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1220).ppt_第1页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1220).ppt_第2页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1220).ppt_第3页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1220).ppt_第4页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1220).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英国学者李约瑟,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在科技文艺方面的成就及其深刻的社会影响。包括: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数学、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代文学的繁荣(从诗经到明清小说);艺术文化的发展(汉字演变、书法艺术、古代绘画、戏曲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领先于世界,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通俗化平民化,汉字书法,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书法:楷书、草书、行书(特征),绘画,写实:风俗、人物画等写意:山水、花鸟、文人画等,戏曲,元杂剧清京剧,反映社会风俗、文人精神意境,专题结构,复习策略:1、识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分析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衰落的原因。2、比较中西方科技发展特征,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分析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和原因。4、理清汉字、书法、绘画等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国粹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第1课时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侯纸”,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朝:火药武器广泛运用,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8世纪经阿拉伯商人外传,13世纪传入欧洲,雕版13世纪传入欧洲,14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13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我国: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促进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对我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对我国:成为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对世界: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积极作用。,对我国: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世界: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和开拓世界市场、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应如何理解材料中的内容?,马克思指出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东汉时期成书,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算筹和算盘;珠算运算法歌诀。,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二、数学成就及影响,1、原因:1)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2)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2、表现: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人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800多颗恒星的位置。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创制了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和简仪等。,三、天文学成就,四、历法、农学及医学成就,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古代最优秀历法,比现行公历颁行早三百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记录农牧业的成就),包含农业各方面知识,重在工具改进,体现了西学东渐,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万世宝典”,东方药物巨典,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探究1: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16世纪后,中国科技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政治:最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教育:教育事业发达,奠定人才基础。,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知识和经验。,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B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科技发展失去物质基础和动力。,经济: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C“闭关”政策阻碍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文化:A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B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A君主专制压制人权。,历史启示,(1)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2)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3)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1、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D,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C,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D,4、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D,5、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6、下列中国人发明或制造的物品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A火药B纸张C丝绸D瓷器,A,C,7、“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B甲乙都正确C甲错误,乙正确D甲乙都错误,B,8、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A重实用B重理论C重民众D重实验,A,9、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材料证明汉代:A用柴火灰做肥料B以生葱、韭菜为主要蔬菜C官府重视蔬菜种植D掌握冬季温室种植技术,D,10、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A,11、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注重理论研究以计算为核心的古代数学已形成完整的体系ABCD,D,12、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考古发掘B实地调查C道听途说D文献查阅,B,13、2010年中国邮政计划发行中医药堂邮票。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A,第2课时文学、书画和戏曲艺术,一、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离骚,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王勃、陈子昂,高、岑(边塞诗),孟、王(山水诗),李、杜、白,杜牧、李商隐,婉约(柳、李)、豪放(苏、辛),关汉卿、马致远,四部长篇小说,唐诗,唐代,三国演义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西游记中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水浒传动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金瓶梅合称“四大奇书”;“三言两拍”;红楼梦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聊斋志异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言小说集;儒林外史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明清小说,古代各阶段主流文学的特点:,(1)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2)楚辞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3)汉赋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而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4)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5)宋词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6)元曲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7)明清小说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古代各阶段主流文学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状况为文化发展提供社会环境,请根据原理分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历史背景,思路提示,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繁荣,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社会是否安定;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文化政策是否开明,各民族间和中外交流是否频繁,【重点突破】,唐诗繁荣的原因:1、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2、政治:政治清明、国家统一、政策开明、中外交流频繁3、文化:科举制的促进,考点1,宋词繁荣的原因: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政治:社会矛盾尖锐(词更能抒发感情),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考点2,【合作探究】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例1】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的是作者: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B.忧国忧民情怀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D.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考点3,A,作者社会的社会背景:【例2】“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沉郁真切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C,文学作品特点:【例3】中国古代诗词中不乏励志佳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等等。上述佳句对应的文学体裁,排列正确的是:A.汉赋、唐诗、宋词B.楚词、唐诗、宋词C.楚词、汉赋、唐诗D.诗经、楚词、唐诗,考点4,B,文学主流形式演变的趋势:平民化【例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主流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考点5,A,符号化,二、汉字与书法艺术,(一)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1、起源:,2、成熟:,3、统一:,4、发展脉络:,5、演变总趋势:,图画,象形字,汉字,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秦朝“书同文”,小篆为官方统一文字(秦后期使用隶书),由繁到简,1、下图是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项目的图标,其构思取材于:,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B,2、结合下图信息“文字图画”的准确含义是:A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B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出来C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D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C,1、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实用,兼具审美与实用,隶书,楷书,辅助书体,草书行书,2、发展历程:,(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图片中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吗?,(三)笔墨丹青中国画,唐伯虎(1470一1523),达芬齐(14521519),彩陶画等,帛画等,(东晋)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敦煌壁画,(元)王冕;(明)徐渭;(清)郑板桥,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萌芽成熟,士大夫活跃于画坛,总结绘画理论。“以形写神”,真正意义中国画出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吸收印度波斯外来风格。,宫廷画院,风俗画,起源,我国绘画发展基本脉络,壁画、画像砖等,门类丰富,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士大夫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追求神韵写意。,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讲究“以形写神”,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比较:中国画:重笔墨的表现力。注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讲究神韵意气。西方画:重色彩的表现力。讲求写实,功利,重感情表达,(四)京剧的出现,1、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原始歌舞、春秋战国的“优伶”),发展期:宋金,成熟期:元代,繁荣期:明清,萌芽期:先秦,形成期:唐代(参军戏),(北方杂剧、南方“南戏”),(元杂剧),(明代昆曲,清朝京剧),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形成:a、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b、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徽汉合流”c、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发展:a、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成熟标志)b、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c、民国以来,成全国最大剧种、进世界戏剧之林。,京剧表演特点:,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唱、做、念、打结合;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另一种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引申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1、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D,2、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墨梅图C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D御书房悬挂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C,3、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据此标准,唐人:A尚法B尚态C尚志D尚理,A,4、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被称为“轩辕氏”,从汉字的象形特征上看,这又赞扬了他:A对农业生产的贡献B对道德规范的贡献C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D对交通的贡献,D,5、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图一洛神赋图局部图二天王送子图图三窦娥冤图四京剧杨门女将,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C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