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失业保险_第1页
第九章失业保险_第2页
第九章失业保险_第3页
第九章失业保险_第4页
第九章失业保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失业保险,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失业现象就不可避免,广泛存在。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把减小失业,扩大就业作为其施政目标,由此,失业保险成为一个重要的保险项目。现代失业保险体系由失业预防、失业保险和就业扶助三部分组成。,本章内容:失业保险概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第一节失业保险概述,一、有关失业保险的概念就业广义的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相结合的状态。狭义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从事某种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社会经济行为。理解:适龄劳动(能)力;社会劳动而非家庭劳动(家务);有报酬或有收入(义务劳动、公益劳动虽属社会劳动,但无收入、报酬,不属就业)。,知识链接:劳动适龄人口是国家限定的劳动年龄界限内的人口,不同国家对劳动年龄有着不同的规定。按国内现行标准,男1659岁,女165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国际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均定为1564岁。,2.失业广义的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相分离的状态。狭义的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人有就业愿望但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理解:适龄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无工作,无收入,正在积极寻找工作。,3.失业率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同在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一般国外都用国际劳工组织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反映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占全部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我国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在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其中城镇在业人数包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人员和个体就业人员。,注意:扣除农村劳动力,从而不是全国失业率,仅是城镇失业率;仅是登记失业率,失业未登记的没有计算在内(分子减小);就业人口中计算了不在岗职工(分母增大),而在失业人口中却没有计算下岗职工(分子减小)。因此,我国的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情况,人保部也在积极调研改变我国失业的统计口径以及计算办法。,数据链接:来自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4.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发放失业保险金)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法国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1905年就颁布了专门的失业保险法。,二、失业保险的类型及模式失业保险的类型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政府举办,代表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现阶段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属此类)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工会主办,代表国家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失业救助制度(政府及雇主支付救助费,许多国家都有此项安排,我国归入社会救助),2.失业保险的模式以上述三种类型为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三种模式: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并行(德国)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并行(瑞典)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与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行(日本),三、失业保险的功能保障基本生活(失业期间,领取失业保险金可以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失业保险金的一部分用于建立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从而促进再就业),四、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从理论上讲应该包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劳动者。但纵观世界各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发现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却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严格到宽松的演变过程。最初仅覆盖职业比较稳定的工薪阶层,把职业不稳定的季节工、临时工、家庭雇工、农业工人以及职业相当稳定的公务员和自我雇佣的个体劳动者排除在外。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失业理解的变化,覆盖范围逐步发展扩大。目前,已有很多国家把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几乎所有工薪劳动者。近年来,就业不充分也开始受到关注,一些国家把工作负荷和收入达不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也纳入失业保险,不同程度给予帮助。,我国的大部分劳动者国家立法强制参加失业保险,包括企、事业单位人员。但公务员却不在失业保险范围之内,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所倡导的公务员能进能出是矛盾的,因为理论上没有加入失业保险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群不存在失业的风险。2003年5月7日,我国也对有关充分就业、失业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充分就业是指劳动时间达到法定工作时间、劳动报酬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本人愿意充分就业,当然工资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未充分就业,正考虑纳入失业范畴。在失业方面,如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看做失业,可申请领取工资与最低保障金的差额;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未找到工作,并有就业愿望的,可到居住地社区(农村毕业生到县)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失业证,纳入城镇就业和失业的统筹管理,享受政府一系列服务,但并非“领取失业保险金”,而是符合条件者可领失业救济。,2.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具备劳动能力(我国法定劳动年龄为男:1659岁;女:1654岁。残疾人无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不属失业,他们的生活保障按国家残疾人保障法予以解决)有就业愿望(失业者到规定的就业管理部门登记失业并接受合适的就业安置和职业培训被视为有就业愿望。所以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可视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一个基础数据,但不能真实反映失业情况)依照法定规章履行了被保险人义务(失业前的工作时间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当前我国只要求满足后一个条件)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凡因本人过失而被革职者、炒老板鱿鱼而无充分理由者,都不属于非自愿失业),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资金来源:政府财政补贴、雇主缴费以及雇员缴费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形式:政府、雇主、雇员分担;政府、雇主;雇主、雇员;政府;雇主。筹资方法:征收失业保险税、征收失业保险费、按固定金额征收,4.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给付方法(标准)均一给付制:指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者,一律按照相同的金额给付失业保险金(如英国、美国、加拿大。中国一般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或最低生活保障的150%发放)。薪资比例制:指按个人失业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失业保险金。一般给低收入者确定的比例高些,给高收入者确定的比例低一些(如日本是60%80%、德国35%)。混合制:指失业保险金采取薪资比例制和均一制相结合的方式计发。失业保险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薪资比例制;一部分按均一制(法国1979年规定:42%+每天22法郎)。,给付期限等待期:指失业后,失业者必须等待一个时期,才能领取失业金。等待期的长短取决于各国所实施的就业政策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和财政状况。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一般规定失业等待期为7天;到了20世纪7090年代,等待期有所缩短,如5天、3天、2天等;目前,许多国家立法已经取消了等待期。我国目前为7天。设置失业等待期有两个作用:一是排除短期给付(如有的人很快就会找到工作),从而减轻工作量,节约管理费;二是有助于防止冒领失业津贴的行为和有意制造非自愿失业的行为留给社会保险机构调查情况、确认失业的时间。另外,失业者一般都曾有过工作,多少有所积蓄,在等待期间也能负担生活,这使得设置失业等待期成为可能。,给付期:指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时间。国际劳工组织44号公约规定:支付期应为每年至少156个工作日,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少于78个工作日,据此确定的最低水平失业津贴至少13周。各国规定的失业津贴给付期长度也有不同,少则8周,多则36周,有的国家甚至长达两年以上。终止:在以下七种情况下应终止发放失业金:重新就业应征服兵役移居境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被判刑入狱者或被劳动教养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的工作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五、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失业预防失业预防是指通过立法防止企业随意解聘工人、约束企业解雇行为,同时通过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以及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来降低失业水平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主要有对企业解雇的约束、失业预警制度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解雇的约束包括约束单项解雇和集体解雇。单项解雇如属因为雇员犯罪、严重渎职等过失解雇,则企业可立即实施解雇,并无相应的经济补偿;如属雇员能力欠佳与此企业的要求不适的无过失解雇,则涉及一定的法律程序、事先通知和最低限度的经济补偿等。集体解雇的规模及造成的后果都超过单项解雇,因此,除美国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对企业实行集体解雇都有不同程度的法律约束。失业预警制度通过确定失业控制目标、建立失业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失业控制系统和对策来减少失业的发生。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防止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2.就业扶助就业扶助是指通过政府对就业市场的指导和干预,以优惠政策鼓励积极就业,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推动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包括:以优惠政策鼓励失业者创办企业(大学生就业观念到创业观念的转变)开发社区工作岗位(村官、居委会干部)开辟家庭雇工就业领域(家政)鼓励失业者向劳动力短缺地区流动(中西部)采取措施扶持就业困难群体(4050人员)实施职业轮换制度(企业招聘失业人员临时替代接受培训的正式职工)政府和社会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劳动力人才市场),第二节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建国初期,旧中国留下了400多万失业人员,问题严峻。为此,政务院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失业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这个时期属我国第一次失业高峰期,政府进行了相应的失业救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即普遍就业制度,固定工(铁饭碗)制使得劳动者免去了失业之忧,失业救济制度也被逐渐取消,形成了就业、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传统就业保障制度,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返城,形,成我国第二次失业高峰,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受到挑战。由此,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和发展:失业保险初步建立阶段(1986.71993.4)其中: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明确了对国有企业部分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1989年,劳动部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要按全部职工标准工资的1%缴纳待业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待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制度调整阶段(1993.41999.1)其中:199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和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待业保险制度作了部分调整: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变了待业保险金的计发办法增加了待业保险与再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内容调整待业保险基金的缴费基数(标准工资总额改为工资总额);199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失业保险制度完善阶段(1999.1至今)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失业保险条例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改进:将“待业保险”改为“失业保险”,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失业这一客观事实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调整了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调整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和计发办法调整了失业保险费的负担方式在失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济制度的衔接方面做出了规定,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进一步走向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开支项目中增加了职工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对促进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大学扩招,大量高校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这导致了我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我国政府正全力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二、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失业保险按失业保险条例执行启动“再就业工程”,全面规划,促进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对下岗职工的就业作了妥善安置,大致解决了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下岗、再就业将逐步向失业、就业过渡,最终并轨)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适度约束失业率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失业保险条例主要内容简介: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其中,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政府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年不足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年不足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个月;累计缴费时间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个月。,失业保险的主管部门: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失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现在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4条至52条对失业保险有关内容做了规定。第四十四条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第四十五条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第四十六条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第四十七条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四十八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第四十九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失业人员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手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第五十一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一)重新就业的;(二)应征服兵役的;(三)移居境外的;(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第五十二条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三、中国失业保险网络当前中国失业保险网络可总结为以下三个相互衔接的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太原市最低工资标准(2010):一类区迎泽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850元;二区清徐县780元;三类区阳曲县710元;四类区娄烦县640元。,我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11-03-29)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近日省政府已发文决定,4月1日起施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太原市六城区等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850元,提高至980元。根据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收入变动情况,介休市、河津市、孝义市、襄垣县、山阴县、沁源县、柳林县7个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一个类别,黎城县、文水县两个县下调一个类别,其余县(市、区)类别不变(地区分类详情见附表)。,此次调整后,相应标准依次为980元、900元、820元、740元,增幅最高为130元,最低100元。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提醒,最低工资标准,是剔除下列各项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货币性工资: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行车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省人社厅发布消息,从2012年4月1日起,再次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5.1%。我市迎泽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执行一类地区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980元提高到1125元,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5.63元调整为6.5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10.8元提高到12.3元。清徐县执行二类地区标准,分别调为1035元、5.9元、11.3元。阳曲县执行三类地区标准,分别调为945元、5.4元、10.4元。娄烦县执行四类地区标准,分别调为855元、4.9元、9.4元。,据介绍,从1995年至今,我省共11次发布月最低工资标准,8次发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4次发布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从1995年的200元,提高到今年的1125元,年均增长10.7%。目前,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暂居第8位,在中部六省暂排第1位。如果劳动者发现自己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可向1233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咨询热线或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也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地区分类表一类地区:太原市迎泽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长治市城区,晋城市城区、泽州县,朔州市朔城区,晋中市介休市,运城市河津市,吕梁市孝义市。二类地区: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新荣区,长治市郊区、潞城市、襄垣县,晋城市高平市,朔州市平鲁区、怀仁县、山阴县,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吕梁市离石区、汾阳市,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三类地区:太原市阳曲县,大同市左云县、浑源县、大同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长治市长治县、屯留县、沁源县,晋城市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朔州市应县,忻州市定襄县、代县、宁武县,吕梁市交口县、柳林县、交城县,晋中市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汾西县、吉县、乡宁县、蒲县、隰县,曲沃县,运城市临猗县、稷山县、绛县、新绛县、芮城县。,四类地区:太原市娄烦县,大同市阳高县、广灵县、天镇县、灵丘县,长治市平顺县、黎城县、沁县、武乡县、壶关县、长子县,朔州市右玉县,忻州市繁峙县、神池县、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岢岚县、静乐县、五台县,吕梁市兴县、文水县、方山县、岚县、临县、中阳县、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临汾市大宁县、永和县、安泽县、浮山县,运城市闻喜县、平陆县、垣曲县、夏县、万荣县。,山西省失业保险金标准(2009):一类地区为每人每月510元,包括:太原市迎泽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长治市城区,晋城市城区、泽州县,朔州市朔城区;二类地区为每人每月480元,包括: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新荣区,长治市郊区、潞城市,朔州市平鲁区、怀仁县,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晋中市榆次区等;三类地区为每人每月450元;包括:太原市阳曲县,大同市左云县、浑源县、大同县,晋中市灵石县、祁县、平遥县、太谷县等;四类地区调整为每人每月420元,包括:太原市娄烦县,大同市阳高县、广灵县,吕梁市兴县,晋中市榆社县等。调整后,失业人员月医疗补助金标准为:一类地区51元、二类地区48元、三类地区45元、四类地区42元。失业期间死亡的,一次性丧葬补助费为2500元,一次性抚恤金为3500元。,2011年5月4日,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已决定,从4月1日算起,全省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在现行标准基础上依次调整为每人每月一类700元,月医疗补助金标准为70元。二类640元,月医疗补助金标准64元。三类580元,月医疗补助金标准58元。四类520元,月医疗补助金标准52元。(医疗补助金按本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10%按月发放)此前,我省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四类标准依次为一类600元、二类550元、三类500元、四类450元,此次相应增加100元、90元、80元、70元。,太原市最低生活保障(2009):六城区迎泽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282元;古交市、清徐县280元;阳曲县254元;娄烦县232元。农村低保全市统一为110元。2011.04.28太原低保标准提高后,太原市六城区的低保标准为330元,古交市、清徐县为326元,阳曲县为300元,娄烦县为278元。农村低保标准在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小店区、清徐县为240元,古交市、尖草坪区、晋源区190元,阳曲县、娄烦县160元。2012年,太原市城市低保标准至少再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至少提高22元。,数据链接:截止2011年底,中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43亿人.,失业保险案例一:员工和单位争执辞职,可享受失业保险吗?程某于2001年与一家大型超市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该公司的蔬菜水果部主管。2005年12月,由于与主管蔬菜水果部的超市副经理发生了争执,程某一气之下就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