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_第1页
《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_第2页
《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_第3页
《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_第4页
《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铁路运输组织学》行车习题集.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铁 路路 运运 输输 组组 织织 学学 习习 题题 集集 -1- 第二篇第二篇 车站工作组织车站工作组织 2.1 确定列车、车流种类及在站内运行径路 资料: 方向示意图: ABDF CE B 站示意图: 到调 发 到发 A C C D 列车编组计划(摘录) : 始发站始发站 到站到站 编组内容编组内容 列车种类列车种类注注 A F F 及其以远 技术直达 A B B 及其以远(不含 F 及其以远) (B.BC.C.BD.D.DE.E.DF) 区段列车 A B 1)A-B 2)B 及其以远 摘挂列车 B F 直通列车 B D 区段列车 B D 摘挂列车 注: “列车种类” ,请参考教材提第 205 页“货物列车的分类” 。 要求按列车编组计划所列出的列车: (1) 指出哪些是 B 站的无改编中转列车、到达解体列车和自编始发列车; (2) 指出到达 B 站有调中转车、无调中转车和本站作业车; (3) 画出 AF、FA 无调中转车、AD、DA、AC 有调中转车在站内的走行径路。 (4) 填写 BF、BD(区段) 、BD(摘挂)各到达站列车的编组内容。 2.2 确定双向纵列式车站交换车在站内的运行径路 资料: 方向示意图: -2- M C A B D M 站示意图: 一场二场三场 六场五场四场 交换场 A,C A,C B,D B,D 到达场 调车场 出发场 出发场 调车场 到达场 列车编组计划(摘录) 始发站 到站 编组内容 列车种类注 A M M 及其以远 区段列车 B M M 及其以远 区段列车 要求: 指出 AC、BD 的有调中转车在站内的运行径路。 *附加附加 1 设对某编组站的到达列车流进行了设对某编组站的到达列车流进行了 857 次查定,其到达间隔如下表整理所示:次查定,其到达间隔如下表整理所示: 分组间隔 (分) 0 6 6 12 12 18 18 24 24 30 30 36 36 42 42 48 48 54 54 60 60 66 66 72 72 73 组中值 3 9 15 21 27 33 39 45 51 57 63 69 75 频数 fi* 130 211 170 122 79 57 40 21 15 7 1 2 2 其平均到达间隔为 18 分钟,样本均分差 13.05 分钟,其到达流变异系数为 0.72,问: 可能采用哪一种较简单的理论分布,并列出其理论分布密度及分布函数。 进行 2 检验,证明样本符合上述理论分布。 (2)根据样本资料,出口区段出发强度为 4 列/小时,出发间隔的方差为 0.019 小时 2,请 指出可能采取哪一种理论分布来代表其统计分布,并列出其里理论分布密度。 2.3 编制驼峰技术作业方案及计算驼峰工作指标 资料:单向驼峰编组站 B 有两条推进线与两条溜放线(见图 a) ,驼峰机车由峰顶去到 达场挂车 4 分,推送到峰顶 4 分,分解 8 分。到达列车编成辆数 m=60 车。每解体三列平均 摊到的整理时间(包括等待)为 15 分;整理后由调车场至峰顶走行 1 分;转换道岔及信号 -3- 需时 1 分。每台车整备时间 30 分(每日一次) 。由于敌对进路而使驼峰中断作业,每解体一 列平均摊到的时间 t敌 =1 分。解体交换车次数为解体列车数的 25%,每次解体时间 10 分。 与 B 站邻接的方向如图 b。 B 站 I II III IV (图 a) B A E D C (图 b) 设该站检修线固定在第线束内,一昼夜内经由驼峰解体检修车的时间为 70 分,由于 交接班和修理驼峰设备而中断驼峰工作的时间为 60 分。 要求:编制以下三个驼峰作业方案和计算驼峰改编能力; (1) 两台机车实行双推单溜(整备时无替班机车) ; (2) 两台机车实行双推双溜(整备时有替班机车) ; (3) 四台机车实行双推双溜(腾空咽喉与转换信号 1 分) (整备有替班机车) 。 2.4 编制解体与编组作业计划 资料:方向示意图如下: ABCD G F 上行 E H B 站示意图如下: -4- A B 站 C 到发场 调车场 第一牵出线 第二牵出线 B 站编组计划: B 站上行方向编组计划 到站 编组内容 列车种类 D (1)D 及其以远(在机车次位) (2)空敞车 直通 C C 及其以远(不含 D 及其以远) 区段 C (1)BC (2)C 及其以远(不含 D 及其以远) 摘挂 调车场线路使用方案: 6 道集结空敞车; 7 道集结 D 及其以远; 8 道集结 C 及其以远; 9 道集结 B-C; 10 道集结到达的本站车及守车。 如果由 A 方向到达的解体列车 41002 次接入到发场 3 道,其编组内容如下: S 1 F 2 B-C 2 C 2 C-G 3 空敞 4 C-D 3 B-C 2 H 1 C 2 B 1 G 1 D 3 E 2 41002 次列车如在第二牵出线上整列解体, 解体后, 在第二牵出线上又编组 D 到达站的 22004 次列车,编成车数 m=40 车(如 41002 次解体前,调车场 6 道已有空敞车 30 辆,7 道 已有重车 3 辆) ,并定于到发场 4 道发车,要求: (1)编制 41002 次列车解体作业计划; (2)编制 22004 次列车编组作业计划; (3)如在第一牵出线上作业,其调车作业计划又是怎样? 2.5 编制摘挂列车调车作业计划 下列各题所有车列都按站顺(1,2,3)编组,调车 机车在右方作业,待编车列中 未注明车数者,各组均按一车计算,编成后转往到发线(线路数需限制由教师指定) 。 (1)1 5 4 8 2 3 10 1 6 9 5 7 (2)4 5 7 1 8 9 1 6 3 2 1 8 2 6 7 5 -5- (3)6(2) 4(1) 2(5) 7(2) 3(2) 5(5) 1(3) 2(1) 6(2) 4(3) 8(1) 7(1) (4)3(3) 2(1) 4(2) 6(1) 3(1) 1(4) 2(1) 5(2) 6(3) 3(1) 2(2) 5(1) (5)6(5) 5(1) 2(3) 4(4) 1(2) 3(1) 4(1) 7(1) 1(2) 2(2) (6)6(1) 1(1) 3(2) 2(1) 7(2) 6(1) 3(1) 4(2) 1(1) 5(2) 4(1) 8(1) 3(2) 4(2) 5(1) 7(1) 3(1) 1(2) (7)7(4) 6(2) 8(1) 2(1) 8(3) 4(1) 2(2) 5(1) 3(1) 1(3) 3(1) 8(1) (8)选编成组(用三条线路) a c d f a b f g c b a e a c d 2.6 设 A-B 区段各中间站分布如下图: A a B bcdefg 西 A 站调车场 6 道从东到西有待编车列为: S(守)(守) d b c d g b e c a b e a d f c 编组后顺序要求: S g f d d c b a 本务机 若调机在东端作业,要求: (1)将车组编号; (2)画调车表,并编制调车作业计划。 (可 用 6、7、8、9 道编组, 车辆与本务机隔离 4 辆及以上,要求在中间站不捣隔离,编后转 到到发场 3 道) 。 2.7 编制摘挂列车编组作业计划 资料: (1)N-M 区段有摘挂作业 的中间站分布如下图所示: N a M bcdefg N 站按站顺要求编组后的列车为: 守车 M及其以远 g f e d c b a 本务机 (2)N 站第一调车区的线路布置如下图: b b -6- 调车场 9 8 7 6 5 4 3 II 到发场 (3)到达 M 站及其以远的车辆在调车场 8 道集结,到达 N-M 各中间站的车辆在调车 场 9 道集结,未编组前各股道内的现在车如下图所示。 8 道: M M M M 守车 M M M M M 9 道: c d a f g c e f b (4)各股道内现在车的简要记载见所附车辆卡片,其编号是与现车位置的编号(上图 每一小格上面圆圈内的数字)一致的。 (5)可利用调车场的股道编组,最后转入到发场 4 道。 要求: (1)编制 40002 次列车调车作业计划。 (2)编制列车编组顺序表。 2.8 计算上题编组摘挂列车所用的调车作业时间 若车站调车作业各单项时间标准为: 解体(注:空程与牵出) 每钩钩分 8.0 分 摘车:推送 钩分 5.0 分 摘车:溜放 钩分 1.0 分 编组:挂车 每钩钩分 7.0 分 摘车:推送钩分 4.0 分 摘车:溜放钩放 1.0 分 转线(含空程)每钩钩分 7.0 分 注:为编组摘挂列车而进行分解车列的作业时间。 -7- 车辆卡片车辆卡片(2.7 题附题附) 8 道 9 道 50P3010182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32 换长 1.3 50N5005102 到站 M 自重 20 品名 木板 标重 50 吨数 50 换长 1.2 50P3010094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28 换长 1.3 50P3010213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32 换长 1.3 50P3010165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34 换长 1.3 S9019293 自重 17.0 换长 0.8 50N5002103 到站 M 自重 20.0 品名 木板 标重 50 吨数 50 换长 1.3 50C4032536 到站 M 自重 20.0 品名 方木 标重 50 吨数 50 换长 1.3 50P3010418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25 换长 1.3 50P3010347 到站 M 自重 21.0 品名 玉米 标重 50 吨数 45 换长 1.3 50C4015231 到站 C 自重 20.0 品名 农机 标重 50 吨数 30 换长 1.3 50C4072152 到站 C 自重 20.0 品名 肥料 标重 50 吨数 45 换长 1.3 50C4015112 到站 d 自重 20.0 品名 砖 标重 50 吨数 50 换长 1.3 50P3010386 到站 n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35 换长 1.3 50N5023180 到站 f 自重 20.0 品名 汽车 标重 50 吨数 12 换长 1.3 50C4069325 到站 g 自重 20.0 品名 杂木 标重 50 吨数 40 换长 1.3 50P3010381 到站 e 自重 21.0 品名 整零 标重 50 吨数 30 换长 1.3 50C4043872 到站 f 自重 20.0 品名 农机 标重 50 吨数 40 换长 1.3 50C4052138 到站 b 自重 20.0 品名 木板 标重 50 吨数 42 换长 1.3 -8- 2.9 设 1,2,15 为下落列号,分解后有如下形式 1 12,5 14,10,7,3 15,13,11,9,8,6,4, 2 如按 1,2,15 顺序编成,试在上图中描述有最少挂车钩数的下落列号的移动过程(即每重复分解 一次,将有关下落列号移动情况填写在上图相应股道内)并编制调车流线图。 2.10 某站货场 10 月中旬货位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该货场共有货位 140 个,货位有效利用 系数为 75%,每昼夜直装直卸不占用货位的平均车数为 15 车。 要求:1、计算 10 月中旬该货场货位平均周转时间; 2、确定该货场的货位能力; 3、制定 a 站零担货物配装计划,并填写货物装载清单。 棚车有关参考数如下: 标记载重 50 吨 容积 100 米 2 标记载重 60 吨 容积 120 米 2 项目 日期 重货位数 装车数 出货车数 早 6 点 晚 18 点 10 月 11 日 104 100 38 32 10 月 12 日 122 98 33 38 10 月 13 日 116 106 28 40 10 月 14 日 116 102 30 34 10 月 15 日 120 96 26 32 10 月 16 日 110 94 24 32 10 月 17 日 102 94 30 36 10 月 18 日 126 102 32 42 10 月 19 日 112 90 32 40 10 月 20 日 118 100 32 34 -9- 2.11 G 站中转站相邻区段线路配置图如下: A、B、C、D、E GI M J K N LF P Q R H O 要求:根据向 G 站中转站台一次配送零担车(8 辆)的有关货运量资料,编制该次零担车中转配装 计划。 2.12 从 A 站发往 B、C、D 各站粮食三批各 900 吨,A 站现有空棚车 48 辆(其中 60 吨棚车 20 辆,50 吨棚车 18 辆,30 吨棚车 10 辆) ,另由 B 站调拨 60 吨棚车 5 辆,其运送距离如下 图所示: ABC 100公里150公里200公里 要求:1、确定经济合理的装运方案 2、计算货车平均静载重; 3、计算重车动载重及运用车动载重。 -10- 零担中转配装计划表 车 位 代 号 车种 车号 到达零担车 发送零担车 发 站 种 别 重 量 到 站 种 别 重 量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上次残存 1800 1240 14510 8100 14510 9540 15860 12050 4020 34210 540 28510 1 P605832 A 4015 2610 3300 2050 16125 920 2 P316258 F 9540 12050 3 P307450 C 1510 410 6015 1270 2100 1050 2045 4310 380 4 P605432 E 4500 2515 500 20100 1510 4210 4320 1050 5 P601210 E 4320 3150 4100 9280 1250 950 290 6 P306954 D 2015 2000 3185 1280 3005 1925 3050 1450 1250 7 P603010 B 180 4300 4320 1960 6850 730 4380 8 P607960 A 1280 1890 3240 3340 850 3240 1620 9250 合计 实际装出 本次残装 -11- 2.13 A-E 支线为某车务段管辖范围,某日该车务段要装运的整车货物吨数及空车安排原始方 案如下表所示: AM B C D E F 100公里80公里70公里70公里 65公里 发站 到站 货物重量(吨) 运输距离(KM) 车种 空车安排原始方案 B A 以远 300 700 棚 30 吨棚车 10 辆 C A 以远 240 550 敞 60 吨敞车 4 辆 E 360 140 棚 60 吨棚车 6 辆 D C 360 70 敞 60 吨敞车 6 辆 B 300 150 敞 60 吨敞车 5 辆 要求: 1、计算该车务段按空车安排原始方案(空车均在各装车站)装车时,全车务段的货车平均静载重及 重车动载重; 2、确定经济合理的空车调拨及货物装运方案,并计算货车平均静载重,重车及运用车的动载重。 2.14 某港口换装站接运同一到站的水陆联运货物,共计 8700 吨,其中皮棉 3480 吨(单位 体积重量为 0.3 吨/米 2) ,箱装机械零件 5220 吨(单位体积重量为 1 吨/米2)为了装运上述 货物换装站备有标记载重量 60 吨空棚车 150 辆,每辆车的有效容积为 116 米 2。 要求: 1、确定需要多少辆 60 吨棚车分别装运皮棉和机械零件。 2、采用轻重配装,需要多少棚车可以节省棚车多少辆。 2.15 已知熟黄麻(人力捆)的包装规格为 1100530310 毫米,每件重 75 公斤,拟使用 P13型 60 吨棚车装运,P13型棚车的内部尺寸为 1547028502840 毫米。 要求: 1、通过计算各分析比较选定合理的装载方案; 2、绘制车辆中部装载方案示意图; 3、计算货车载重量和容积利用率。 -12- 2.16 某局 12 月份发送货物的装车计划,计划静载重和实际完成情况如附表所示: 要求: 1、计算全月实际装车总数占用计划表; 2、计算月计划内装车兑现率; 3、计算换算静载重; 4、简要分析该局 12 月份装车计划和静载重指标的完成情况。 2.17 选择调车场固定线路方案 设调车场线路除了分配给单组列车及本站车集结以外,尚有六条线路可供分配四个去向的分组列车 集结用。各去向列车由峰尾牵出线编组,编成辆数 m=60 车,各去向的列数(n) 、分组数(a) 、基本车组 车数(m0)如下: 去向 n(列) a(组) m0(车) m0/m A 2.5 2 30 0.5 B 3 2 40 0.67 C 4 3 27 0.45 D 2 5 13 0.22 要求:选择最佳的分配线路方案。 以下分配线路方案供参考: 去向 方案 I II III IV A 2 1 1 1.5 B 2 2 1 1.5 C 1 2 3 2 D 1 1 1 1 2.18 计算集结时间和集结参数 已知: 1)O 站的位置和邻接区段如下图所示: EOAB M -13- 题 2.16 附表 货物 品类 计划 实际 装车数 增减数 静载重 增减数 装车数 发送吨数 静载重 装车数合计 发送吨数 静载重 煤 6000 259,400 43,233 5000 217,500 43,500 -1000 +0.267 矿石 4600 193,400 40,044 3000 126,600 42,200 -1600 +0.156 木材 3000 82,900 27,633 5000 138,200 27,640 +2000 +0.007 粮食 7000 225,700 32,243 6000 198,700 33,116 +1000 +0.873 棉花 3000 48,900 16.300 5000 86,100 17,220 +2000 +0.920 其他 8000 169,800 21,225 9500 211,100 22,221 +1500 0.996 合计 31600 980,100 31,016 33500 978,200 29,200 +1900 -1.816 -14- 2)O 站某日进入调车场的车流资料如附表所列; 3)摘挂列车结束集结时间 A_21:00,9:00; 4)列车编成辆数 m=45 辆,摘挂列车 m45 辆。 要求: 1、绘制 A+,E 方向的集结过程图,并计算集结时间和参数; 2、计算全站的集结参数(除摘挂列车到达站) ; 3、计算全站平均每车集结时间(包括摘挂列车的车流) 。 2.19 设与车站联轨有三条专用线,每台机车一日工作时间 20 小时,若 A 专用线装卸线货位 可容纳 20 车,B 专用线可容纳 22 车,C 专用线可纳 20 车,各专用线一批作业时间为 4 小 时。若待送参数 C本站=10,e车时=0.3 元,e机时=7 元,各专用线作业车数及取送时间如下表: 专用线 一日作业车数 取送时间(h) A 80 1.2 B 100 1.4 C 120 1.0 要求: 1、确定各地点在经济上有利在技术上可行的取送车次数; 2、若车站配备一台机车担任取送工作,确定各地点取送次数及应采取的措施。 2.20 某站货物作业车的有关情况如下,试确定各作业地点的最佳取送车次数。 作业地点 车数 取送车时间标准(h) A 100 2.0 B 80 1.5 C 70 1.8 D 180 1.2 E 40 1.4 车小时费用:r车时=0.4 元; 调车小时费用:e机时=10 元; 货物作业车集结待送参数 C本站=12(h) 2.21 有关资料同上题,但每日可供车辆取送使用的调机小时数不得超过 35h,试确定向各作 业地点的最佳取送车数。 -15- 题 2.18 附表 去向 时间 A B A+ M M+ E E+ 去向 时间 A B A+ M M+ E E+ 18 点结存 30 20 31 3 7 21 17 6:50 12 10 3 10 3 18:40 10 12 5 8 3 7:20 10 4 27 4 19:15 16 4 19 3 7:50 11 13 3 13 2 19:40 9 13 3 17 4 8:30 14 5 16 5 20:10 2 1 2 1 2 1 9:10 14 12 4 10 2 20:30 15 10 2 12 1 9:40 15 3 22 3 21:10 14 4 18 3 10:10 7 13 3 19 3 21:50 8 15 3 16 2 10:40 2 14 2 1 1 2 3 22:50 12 15 3 11 4 11:20 13 2 12 3 23:10 1 5 2 2 11:50 18 2 20 3 23:30 18 2 18 5 12:30 12 11 4 11 1 0:10 7 10 3 14 3 13:10 14 5 22 3 0:50 15 3 23 2 13:40 15 11 4 13 2 1:30 16 10 5 9 1 14:20 3 2 1 1 1 2 2:20 2 2 3 3 2 14:50 18 2 19 4 2:50 13 8 3 15 4 15:20 15 14 4 14 4 3:20 12 15 5 11 3 15:50 14 4 22 2 3:50 19 2 16 4 16:30 9 10 4 4:10 8 12 3 18 3 17:10 14 10 3 12 4:40 15 11 3 12 3 17:40 17 3 20 4 5:10 17 4 20 3 5:40 2 1 1 2 3 6:20 11 12 2 18 2 车分 A 31830 B 22520 M 31020 M+ 28390 E+ 26595 -16- 2.22 设各货物作业地点待送车数和取送时间如下: 地点 待送车数 取送车时间标准(min) A 10 30 B 15 50 C 12 24 D 7 25 要求:对车辆挂运车次无特殊要求的条件下,确定由一台机车担任四个地点的取送顺序方案。 2.23 设到达空车一列编成车数 60 辆,在 A、B、C、D 四个货物作业点装车后整列发出,各 点装车数、取送时间、货物作业时间如下表。试确定该五个地点由一台机车取送条件下的最 有利取送顺序方案及所有等值方案,并计算直达列车作业总时间。 地点 编号 车数 取送时间(分) 装车时间(分) A 1 15 10 150 B 2 15 20 100 C 3 11 30 90 D 4 19 20 80 *2.24 某编组站到达场,列车到达强度为 3 列/小时(设符合负指数分布) ,驼峰解体一列时 间 15 分钟(服从负指数分布) ,单服务台(注:为简化不考虑列检作业) 。 要求: 1、要保证延误列车进站的概率控制在 5%以下,到达场股道 m 至少应为多少? 2、求系统中列车逗留时间和在队列中的列车等待时间。 *2.25 设某驼峰编组站,调车场每日平均集结车列 96 列(即=4 列/小时) 。列车集结间隔服从负指数分 布,列车编组时间 编 t=0.45 小时,编组时间变异系数 v=0.4,若车列小时费用 c列时=7 元,机车小时费用 c 机车=6 元。试确定编组机车固定区域作业时最有利的机车台数。 如调车场尾部有 4 条平行调车时路(可作牵出线使用) ,每条调车时路的线束上,列车集结强度 =1 列/小时,集结间隔规律仍服从负指数分布,在场内编组时间 折 t=0.3 小时。其它资料同上,若机车不固 定区域作业时: 1、试确定四台机车出现交叉可能性的表达式; 2、若交叉干扰时间 t敌=0.1 小时,试确定最有利的机车台数。 *2.26 A 站为单向纵列式三级四场的编组站,调车工作的分工为:驼峰担当解体工作,调车场尾部牵出 线担当车列编组任务,有关资料如下:每昼夜集结车列 n集=90(列) ,车列平均编成辆数 m=50 车,平均 编组作业时间 t编=0.5h,每一车小时费用 e车时=0.4 元,每日每台机车维持费用 e机时=200 元,调车场内编 -17- 组作业时间 编 t=0.4h,编组作业时间的变异系数 v=0.36,调车作业由于交叉干扰每次额外延误时间 t敌 =0.1h; 调车场尾部的股道形成 4 个线束,有 4 条平行调车牵出线,稳中有降线束每昼夜所集结的车列数大 致相等,可用于编组的调机台数不限,且编组机车交接班、整备有替班机车,编组机车的作业区,可固 定亦可不固定。 要求:A 站编组机车是固定作业区域有利,还是不固定作业区域有利?其最有利的编组机车台数及 全年的换算费用是多少? 2.27 编制车站班计划 资料 1)区段站“N”的示意图 612 25 14 L K 机务段 车辆段 1 15 车辆段 N 站 M 货场 东 2)与“N”站邻接方向示意图 NMD K l L 3)邻接“N”站各区段的技术特征: -18- 区段 名称 正线 数 闭塞方式 邻接区间 货物列车牵 引重量(吨) 站线长度 (米) 列车换长 长度 (公里) 运行时分 客 货 N-L 1 继电半自动 15 15 20 3300 850 60.0 N-K 1 继电半自动 10 10 15 3300 850 60.0 N-M 1 继电半自动 15 15 15 3300 850 60.0 4) “N”站的列车编组计划 站名 编组内容 列车种类 附记 编组 解体 N M 1)D 及其以远及空 G 车;2)M 及其 以远 区段 有条件时应编组到达 D 站的 技术直达列车 N M 1)N-M 间站顺;2)M 及其以远 摘挂 第 1 组挂机后 N L 1)空敞车;2)L 卸重车 区段 可编组空敞车列车 N K K 及其以远及空敞车 小运转 5)自编列车编成车数:除摘挂列车和小运转列车外,其他列车应满轴。重车应编挂 35-36 辆。如编有空 车时,每 3 辆空车折合 1 辆重车,但每列总车数一般不超过 45-46 辆。 6)车流接续时间: 有调中转车一般不少于 2 小时,无调中转车一般不少于 40 分钟。本站车取出后不少于 1 小时。 7)货场专用线取送时间:19:00-20:00 一次;0:00-1:00 一次。 货场装卸时间:装车-2 小时;卸车-2 小时。 8)预计 18 点存车如下表 地点 去向 空车 N 站 计 D M M-N K L P C N G 货场 专用线 调车场 17 8 8 16 7 50 7 2C,4P 119 货场 2 2 2 待卸 2P、2C 10 待解 44008 3 5 6 3 17 41001 7 3 4 6P 20 9)各方向到达列车车次、到达时分、车数、编组内容见班计划表到达列车栏。 10)发往各方向的列车车次、出发时分见班计划出发列车栏。 (32004 次应尽可能编组 D 去向车流) 11)本班装车计划(货场每批可装卸 14-15 辆) -19- 年 月 日 186 N 站 班 计 划 表 到达列车 出发列车 方 向 车次 到达 时分 车 数 去向 空 车 本站车 方 向 车次 出发时 分 车流来源 车数 其中 D M M-N K L P C N G 货场 专用线 本站车 M 18851 20:00 35 35 L 33001 19:20 M 32001 21:00 45 10 15 20 M 41002 20:25 K 44002 21:15 37 5 4 20 8 K 18851 20:48 L 18802 22:50 35 35 K 44011 22:10 M 18861 23:25 35 35 M 32002 22:40 L 33002 0:00 35 20 7 8 M 18802 23:50 M 32003 1:33 45 16 14 15 L 18861 0:31 M 40001 3:10 28 15 5 2 6 K 44001 1:40 K 18882 3:20 35 35 M 32004 2:25 M 32005 5:05 45 20 10 5 10 L 33003 2:32 M 18882 4:30 M 40002 5:20 中转 本站 指标 记事 到 发 结存 到 发 结存 项目 计划 实际 18-19(6-7) 排空: 19-20(7-8) 20-21(8-9) 21-22(9-10) 22-23(10-11) 23-24(11-12) 0-1(12-13) 1-2(13-14) 2-3(14-15) 3-4(15-16) 4-5(16-17) 5-6(17-18) -20- 装车地点 品名 去向 车种 车数 货场 整零 L P 6 整零 M P 4 农具 K C(P) 4 化肥 D P(C) 8 农具 D C(P) 4 机器零件 L C 2 要求:M 整零 4 车必须编入 40002 次列车。 12、本班排空任务: 去向 车种 车数 L C 60 K C 10 D G 30 要求: 1、 确定装卸取送计划 2、 编制出发列车计划:对每一出发列车确定车流来源,发出货车总数及其中本站货物作业车数。 3、 计算班计划各项指标。 2.28 编制车站阶段计划 资料: 1)旅客列车到发时刻 到达 出发 车次 来向 列车种类 到达时间 车次 去向 列车种类 出发时间 K321 M 快速 0:30 K321 K 快速 0:50 K322 K 快速 0:40 K322 M 快速 0:53 6751 M 普客 19:00 6752 M 普客 5:30 2)班计划见“编制车站班计划”作业 3)作业时间及非生产时间: 到达作业 30 分;解体 25-30 分(去到发线取车 10 分,解体一钩约 1 分) ; 出发作业 25 分; 货场取送 40 分; -21- 货场装卸取送计划(题 2.27 附表) 送车、卸车 装车、取车 站存或 到达车次 车种车数 送入时间 卸后用途 车种车数 到站 品名 空车来源 取出时间 编入车次 开车时间 -22- 编组 25 分(其中转线 10 分) ,摘挂列车编组 45 分; 吃饭时间 30 分;交接班 20:00-20:30; 调车机整备时间 40-60 分(一班一次) 4)二调(在 14 牵出线上作业的机车)固定作业时间: 19:40-20:00 取送 6751 次客车车列; 20:48-21:55,22:10-23:40,1:40-3:20,牵引 K-N 间列车; 5:30-5:50 取送 6752 次客车车列。 一调(在 13 牵出线上作业的机车)担负解编主要任务。 5)18 点当时到发线占用情况 股道 车次 记事 1 空线 2 空线 3 空线 4 44008 待解,到达作业已完 5 41001 待解,到达作业已完 6)调车场及货场存在情况: 股道 存车情况 6 空 C/50 7 L/7 8 D/17,空 G/7 9 M/8,守车/2(东西两端各一) 10 K/16,空 P/0 11 M-N/8 12 货/6(2C,4P) 货场 (D/2 ,M/2, K/2)待取; (2P,2C)待卸 7)待解车列编组顺序表见附件 1 8)20 点后收到到达列车编组顺序表确报见附件 2 9)0 点后收到到达列车编组顺序表确报见出售附件 3 要求: 1、 编制 18-21 点第一阶段计划; 2、 根据确报资料(32001 次车流有变化) ,编制 21-0 点第二阶段计划,并调整本站装车方向; 3、 根据 0 点后的确报资料,编制 0-6 点阶段计划(K 方向 34003 次列车在 6:08 开,除可用 K 去向车 流编组外,还可编挂空棚车) -23- 附件 1: 41001 次 自首部起 顺序 车种 车号 到站 顺序 车种 车号 到站 1 P 3101556 N(货) 12 N 5064318 L 2 G 6054418 K 13 G 6083391 K 3 P 3006624 N(货) 14 P 8000624 N(货) 4 C 4051142 K 15 G 6081413 K 5 P 3001728 K 16 G 6053419 K 6 C 4040850 空 17 P 3002333 N(货) 7 C 4023323 空 18 C 4021986 K 8 C 4055677 空 19 P 3108302 N(货) 9 C 4041663 空 20 P 3003532 N(货) 10 P 3002433 L 21 S 11 N 5060645 L -24- 接附件 1: 44008 次 自首部起 顺序 车种 车号 载重 到站 货物名称 1 C 4045668 50 D 生铁 2 G 6093211 空 3 P 3003451 20 N-M(a) 整零 4 P 3101807 55 D 玉米 5 C 4041103 50 M 生铁 6 C 4053392 50 D 钢材 7 P 3001001 10 M 黄磷 8 P 3001211 40 N-M(b) 农机 9 N 5040361 20 M 谷草 10 G 6087099 空 11 C 4021310 50 N-M(a) 砂石 12 C 4042310 50 N-M(d) 砖 13 G 6052919 空 14 C 4031625 50 M 机器 15 N 5065803 12 M 汽车 16 P 3008309 50 N-M(b) 面粉 17 P 3003892 50 N-M(c) 水泥 18 2 6 -25- 附件 2 32001 次 44002 次 33002 次 自首部起 自首部起 自首部起 去向 车数 记事 去向 车数 记事 去向 车数 记事 L 3 空 G 3 D 15 K 3 N 1 货场 卸 N 1 黄 L 3 N-M 1 空 P 2 空 C 7 M 1 N 2 货 K 2 N 2 货 D 5 L 1 空 G 5 N-M 1 空 C 8 M 2 N 3 货 K 2 N-M 1 N-M 3 L 2 空 G 6 N 1 货 K 2 N 2 货 N-M 1 L 1 空 G 6 N 2 货 K 4 N 3 货 N-M 1 L 2 M 2 S 1 空 C 5 N-M 2 S 1 -26- 附件 3 32003 次 40001 次 32005 次 自首部起 自首部起 自首部起 去向 车数 记事 去向 车数 记事 去向 车数 记事 空 C 2 N 1 货 K 4 L 3 L 4 空 P 2 K 2 空 P 3 空 C 4 L 2 空 C 2 K 3 空 C 7 L 3 L 3 K 6 K 1 K 2 L 2 L 5 L 2 空 C 2 空 P 2 空 P 2 L 1 N 3 货 K 1 K 1 L 1 L 4 L 3 N 2 货 K 6 空 C 3 L 1 空 C 6 K 2 N 2 货 空 P 1 L 3 L 2 L 1 K 5 K 1 K 4 S 1 S 1 S 1 -27- 2.29 编制调车作业计划 资料: 1)18 点当时调车场及货场各条线路存在情况(见附表) 2)编制列车编组顺序表所需要有关资料见“阶段计划”作业 3)车辆自重及换长表: 车种 P P C C N S 60P 31* 吨位 60 50 50 50 60 50P 30* 自重 24.0 21.0 21.0 20.0 21.0 17.0 60C 41* 换长 1.5 1.3 1.2 1.2 1.3 0.8 50C 40* 4)N-M 区段各中间站的位置及摘挂列车的编组要求: 西 N a M bcdef 东 S M f e d c b a 5)车辆编组隔离表(摘) 距牵引的 本务机车 距使用的 火炉车辆 距乘坐 旅客车辆 1 1 1 1 4 1 要求: 1、 根据第一阶段计划及有关资料,编制一、二调两台机车的调车作业计划; 2、 根据每一调车作业计划,在玻璃板(用纸代替)上填记或消去现车; 3、 编制 41002 次列车编组顺序表。 2.30 统计班工作指标 若班工作完成情况如每 2.27 题的列车到发计划,试以非号码制方法统计该班完成的中停时指标。 2.31 从“车站车流汇总表”查找以下资料(教材第 204 页表 2-8-7) 1)接入重、空车数,发出重、空车数,车站办理车数; 距离对象 最小隔 离辆数 隔离标记 6 6 2 -28- 2)有调、无调中转重车数,中转总重车数; 3)有调、无调中转空车数,中转总空车数; 4)装车数,卸车数;装车补充空车数; 5)车站改编车数,有调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 6)该站按车种别的主要排空方向。 -29- 6 道 7 道 8 道 9 道 10 道 11 道 12 道 货场(15 道) 空 C50 L7 D10 空 G5 D7 空 G2 S C4043345M 50 吨煤 C4058763M 50 吨煤 P3003442M 20 吨百货 P3104867M 60 吨糖 P3011879M 22 吨整零 C4051267M 50 吨砖 C4043821M 50 吨钢材 P3008385M 50 吨水泥 S K16 C4050588b 40 吨农机 P3000881e 30 吨玉米 C4050211c 50 吨木板 N5055009f 12 吨汽车 P3000386a 12 吨整零 C4050225d 50 吨煤 C4060544c 50 吨砖 C4050288f 40 吨农机 C4036723 货场 C4050231 货场 P3000484 货场 P3004851 货场 P3103745 货场 P4005287 货场 P3008123 待卸 P3005715 待卸 C4041787 待卸 C4043313 待卸 C4058273D C4058214D P300275M 20 吨整零 C4037652M 40 吨农机 P3004637K 东 题 2.29 附表 -30- 第三第三篇篇 车流组织车流组织 3.1 根据下列资料,指出各种列车种类,填制列车编组计划表。 AbdegijacBfhCklmDE B 及其以远E 及其以远 空敞k卸 a-d 间站顺C 及其以远(不包括D及其以远) 1e-i 间站顺 2C 及其以远 D及其以远(不包括E及其以远) E 及其以远 编组站 区段站 格式如下表: 发站 到站 编组内容 列车种类 附注 3.2 铁路方向上的车站分布、现行列车编组计划及有关计算标准如图所示:中间站 a 某月发往中间站 b 的 车流 N=200 车,m=50 车。试确定 a 站是否应组织始发直达列车。 Aa 3 443 B 32 K 现行列车编组计划 CDEFGb 节 t 在 a 站:8 直 装站 t小时;在 b 站:8 直 卸站 t小时; 5 非直 装站 t小时; 7 非直 卸站 t小时; 在 a-B 间:3 直 运行 t小时;在 a-B 间:5 . 2 直 运行 t小时; 5 . 4 非直 运行 t小时;在 a-B 间:5 非直 运行 t小时; -31-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