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1557-1998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相较于其前版《GB 11557-1989》,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1. 技术要求的更新:新标准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对转向机构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包括提高了对转向柱、转向盘及其组件的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的标准,以更好地保护驾驶员在车辆碰撞时免受转向机构的直接伤害。

  2. 测试方法的改进: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转向机构的安全性,1998版标准引入了新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这些改变旨在模拟实际交通事故中的各种碰撞场景,确保测试结果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3. 适用范围的扩展:与1989版相比,1998版标准扩大了适用车型范围,涵盖了更多类型的汽车,包括但不限于轿车、客车、货车等,以适应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要。

  4. 定义与术语的明确:新标准对相关定义和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有助于统一行业理解和执行标准的一致性,减少因理解差异导致的执行偏差。

  5. 资料性和指导性内容的增加:为帮助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标准要求,1998版标准增加了指导性说明和参考资料,包括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建议及国外先进经验参考,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

  6. 合规性验证流程的调整:标准还对产品的认证和检验流程进行了优化,明确了制造商自检、第三方检测以及监管部门监督的具体要求,增强了标准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11557-2011
  • 1998-05-06 颁布
  • 1999-01-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_第1页
GB 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_第2页
GB 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B 115571998GB 115571998 前 言前 言 目前国外汽车发达国家几乎都有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的限制规定, 其相应的汽车安全法规也比较完善。 本标准选用了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两种评价转向盘对驾驶员伤害的性能指标, 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由于我国轿车近几年多数是从欧洲地区引进, 所以本标准制定依据是 EEC 和 ECE,同时也参考了日本 JISD 标准。 本标准是对 GB1155789 的修订,根据强制性标准的编写要求,只列入了有关安全项目的要求,对不需强制的项目不再列入标准,因而删除了原标准中的 31 和 32 两项,同时修改了部分定义。 修订后的本标准,在所规定的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上与国际上三大汽车技术法规一致。所以本标准的修订已达到与国际同类标准法规相接轨的目的。 本标准 31 条中的窜动量要求,因需要实车碰撞,将在标准发布后的 48 个月后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崔光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5571998GB 115571998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代替 GB 1155789 The stipulation protecting drivers from being injured The stipulation protecting drivers from being injured by motor vehicle steering mechanism by motor vehicle steering mechanism 1 范围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止转向机构对驾驶员构成伤害的技术要求和当汽车受正面撞击时转向盘向后窜动的试验方法及转向盘遭受撞击时吸收能量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M1类车,但不适用于其中的短头车及平头车。 2 定义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转向机构 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柱、附件、转向轴、转向器外壳以及所有用以当转向盘受到碰撞时吸收能量的其他元件组成的整体。 22 人体模块 对转向盘施加撞击载荷的人体躯干及头部模型。 23 撞击速度 人体模块撞击转向盘的瞬时速度。 24 撞击载荷 人体模块施加在转向盘上的水平方向载荷。 25 撞击瞬间 人体模块与转向机构最初接触时间。 26 短头车 方向盘中心在车辆全长(包括保险杠,如有保险杠挡块也包括在内)的前四分之一范围内的车辆。 3 技术要求3 技术要求 31 不装人体模块的整备车辆以 48.353.1kmh 之间的车速正面撞击障碍壁时,转向柱管和转向轴的上端允许沿着平行于汽车纵向中心线的水平方向向后窜动,但其窜动量不得大于127mm(在动态下测量)。 3 2 人体模块以 24.10+1.2kmh 的速度水平撞击转向盘时, 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水平力不得大于11123N。 4 试验方法4 试验方法 41 正面撞击时转向盘向后窜动的试验。 4,11 试验场所 试验场所应宽阔, 以便设置汽车行驶跑道障碍壁以及必备的技术设备。 跑道的最后一段 (在障碍壁之前至少 5m)应该是平直铺装路面。 412 障碍壁 障碍壁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台,其最小尺寸为:宽 3m,高 3m,厚 0.6m。撞壁必须与高速行驶跑道最后路段相垂直,并用 20mm 厚的胶合板覆盖,在其后部至少有 90t 泥土筑成的堆积坡。这种混凝土和泥土构成的障碍壁也可由具有相同面积(区域)和相同效果的障碍物代替。 要求障碍壁的撞击面必须与跑道中心线相垂直,障碍壁要固定在试验跑道上,如浮置于路面上,必须附加一些阻挡和支撑装置,以防其移动,也可采用效能相同的障碍物代替。 413 撞击方向 车辆应沿垂直于障碍壁的方向, 车辆纵向对称中心线与障碍壁垂直中心线的最大允许偏移量为300mm。 414 车辆状况 4141 车辆为整备状态,测试仪器应安装牢固。车内所有装置及部件等(驾驶员座椅、后座椅)均应安装牢固,试验时不得触及转向操纵机构。 4142 如果被试验车辆由外部装置驱动时,车辆供油系中应加注与正常使用燃油的密度、粘度等相近的不可燃液体,其加注容量至少应为总容量的 90%,其他系统(制动器贮液罐、散热器等)应是空的。 415 撞击速度 撞击速度应为 48.353.1kmh 之间,如果试验时的撞击速度高于此值,只要车辆状况仍符合规定要求,试验应认为有效。 416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精度为1,例咽才器精度为1ms。 417 试验结果 4171 测定并记录转向柱管(或转向轴)上端与车辆上不受撞击影响的某一点在平行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变动量 D0,并按下式计算转向盘的向后窜动量 D1: D1=D0K1K2 (1) 式中:D1转向盘向后窜动量,mm; D0撞击后转向柱管(或转向轴)的相对位置变动量,mm; K1速度修正系数,其值为(491)kmhv2,如该值小于 0.83,即按 0.83计; K2质量修正系数,其值为(m0m),如该值小于 0.8,即按 0.8 计; v实际撞击速度,kmh; m0试验样车质量,kg; m装有试验仪器的试验样车的质量,kg。 42 转向盘遭撞击时吸收能量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11 人体模块 人体模块应符合下述特性,主要外形尺寸、质量及变形刚度(包括槽钢及载荷测量位置)必须满足下述要求。 a)结构尺寸应满足图 13 的要求。 b)质量为 34.00+2.3kg。 c) 变形刚度为 105140 Nmm,变形刚度的求法如下: 1) 把 380mm100mm 槽形梁置于图 4 的人体模块的胸部位置 (距头顶 457mm6mm) 处,其槽形梁底部平行于背板。对槽形梁预加 22 N 的载荷(包括槽形梁的重力在内),将此时槽形梁的位置定为基准点(见图 4)。 2)对槽形梁以 25050 mmmin 的速度加压,测量由 1)的基准点位移量在 12.7mm时的载荷压力。 3)根据 2)测量的载荷压力及位移量求出变形刚度。 变形刚度=载荷压力/位移量 Nm (2) d)质心距头顶 551 mm6mm。 e) 通过质心绕横轴的转动惯量为 226 Ncms222 Ncms2(23.0 kgfcms22.3 kgfcms2) 。 4212 撞击试验机 撞击试验机应具有下述功能: a)撞击试验机能够携带人体模型平移运动撞击汽车转向盘; b)可以记录试验中的撞击速度、撞击载荷、撞击瞬间。 422 转向机构按照设计基准位置如下安装(如图 5)。 4221 转向机构模拟实车装配状态安装在装配架上。 4222 装配角度按设计基准角度安装,其偏差都控制在 2以内。 4223 转向机构若有位置可调装置时,应将转向机构的位置固定在设计基准位置。 4224 把压力传感器放在转向轴和转向盘之间。 4,225 在人体模块躯干线的纵向剖面内,依次将转向盘轮缘的位置转至转向盘刚度最大和最小的两个部位与人体模块撞击。 425 转向装置和人体模块的关系 人体模块和转向机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如图 5 所示, 根据设计图求出人体模块基准线和转向盘下端之间的距离,把人体模块安装在符合这个距离的位置上,左右方向把人体模块放置在转向盘的轮缘平面的中心位置。 424 撞击方向 将转向盘和人体模块按 423 安装,使人体模块以 425 规定的撞击速度平移撞击转向盘。撞击出方向与车体的纵向中心面相平行,人体模块在撞击瞬间处于自由无约束的状态。 425 撞击速度 撞击速度为 251 kmh,如试验的撞击速度高于此值,而转向机构仍符合 3.2 的要求则试验应认为有效。 426 力的测量 沿水平方向并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线 (见图 5) 撞击转向盘时, 测量作用在转向盘的力 (最大值)。此力可直接测量,也可根据试验时测得的其他参数计算得出。 427 测量精度 4271 撞击速度测量装置在2以内。 4272 撞击速度分辨率 0.5kmL。 4273 撞击载荷测量装置在5以内。 428 试验的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