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33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_第1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33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_第2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33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_第3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33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_第4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33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CE 欧洲经济委员会(E C 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REGULATION No.33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 认证的统一规定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BEHAVIOUR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MPACTED VEHICLE IN A HEAD- ON COLLISION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企业秘密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I 页 E/ECE/324 ) E/ECE/TRANS/505 ) Rev.1/Add.32/Rev.1/Amend.1 2000 年 2 月 11 日 联合国协议 关于轮式车辆安装及或用在轮式车辆上的装备及零部件 采用统一的技术法规以及满足这些法规的认证 相互认可的条件 (*) (第 2 版,包括 1995 年 10 月 16 日开始生效的修正本) 附录 32:33 号法规 第 1 版 第 1次修订 本法规原版的附录 1 1999 年 11 月 17 日生效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认证的统一规定 (*) 协议的原名: 有关采用机动车辆装备及零部件认证以及认证相互认可的统一条件的协议, 于 1958 年 3 月 20 日在日内瓦通过。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II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33 号法规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认证的统一规定 目 次 法规 1 适用范围 (1) 2 定义 (1) 3 认证申请 (2) 4 认证 (2) 5 要求 (3) 6 试验 (4) 7 车型认证更改和认证扩展 (4) 8 生产一致性 (5) 9 生产不一致性的处罚 (5) 10 正式停产 (5) 11 进行认证试验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和地址 (5) 附录 附录 1 关于按照 33 号法规就汽车正面碰撞乘员舱结构特性方面对车型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 认证拒绝、 认证撤销或正式停产的通知书 (6) 附录 2 认证标志的布置示例 (8) 附录 3 动车辆乘坐位置 “H” 点和实际靠背角的确定程序 (9) 附录 4 壁障的正面碰撞试验 (20)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 页 33 号法规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认证的统一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法规适用于私人汽车(轿车) (不包括前置式车辆)正面碰撞乘员舱的结构特性。 2 定义 2.1 在确定尺寸时,采用下列简化术语: 2.1.1 “横向平面”与车辆中间纵向平面垂直的一个平面; 2.1.2 “纵向平面”与车辆中间纵向平面平行的一个平面; 2.1.3 “车辆基准平面”处于下面 2.25 条规定状态的车辆停在水平面上时,与车辆和该水平面有关的平面。 2.2 本法规采用的定义 2.2.1 “车辆认证”指就正面碰撞乘员舱结构特性方面对车辆型式(即车型)的认证; 2.2.2 车型: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一类机动车辆; 2.2.2.1 对本法规规定的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车辆的长度和宽度; 2.2.2.2 通过驾驶员座椅“R”点的横向平面前方的车辆部分的结构、尺寸、轮廓和材料; 2.2.2.3 对本法规规定的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乘员舱的外形和内部尺寸; 2.2.2.4 发动机的布置(前置、后置或中置) ; 2.2.3 “前置式车辆”指方向盘的中心位于车辆总长的四分之一以前处的车辆(包括保险杠和保险杠护条, 如果有的话) ; 2.2.4 “乘员舱”指容纳乘员的空间,由顶盖、地板、侧围、车门、玻璃窗和前围、后围或后座椅靠背支撑 板围成;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2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2.2.5 整备质量:指处于运行状态的车辆质量,没有驾驶员,乘客和货物,但加满燃料,冷却液,润滑油, 并带有随车工具和备胎(如果这些由制造厂作为标准装备提供的话) ; 2.2.6 燃油箱容量:指制造厂规定的燃油箱的容量。 3 认证申请 3.1 就正面碰撞乘员舱结构特性方面的车型的认证申请,应由车辆制造厂或其正式指定的代理人提出。 3.2 认证申请应附有下列文件一式三份和下列详细资料: 3.2.1 对该车型结构、尺寸、外形和制造材料的详细说明; 3.2.2 表示该车型正、侧和后视图的图纸,以及车辆前部结构的设计详图; 3.2.3 车辆装备质量; 3.2.4 证明该车辆符合 94 号法规(修正系列号 01)要求的依据。 3.3 应向负责进行认证试验的技术部门提交一辆代表认证车型的样车。 3.3.1 如果提供的样车未装备申请认证车型的所有零部件, 只要能证明未装备的零部件对本法规要求的试验结 果没有不良影响,可以使用该样车进行试验。 3.3.2 认证申请者的责任应是证明对 3.3.1 条涉及的变型的认可与符合本法规的要求并不矛盾。 4 认证 4.1 如果按本法规提交认证的车辆符合下面第 5 条和第 6 条的要求,该车型的认证应予批准。 4.2 对每个认证批准的车型应授予认证编号,前两位数字(目前本法规的原始版本号 00)表示修正系列号, 包括在认证签发时对本法规所做的最近一次的重大技术更改。同一缔约方对上述 2.2.2 条所包括的其他 车型不可授予相同的认证编号。 4.3 按本法规对某一车型作出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绝,认证撤销或正式停产的通知书,应按本法 规附录 1 的格式通知应用本法规协议的有关各方。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3 页 4.4 根据本法规对符合车型认证的每个车辆,应在申请单上规定的易于接近的位置明显地标出下列认证标 志: 4.4.1 国际认证标志,组成如下: 4.4.1.1 在一圆圈中间加一个字母 E,随后是已经授予认证批准国的代号(1): 4.4.1.2 在 4.4.1.1 条规定的圆圈右边是本法规号,随后是字母“R” ,斜杠和认证编号。 4.5 在根据本法规已经批准认证的国家,如果车辆符合作为本协议附件的一个或多个法规的认证的车型,则 4.4.1.1 条规定的符号不需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在 上述国家内认证批准所依据的全部法规的附加数字和 符号应位于 4.4.1.1 条规定符号右侧的纵向各行内。 4.6 认证标志应清晰、易认、耐久。 4.7 认证标志应位于制造厂车辆的技术规格标牌附近或直接印在标牌上。 4.8 本法规附录 2 为认证标志的布置示例。 5 要求 5.1 没有人体模型的空载车辆以 48 km/h的速度正面碰撞壁障后,乘员舱的内部空间应满足下面 5.2 至 5.9 条的要求。 5.2 对制造厂确定的每个前排座椅,碰撞后的距离应在两个横向平面之间,一个横向平面通过相应的座椅 “R”点,另一个横向平面通过仪表板外形最后面的投影(开关和控制器不予考虑) ,在通过座椅中心 的纵向平面每一侧 150 mm 宽度处进行测定,此距离应不小于 450 mm。 (1) 1 德国,2 法国,3 意大利,4 荷兰,5 瑞典,6 比利时,7 匈牙利,8 捷克共和国,9 西班牙,10 南斯拉夫,11 联合王国(英国) ,12 奥地利,13 卢森堡,14 瑞士,15(空) ,16 挪威,17 芬兰,18 丹麦,19 罗马尼亚,20 波兰,21 葡萄牙,22 俄罗斯,23 希腊,24 爱尔兰,25 克罗地亚,26 斯洛 文尼亚,27 斯洛伐克,28 白俄罗斯,29 爱沙尼亚,30(空) ,3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32 拉脱维亚, 33(空) ,34 保加利亚,35- 36(空) ,37 土耳其,38- 39(空) ,40 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41(空) , 42 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用其各国的 ECE 符号给予认证) ,43 日本。随后的代号将按批准承认关于对轮式车辆 安装及/或用在轮式车辆上的装备及零部件采用统一的技术法规以及满足这些法规的认证相互认可条件的协议的 时间顺序指定给有关国家,所指定的代号将由联合国秘书长通知各协议国。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4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5.3 碰撞前,对每个前座椅,应确定由通过座椅中心的纵向平面与通过处于静止位置时制动踏板中心的水平 平面相交所形成的直线,然后测定该直线与乘员舱前部的交点与其与通过相应“R”点横向平面的交点 之间的距离。碰撞后,此距离应不小于 650 mm。 5.4 脚部空间的宽度按以下方法确定: 5.4.1 碰撞前,应确定通过处于静止位置时的制动踏板中心的横向水平轴与脚部空间的两个侧壁相交的点。 5.4.2 碰撞后,应测定通过上述点的两个纵向垂直平面之间的距离,对每个前座椅,此距离应不小于 250 mm。 5.5 应沿着通过“R”点且位于通过每个前座椅中心纵向平面内的垂线,测定地板至顶盖的距离,碰撞后, 此距离的减少应不超过 10%。 5.6 测量 5.2、5.3、5.4 和 5.5 条规定的距离时,应沿测量方向在 5 cm5 cm 表面内施加相当于 100 daN 的压 力 5.7 试验后,乘员舱内的刚性部件不应成为给车上的乘客造成严重伤害的危险。 5.8 此外,在碰撞的作用下,车上的侧门不应打开。 5.9 除了非刚性结构顶盖的车辆之外,其余车辆在碰撞后,一些车门必须不用工具自动打开,足以使车上所 有乘客全部撤离。 5.10 如果该车辆符合 94 号法规修订系列号 01 的要求,则被认为是符合上述 5.1 至 5.9 条的规定。 6 试验 应按本法规附录 3 和附录规定的方法检查车辆是否符合上述第 5 条规定的要求。 7 车型的认证更改和认证扩展 7.1 车型的每次更改都应通知负责车型认证的认证机关。认证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7.1.1 认为所做的更改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车辆仍能满足本法规的要求; 7.1.2 需要由进行试验的技术部门提交进一步的试验报告。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5 页 7.2 在不损害上述 7.1 条规定的情况下,满足本法规附录 4 中 3.3 条要求的车辆的变型,应不视为车型的更 改。 7.3 对规定更改的认证,无论是批准还是拒绝,均应按上述 4.3 条规定的程序通知应用本法规协议的有关各 方。 7.4 签发认证扩展批准书的认证机关,应为此扩展授予一个系列号,并通知给应用本法规 1958 年协议的有 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与本法规附录 1 相符。 8 生产一致性 8.1 每一辆带有本法规规定的认证标志的车辆,均应符合认证的车型,特别是在影响车辆正面碰撞乘员舱结 构特性的部件。 8.2 为了验证上述 8.1 条规定的一致性,应对带有本法规要求认证标志的足够数量的连续生产的车辆进行随 机检查。 8.3 一般地说,这些检查仅限于测量。但是,如果必要,该车辆应进行上述第 6 条规定的检查。 9 生产不一致性的处罚 9.1 如果不符合上述 8.1 条规定的要求,或者车辆不能通过上述第 6 条规定的检查,则可以撤销已按本法规 对车型所作的认证批准。 9.2 适用本法规协议的某一方,如果撤消其先前已经批准的认证,应以通知书形式通知应用本法规协议的有 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法规附录 1 相符。 10 正式停产 如果认证的持有者完全停止生产按本法规认证批准的车型,它应通知批准认证的认证机关,认证机关接 到通知后,应通知应用本法规 1958 协议的有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法规附录 1 相符。 11 认证试验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和地址 采用本法规的缔约方,应该将试验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及地址通知给联合国秘书处。该试验部门 负责进行认证试验,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授予认证并授理在其他国家发行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 绝或认证撤销的书面通知。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6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附录 1 通知书 (最大规格:A4(210 mm297 mm) ) 签发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名称 (1) 关于:按照 33号法规,对正面碰撞乘员舱结构特性方面某一车型给予:(2): 认证批准 认证扩展 认证拒绝 认证撤销 正式停产 的通知 认证号: 扩展号: 1 车辆的名称或商标 2 车型 3 制造厂名称和地址 4 制造厂代理商的姓名和地址 5 对车型结构、尺寸、外形和制造材料的简要说明 (1) 已经授予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绝、认证撤销的国家代号(见本法规的认证规定) 。 (2) 划去不适用部分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7 页 6 试验时车辆质量 前轴: 后轴: 总重: 7 提交认证的日期 8 负责进行认证试验的技术部门 9 技术部门签发试验报告的日期 10 技术部门签发试验报告的编号 11 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绝、认证撤销(1) 12 认证标志在车辆上的位置 13 地点 14 日期 15 签署 存放在认证管理部门文件清单作为附件列在本通知书后,以备查询 (1) 划掉不适用部分。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8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附录 2 认证标志的布置示例 A型 (见本法规的 4.4 条) 贴在车辆上的上述认证标志,表示该车型在正面碰撞乘员舱结构特性方面已在荷兰(E4)批准认证,认证号为 002439。认证号的前两位数字表示按 33 号法规(其原始版本号 00)的要求批准认证的。 B 型 (见本法规的 4.5 条) 贴在车辆上的上述认证标志,表示该车型已按照 33 号法规和 24 号(1)法规在荷兰(E4)批准认证。 (就第 2 个 法规而言,修正的吸能系数为 1.30m- 1) 。此认证号表示批准认证时,33 号法规尚未修订,而 24 号法规已经包括 03 系列的修正本。 (1) 第 2 个编号仅作为示例列出。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9 页 附录 3 机动车辆乘坐位置 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测定程序 1 目的 本附录所述程序用于确定汽车中一个或几个乘坐位置的“H”点和实际靠背角,以及检验测量数据与车 辆制造厂给定的设计技术要求之间的关系。(1) 2 定义 就本附录而言: 2.1 基准数据:指某一乘坐位置的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 2.1.1 “H”点和“R”点以及它们的关系; 2.1.2 实际靠背角和设计靠背角以及它们的关系。 2.2 三维“H”点装置(3- DH装置) :指用于确定“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装置。对该装置的描述见本附录 附件 1。 2.3 “H”点:指按下面第 4 条的规定安放在车辆座椅中的 3- DH 装置的躯干与大腿的铰接中心。 “H”点位 于该装置两侧“H”点标记钮中心线的中点上。在理论上“H”点与“R”点一致(允差见下面第 3.2.2 条) 。一旦按第 4 条规定的程序确定,即认为“H”点相对座椅垫结构是固定的,且随座椅的调节而移 动。 2.4 “R”点或乘坐基准点:指由车辆制造厂为每一乘坐位置规定的设计点,相对于三维坐标系来确定。 2.5 躯干线:指 3- DH 装置的探测杆处于最后位置时探测杆的中心线。 2.6 实际靠背角:指过“H”点的铅垂线与躯干线之间的夹角,用 3- DH 装置的背部角量角器测量。理论上 实际靠背角与设计靠背角相一致(允差见下面第 3.2.2 条) 。 (1) 在任一非前排座椅的乘坐位置,若“H”点不能用“三维H 点装置”或程序确定,只要认证机关认可可采用制 造厂指明的“R”点作为基准。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10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2.7 设计靠背角:指过“R”点的铅垂线与制造厂规定的座椅靠背设计位置所对应的躯干线之间的夹角。 2.8 乘员中心面(C/LO) :指放置在每一指定乘坐位置上的 3- DH 装置的中心面,用“H”点在“Y”轴上 的坐标表示。对于单人座椅,座椅中心面即为乘员中心面;对于其他座椅,乘员中心面由制造厂规定。 2.9 三维坐标系:指本附录附件 2 描述的系统。 2.10 基准标记:由制造厂在车身上确定的点(孔、面、标记或压痕) 。 2.11 车辆测量位置:指由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所确定的车辆位置。 3 要求 3.1 数据的提供 为表明符合本设计法规规定,对要求提供基准数据的每一乘坐位置,应 按本附录附件 3 规定的格式提供 下述全部或适当选择的数据: 3.1.1 “R”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 3.1.2 设计靠背角; 3.1.3 将座椅调节到(如果可调的话)本附录第 4.3 条规定的测量位置而需要的全部数据。 3.2 测量数据与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 3.2.1 通过本附录第 4 条规定的程序所获得的“H”点坐标和实际靠背角值应分别同制造厂给出的“R”点坐 标和设计靠背角值进行比较。 3.2.2 如果由坐标确定的“H”点位于水平与铅垂方向边长均为 50 mm 且对角线交于“R”点的正方形内,并 且实际靠背角偏离设计靠背角小于 5 ,对于上述乘坐位置,应认为“R”点与“H”点相对位置以及设 计靠背角与实际靠背角相对关系满足要求。 3.2.3 若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该采用该“R”点和设计靠背角来证明符合本法规的规定。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1 页 3.2.4 如果“H”点或实际靠背角不符合上述第 3.2.2 条的要求,则再重新确定两次(共三次) 。如果这两次的 结果符合要求,则上述第 3.2.3 条规定的条件适用。 3.2.5 如果上述第 3.2.4 条所描述的三次操作中至少有两次的结果不符合第 3.2.2 条的要求, 或由于车辆制造厂 未提供有关“R”点位置或设计靠背角的数据而使检验无法进行时,则应取三次测量点的形心或三次测 量角的平均值用于本法规涉及“R”点或设计靠背角的所有场合。 4 “H”点和实际靠背角确定程序 4.1 按制造厂的要求,车辆应在 2010 条件下进行预处理,以确保座椅材料达到室温。如果被检测的座 椅从未有人坐过,则应让 70 到 80 kg的人或装置在座椅上试坐两次,每次 1 min,使座垫和靠背产生应 有的变形。如果制造厂有要求,在安放 3- DH 装置前,所有座椅总成应保持空载至少 30 min。 4.2 车辆应处于上述第 2.11 条所定义的测量姿态。 4.3 首先应将座椅调节到(如果可调的话)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最后正常驾驶或乘坐位置,仅考虑座椅的纵向 调节,不包括用于正常驾驶或乘坐位置以外目的的座椅行程。若存在其他座椅调节方式(如垂直、角度、 座椅靠背等) ,应将它们调至车辆制造厂规定的位置,对于悬挂式座椅,则应将竖向位置刚性地固定在 制造厂规定的正常驾驶位置。 4.4 3- DH 装置接触的乘坐位置区应铺一块尺寸足够,质地合适的细棉布,如可用 18.9 根纱/cm 且密度为 0.228 kg/m 的素棉布或者具有相同特性的针织布或无纺布。如果在车外进行座椅试验,放置座椅的地板 应与车辆内放座椅的地板有相同的基本特性。(1) 4.5 放置 3- DH 装置的座板和背板总成,使乘员中心面(C/LO)与 3- DH 装置中心面重合。如果 3- DH 装置 放得太靠外, 以致处于座椅的边缘而使 3- DH 不能水平时, 应制造厂的要求, 可以将 3- DH 装置相对 C/LO 向内移动。 (1) 倾斜角,与座椅安装支架的高度差。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12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4.6 把脚和小腿总成安装到底板总成上,可单独地装,也可以利用 T 形杆和小腿总成装。通过两“H”点标 记钮的直线应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座椅的纵向中心面。 4.7 调整 3- DH 装置双脚和腿的位置如下: 4.7.1 指定的乘坐位置:驾驶员和前排外侧乘客; 4.7.1.1 向前移动双脚和腿总成,使双脚自然地放在地板上,必要时放在各操纵踏板之间。如果可能的话,使左、 右脚至 3- DH 装置中心面的距离大致相等。必要时重新调整座板或向后调整腿和脚总成,使检验 3- DH 装置横向定位的水准仪水平。通过两“H”点标记钮的直线应与座椅纵向中心面保持垂直。 4.7.1.2 如果左腿与右腿不能保持平行,并且左脚不能落地,则应移动左脚使之落地。通过两标记钮的直线仍应 保持垂直于座椅纵向中心面。 4.7.2 指定的乘坐位置:后排外侧 对于后排座椅或辅助座椅,双腿位置按制造厂的规定调整。如果两脚落在地板上高度不同的部位上,应 以与前排座椅接触的脚作为基准来放置另一只脚,使该装置座板上的横向水平仪指示水平。 4.7.3 其他指定的乘坐位置 应遵循上述第 4.7.1 条规定的一般程序,但脚的放置应按车辆制造厂的规定进行。 4.8 装上小腿和大腿重块并调平 3- DH 装置。 4.9 将背板前倾到前限位块,用 T 形杆将 3- DH 装置拉离座椅靠背,然后再用下列方法之一,将 3- DH 装置 重新放到座椅上。 4.9.1 如果 3- DH 装置有向后滑动的趋势,使用下列程序:允许 3- DH 装置向后滑动,直到不需要在 T 形杆上 施加水平向前的保持力为止。必要时,重新放置小腿。 4.9.2 如果 3- DH 装置无向后滑动的趋势,则使用下列程序:在 T 形杆上施加一水平向后的力,使 3- DH 装置 向后滑动,直到座板接触到座椅靠背为止(见本附录附件 1 图 2) 。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3 页 4.10 在臀部角度量角器和 T 形杆外壳相交处,对 3- DH 装置的背板和座椅总成施加 10010 N 的力。力的施 加方向应沿一条通过上述交点到大腿杆外壳上面的直线(见本附录附件 1 图 2) 。然后将背板小心地放 回靠背上。在下述操作步骤中要处处小心,以防止 3- DH 装置向前滑动。 4.11 装上左右臀部重块,然后交替加上八块躯干重块,保持 3- DH 装置水平。 4.12 将背板前倾以消除对座椅靠背的张力。在 10 角(自铅垂中心面向两侧各 5 )的范围内,左右摇动 3- DH 装置三个来回。以消除 3- DH 装置与座椅之间聚集的摩擦。 在摇动过程中,3- DH 装置的 T 形杆可能离开规定的水平和垂直基准位置,所以,在摇动期间必须对T 形杆施加适当的侧向力。在握住 T 形杆摆动 3- DH 装置时,应小心谨慎,以避免在垂直或前后方向施加 意外的力。 进行上述操作时,3- DH 装置的双脚不应受任何约束。如果双脚变动位置,可暂时不必调整。 将背板放回座椅靠背上,检查两个水准仪是否水平。在摇动 3- DH 装置的过程中,如果双脚移动了位置, 必须重新调整如下: 将左、右两脚轮流抬离地板到最小的必要高度,直至两脚不再产生附加的牵动。在抬脚的过程中,两脚 要能自由转动:不施加任何向前或侧向的负荷。当每只脚放回到放下位置时,装置踵部应触及为之设计 的支承结构上。 检查横向水准仪是否水平:如果必要,在背板顶部施加一侧向力使 3- DH 装置座椅在座椅上保持水平。 4.13 拉住 T 形杆,使 3- DH 装置在座垫上不能向前滑移,继续操作如下: (a) 将背板放回到座椅靠背上; (b) 大约在 3- DH 装置躯干重块中心高度处,对靠背角杆交替施加和撤去不大于 25 N 的向后水平力, 直至力撤去后臀部角量角器指示达到稳定位置为止。此时应确保无外来向下或横向力加在 3- DH 装 置上。如果 3- DH 装置需要再次调平,则应向前转动背板,并重复第 4.12 条所述之步骤。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14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4.14 测量 4.14.1 在三维坐标系内测量“H”点坐标。 4.14.2 当探测杆处于最后位置时,在 3- DH 装置的背部角量角器上读出实际靠背角的值。 4.15 如果需要重新安装 3- DH 装置,则在重新操作前,座椅总成应保持至少 30 min 的空载状态。 4.16 如果认为同一排座椅是一样的(如长条座椅、相同座椅等) ,每排只需确定一个“H”点和一个实际靠 背角。将本附录附件 1 所描述的 3- DH 装置安放在该排有代表性的位置上,该位置应是: 4.16.1 对于第一排:驾驶员座椅。 4.16.2 对于其他排:某一外侧座椅。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5 页 附录 3附件 1 三维“H”点装置描述(1) (3- DH 装置) 1 背板和座板 背板和座板用增强塑料和金属制成;它们模拟人体的躯干和大腿,两者机械地铰接于“H”点处。 一个量角器固定在铰接于“H”点的探测杆上,用于测量实际靠背角。固定在座板上的可调节大腿杆确 定大腿中心线,并作为臀部角量角器的基准线。 2 躯干和小腿部件 小腿杆件在连接膝部的 T 形杆处与座板总成相连,该 T 形杆是可调大腿杆的横向延伸。在小腿杆上装 有量角器,以便测量膝部角。鞋和脚总成上刻有度数,用来测量脚部角。两个水平仪确定装置的空间位 置,躯干各重块放在对应部位重心处。用以提供 76 kg男子对座椅相同的压力。应检查 3- DH 装置的所 有关节是否活动自如,无明显的摩擦阻力。 (1) 有关 3- DH 装置结构的详细资料可向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索取。 400 Commonwealth Drive, WARRENDALE, Pennsylvania 15096, U.S.A. 本装置符合 ISO 6549- 1980。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16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附录 3附件 1 图 1 3- DH装置构件名称 背板 座板 H 点支轴 H 点标记钮 小腿夹角量角器 横向水平仪 小腿杆 膝部量角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7 页 图 2 3- DH装置构件尺寸和负荷分布 负荷作用方向和作用点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18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附录 3附件 2 三维坐标系 1 三维坐标系用车辆制造厂设立的三个正交平面来定义(见图) 。(1) 2 车辆测量姿态由车辆在支承面上的放置位置确定,放置车辆时使基准标记的坐标与制造厂给定的值一 致。 3 确定“R”点和“H”点相对于车辆制造厂给定的基准标记的坐标。 图 三维坐标系 (1) 本基准系符合 ISO 4160- 1978 标准规定。 支承面 Y向零平面 (纵向垂直零平面) X 向零平面 (横向垂直零平面) Z 向零平面 (水平零平面)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法规号:33 第 19 页 附录 3附件 3 有关乘坐位置的基准数据 1 基准数据代码 按顺序列出每一乘坐位置的基准数据。乘坐位置用两位代码表示。第一位是指明从前向后计数座椅排数 的阿拉伯数字。第二位是指明该乘坐位置在某一排内位置的大写字母。当沿车辆向前行驶方向观察时, 用下列字母表示: L:左侧 C:中间 R:右侧 2 车辆测量姿态的描述 2.1 各基准标记的坐标 X Y Z 3 基准数据表 3.1 乘坐位置: 3.1.1 “R”点坐标 X Y Z 3.1.2 设计靠背角 3.1.3 座椅调节技术要求:(1) 水平: 铅垂: 角度: 靠背角: 注:其余乘坐位置基准数据可列于本附录 3.2、3.3 等条。 (1) 划掉不适用部分。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5年 10月协议 法规号:33 第 20 页 第 1 版 2000 年 4月 标题:正面碰撞汽车结构特性 附录 4 对壁障的正面碰撞试验(1) 1 设施、程序及测量仪表 1.1 试验场地 试验场地应足够大,以容纳跑道、壁障和试验必需的设施。在壁障前至少 5 m 的跑道应水平、平坦和 光滑。 1.2 壁障 壁障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前部宽度不小于 3 m,高度不小于 1.5 m。壁障厚度应保证其质量至少为 70 t。 壁障的前表面应铅垂,与跑道的中心线垂直,且壁障表面应覆以 2 cm 厚状态良好的胶合板。应将壁障 固定在地面上或将壁障置于地面上,必要时,用辅助制动装置限制其移动。也可以使用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