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测绘实习报告_第1页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_第2页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_第3页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_第4页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调研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庆阳市宁县中村乡政平村 、 学生: 贾 珍() 吴天明() 李羿含() 高博文() 李 明() 目录第1章 区域位置 1、 胡家大庄位置概况 2、政平村位置概况第2章 历史沿革 1、胡家大庄村历史发展概况 2、政平村历史发展概况第三章 村庄整体风貌 1、胡家大庄村庄整体风貌 2、政平村村庄整体风貌第4章 村庄建筑 1、街巷空间 2、院落空间 3、特色建筑第5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1、胡家大庄为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政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第6章 当地文化产业 1、胡家大庄村文化产业状况 2、政平村文化产业状况 第一章 区域位置1、 胡家大庄位置概况 胡家大庄村在麦积区的位置 胡家大庄在天水市的位置 新阳镇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南缘,行政区划上属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距天水市区27公里。新阳镇是一个地理范畴,包括四个乡镇新阳镇、琥珀乡、五龙乡、凤凰乡。共有约一百余个自然村,人口约12万。新阳镇位于麦积区西北部,东邻秦州,西与甘谷毗邻,北与秦安接壤,区域面积86.6平方公里。境内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陇海铁路、宝兰铁路纵贯东西。新阳渭河公路大桥连接南北,北甘公路穿越全境。田间农路成网,交通较为便利。新阳镇是由渭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其河北属于黄土高原南缘,河南属于西秦岭北支系山脉。新阳镇川区海拔1100米左右,南北山区海拔高度在1300米至1800米之间,新阳镇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适当,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度,最冷月为一月,最热月为七月。年降雨量500毫米至600毫米,一年有两个降雨峰值,七月多属于雷雨;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由于受冷暖锋面交汇形成的华西秋雨的影响,多为连绵数日的阴雨天气。胡家大庄村位于渭河的边上,渭河对其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2、 政平村位置概况 庆阳市与兰州市、西安市的关系宁县是比较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都有。从这点上看理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但是,庆阳中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董志原),气候温润,山峦青翠起伏、沟壑绿树成荫、水库鱼鸭往来,是农作物主产区,陇东粮仓。这是由于北面马家大山和南面的政平河滩有着1204米的海拔差,地形提升导致的急雨产生相对湿润气候。所以,局部地形单元上也有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政平村在宁县的位置中村乡位于宁县南部,东与正宁县接壤,南与陕西省长武县隔沟相望,北与早胜镇为邻。全乡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3万亩。政平村受庆阳市管辖,邻村有车坪村,平定村,硷底村,寺上王村,风景秀丽,天蓝水清,空气好,山清水秀。政平古文化旅游村地处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是陇东泾河、马莲河两大河流和县内无日天沟河的交汇处,故俗称“三江口,红花驿”。东临正宁县,东南及南部分别与陕西省彬县和长武县接壤,襟带三河,环屏四山,“鸡啼一声四县闻,镇此一地四平川”,是宁县南部边境风景幽美的著名古镇。第二章 历史沿革 1、胡家大庄村历史发展概况胡家大庄历史发展沿革轴线图胡家大庄村现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辖区,天水人都称胡家大庄为“胡大”。胡大坐落于渭河之畔、凤凰山下,自古是片风水宝地。从先秦起,当地便是政治、经济、军事要地,在先秦属邽戎地,西汉时为上邽辖地,东汉时和羌人地接壤,东汉后期为汉政府与羌人作战之要地。至东汉末,魏晋初期,因与羌人作战需要,设立新阳县,县政府建在现胡家大庄所在地。至北宋建隆二年(962年),尚书左丞高防在本村,在原魏晋古新阳县城遗址设立定西寨,常年驻扎1500余名马步兵和弓箭手。定西寨的主要职能是:和吐蕃争夺渭河上游的控制权。所谓定西者,是为安定西部之意。可见当年定西寨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明洪武年间,一支胡氏族亲队伍浩浩荡荡从安徽绩溪经山西洪同大槐树来到甘肃天水新阳。初来新阳,族亲们在渭河滩龙王庙一带建庄造宅,开荒造田,营造了胡家第一处庄园。明朝中期,因连年水患,族人再次搬到现居住地胡家大庄。现今的胡家大庄村,村落布局六纵六横,居住着以胡姓为主共22个姓氏的765户人家。六纵六横的建筑布局是在近一个世纪中慢慢形成。现存胡大的古建筑多为明崇祯和清乾隆、同治年代所修建,共218处。其中建于乾隆29年,雕刻细致工艺精美的四柱、四门八窗的土木建筑厦房,建于同治年间的四合院,都集中体现了当时建筑的风貌。村民胡想父家厦房门首悬有“太史第”匾额,承载了当地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地位。在胡家大庄,门首悬挂匾额是每户人家必不可少,有“挹清风”、“永安居”、“三欣居”、“祥和瑞”、“读耕第”、“第耕读”,一块块匾额既是当地浓厚文化氛围的体现,同时也寄托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胡家大庄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从村口的孔子塑像观之,一尊放大版的孔子塑像竖立村口,不论出村还是进村孔子塑像都在视线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村上人还会拜孔像。除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求,从目前村上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群清池观亦可见,乾隆六年,村人为祈求神灵保佑,全村集资筹劳,历时三年有余,建起了无量殿、抱厦、山门楼,后来相继建起了家庙、三霄殿、财神庙、庙门等。传承和延续了历史的不仅仅有建筑,胡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闻名方圆几十里。村里有民俗礼仪全集、戏曲戏剧、曲谱曲牌、传统秦腔表演艺术和歌舞表演,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农历四月初八都会在村口大舞台上歌唱一番。此外,村上还成立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鼓乐队,这支鼓乐队每年都会为伏羲庙祭祀人文始祖和卦台山祭祀大典仪式以及凤凰山庙会进行音乐伴奏。看得见的古建,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胡大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传承,使胡家大庄村在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3月被住建部、文物局公布为 “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 2、政平村历史发展概况政平古城四水联壁,关隘重重,是由陕入陇的通衢大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遣大司徒邓禹引军西进,略去北地。十二月,邓禹归驻大要县(今宁县境内政平一带),休兵养士,屏护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入袭泾、宁等州,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兵进驻高土庶 城(今宁县政平),首战败归。十一月复至,大破“西秦”军,一战定全陇。次年(619年),唐设定平县,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时建造了凝寿寺和古塔。 政平村村历史历史发展图政平古城历史悠久。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自汉至晋并为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定安县地”。太平寰宇记载,泥阳县治的重要标志五柞亭也在这里。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在此筑城,置枣社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为定平县治。唐末升置衍州治所。后周太祖显德五年(958年)废衍州,并于这一年和宋代的宋神宗熙宁五年(1077年)、宋微宗政和七年(1117年)等数度出隶邠州。金代归属,直到元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宁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置驿,为南北通衢和贸易盐货之巨镇。宋代襄乐县令张舜民曾经作记:“定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寿”,可见昔日凝寿寺的驰名繁盛。政平古城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地面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周汉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张掖县南爵静难府折冲都尉蔡墨石棺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志记载了蔡氏一门五世军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北山之后,与古城一沟相隔的山上,有明代名将常遇春古墓,丘冢高大,林木森然。店子沟人类生活遗址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凝寿寺唐塔和张氏书房。在区区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可见文化内涵之深厚。政平古城街市古朴,居民集中,大都簇居古堡之下,自成集市,每逢集日,四县交界处的群众纷至沓来。1997年,政平泾河大桥建成。长(武)庆(阳)公路通车以后,集市贸易日趋繁荣。2004年4月21日,当地政府举行了“宁县政平古文化旅游村开村仪式”,古城政平向世人再现了她昔日的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政平村位于宁县南端30公里,陕甘两省交界之处.它东与正宁接壤、南与长武为邻,东南与彬县隔河相望,是泾河、马莲河、无日天沟河三水交汇之地。古有“朝霞射穿晨雾间,万道金光潇洒满川,三江绕尽仙山路,一塔刺破云外天,百鸟啼鸣传两省,雄鸡一唱唤四县,政平香瓜脆又甜,泾马古渡数千年”之美誉。有诗人曾赞美政平写道:一塔刺破云外天,两省大桥跨甘陕;三江波涛碧浪涌,四县同鸣金鸡唤;五山对峙雄关险, 六合阴阳圣灵验;七色喷井吐彩虹,八方游客书房观。 第三章 村庄整体风貌 胡家大庄村庄鸟瞰图 1、胡家大庄村庄整体风貌 胡家大庄村坐落在渭河南岸,依山傍水,视野开阔,街巷笔直,坐落较为整齐,比较集中,院落排列较为整齐,街道较宽,街巷多为丁字路布局形式。整饬有序的村居布局、民风纯朴的乡土人情、坐落遗存于栉比整洁民居中的古民居和村民厚朴和谐的民风构成了胡家大庄村的清淡平和与端庄风雅。 胡家大庄村域状况示意图2、政平村村庄整体风貌政平村住户院落较为分散,住户沿主要道路呈带状分布,坐落较为自由。 政平村村庄鸟瞰图 政平村域状况示意图村庄建筑1、街巷空间 第四章 村庄建筑 胡家大庄村街道示意图1、 街巷空间1.1胡家大庄村的街巷空间通过调研得知,胡家大庄街巷空间较为紧凑,主干分明,街巷尺度适宜,较为舒适,同时一些街巷种植低矮树木,丰富了景观视野,美化了街道环境。胡家大庄街巷局部1.2政平村的街巷空间 政平村街道示意图政平村由于坐落较为分散,院落主要沿主要交通干道分布,街道尺度较大;次要街道尺度不大,尺度感较为宜人。街道是城市空间最活跃的因素。街巷空间是传统空间中的典型代表,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中心其空间的收放和转折是极为丰富的。如(图1)是龚滩老街的局部,在这段近150m的街道上,空间的收放变化20余次,平均67m街道形态就转变一次,形成一系列的收放与扩展、压抑与轻松、开敞与封闭的动态序列过程。大胡家庄村院落照片12、院落空间2.1胡家大庄的院落空间大胡家庄村院落照片2大胡家庄院落布局多为近似正方形的四合院形式,进门正对着主房,两侧为厢房,传统房屋多为拔廊式房子,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院内多种植树木花草,幽静祥和。 宁县政平村院落结构示意图 2.2政平村的院落空间宁县政平村院落多为“L”式院落布局,房屋多为砖混结构。2、 特色建筑 3.1胡家大庄村的特色建筑家大庄村具有特色的建筑当属清池观,清池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建筑,历史悠久,至今香火鼎盛。其建筑特色明显,承载着当地浓重的文化气息,院内古树参天,宁静淡雅。 除此之外,胡家大庄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从村口的孔子塑像观之,一尊放大版的孔子塑像竖立村口,不论出村还是进村孔子塑像都在视线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村上人还会拜孔像。3.2政平村的特色建筑政平唐塔 政平村的特色建筑主要有“张氏书房”、震宫山庙 和政平唐塔三处。震宫山庙 张氏书房 张氏书房位于宁县政平乡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堡上,系清代张姓氏族所建民宅,原为三进,书房为其中一进。 书房建于堡子山中央,为四合头格局。上房、街房各7间,东、西厢房各3间,街房东边设门楼。上房和两厢房做工考究,门窗全是大型套格雕花,明柱承檐,斗拱翘角,雕梁画栋。上房正中设刻花檀木屏风。从屏风左右绕出后门,是后花园。园中植奇花异木,幽香盈空。凭栏远眺,山川远景,麦碧花黄,桃红柳绿,美不胜收。该书房风格独特,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堪为清代民宅之代表,省博物馆古建专家赵工称其全国独一无二,价值甚高。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1、胡家大庄为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这座古村落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着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舞蹈。据了解,该村传统民俗产生于乾隆40年左右,起初叫秧歌、社火,在平地演出,后来逢年过节,在搭建的临时舞台上表演;传统音乐从为戏曲表演服务发展到庙会、民间红白喜事、祭祀等发展壮大为唢呐队后演变为鼓乐队,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为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参加祭祀人文始祖大典的音乐伴奏;传统舞蹈产生于清代同治年间,原称扭秧歌,早期仅为男子表演,建国后,逐渐转变为妇女跳舞健身的一种日常活动;传统民俗产生于清乾隆年间,起初为大户人家祭奠祖先而用,参加礼仪的人主要为读书人,后来演变为一般农户,长辈去世后举行祭奠礼仪而用。秧歌舞民间器乐表演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秧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的娱乐形式。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来说是多么重要。秧歌表演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倦的好方法。皮影戏表演皮影戏天水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2、政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皮影雕刻艺术皮影雕刻 皮影雕刻艺人在为皮影上色皮影制作工艺严谨,着色明艳。主要有刮皮、浆皮、下料、雕刻、着色、上油、重压、组装等过程。其中雕刻、着色最为关键。 皮影雕刻成品一张皮子刻什么?怎么选 ?这里讲究的不能乱用,特别是唱影的影人更要严格,不然不好使。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头茬雕成五分脸儿、七分盔、帽;应用数点透视,由上五分到下七分雕镂戳子(影人身子)。如:肋边骨不薄不厚又透明用来刻头茬,平整而略软部位刻制上身和腰节。这样合理搭配用料刻制的影人,坐、卧、转身、抬胳膊、扬手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驴皮的脖头、大腿及股子皮只能用来刻制桌、椅、床、帐及云片等影件。影人下半截皮子要厚上身要薄。刻时下刀子要准,走刀子要稳。不论大小刀口,握刀子要直,不要走斜刀子,刻啥像啥,不要任意加东西,不要画蛇添足。皮子要顺茬,千万不要横茬使皮子。还有一些要领,如刻白面头茬的嘴角和眼角看着要有微笑感,有神韵。总之,不管直刀口,弯刀口,线条要流畅,常刻常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人的尺码也有变化。根据现存实物看,清末至民国初年雕刻的影人(包括头茬)只有8寸高(市尺);到三十年代,影人尺码增到1尺至1尺二寸高;1957年始,在影人造型不变的情况下达到1尺6寸高,这样的影人目前在凌源普遍应用着。“文革”前凌源县皮影团曾雕制1堂1尺8寸高的影人,也是凌源有史以来最大的影人,可惜寿命不长,在“文革”的“破四旧”中一火焚之。随着影人加高,影台、银幕也相应加大。 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当地特色香包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在中国南北方的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汉族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香包刺绣香包刺绣又称陇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源于甘肃省庆阳。庆阳民歌唱到:“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袜垫,是练针功的第一关。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长到十五六岁,开始在裹肚、枕头、鞋面子上刺花绣画,为自己做嫁衣裳。临出嫁前,姑娘浑身上下刺绣裹体,打扮得花枝招展了。村名在相互学习刺绣制作甘肃各地的刺绣以庆阳刺绣为首称为陇绣,陇绣是当地汉族妇女的一项传统技艺,也是她们充分展示自己心灵手巧的另一片天地。源远流长的民间刺绣遍及甘肃庆阳地区农村家庭,其刺绣艺术千百年来与陇东子民生活息息相关。庆阳的香包刺绣也就是陇绣,可以说散布在庆阳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炎炎夏日,在山乡的路旁、河边,你会看到一群群玩皮戏耍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那红红的裹肚上,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茶余饭后,劳动休息或是聊天闲谈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们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绣花烟袋。如果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更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气生生的虎头鞋,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龙枕、凤枕等等。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评论。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有别。给男孩的礼品,绣的不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侯”、“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荷花、牡丹、凤凰、百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