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车辆内部安装_第1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车辆内部安装_第2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车辆内部安装_第3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车辆内部安装_第4页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车辆内部安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CE 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汽车标准法规中文译本) REGULATION No.21 企业秘密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请勿外传 关于车辆内部安装件认证的统一规定关于车辆内部安装件认证的统一规定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IR INTERIOR FITTINGS 编制编制: 会签会签: 审核审核: 批准批准: 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I页 E/ECE/324 ) E/ECE/TRANS/505 ) Rev.1/Add.20/Rev.2/Corr.1 2000 年 11 月 9 日 联合国协议 关于轮式车辆安装及或用在轮式车辆上的装备及零部件 采用统一的技术法规以及满足这些法规的认证 相互认可的条件 (*) (第 2 版,包括 1995 年 10 月 16 日开始生效的修正本) 附录 20:21 号法规 第 2 版 勘误表 1 对 01 系列修正本的勘误表 1,以 2000 年 6 月 27 日委托人的 通知 C.N.423.2000.TREATIES- 1 为准 关于车辆内部安装件认证的统一规定 (*) 协议的原名: 有关采用机动车辆装备及零部件认证以及认证相互认可的统一条件的协议, 于 1958 年 3 月 20 日在日内瓦通过。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II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21 号 法 规 关于车辆内部装置认证的统一规定 目 次 法规 1 适用范围 (1) 2 定义 (1) 3 认证申请 (2) 4 认证 (2) 5 技术要求 (3) 6 车型的认证更改及认证扩展 (8) 7 生产一致性 (9) 8 生产不一致性的处罚 (9) 9 正式停产 (9) 10 认证试验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和地址 (10) 附录 附录 1 头部碰撞区的确定 (18) 附录 2 按照 21 号法规,就车辆内部装置方面对车型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 认证拒绝、认证撤销或正式停产的通知书 (20) 附录 3 认证标志的布置示例 (22) 附录 4 吸能材料的试验步骤 (23) 附录 5 机动车辆乘坐位置“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确定步骤 (25) 附录 6 凸出物的测量方法 (36) 附录7 用于本法规第5.2.1条的测量装置和步骤 (39)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页 21 号法规 关于车辆内部安装件认证的统一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法规适用于乘用车内部装置,包括: 1.1 除后视镜外的车室内所有零件; 1.2 操纵件的布置; 1.3 顶盖和活动顶盖,以及 1.4 座椅靠背和座椅后部零件。 2 定义 就本法规而言 2.1 “车辆认证”指就车辆内部安装件而言的车型认证。 2.2 “车型”就车室内安装件而言(不包括后视镜,操纵件的布置、顶盖或活动顶盖、座椅靠背和座椅后 部零件)在以下主要方面并无差异的动力驱动车辆: 2.2.1 乘坐区的车体型线和构成材料; 2.2.2 操纵件的布置。 2.3 “基准区域”指本法规附录 1 中定义的头部碰撞区。不包括: 2.3.1 转向操纵件处于直线正前驾驶位置时,转向操纵件的外边界外扩 127 mm 后的前向水平投影区域,其下 边界为与转向操纵件下边缘相切水平面; 2.3.2 上述第 2.3.1 条所规定的区域边界与汽车侧围里板之间所包含的仪表板表面部分;下边界为与方向盘下 缘相切的水平面;以及 2.3.3 风窗两侧的立柱。 2.4 “仪表板水平线”指与仪表板垂直相切的切点所定义的线。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2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2.5 “顶盖”指车身的顶部,由前风窗上边缘起,后窗上边缘止,由两侧上部结构所围成的部分; 2.6 “腰线”指车辆侧窗的透明下轮廓构成的线条; 2.7 “敞篷车辆”指在某种状态下,除了前顶盖支撑件和或稳定杆和或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外,腰线以 上车身结构无刚性构件的车辆。 2.8 “活顶车辆”指只有顶盖或其部分能向后折叠或开启或滑动,而腰线以上车辆结构件维持不动的车辆。 2.9 “折叠座椅”指临时使用的辅助座椅,通常情况下是折叠的。 3 认证申请 3.1 关于车辆内部安装件的认证申请应由车辆制造商或其正式指定的代表提出。 3.2 申请时应提交下列文件一式三份,以及下面的特别说明: 关于上述第 2.2 条所提及的车型的详细描述,并附车室内照片一张或操作图一份。应详细指明确认该车 型的号码和/或符号。 3.3 应向负责认证试验的技术部门提供如下内容。 3.3.1 由制造商决定,能代表待认证车型的车辆一台,或能满足本法规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的车辆零件。 3.3.2 应认证试验技术部门的要求,还需提供所用材料的某些部件或材料样品。 4 认证 4.1 如果按本法规提交的认证车型符合下列第 5 条的要求,该车型应予以批准。 4.2 对于每一获得认证批准的车型应授予一个认证批准号。其前两位数字(目前为 01,对应于 1986 年 4 月 26 日生效的 01 系列修正本)指在认证时,关于本法规最近大的技术修正的修正本序列号。同一协 议方不得将同一认证号授予另一车型。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3页 4.3 按本法规进行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绝、认证撤销或正式停产均应以通知书的形式通知应用 本法规的协议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法规附录 2 的样式相一致。 4.4 对于每一辆符合本法规认证车型的车辆在认证书的显著易读的位置应附有一国际认证标志,该标志构 成如下: 4.4.1 在一圆圈中加一大写字母“E” ,后跟签发该认证国家的代号(1); 4.4.2 在上述第 4.4.1 条中所描述的圆圈右边,标上本法规号,大写字母“R” ,一短划线和认证号。 4.5 在本法规授予认证的国家内,若已获得车型认证的车辆,按照附属于本协议中的其他法规要求,满足 车型认证的话,则第 4.4.1 条所述的认证标志不需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上述第 4.4.1 条所述的 认证标志右侧纵向逐行列出其它各项已获得认证授予的法规号、认证号以及附加标志。 4.6 认证标志必须清晰、易认、耐久。 4.7 认证标志应紧邻或覆盖在制造商附加的车辆规格标牌上。 4.8 本法规附录 3 给出了认证标志布置示例。 5 技术要求 5.1 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水平线以上的车厢内部前向安装件(侧门除外) 。 5.1.1 在上述第 2.3 条定义的基准区域内,不得有任何危险的、可能导致乘员严重伤害的粗糙表面或锐边。下 述第 5.1.2 条至第 5.1.6 条所述安装件如果符合这些规定,则应认为是满足要求。 (1) 1 德国,2 法国,3 意大利,4 荷兰,5 瑞典,6 比利时,7 匈牙利,8 捷克共和国,9 西班牙,10 南斯拉夫,11 英国,12 奥地利,13 卢森堡,14 瑞士,15 (空缺) ,16 挪威,17 芬兰,18 丹麦, 19 罗马尼亚,20 波兰,21 葡萄牙,22 俄罗斯,23 希腊,24 爱尔兰,25 克罗地亚,26 斯洛文尼亚, 27 斯洛伐克,28 白俄罗斯,29 爱沙尼亚,30(空缺) ,31 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那,32 拉脱维亚,33 (空缺) ,34 保加利亚,35- 36(空缺) ,37 土耳其,38、39(空缺) ,40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41 (空缺) ,42 欧共体,43 日本,44 (空缺) ,45 澳大利亚,46 乌克兰。随后的代号将按批准承认关于对 轮式车辆能够在轮式车辆安装且/或应用的装备和零部件采用统一技术规定以及基于这些规定对批准的认证相互 承认的条件的协议的时间顺序指定给有关国家,所指定的代号将由联合国秘书长通知给各协议国。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4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5.1.2 在基准区域内, 仪表板上的安装件和距玻璃表面大于或等于 10 cm 的其它安装件应当符合本法规附录 4 规定的吸能性。对基准区内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安装件,可不予考虑: 5.1.2.1 按本法规附录 4 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摆锤触及的安装件位于基准区之外;以及 5.1.2.2 被测试件距离基准区外所触及的安装件不足 10 cm,该距离是在基准区的表面上测得的; 任何金属支撑安装件不得有凸起的棱边。 5.1.3 若仪表板的下缘不符合上述第 5.1.2 条的规定,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19 mm。 5.1.4 用刚性材料制造的开关、拉式按钮等安装件凸出仪表板表面的高度可按附录 6 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当 凸出仪表板表面 3.2 mm9.5 mm 时,距离最远凸出点 2.5 mm 处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2 cm ,且凸出物 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2.5 mm。 5.1.5 当这些安装件凸出仪表板表面的高度超过 9.5 mm 时,用直径不大于 50 mm 的平端压头,在其上施加 37.8 N 的前纵向水平力,这些安装件应能缩回仪表板内或脱落。当缩回时,其凸出高度应在 9.5 mm 以 下;当脱落时,在原来位置上不得留下高度超过 9.5 mm 的危险凸出物;距离最远凸出点不超过 6.5 mm 处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6.5 cm 。 5.1.6 如果安装在刚性支座上的凸出物,由低于肖氏 A 硬度 50 的非钢性材料构成,第 5.1.4 和 5.1.5 条的要 求只适用于钢性支座。 5.2 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水平线以下的车室内前向安装件(侧门与踏板除外) 5.2.1 除踏板及其固定装置以及本法规附录 7 所述装置触及不到的、根据程序描述中需使用的零件除外,第 5.2 条所涉及的各种安装件,诸如开关、点火钥匙等,均应符合第 5.1.4 条至第 5.1.6 条的要求。 5.2.2 若手制动控制件装在仪表板上或下方,当其处于松开位置时,即使发生正面碰撞乘员也应无触及它的 可能性。否则,制动控制件表面应符合下述第 5.3.2.3 条的规定。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5页 5.2.3 设计与制造搁板或其他类似安装件时,应保证其支架没有凸起的边棱,并应满足下列一条以上要求: 5.2.3.1 朝向车厢内部的部分应具有高度不小于 25 mm 的一块表面,该表面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2 mm。 且该表面应由如本法规附录 4 中所确定的吸能材料覆盖或制成,且按附录 4 的规定试验,试验时冲击 力应沿纵向水平方向施加。 5.2.3.2 用直径为 110 mm 轴线垂直的圆柱形压头,向前施加 378 N 的纵向水平力,作用于搁板或其他类似安装 件上时,这些搁板或其他类似安装件应能脱落、碎裂、明显变形或缩回,在搁板的边缘不得产生危险 性特征物。作用力必须施加于搁板或其他类似安装件强度最大的部位上。 5.2.4 当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安装件包含由低于 50 肖氏 A 硬度的软性材料制成的零件时, 附录 4 中与吸能相 关的要求除外,以上技术要求只应用于刚性支承件。 5.3 将座椅调整到最后位置时,通过人体模型躯干参考线的横截面前方的其他内部安装件。 5.3.1 适用范围 下述第 5.3.2 条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操纵手柄、杆件、球头及上述第 5.1 条和第 5.2 条中未列出的其它凸 出物(见第 5.3.2.2 条) 。 5.3.2 技术要求 如果上述第 5.3.1 条所述的安装件的布置使车辆乘员能够接触到它们,则这些安装件必须符合第 5.3.2.1 条至第 5.3.4 条的要求。如果这些安装件能被直径为 165 mm 的球头所触及,处在前排座椅最低“H” 点上方(见本法规附录 5),在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横截面之前,并且在第 2.3.1 条和第 2.3.2 条所确定的区域之外,则认为已经满足这些要求,条件应符合下述规定: 5.3.2.1 安装件表面的边缘应倒角,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2 mm; 5.3.2.2 对操纵杆和球头向前作用一个 378 N的纵向水平力时,处于对人体最不利位置的凸出高度应降至距板 面 25 mm 以内,或者脱落或者弯曲变形;当其脱落或弯曲变形时,在原位置上不得留下任何危及乘员 安全的凸出物。但是,玻璃升降器的操纵手柄允许凸出板面 35 mm。 5.3.2.3 当手制动杆处于松开位置及变速杆处于任意前进档,除非在第 2.3.1 条和第 2.3.2 条所定义区域内,且 在通过前排座椅“H”点的水平面以下,否则其距最凸出点 6.5 mm 处与纵向水平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测 得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6.5 cm ,且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2 mm。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6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5.3.3 第 5.3.2.3 条的规定不适用于装在地板上的手制动杆,对这类手制动杆,当其处于松开位置,如制动控 制杆任何部分的高度均高出通过前排座椅的最低“H”点水平面以上(见本法规附录 5)则距离最远凸 出顶点不超过 6.5 mm 处的水平方向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6.5 cm (沿垂直方向测量) 。其圆角半径不得 小于 3.2 mm。 5.3.4 上一条未包括的其他车辆安装件,如座椅滑轨、座椅的水平或垂直调节机构,安全带卷收器等,如果 这些安装件的位置低于通过每个座位“H”点的水平面,即使乘员有可能触及它们,也不受这些条款的 限制。 5.3.4.1 装在顶盖上但不属于顶盖结构的零件,如拉手、灯、遮阳板等,其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2 mm。 另外,凸出部分的宽度不得小于向下的凸出量;或者,这些凸出部件应通过按附录 4 规定的吸能性试 验。 5.3.5 如果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零件是由低于 50 肖氏 A 硬度的软性材料制成的, 只需其刚性支架满足上述要 求。 5.4 顶盖 5.4.1 适用范围 5.4.1.1 下述第 5.4.2 条的规定适用于顶盖里表面。 5.4.1.2 若顶盖零件不能被一直径为 165 mm 的球触及,则不适用于该条款。 5.4.2 技术要求 5.4.2.1 位于乘员上方或前方的顶盖里表面上,不允许有任何向后或向下的危及乘员安全的粗糙表面或锐边。 凸出物凸出部分的宽度不得小于向下的凸出量,且其棱边的倒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m。特别是,刚性顶 盖的加强梁或加强筋,除了前风窗上横梁和门洞外,其向下的凸出量不得大于 19 mm。 5.4.2.2 如果顶盖的加强梁或加强筋不符合第 5.4.2.1 条的规定,则应通过按本法规附录 4 的规定进行的吸能性 试验。 5.4.2.3 支撑顶棚内饰和遮阳板框架的钢丝,其直径应不得超过 5 mm,或者按本法规附录 4 的要求应能够吸收 能量。遮阳板框架的非刚性的附件应符合上述第 5.3.4.1 条的规定。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7页 5.5 活顶车辆 5.5.1 技术要求 5.5.1.1 下述要求和上述第 5.4 条的要求适用于当顶盖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活顶车辆。 5.5.1.2 另外,顶盖的开启机构与操纵机构应满足下列规定: 5.5.1.2.1 设计与制造应尽可能避免错误操作; 5.5.1.2.2 表面的边缘应倒圆角,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m; 5.5.1.2.3 当机构处于停止位置时,它们应处于不能被直径为 165 mm 球头所触及的区域内。如不能满足此条件, 则开启机构与操纵机构在停止位置时,应处于缩入状态,或者这些机构的设计与制造满足本法规附录 4 的要求:当受到一个沿头型轨迹切线的冲撞方向施加 378 N 的作用力时,按本法规附录 6 的规定,凸 出高度应降至距机构的安装表面 25 mm 以内,或者这些机构在力的作用下应脱落;对后一种情形,脱 落后的原位置上不得留下任何危险的凸出物。 5.6 敞蓬车辆 5.6.1 对于敞篷车,在正常使用位置时,只有安全架上部的下缘和风窗框上部应满足第 5.4 条的规定。位于乘 员上方或前方的用于支撑非刚性顶盖的折叠杆件,不应有向后或向下的粗糙表面或尖棱。 5.7 固定在车辆上的座椅后部的零件 5.7.1 技术要求 5.7.1.1 座椅后部的零件表面不得有任何可能增加危险性或伤害乘员的粗糙表面或尖棱。 5.7.1.2 除了下述第 5.7.1.2.1 条,第 5.7.1.2.2 条及第 5.7.1.2.3 条规定的情况外,对于本法规附录1 所规定的头 部碰撞区内的前排座椅靠背后部零件,应具备本法规附录 4 规定的吸能性能。为确定头部碰撞区,若 前排座椅可调,则它们应处于最后驾驶位置,其靠背应尽可能倾斜到 25 ,除非制造商另有规定。 5.7.1.2.1 对于独立式前排座椅,其后排乘员头部碰撞区应在座椅靠背后面的顶部,自座椅中心线向两侧各延伸 10 cm。 5.7.1.2.1.1 座椅如果带有头枕,每次进行试验时头枕都应处于最低位置,试验作用点应位于通过头枕中心的垂直 线上。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8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5.7.1.2.1.2 如果设计的座椅是供多种车型安装用,则各种车型均应考虑,碰撞区应由所有最靠后驾驶位置中最不 利的位置决定,这样确定的碰撞区认为能适用于所有其他车型。 5.7.1.2. 对于前排长条式座椅,其头部碰撞区给予每个设计的外侧乘坐位置中心线向两侧各延伸 10 cm 处的两 纵向垂直面之间,前排长条式座椅每个外侧座位的中心线位置由制造厂规定。 5.7.1.2.3 处于第 5.7.1.2.1 条至第 5.7.1.2.2 条所规定的界线之外的头部碰撞区内的座椅框架应加衬垫,以避免头 部与之直接接触;并且在此区域内,框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m。否则应满足本法规附录 4 中规定 的吸能性要求。 5.7.2 这些规定不适用于最后排座椅,面向车辆侧方或后方的座椅,背靠背的座椅及折叠座椅。如果在座椅, 头枕及其支撑架的头部碰撞区内覆盖有低于肖氏 A 硬度 50 度的软性材料的零件, 除附录 4 描述的吸能 性要求外,其余上述要求只适用于刚性零件。 5.7.3 若头枕是按第 17 号法规(03 系列修正本)或第 25 号法规(02 系列修正本)认证车型的一部分,则第 5.7 条的各项要求应被满足。 5.8 其它未提及的内部装置 5.8.1 第 5 条技术要求也适用于前面各条没有提及的,但根据它们的位置,按第 5.1 条至第 5.7 条所规定的不 同程序能够为乘员所触及的装置。 如果这些装置能够被触及的部分由低于50肖氏A硬度软性材料制成, 并安装在刚性支架上,上述要求只适用于刚性支架。 6 车型的认证更改和认证扩展 6.1 车型的每一项更改均应通知认证该车型的行政管理部门,然后,该部门可以: 6.1.1 考虑所作更改不太可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且在任何情况下,该车辆仍符合各项要求;或者 6.1.2 要求认证试验部门提供进一步的试验报告。 6.2 认证确认或认证拒绝应详细注明变化的情况,并应按上述第 4.3 条要求的程序通知应用本法规的协议 方。 6.3 签发该认证扩展的职能部门应给认证扩展授予一个序列号,并将其通知给应用本法规的 1958 协议方。 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法规附录 2 的形式相符。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9页 7 生产一致性 7.1 每一辆拥有本法规规定的认证标志的车辆均应与认证的车型相一致。 7.2 为了验证上述第 7.1 条规定的一致性,对拥有本法规规定的认证标志的车辆应从批量中抽取。 7.3 如果上述第 5 条的要求能满足的话,生产应被认为是与本法规的要求相一致的。 8 生产不一致性的处罚 8.1 如果没有满足上述第 7.1 条要求,或者车辆未能通过上述第 7 条规定的检测,则按本法规授予的车型认 证可以被撤销。 8.2 如果应用本法规的协议一方撤销了其以前授予的认证,它应以通知书的形式立刻通知应用本法规的其 他协议方。通知书格式应符合本法规附录 2 的样式。 9 正式停产 如果认证持有者完全停止生产本法规认证下的某一车型,它应通知授予此认证的机关。一旦收到相关 通知后,该机关应以通知书形式将此情况通知应用本法规的有关协议方。通知书的格式应符合本法规 附录 2 的样式。 10 认证试验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及地址 采用本法规的缔约方,应该将试验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及地址通知给联合国秘书处。该试验部门负 责进行认证试验,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授予认证并授理在其他国家发行的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 绝或认证撤销的书面通知。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10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注释 第 2.3条 基准区范围不包括后视镜。在做吸能性试验时不应带后视镜。摆锤不应撞击后视镜的固定座。 第 2.3条和第 2.3.1条 在这两条中规定的方向盘后方的去除区域,对于前排乘员的头部碰撞区同样有效。 对于可调式方向盘,最终的去除区域缩减为方向盘可能采取的每个驾驶位置去除区域的共有区域。 在有各种方向盘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应选用直径最小的最不利的方向盘来确定去除区域。 第 2.4条 仪表板水平线是横跨整个车室宽度的,当一条铅垂线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时,该铅垂线与仪表板表面的最后切点的 轨迹定义了仪表板水平线。如铅垂线与仪表板表面同时出现两个或更多切点时,则应采用位置较低的切点来建立仪 表板的水平线。对于控制区域,如果不能用铅垂线与仪表板的切点来确定其水平线,仪表板的水平线应位于比前排 座椅“H”点高 25.4 mm 的水平线与控制区域的交点处。 第 2.5条 在车身两侧,顶盖应自门洞上边缘开始。正常情况下,顶盖的横向界线为门开启时,剩余车身部分的下边缘(侧视 图)所形成的外廓线。遇到车窗时,顶盖横向界线为一条透明线(侧窗玻璃的透光点) 。对立柱而言,顶盖横向界 线为通过两侧透明线之间的连线。在活动车顶位于关闭位置,第 2.5 条的定义对于任何在第 2.7 条或 2.8 条定义的车 辆的活动车顶都有效。 为了测量的需要,向下的翻边应不予考虑,认为是车辆侧围的组成部分。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1页 图 顶盖 顶盖界线 门 第 2.7条 不能活动的后车窗可被认为是一个刚性结构件。 装有不能活动的刚性材料后车窗的轿车可视为第 2.8 条定义的活顶轿车。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12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第 5.1.1条 尖棱是指曲率半径小于 2.5 mm 的刚性材料的棱边,但凸出板料高度不足 3.2 mm 的凸出物除外。如果凸出物的凸出 高度不大于其宽度的一半,并且其边缘是圆钝的,就可以不对最小曲率半径提出规定。 对于格栅,如果满足下图表的最低要求,则应视为符合法规的规定: 平 端 格栅间距 最小宽度 e 最小半径 带圆角时的最小半径 010 1.5 0.25 0.5 1015 2.0 0.33 0.75 1520 3.0 0.50 1.25 最小半径 第 5.1.2条 试验时,应判定碰撞区内用于加强的零件是否可能发生移动或突起,以致增加对乘员的危险或伤害的严重性。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3页 第 5.1.3条 这两个概念(仪表板的水平线和仪表板的下边缘)可以是有区别的。然而,这一点是包含在第 5.1 条内的( 在仪 表板水平线之上 ) 。因此,它仅适用于这两个概念可能混用的地方。在这两个概念不能混用的地方,即当仪表板 的下缘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之下时,就可参照第 5.8 条来考虑执行第 5.3.2.1 条。 第 5.1.4条 如果拉手或按钮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 50 mm,并安装在一个宽度小于 50 mm的区域内,则其最大凸起高度应按 附录 6 第 2 条的规定用头形测量仪器确定;否则,其最大凸起高度就按附录 6 第 1 条的规定测定,即用一个直径 165 mm 的球头,测定“y”轴方向最大高度差值。 横截面积应在平行该安装件安装表面的平面上测定。 第 5.1.5条 第 5.1.4 条和第 5.1.5 条是互为补充的条文;在执行第 5.1.5 条第一句规定(即施加 378 N 的力使安装件缩回或脱落) 后,如安装件缩回,且其凸起高度降至 3.2 mm9.5 mm 之间,则接着执行第 5.1.4 条的规定;如果安装件脱落,则 执行第 5.1.5 条的后两句规定(在施加力之前测量横截面的面积)。但是,如果实际情况下第5.1.4 条必须执行时(安 装件缩回到 9.5 mm 以下和 3.2 mm 以上) ,可由制造商决定在按5.1.5 条的规定施加 378 N 的力之前,按 5.1.4 条的 内容进行检查,这可能更方便。 力 安装件缩回到 9.5 mm 以下 安装件脱落后剩余部分高度9.5 mm 执行第 5.1.4 条规定 执行第 5.1.5 条规定 (原件横截面的面积6.5 cm )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14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第 5.1.6条 由于存在软性材料,规定仅适用于刚性支架,因此凸出高度的测定也仅针对刚性支架。 肖氏硬度的测量是在试验对象的样品本身上进行的,如果由于材料条件限制不能用肖氏 A 方法进行硬度测量,可以 使用可比较的方法进行测量以用于评价。 第 5.2.1条 除了周围的金属支撑件外,脚踏板及其连杆和铰链机构应不予以考虑。 如果点火钥匙的长柄突出部分由肖氏A 硬度6080的材料构成且厚度至少5 mm, 或者其整个表面覆盖了至少2 mm 厚的上述材料,那么可以认为点火钥匙符合本条的规定。 第 5.2.2条 确定驻车制动控制件是否被触及的标准将采用: 附录 1 中规定的球头模型,如果制动杆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上或其上面时(碰撞区内按第 5.1 条试验) ; 附录 7 中规定的膝部模型,如果制动杆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以下时(此时按第 5.3.2.3 条的规定对于制动杆进行试验) 。 第 5.2.3条 第 5.2.3 条所述的技术要求也适用于前排座椅“H”点之前,仪表板水平线以下并位于前排座椅之间的搁板和托架。 如果空腔是封闭的,可视其为杂物箱,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 第 5.2.3.1条 所规定的尺寸是指板件表面在覆盖低于 50 肖氏 A 硬度的材料之前而言的(见第 5.2.4 条) 。吸能性试验按附录 4 的 规定执行。 第 5.2.3.2条 如果搁板脱落或碎裂,不得造成危险的特征,这点不仅适用于边缘,而且也适用于施加力后,车室内朝向乘员的其 它棱边。 搁板强度最大的部位应看作是最接近固定装置的部分。此外, “充分变形”应是指在施加力的作用下,搁板的弯曲 变形(在与试验圆柱最初的接触点上测量)应该是肉眼可见的折叠或变形。弹性变形是允许的。 试验圆柱的长度至少是 50 mm。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5页 第 5.3条 “其它零件”应包括车窗锁止按钮,安全带上部的固定点和其它位于搁脚空间与车门周边的零件,除非这些零件事 先已在条款中另有规定或不予考虑。 第 5.3.2条 在仪表板底边以上,且位于前围档板和仪表板之间的空间,不受第 5.3 条规定的限制。 第 5.3.2.1条 考虑在所有使用位置时,3.2 mm 半径可适用于第 5.3 条所提及的全部能被接触到的部件。 作为特例,杂物箱只考虑其关闭位置,座椅安全带一般只考虑其扣紧位置,但对于任何具有固定贮藏位置的零件, 则在其贮藏位置上应满足 3.2 mm 半径的规定。 第 5.3.2.2条 确定基准面的位置可采用附录 6 中第 2 条规定的装置,施加 20 N 的力。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采用附录 6 第 1 条规定的方法,仍施加 20 N 的力。 危险突出部位的评定应由负责试验的部门决定。 根据实际情况,即使凸出物原来的凸起高度小于 35 mm 或 25 mm,也可以对其施加 378 N 的力。凸起高度是在施 加负荷下测量的。 通常使用一个直径不大于 50 mm 的平端压头,施加 378 N 的纵向水平力,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则可采用其他等 效方法;例如,移去障碍物。 第 5.3.2.3条 对于变速杆,其最远凸出部位是手柄或球头的一部分,该部分首先被一沿纵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垂直横截面所接触。 如果变速杆或手制动杆的任何部分位于“H”点水平线以上,则可以认为该杆件全部都超过了“H”点的高度。 第 5.3.4条 若通过前排最低“H”点的水平面与通过后排最低“H”点的水平面不重合,则需确定一个通过前排座椅“H”点并 垂直于车辆纵轴的垂直面。车室内前后乘坐区的各自刨除区域应根据各自的“H”点分别确定,其边界为上述定义 的垂直面。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16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第 5.3.4.1条 活动的遮阳板应考虑各种使用位置。遮阳板的框架不应视作刚性支撑件(参见第 5.3.5 条) 。 第 5.4条 当对顶盖进行凸出物测量,以及用一直径为 165 mm 的球对顶盖上的各零件进行触及测试时,顶棚内饰应去除。当 评价规定的半径时,应当考虑到顶棚材料的比例和性能。顶盖试验区应延伸至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 所限的横向平面以上和以前的区域。 第 5.4.2.1条 (参见第 5.1.1 条关于“锐边”的定义) 。 下向凸出物应按附录 6 第 1 条的要求垂直于顶盖进行测量。 凸出物的宽度应在与其突出线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特别是顶盖的刚性杆或筋,凸出顶盖内表面的凸出高度不得大于 19 mm。 第 5.5条 活动顶盖的任何加强筋,如能被直径 165 mm 的球体所触及,则必须满足第 5.4 条的规定。 第 5.5.1.2条,第 5.5.1.2.1条,第 5.5.1.2.2条 当顶盖开启机构与操纵机构处于停止位置而且顶盖关闭时,必须满足全部规定。 第 5.5.1.2.3条 即使原来凸出度等于或小于 25 mm,也施加 378 N 的力。凸出度是在加载时测量的。 按附录 4 规定的冲击方向施加 378 N 的力,该方向与头型运动轨迹相切。施力时通常使用一个直径不大于 50 mm 的 平端压头,但对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则可使用其他等效的试验方法;例如,移去妨碍物。 “停止位置”是指操纵机构在锁止时的位置。 第 5.6条 敞篷车顶的杆系并非顶篷翻转架。 第 5.6.1条 风窗窗框上缘从风窗透明轮廓线以上算起。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7页 第 5.7.1.1条 参见第 5.1.1 条关于“锐边”的定义。 第 5.7.1.2条 在确定前排座椅靠背的头部碰撞区时,任何支撑座椅靠背必须的安装件应视作座椅靠背的一部分。 第 5.7.1.2.3条 作为座椅框架结构的衬垫,应避免可能增加严重伤害乘员危险的粗糙表面和锐边。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法规号:21 第18页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标题:内部装置 附录 1 头部碰撞区的确定 第 2.1.1.2条 测定高度的两种程序由制造商选择。 第 2.2条 当测量接触点时,在每次测量中,测量装置的臂长是不变的。每次测量从垂直位置开始。 第 3条 25.4 mm 的尺寸是指从通过“H”点的水平面到与头型外轮廓下缘的水平切面之间的距离。 附录 4 吸能材料的试验程序 第 1.4条 在吸能性试验的过程中,对任一安装件破损的处理,见第 5.1.2 条的注释。 附录 5 机动车辆乘坐位置“H”点及实际靠背角的确定程序 第 4条 为确定任何座椅的“H”点,如有可能,将其他座椅移走。 企业秘密 请勿外传JAC 江淮汽车乘用车研究院车身设计部 国家: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源于:联合国 1971年 6月 2日协议 标题:内部装置 第 1 版 2000 年 12月 法规号:21 第19页 附录 1 头部碰撞区的确定 1 头部碰撞区包含所有能够同直径 165 mm 的球头模型静态接触的无玻璃的车辆内部表面, 球头模型是测 量装置的一个整体部分,从胯关节到球头顶部的尺寸可在 736840 mm 的之间连续调节。 2 头部碰撞区可通过下述程序或等效图形来确定: 2.1 测量装置的关节点按如下方式为制造商提供的各乘坐位置进行安放: 2.1.1 可调式座椅: 2.1.1.1 放置于“H”点(参见附录 5)上; 2.1.1.2 位于“H”点水平正前 127 mm 处,在高度方向考虑到水平方向 127 mm 的变化,对应高度方向有 19 mm 的差值。 2.1.2 不可调试座椅: 2.1.2.1 放置于所考虑座椅的“H”点上。 2.2 在车辆内部尺寸范围内,测量装置的胯关节点至球头顶部的每一调节尺寸,所对应的“H”点前方的所 有接触点都应进行确认。 2.2.1 当将测臂设置为最小长度时,从后排“H”点开始,球头模型与前排座椅有重叠区域,则在此项测量中 不考虑接触点。 2.3 将测量装置置于垂直状态,在通过“H”点的车辆纵向垂直面两侧的垂面内,尽可能在接近 90 范围内 向前和向下转动测量装置,测取所有可能接触的点。 2.3.1 为确定接触点,测量装置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