通胀现象,采取单一逻辑来进行预测显然存在着很大风险,而据此制定政策的风险则更大。我们认为,根据中国历史经验,物价运行的方向和幅度是由货币供应和供求基本面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在短期主要从需求侧产生影响,其引发通胀的程度还要取决于供给状况,即产能利用率、产出缺口情况。货币供应会否引发通胀及其程度,既要看总量产出缺口,也要看结构产出缺口。如果是总供求的链条绷得较紧,则会引发全面通胀,如果只是部分链条绷得较紧,则会引发结构通胀。通过检验19962010年这15年间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从传导时滞来看,从M1到CPI的传导时滞大致为6个月,M1与CPI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先行关系。但是M1的波谷其后对应的一般都是通货紧缩,而M1的波峰其后却不一定对应着通货膨胀。历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