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93074_第1页
地质勘察报告93074_第2页
地质勘察报告93074_第3页
地质勘察报告93074_第4页
地质勘察报告9307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工程概况1.1勘察技术要求及任务1.2技术依据1.3勘察技术方案1.4勘察技术方法1.5勘察工作量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2气象概况2.3地形地貌2.4地层岩性2.5地下水2.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3、岩土的测试成果3.1土工试验3.2标准贯入试验3.3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4波速测试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场地稳定性评价4.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4.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4.4地基土的适宜性4.5地基承载力评价 4.6地基基础方案评价4.7地基均匀性评价4.8地基变形评价4.9地下室抗浮评价4.10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5、结论及建议6、附件: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页剖面图图例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9条钻孔柱状图2张波速测试报告 1份岩土水测试报告 1份工程照片4张管线平面布置图1张武警成都医院急救中心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工程概况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四川省总队成都医院委托,我公司承担武警成都医院急救中心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的武警成都医院急救中心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5号。该工程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027 m2,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2880m2,由1栋13层的高层建筑(局部5层)和2层纯地下室组成,建筑物荷载待定,基础型式待定。建筑物工程简况见表1.1。表1.1 建筑物工程简况序号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层数高度(m)建筑物基础地上地下拟采用型式预计埋深(m)基底压力0.0001武警成都医院急救中心框剪13256.6/-10.0/501.300根据该工程的建筑规模和特征、重要性、破坏后果,确定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根据拟建场地的复杂程度,确定该场地等级为二级;根据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确定该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据此确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1勘察技术要求及任务根据本工程任务书和国家规范,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为:(1)判明拟建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2)查明建筑场地的地层结构及均匀性,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分布,获取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承载力、稳定、变形、渗透等)。(3)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判别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4)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渗透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幅度,查明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判断岩土工程施工(如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对已有相邻建筑及上部结构施工的影响,推荐岩土工程施工方案,并提供相关的设计参数。(6)对拟建物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进行分析论证,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力学指标,推荐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7)对拟建物可能采用的地基土进行承载力、变形分析,评价地基土作为持力层的可行性。(8)对可能采用地基处理的地层,推荐地基处理方法并提供相关设计参数。1.2技术依据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现行国家、地方标准,以及已收集到的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其主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是:(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7)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8)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住建部2002年版)(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3)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15)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6)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J124-2007)(17)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强制性条文1.3勘察技术方案本次勘察工作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物建筑总平面布置图(2013.01)进行,根据设计及规范的要求,沿建筑物角点、柱点、应力集中点和基坑周边布设勘探孔,共计18个,勘探点间距为13.6026.50m,孔深为20.0022.00m,本次共完成勘探孔18个,其中控制性孔6个,一般性钻孔12个,超重型动力触探孔18个,波速测试孔2个,标准贯入试验孔13个,取岩土试样孔14个,取水试样孔3个。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4勘察技术方法(1)勘探点测放:各钻孔平面位置以业主提供的总平面图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由场地西北角处原有2层建筑物角点,依据总平面图中相对坐标JZ1(X=546.386,Y=1014.524)及点JZ2(X=551.525,Y=1024.346)为基准点测得,高程以建设单位提供的紧邻场地的配电房地坪标高501.00为基准进行测放。各钻孔位置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钻探:对土层、砂卵石采用XY-100型地质钻机回旋钻进,进行分层、鉴别、取样,并与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进行对比。(3)标准贯入试验:对粉质粘土、粉土及中砂进行标准贯入原位测试,获取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4)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砂卵石土采取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设备进行触探试验,并依据其测试结果进行力学分层,为卵石土的密实度、均匀性定量评价提供依据;(5)波速测试:对上覆土层进行波速测试,划分场地地基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的类别,获取抗震设计有关参数;(6)室内土试验、水质分析试验:对所取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获取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取水试样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以确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采取地下水以上的场地土进行土的腐蚀性试验,以确定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5勘察工作量勘察野外工作时间为2013年01月18日至2013年01月21日,并于2012年01月31日提交本报告。勘察完成工作量统计如表1.5。 表1.5 勘察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测量植物胶取芯钻进N120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取原状土样及试验取扰动土样及试验取水样及试验波速测试点m孔m/孔次/孔件/孔件/孔件/孔孔工作量18132/6372/1828/1314/1011/83/3 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上处于成都坳陷盆地内,西距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60km,东距走向相同的龙泉山褶皱带约20 km,成都坳陷呈北东35方向展布,受喜山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坳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之上,形成了当代景观的冲积平原。受东西两侧构造带的影响,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形成了蒲江-新津和新都-磨盘山这一区域性的北东向基底断裂和其它次生断裂,长期以来,经区域地质调查配合物探、钻探和卫星遥感图片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些断裂的存在。“5.12”汶川大地震对该地区影响较小,该场地较为稳定,适宜建筑。拟建场地成都平原及周边构造略图2.2气象概况根据成都市气象站资料,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具有盆地特有的冬暖夏热、日照少、湿度大、降雨量较多、蒸发量较大等特征。多年年平均气温在16.2,68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37.7,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5.9;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50mm;多年年平均值蒸发量为1020.50mm;多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 m/s。2.3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5号,交通方便。场地区域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I级阶地。场地地形平坦,钻孔孔口标高为500.48500.95m,最大高差0.47m。2.4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组成。各层特征由上至下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211-11杂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湿;以砖瓦块、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为主,其中混凝土等硬块直径一般200400mm,最大直径500mm,含量大于60%底部夹薄层素填土,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702.60m。在该场地的地表普遍分布层厚约80100mm厚的混凝土地坪。素填土(Q4ml):黄褐色、褐灰色,松散,稍湿湿;以粉质粘土及粉土为主,含少许腐质物和植物根茎,部分地段含少量砖瓦块和砂卵石,含量约20%30%,结构松散,层厚0.601.70m。2(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粘土(Q4al+pl):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局部呈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钙质结核,裂隙较发育,在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0.503.00m。43粉土(Q4al+pl):褐色黄褐色,湿很湿,稍密,含云母片及氧化铁,干强度低,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层厚0.803.30mm。5中砂(Q4al+pl):黄灰色青灰色,稍密,湿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片。以薄层状或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顶板处或卵石层中,层厚为0.603.40m。5-315-215-115-41卵石(Q4al+pl)黄褐色浅灰色,湿饱和,松散密实,卵石直径60100mm,个别大于150mm,椭圆亚圆形,卵石成份多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场地卵石层充填物主要为黄灰色褐黄色的中砂,局部含少量漂石,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N120动力触探锤击数将卵石层分为松散卵石 、稍密卵石 、中密卵石 、密实卵石 4个亚层:5-215-11松散卵石 :卵石含量约为5055,N120击数=24击,平均值为3.73击;以透镜状分布为主,层厚0.501.40m。稍密卵石 :卵石含量约为5560,N120击数=47击,平均值为6.74击;以层状分布为主,少量透镜体状分布。层厚1.303.60m。5-415-31中密卵石 :卵石含量约为6070,N120击数=711击,平均值为9.33击,以层状分布为主,少量透镜体状分布。层厚1.708.90m。密石卵石 :卵石含量大于70,N120击数11击,平均值为17.23击,以层状分布为主,少量透镜体状分布。本次勘察未揭穿。以上各岩土层的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2.5地下水2.5.1地下水类型本场地地下水主要是赋存在第四系砂卵石地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卵石土层结构比较松散,含水丰富。根据我公司在拟建场地周边工程的降水经验,本场地砂卵石层为强透水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建议取k=20m/d。2.5.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成都市充沛的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947mm,年降雨日达104天),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同时,雨季河水及附近沟渠也为其补给源。区内地下水排泄主要为大气蒸发和向下游径流。2.5.3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根据成都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0年10月),成都平原区地下水等水位及埋藏深度分布图见图2.5。图2.5 成都平原区地下水等水位及埋藏深度分布图成都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潜水位一般从4、5月开始上升至8月下旬,最高峰出现在7、8月,最低在13月、12月中交替出现,动态曲线上峰谷起伏,动态变化明显,年变幅1.001.50m。拟建场地勘察期间属枯水期,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4.004.50m,即标高为496.31496.78mm。受季节性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幅度正常年份为1.001.50m。场地抗浮设防水位按标高498.50m考虑。2.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期间在2、8和14号钻孔中采地下水试样3件作水质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地下水试验指标腐蚀性评价见表2.6.1。表2.6.1 场地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取样点号按环境类型水按地层渗透性水环境类型指标SO42- (mg/L)Mg2+(mg/L)NH4+(mg/L)OH-(mg/L)总矿化度(mg/L)渗透类型指标PH值侵蚀性CO2(mg/L)HCO3- (mmol/L)2含量194.831.010.020.0610.1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含量7.00.05.65等级微微微微微等级微微微8含量189.129.150.020.0567.8含量7.00.05.20等级微微微微微等级微微微14含量184.632.250.020.0579.4含量7.10.05.50等级微微微微微等级微微微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取样点号浸水状态(Cl-)含量(mg/L)腐蚀等级2干湿交替32.23微825.78微1429.01微本次勘察在4和12号勘探孔中采取土试样2件作土的腐蚀性试验。试验统计和结果见表2.6.2。表2.6.2 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取样点号按环境类型土按地层渗透性土环境类型指标SO42- (mg/kg)Mg2+(mg/kg)OH-(mg/kg)渗透类型指标PH值4含量152.76.240.0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含量7.5等级微微微等级微12含量189.912.500.0含量7.4等级微微微等级微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取样点号渗透类型(Cl-)含量(mg/kg)腐蚀等级2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12.19微416.27微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3、岩土的测试成果3.1土工试验本次勘察共取原状土试样14件做室内土工试验。试验成果详见岩土水测试报告。现将粉质粘土及粉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如表3.1。 表3.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土层名称统计内容含水率%密度0g/cm3孔隙比e0液限L%塑限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压缩模量EsMPa压缩系数a0.10.2MPa-1直剪(快)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粉质粘土样本容量77777777777最大值34.802.011.0236.8021.5016.300.877.630.5257.9720.33最小值22.501.830.6530.7018.8011.100.163.870.2213.9513.64平均值26.571.950.7733.6920.0013.690.486.260.3028.4717.16标准差4.410.070.132.481.022.190.241.220.1014.992.59变异系数0.17 0.03 0.170.07 0.05 0.16 0.51 0.200.350.530.15统计修正系数/0.610.88标准值/17.3815.02粉土样本容量77777777777最大值26.102.000.7330.5021.209.800.536.860.3022.5624.51最小值22.701.950.6529.2020.109.100.275.730.2416.6522.61平均值24.131.980.6929.9620.599.370.386.330.2719.7023.65标准差1.180.020.030.560.430.230.100.470.022.650.72变异系数0.05 0.01 0.04 0.02 0.02 0.02 0.26 0.070.080.130.03统计修正系数/0.900.98标准值/17.7423.113.2标准贯入试验本次勘察在粉质粘土、粉土及中砂层中共进行28次标准贯入试验。其试验成果统计于表3.2。 表3.2 标准贯入试验指标统计表 土层名称样本容量范围值(击)平均值(击)标准差(击)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击)粉质粘土126.08.286.900.690.100.956.54粉土95.528.287.360.920.130.936.78中砂78.2811.969.791.170.120.918.93 注: 表中所列标贯击数为修正击数3.3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对卵石层及分布在卵石中的中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其试验成果统计于表3.3。表3.3 N120试验成果统计表 土层名称样本容量(孔)范围值(击)平均值(击)标准差(击)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击)中砂61.173.211.890.570.30 0.931.76 -1松散卵石92.544.333.730.390.10 0.913.39 -2稍密卵石144.367.67 6.740.430.06 0.956.40 -3中密卵石187.1210.239.330.490.05 0.968.96 -4密实卵石1810.3724.4917.233.470.20 0.9215.85 注:表中所列N120击数为修正击数。3.4波速测试根据揭露地层情况及本场地9和13号钻孔的波速测试报告,拟建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约为0.265s;平均等效剪切波速为263.50m/s,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见表34。表3.4 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 岩土名称纵波波速Vp(m/s)横波波速Vs(m/s)动泊松比d动弹模量Ed(MPa)动剪模量Gd(MPa)杂填土420 150.4 0.426 125.0 43.8 素填土464 177.0 0.415 176.4 62.3 粉质粘土447 187.8 0.392 195.4 70.2 粉土425 224.5 0.306 262.0 100.3 中砂455 223.2 0.334 271.0 101.6 松散卵石583 249.1 0.388 352.2 126.9 稍密卵石703 318.4 0.371 615.1 224.4 中密卵石832 412.7 0.334 1029.6 388.9 密实卵石968 491.4 0.326 1506.7 568.3 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场地稳定性评价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场区不存在强震源,不考虑断层活动的影响,拟建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故拟建场地为稳定场地。4.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根据本次勘察所取得的地基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测试指标,结合成都地区已有工程经验,各岩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列于表4.2.1。 表4.2.1 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岩 土名 称重 度(kN/m3)压缩(变形)模量Es(E0)(MPa)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o)承载力特征值fak(kPa)qsik(钻)(kPa)qpk(钻)(kPa)frb(kPa)杂填土-118.038素填土-218.5101010粉质粘土19.56.017151507030粉土19.06.017201405025中砂19.07.0/201405530松散卵石-120.021.0(19.0)/3020010555稍密卵石-221.026.0(22.0)/3532012060中密卵石-322.036.0(28.0)/405501302500120密实卵石-423.045.0(37.0)/458001503000150注:表中qpk(钻)钻孔灌注桩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钻) 钻孔灌注桩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frb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基床系数建议值如下表4.2.2。表4.2.2 基床系数建议值岩土层名称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基床系数建议值(MN/m3)303545554.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4.3.1场地地震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位0.45s。4.3.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规定及波速测试成果,本场地土属于中软中硬土,场地类别为类,处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4.3.3砂土液化场地粉土粘粒含量大于1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3.3条的规定,粉土判定为不液化土;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中附录P.0.1条规定,场地中中砂判定为不液化土。4.4地基土的适宜性拟建建筑物设2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10.00m,基底标高约为491.30m,场地内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及卵石层顶板上中砂均位于基底标高以上,将被清除。基底以下主要为:中砂,厚度薄,承载力低,不能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松散卵石:多以薄层及透镜状分布,承载力低,厚度薄,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工程特性好,且厚度较大,是良好的天然地基。4.5地基承载力评价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2.4式 采用独立基础,基础埋深d=10.0m,假设基础宽度b=3.0m,浮容重gm=10.0 kN/m3,修正系数hb=3.0,hd=4.4。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修正值见表4.5.1。 采用筏板基础时,基础埋深d=10.0m,基础宽度b=25.0m,浮容重gm=10.0 kN/m3,修正系数hb=3.0,hd=4.4。筏板基础地基承载力修正值见表4.5.2。表4.5.1 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修正值估算表 基础持力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松散卵石618稍密卵石738中密卵石968密实卵石1218表4.5.2 筏板基础地基承载力修正值估算表基础持力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松散卵石798稍密卵石918中密卵石1148密实卵石13984.6地基基础方案评价根据拟建物基底埋深及场地内地层情况,该场地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评价如下:4.6.1天然地基(1)纯地下室及裙楼(5层)部分纯地下室及裙楼(5层)部分均设地下2层,根据场地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拟建物可选择独立基础或筏形基础,以稍密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对局部基础以下砂层和松散卵石层采用换填或加固处理(如:高压旋喷桩)。(2)拟建物高层部分地上13层,建筑最大高度为56.60m,地下2层,开挖深度约10.00m,基础底标高约为491.30m,基底部分主要为卵石层,其厚度较大,承载力高,压缩性低,适宜采用筏形基础,可以稍密卵石层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对于基底部分分布的中砂和松散卵石可采用挖填处理,对基础埋深一定深度内的软弱下卧层,若不能满足设计使用需要时,应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地基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处理方法采用地基加固(如:高压旋喷桩)。4.6.2 桩基础拟建建筑物地上13层,建筑最大高度为56.60m,地下2层,开挖深度约10.0m。根据场地地层情况,本工程适宜的桩基形式有钻孔灌注桩及人工挖孔桩,且以中密卵石层位桩端持力层。桩基设计参数见表4.6.2。表4.6.2 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土层名称层号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人工挖孔桩旋挖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旋挖灌注桩中砂45050/松散卵石5-118085/稍密卵石5-2110011020001500中密卵石5-3111012035002000密实卵石5-41120130450025004.6.3复合地基评价由于本工程场地基底标高下砂卵石层中分布有较多透镜状的中砂或松散卵石,其承载力及变形不能满足设计使用需要时应进行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采用筏形基础,高压旋喷桩设计参数见表4.6.3。表4.6.3 高压旋喷桩设计参数岩土层名称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kpa)qsik(kPa)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qp(kpa)中砂28/松散卵石35/稍密卵石50800中密卵石701400密实卵石8018004.7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4条第1款,地基持力层为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小时,场地地基土为均匀地基。根据第8.2.4条第2款,地基土为低压缩性土,地基土为均匀地基。根据8.2.4条第3款,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场地基础持力层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有较大差异,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的最大值Esmax和当量模量最小值Esmin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具体判定见表4.7。表4.7 各栋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表 建筑物编号当量模量最大值Esmax(MPa)当量模量最小值Esmin(MPa)Esmax/Esmin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地基均匀性评价139.6029.081.362.5均匀根据对上述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拟建物地基为均匀地基,但砂卵石层中中砂及松散卵石层透镜体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基的均匀性。4.8地基变形评价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B.0.1式拟建建筑物地上13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56.60m,计算当采用筏形基础,以稍密卵石以上为基础持力层,估算各建筑物角点钻孔的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值,其结果见表4.8.1及4.8.2。表4.8.1 地基沉降量估算表 建筑物编号基底压力(kPa)基础点沉降量(mm)1500孔号128101618沉降量7.2132607.866.297.156.516.86表4.8.2 沉降差及倾斜估算表孔号1 2210101816 188 161 8沉降差(mm)0.650.710.290.350.570.92倾斜0.0000250.0000260.0000080.0000120.0000160.000035计算结果表明:拟建物以稍密卵石为基础持力层时,地基的变形满足倾斜要求。4.9地下室防水及抗浮评价4.9.1地下室防水地下室防水水位按室外地坪标高+500mm采用。4.9.2抗浮设防水位根据成都市水文地质工程区域资料,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建议高程按498.50m采用。4.9.3抗浮措施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本工程地下室及裙楼(5层)部分宜采用抗浮锚杆进行抗浮处理,并应作专项抗浮设计,设计所需参数详见表4.2。在抗浮锚杆施工前,应进行锚杆基本试验(又称锚杆极限承载力试验),以验证设计的锚杆抗拔设计承载力。4.10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4.10.1 施工降水本工程设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0.00m,勘察期间属枯水期,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4.004.50m,考虑到丰水期施工及周边工程降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