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_第1页
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_第2页
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_第3页
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_第4页
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应用液体石蜡快速准确测定岩石块体密度摘要 : 采用因子分析法处理沉积物粒度数据 ,并依据系统聚类方法将九龙江河口区的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 3 个亚类 : ?类沉积区沉积物粒度粗 ,分选差 ,推移跃移质组分含量高 ,跃移组分双跳跃 ,代表往复性高能环境 ; ?类沉积区沉积物 颗粒细 ,分选相对较好 ,推移跃移组分少 ,悬移组分含量高 ,代表持续而稳定的低能环境 ; ?类沉积区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 属于过渡性沉积环境 . 各类亚环境特点符合前人对本区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的研究结果 ,说明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是 划分沉积环境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 九龙江河口区 ;现代沉积环境 ;因子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粒度参数() 中图分类号 : P 736 . 21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043820479 20080320431207 海洋沉积环境是指海洋沉积物的堆积环境 ,其特 征取决于堆积环境中的水动力条件及物理 、化学和生 1 物过程. 运用粒度分析方法反演其形成时的沉积环 境 ,前人已做 了较 多 尝试 , 过 去有 Doe gla s , Vi she r 等人提出的概率成因图 , Pa sse ga R 提出的 C2M 图 ,以及Fol k , Ha r ri s , Friedma n 等 学者 提出 的 粒度 参 数 散 点 2 - 4 图等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粒径趋势的概念分析 5 - 6 沉积动力环境. 但实际上不同的沉积环境可能出 现相似的动力学条件 ,使得沉积物粒度特征类似 ;也可 能在同样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却不 尽相 同 ,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多解性问题 ,目前已有研究者 运用现代数理统计中的系统聚类方法划分沉积环境并 7 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单纯运用此法也存在着指标 图 1 九龙江河口区地理位置图 压缩程序繁杂 、指标取舍人为因素过多的问题 ,因此本 Fig. 1 Locatio n map of J iulo ngjia ng Est ua r y 文尝试把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来克服这一 8 问题 ,以保证在压缩粒度参数指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 输沙对厦门港泥沙运动具有较大影响 . 保持指标中所含的特征信息. 九龙江河口湾属径流与潮流 、波浪相互作用的强 潮海区 ,北侧湾口区的水动力环境复杂 ,鸡屿北水道 鼓浪屿南水道 、嵩鼓水道三股水流对它均有直接影响() 图 2,泥沙运动季节性变化明显 . 研究区的主要水动 1 研究区概况 力因素在年内有所变化 ,但往复潮流中涨潮流通常占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 ,河口处为一口小腹大 ( ) 优. 该海区余流 净环流总趋势为表层向东 , 底 层向 的狭长海湾 ,东西长 21 k m ,河口最狭处约 3 . 5 k m ,内 2 西. 鸡 屿 北 水 道 的 底 层 水 余 流 流 速 在 10 cm/ s 以 部最宽处约 8 . 8 k m ,总纳潮面积达 100 k m, 平均水 9 - 10 11 上,浅滩和沙洲区也达 5,10 cm/ s,均为流入 ( ) 深约 4 m ,河口与厦门港相继汇合 图 1. 九龙江水流 河口湾 . 海区波浪以风浪为主 ,涌浪出现频率很小 . 风 浪的常浪向为东向 ,占全年的 15 %. 波浪引起的底质 收稿日期 :2007209213 掀动作用对南部沙洲区的形成以及对推移质输沙的影 ( 基金项目 :福建沿海九龙江晋江输沙泥量对金门海岸影响评估 台 12 响明显 . )海横向 3 通讯作者 :l hy x mu . edu . cn图 3 现代沉积物取样站位图 Fig. 3 Sa mpli ng statio ns of mo der n sediment s 12 图 2 九龙江河口湾北侧湾口水道示意图 式中 x 为粒度参数值 , a为因子载荷 , 反映了本样本ij ij Fig. 2 Cha nnel s in no rt h mo ut h of t he J iulo ngjiang Es2 对这个因子的贡献 , f 称为公共因子 , v是单一因子 , kj i t uray d是单一因子载荷 ,是测量及其他误差 , p 为公共因i i 2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子数. 用矩阵表示为 : X = A ?F + D ?V +,研究区域范围介于 118?0,118?8E 和 24?24, 式中 , F 为公共因子矩阵 ; A 为公 共因 子载 荷 矩阵 ; V7 2 () 24?27N 之间 ,面积约 8 . 1 10m图 3,所用样品来 为唯一因子矩阵 ; D 为唯一因子载荷矩阵 .源于 2006 年 6 月在该海域用蚌式采样器按照经纬度 系统聚类分析的一般步骤是先将数据标准化 ,再 约 0 . 5的间隔取得的 34 个底质沉积物样 . 实验室分析 计算两个样品间的欧氏距离 ,根据类间距离最小原则 中大于 2 mm 的使用筛分法 ,小于 2 mm 的使用 Ma s2 进行依次聚类. 这种对样品进行的聚类分析通常称为(t er sizer 2000 激光粒度分析仪 测量范围 0 . 02,2 000 Q 型聚类分析 ,同样原理也可以对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 13 ) m, 各项粒度分布参数采用矩值法计算, 最后采 通常称为 R 型聚类分析 . 用温氏粒度分级表进行粒度分级并命名.本文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 首先对样品粒度 2 . 1 数学模型 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主因子和因子得分 ,再以主 14 - 18 () 因子模型: 1假如有 n 个沉积物样本 , 每个 因子和因子得分作为样品的新变量和变量值进行系统) ( , x p , 这样就构 样本共有 p 个粒度参数变量 x1 , x2 , 聚类分析 ,最后将属于同一类的样品点归于同一区域 成了一个 n p 阶的粒度数据矩阵 :得到沉积环境划分的平面图 .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通过 xxx 11121 p统计分析软件 SPSS 11 . 0 进行 ,作图使用 Surf e r 8 . 0 xxx21 22 2 p 绘图软件 .X = ; 分析结果2 . 2 x x x n1n2np 本文选择的是中值粒径 、平均粒径 、标准偏差以及( ) 2假设每一参数数值由对粒度分布有共同影响 偏度 、峰度这 5 个粒度参数作为因子分析的变量 . 的公共因子与体现本参数特征的单一因子线性加和构 2 . 2 . 1 相关系数矩阵成 , 那么每个变量可表示为 : 对分析数据标准化处理后 ,以每个粒度参数为变 p 量 ,计算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得到 5 个变量的相关矩 ( 1 , , m ; j = x = a?f + dv +i = 1 , 2 ,ij ij kj i i i ? k = 1 () 阵 表 1.2 , ) , n, 表 1 相关系数矩阵 Tab. 1 Co r relatio n coefficient mat rix of va ria nce 变量名中值粒径 D平均粒径 M z偏度 S K峰度 K标准偏差 50 I G I 中值粒径 D1 . 91 . 749 . 594 . 622 0 - 0 0 0 50 平均粒径 M z 0 . 91 1 - 0 . 939 0 . 833 0 . 616 标准偏差偏I - 0 . 749 - 0 . 939 1 - 0 . 962 - 0 . 388 度 S K峰度 I 0 . 594 0 . 833 - 0 . 962 1 0 . 184 KG 0 . 622 0 . 616 - 0 . 388 0 . 184 1 第 3 期王蒙光等 :应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以九龙江河口区为例 ?433 ? 2 . 2 . 2 初始因子提取结果 根据原始变量得到的相关矩阵 ,计算全部特征值 和特征向量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 公因子 ,初始因子提取结果见表 2 . 从表中可见其特征 值大于 1 的主因子数有 2 个 ,这 2 个主因子的累积方 差为 94 . 911 % ,表明由这 2 个因子能较好地反映原始 数据矩阵中的信息. 表 2 因子特征值与贡献率 Ta b. 2 Weight of t he p ri ncip al f acto r s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 1 75 . 978 75 . 978 3 . 799 2 1 . 047 18 . 932 94 . 911 3 0 . 241 4 . 817 99 . 728 - 39 . 667 10 4 0 . 193 99 . 921 - 2- 37 . 874 10 3 . 937 10 5 100 . 000 2 . 2 . 3 因子负荷矩阵 () 通过 2 个主因子的负荷矩阵 表 3可以得到各主 4 树状聚类图图 因子的得分表达式 : Fig. 4 Dendro gra m of cl uster a nalysi s 因子 1 = 0 . 063 D+ 0 . 205 M z - 0 . 373 +50 I 0 . 474 S K- 0 . 303 K;I G 此在表达粒度的分散和集中程度上比标准偏差 更敏 因子 2 = 0 . 334 D+ 0 . 167 M z + 0 . 112 -50 I 感. 0 . 313 S K+ 0 . 754 K.I G 2 . 2 . 4 聚类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区分各变量对主因子的贡献 , 应用 在将每个样品对主因子的贡献度量化为因子得分 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旋转 . 后 ,把因子得 分 作为 样 品 的 新 变 量 进 行 Q 型 聚 类 分 析 ,采用的聚类方法是组间距离法 ,组间距离测定采用表 3 旋转前后因子负荷系数矩阵 Tab. 3 Mat rix of f acto r load a nd ro tatio n load 欧氏距离平方. 对于本次研究 ,由于三类以上的类别只 是对某一大区进行细分 ,因此聚为三类是最合适的分 旋转前旋转后 参数 类方法 . 聚类结果如图 4 所示 . 因子 1因子 2因子 1因子 2 中值粒径 D0 . 063 . 334 . 621 . 685 0 0 0 50 3 结果与讨论 平均粒径 M z 0 . 205 0 . 167 0 . 820 0 . 569 标准偏差偏I 根据上部分聚类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三类 ,分 - 0 . 373 0 . 112 0 . 951 - 0 . 286 度 S K峰度 I 0 . 474 - 0 . 313 0 . 985 0 . 055 () 别称为 ?、?、?类沉积区 ,位置如下 图 5. 下面依次 KG - 0 . 303 0 . 754 0 . 094 0 . 963 讨论各沉积区特点 .?类沉积区3 . 1 , 因子 1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以明显看出 本区由鸡屿水下沙 坝 以及 靠近 屿仔 尾 的浅 滩组在偏度 、标准偏差 、平均粒径上负荷系数较大 ,分别为( ,沉积物颗粒最粗 , 平均粒径最大值 5 . 40= -成 0 . 985 、0 . 951 、0 . 820 ,表明其概括了这 3 个参数表达的 ) lo gD , 其中 D 为颗粒测量直径 ,单位 mm,最小6 . 392 信息. 平均粒径一般代表水动力的平均能量 ,而标准偏 , 为砂 2粘土质粉砂和粘土2砂质粉砂的混合体. 分选 () 差 即分选系数和偏度是对地形与流场作用较为敏感 极差 , 极负偏 , 峰度较宽 , 说明该区经新环境改造较少 的参数. 因子 2 在峰度上的负荷系数达到了 0 . 963 的 ( ) 表 4, 表现出明显的海滩沙特点 . 由图 6 可以看出 , 最大值 ;在中值粒径上的负荷系数是 0 . 685 ,起的作用 该区频率分布曲线呈现明显双峰 , 第一众数 7, 第二 较小. 峰度代表粒度分布相对于平均粒径的四次矩 ,因众数位各样 本不 一但 均 值 约 在 2, 且 粗 组 分 含 量 较 图 5 九龙江河口区沉积环境分区图 Fig. 5 Sedimenta r y enviro nment s of J iulo ngjia ng Est ua r y 图 6?类沉积区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图 Fig. 6 Grain2size f requency of t he fir st depo sitio n zo ne () 高 . 从概率累积频率曲线 图 7可以看出 ,该区沉积物 存在推移 、跃移 、悬移 3 种运动方式 ,其中跃移组分含 量占绝对优势 ,但分选较差 . 跃移总体呈双跳跃 ,第二 跳跃组分含量远大于第一跳跃组分 ,且分选相对较好 .双跳跃的出现可能与波浪的冲刷和回流作用有关 ,代 表了强烈的波浪颠选作用 ,通常见于海滩沙 ;也有可能 6 是因来源不同或为不同的粒度分布混合的结果,考 虑到 ?类沉积区的地理位置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 3 . 2 ?类沉积区 本区主要位于鼓浪屿两侧水道以及屿仔尾附近 ,西港内也有零星分布 . ?类沉积区沉积物平均粒径介 () 于 6 . 25和 6 . 77之间 表 5,变化较小 ,主要沉积物 类型为砂2粘土质粉砂 ,相对 ?类沉积区要细 ; 分选差 ;负偏 ,细颗粒稍占优势 ; 峰度窄尖型 . 粒度频率分布曲 () 线 图 8的双峰依然明显 ,但主峰峰值比 ?类沉积区 峰值大 ,次级峰的峰值小 ,说明细颗粒含量较 ?类沉积 区增加 ,粗颗粒含量减少 ;第一众数变化较小 ,仍在 7图 7沉积区概率值累积曲线图 附近 , 但第二众数值移动至 1, 有减小的趋势 . 细颗粒 ?类沉积区 ?类沉积区 ?类沉积区含量增加而粗颗粒组分含量骤减并且趋向粗化说明本 Fig. 7 Grain2size p ro ba bilit y curve of t he depo sitio n zo ne 区受环境改造明显 ,分选变好 ,颗粒大小相似性增强 ,众数组更加集中 ,代表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 . ? 分仍然具有双跳特点 ,细颗粒组分增加 、分选变好说明 () 类沉积区 图 7推移 、跃移组分大量减少 ,悬浮组分大 离岸较远 ,介质搬运时间长 ,水动力相对稳定和缓 ,波 量增加 ;但推移组分和悬移组分仍然是分选最好的两 浪的颠选作用已不重要 ,但是双跳跃的存在说明本区 类 ,表现在频率分布曲线图上即出现双峰 . 本区跃移组 表 4 ?类沉积区粒度参数统计表 Ta b. 4 The grain2size pa ra meter s of t he fir st depo sitio n zo ne 站位编号平均粒径 M z沉积物名称中值粒径 D标准偏差偏度 S K峰度 K 50 I I G J Y11 砂粘土质粉砂6 . 25 6 . 19 2 . 12 0 . 01 0 . 84 J Y13 6 . 71 5 . 92 2 . 91 - 0 . 30 0 . 97 砂粘土质粉砂 J Y14 6 . 66 5 . 59 3 . 36 - 0 . 36 0 . 94 砂粘土质粉砂 J Y28 6 . 78 6 . 39 2 . 47 - 0 . 20 0 . 98 砂粘土质粉砂 J Y20 5 . 93 5 . 42 2 . 83 - 0 . 18 0 . 70 粘土砂质粉砂 粘土砂质粉砂 J Y26 6 . 12 5 . 40 3 . 10 - 0 . 26 0 . 74 粘土砂质粉砂 J Y29 6 . 27 5 . 70 2 . 85 - 0 . 21 0 . 77 J Y 31 6 . 50 5 . 80 2 . 89 - 0 . 27 0 . 90 粘土砂质粉砂 第 3 期王蒙光等 :应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以九龙江河口区为例 ?435 ? 表 5 ?类沉积区粒度参数统计表 Ta b. 5 The grain2size p ara meter s of t he seco nd depo sitio n zo ne 站位编号平均粒径 M z沉积物名称中值粒径 D50 标准偏差I 偏度 S KI 峰度 KG J Y6 砂粘土质粉砂6 . 82 6 . 45 2 . 45 - 0 . 22 1 . 15 J Y25 6 . 92 6 . 77 2 . 26 - 0 . 16 1 . 21 砂粘土质粉砂 J Y30 6 . 43 6 . 25 2 . 49 - 0 . 14 1 . 14 砂粘土质粉砂 J Y33 6 . 75 6 . 61 2 . 29 - 0 . 15 1 . 21 砂粘土质粉砂 J Y34 6 . 85 6 . 71 2 . 34 - 0 . 19 1 . 37 砂粘土质粉砂 J Y22 6 . 79 6 . 73 2 . 07 - 0 . 10 1 . 22 粘土质粉砂 表 6 ?类沉积区粒度参数统计表 Ta b. 6 The grain2size p ara meter s of t he t hi r d depo sitio n zo ne D标准偏差偏度 S K峰度 K中值粒径 站位编号50 平均粒径 M zI I G 沉积物名称 J Y1 粘土质粉砂7 . 28 7 . 28 1 . 66 0 . 01 1 . 08 J Y2 6 . 96 6 . 96 1 . 66 0 . 02 1 . 03 粘土质粉砂 J Y3 6 . 63 6 . 61 1 . 81 0 . 01 0 . 97 粘土质粉砂 J Y4 7 . 11 7 . 13 1 . 57 0 . 04 1 . 06 粘土质粉砂 J Y5 7 . 05 7 . 04 1 . 64 0 . 00 1 . 10 粘土质粉砂 J Y7 7 . 05 7 . 06 1 . 64 0 . 03 1 . 04 粘土质粉砂 粘土质粉砂J Y8 7 . 07 7 . 09 1 . 63 0 . 04 1 . 04 粘土质粉砂 J Y9 6 . 95 6 . 97 1 . 68 0 . 04 1 . 03 粘土质粉砂 J Y10 7 . 14 7 . 13 1 . 62 0 . 01 1 . 06 粘土质粉砂 J Y12 6 . 68 6 . 60 1 . 87 - 0 . 04 0 . 99 粘土质粉砂 J Y15 6 . 92 6 . 90 1 . 66 0 . 01 1 . 06 粘土质粉砂 J Y16 6 . 85 6 . 83 1 . 81 0 . 00 1 . 02 粘土质粉砂 粘土质粉砂 J Y17 6 . 86 6 . 82 1 . 77 0 . 00 0 . 99 粘土质粉砂 J Y18 7 . 25 7 . 26 1 . 58 0 . 03 1 . 06 粘土质粉砂 J Y19 6 . 80 6 . 75 1 . 90 - 0 . 04 1 . 07 粘土质粉砂 J Y21 6 . 85 6 . 82 1 . 86 0 . 00 0 . 98 粘土质粉砂 J Y23 7 . 04 7 . 03 1 . 67 0 . 03 1 . 03 粘土质粉砂 J Y24 7 . 20 7 . 22 1 . 58 0 . 03 1 . 08 J Y27 7 . 27 7 . 29 1 . 58 0 . 04 1 . 04 J Y32 6 . 74 6 . 63 1 . 91 - 0 . 06 0 . 98 粘土质粉砂 的水动力条件相当复杂 ,可能有几种水流的混合 . 3 . 3 ?类沉积区?类沉积区面积最大同时颗粒也最细 ,如表 6 所 示 ,本区沉积物平均粒径范围 6 . 60,7 . 29,所有样 品均为粘土质粉砂. 标准偏差介于 1 . 57 和 1 . 91 之间 , 变化较小 ,分选较差但在 3 个沉积区中却是最好的 . 偏 度接近对 称 ; 峰度 变化 很 小 , 范围 0 . 97 , 1 . 10 , 介 于 ?、?类沉积区之间. 本区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的最 () 大特点是单峰 图 9,且峰值继续增加 ,众数仍然基本 图 8 ?类沉积区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图 稳定在 7,7 . 3,但百分比上升至 5 . 5 %,6 % ,代表 细Fig. 8 Grain2size f requency of t he seco nd depo sitio n zo ne ( )颗粒的持续上升趋势. 本区的概率值累积图 图 7 河口分为 3 个沉积区 ,分别代表了高能低能和过渡型 沉积环境 ,符合前人对本区水动力情况的研究结果 ,因 此是有效的数据处理手段. 参考文献 : 1 徐 茂 泉 , 陈 友 飞 . 海 洋 地 质 学 M . 厦 门 :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1999 . 2 Friedman G M . Dyna mic p roce sse s a nd stati stical pa rame2 ter s co mp ared of t he grain2size di st ri butio n of beach a nd 图 9 ?类沉积区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图 river sa nd J . J o ur nal of Sedi menta r y Pet rolo gy , 1967 , Fig. 9 Grain2size f requency of t he t hi r d depo sitio n zo ne 37 :514 - 529 . 3 Pa ssega R H . Grai n2size rep resentatio n by CM pat ter ns a s a geolo gical tool J . J o ur nal of Sediment ar y Pet rolo gy , 仅由 3 条直线段组成 ,其中推移组分极少 ,跃移组分只 1964 ,34 :830 - 847 . 有一段且含量锐减 ,悬浮组分占绝对优势. 3 条线段的 4 Vi sher G S. Grain size di st ributio ns and depo sitio nal 斜率依次减小 ,说明推移和跃移组分的分选已经非常 p roce sses J . J o ur nal of Sedi menta r y Pet rolo gy ,1969 ,39 : 好 . 代表粗颗粒组分的次级峰消失 、样品颗粒组成已经 1074 - 1106 . 比较单一同时跃移组分呈单跳跃 ,都说明水动力情况 5 Gao S , Collins M B ,L a nckneus J , et al . Grain size t rends 由复杂变得简单 ,波浪引起的往复流颠选作用已经非 a ssociated wit h net sediment t ra nspo rt pat ter ns ,an exam2 常微弱甚至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稳定和缓且规律 ple f ro m t he Belgian co ntinental shelf J . Marine Geolo2 的潮汐流作用.() gy ,1994 ,121 3/ 4:171 - 185 . 6 J ia J ianj un , Wa ng Yaping , Gao Shu , et al . Int erp reting 4 结果讨论 grain2size t rends a ssociated wit h bedload t ra nspo rt o n t he intertidal f lat s at Daf eng , cent ral J ia ngsu coa st J . Chi2 综上所述 , ?类沉积区沉积物粒度最粗 , 分选最 () 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3:341 - 351 . 差 ,推移跃移组分含量高 ,跃移组分双跳跃 ,代表往复 7 李玉中 ,陈沈良 . 系统聚类分析在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中的 高能环境 ; ?类沉积区沉积物颗 粒 最细 , 分 选相 对较 ( ) 应用以 崎 岖 列 岛 为 例 J . 沉 积 学 报 , 2003 , 21 3 : 好 ,推移跃移组分少 ,而悬移组分含量高 ,代表持续而 487 - 494 . 稳定的低能环境 ; ?类沉积区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属于 李家星 ,张镜潮 . 厦门西海域潮流泥沙状况与综合开发设 8 过渡沉积环境. 考虑到九龙江河口湾口门区这一特殊 () 想 J . 海洋工程 ,1995 ,13 3:58 - 68 . 中国海湾 志编纂地理位置 ,不难找出产生上述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因素 . ( ) 委员会 . 中国 海 湾 志 十 四 分 册 重 要 河 口 M . 北京 :海?类沉积区位于鸡屿东侧的水下浅滩区 ,是河流输沙 9 洋出版社 ,1998 . 和潮流输沙形成的耦合沉积体 ,属于九龙江水下三角 王寿景 . 九龙江口水文泥沙断面输运的分析 J . 台湾海 19 洲前缘的一部分. 偏东波浪和涨潮流作用下的反向 10 () 峡 ,1989 ,8 4:366 - 375 . 12 () 向西沿岸漂沙作用使该区域沙粒粗化. ?类沉积 刘维坤 ,陈峰 ,周定成 . 厦门海沧进港航道口门浅滩的形 区主要位于嵩鼓水道 , 文献 8 表明这一区域是淤积 11 () 成与演变 J . 台湾海峡 ,1994 ,13 4:317 - 322 . 区 ,原因是嵩鼓海峡水流或者偏东向波浪把粗颗粒向 蔡锋 ,苏贤泽 ,陈峰 ,等 . 彩沙示踪研究九龙江河口湾北西南输送 ,最粗的颗粒偏向岸输 移 , 细 粒者 偏离 岸输 12 ( ) 侧湾口海区底沙运动 J . 海洋环境科学 , 2000 , 19 4 :移 ,最后大部分粗颗粒沉积于鸡屿西北海底 ,即 ?类沉 36 - 40 . 积区. 总的来说 ,本区沉积物来源于鸡屿西部的九龙江 ( )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 队 . 沉积 岩 物粒 度 分 析 及 其 应 用河口湾泥沙混合体 ,底沙在河水冲刷下从鸡屿北水道 13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8 .进入并向东运动 ,但在象鼻嘴处遇到嵩鼓水流和偏东 张尧庭 ,方开泰 . 多元统计分析引论 M . 北京 : 科学出 向波浪的强烈作用使得混合体产生分异 ,粗颗粒物质 14 版社 ,1982 . 输向西南 ,形成 ?类沉积区 ,细颗粒向湾外输运形成 ? 徐振邦 ,娄元仁 . 数学地质基础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 类沉积区 ,而嵩鼓水道处的底沙则处于过渡环境 ,形成 15 ?类沉积区 . 版社 ,1994 . 杨威 ,卢文喜 ,李平 ,等 . 因子分析法在伊通河水质评价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把九龙江 16 () 中的应用 J .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1:113 - 114 . 邹本东 ,徐子优 ,华蕾 ,等 . 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市大气 17 ( ) 颗粒物 PM的来源 J .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23 2: 7910 第 3 期王蒙光等 :应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以九龙江河口区为例 ?437 ? - 85 . - 745 . 18 吕红华 ,任明达 ,柳金诚 ,等 . Q 型主因子分析与聚类分 蔡锋 ,黄敏芬 ,苏贤泽 ,等 . 九龙江河口湾泥沙运移特点 19 () 析在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评价中的 与沉积动力机制 J . 台湾海峡 ,1999 ,18 4:418 - 424 . ( ) 应用 J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6 , 42 6: 740 Appl 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and System Cl uster Analysis to Cla ssif ication of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 ment A Ca se Study in Jiulongjiang Estuary 1 2 3 1WA N G Me ng2gua ng,L E I H uai2ya n, S H I Yue2z ho ng (1 . College of Ocea no grap hy a nd Enviro nment al Science , )2 . Instit ute of Subt ropical Ocea no grap hy , Xia men U niver sit y , Xia 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 The mo der n sedimenta r y envi ro nment in J iulo ngjia ng Est ua r y ca n be cla ssified i nto t h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