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规范_第1页
电子设计规范_第2页
电子设计规范_第3页
电子设计规范_第4页
电子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ingTek电子设计规范文件编号版 次1.0页 次12 / 121.0 目的 完善制程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减少返工,提高产品可靠性。2.0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制造全过程,含线路板焊接、电子部件老化、机械加工、灌胶、丝网印刷、装配、产品测试等工序的质量控制。3.0 工作职责 3.1 技术部:工程师常到产线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新产品试产阶段、或工艺文件不齐全的情况下,工程师应亲临产线,指导生产; 3.2 生产部:操作员有自检的责任,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应报告组长;组长对员工的操作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生产部安排产线检验员对线路板及成品进行全检,合格方可转序; 3.3 质量部:质量部设置专职巡检员,对线路板焊接、电子部件老化、机械加工、灌胶、丝网印刷、装配、产品测试等工序进行巡检,重点跟踪新产品、容易发生问题的产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制程中发现的批量性质量问题应跟踪到底,并现成记录;4.0 工作流程此流程主要针对质量部的制程检验工作,很多需要与技术及生产人员配合完成。因巡检面比较宽,为提高工作效率,巡检员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4.1 巡检员每日巡视产线:线路板焊接、电子部件老化、机械加工、灌胶、丝网印刷、装配、产品测试等工序,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各种质量问题,将主要质量问题记录在巡检记录表上,以便追溯;4.2新产品、容易发生问题的产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巡检员应重点关注,依照生产指令单上的产品要求及产品检验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4.3 经过特采的零部件,在组装时,巡检员应重点关注,如有不匹配应及时上报主管裁定;4.4 产线作业员/组长反映的质量问题,巡检员应深入调查,反馈给相关部门协调解决;4.5 技术部工程师交待需要跟踪的事项,巡检员应协助跟踪,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工程师, 修订日期修订内容版 本修订者2018年10月16日新版拟定V1.0高振龙文件发行类别: 文 件 发 行 印 章受控文件 非受控文件极机密 机密 一般 无保管单位:文管中心核 准制 定一、目 的:制定电子工程师设计工作流程;规范电子图纸设计与发行标准;二、开发流程:开发流程依据瓴泰科技研发部研发流程中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图而来,提取了电子工程师的研发工作内容,并加以补充说明。三、绘图工具:为保持公司文件的易交流、易管理、一致性,避免出现兼容性等问题,约定电子工程师统一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未经允许,不得安装或使用其它设计软件,例如Protel/Power PCB/Pads/Orcad等。四、芯片选型:1、在设计新产品,芯片选型应遵循两个原则: a、查询现有芯片是否可用,此过程可寻求职能工程师帮助,如果有,则不再选用新的芯片; b、选用新的芯片,需确保新元件为市场上常规且易于购买的型号,不得采用冷门芯片。 2、不得在现有库存种类基础上,选用其它品牌或型号的单片机,除非向电子评审团说明原因,并获得通过。五、PCB设计规范:1、走线:a、走线应避免锐角、直角,如下图:b、相邻层信号线为正交方向,以减小相互干扰;c、高频信号尽量短;d、输入、输出信号尽量避免相邻平行走线,最好在线间加地线,以防反馈耦合;e、焊盘引线方法:f、插件元件的焊盘,外径尺寸应内径尺寸2倍,否则可能会导致焊盘易脱落的问题,小的贴片元件,如SOT-23封装,可通过铺铜,加大焊盘,防止焊盘脱落。2:焊盘和铜箔a、 SMT焊盘铜箔要求: 1.1)SMD 零件两端焊点铺铜需平均分布,以防止墓碑效应(针对锡膏作业) OK NG 1.2)焊盘与印制导线的连接部宽度要相等,保证两端焊盘散热性一致; OK NGb、 MI要求焊盘铜箔要求:1)相邻焊盘处理(只针对插件焊盘) 不同线路之焊盘间,若相邻焊盘边缘距离0.8mm时,应加防焊漆隔离,以防连锡或锡薄等,上漆处不可压到吃锡焊盘,如图:2)相连焊盘处理:焊盘与焊盘相连尽可能以防焊漆隔开,以防锡薄。加阻焊漆3)大铜箔处理:(推荐)面积较宽大之露铜,其铜箔面必需以条形状以防锡薄,焊盘DIP后方有裸露铜箔时,焊盘周边必须加阻焊漆,阻焊漆宽度0.2-0.5mm(一定厚度)。4)对于晶体管铺铜及焊线,为防止PIN 脚之间连焊,推荐如下处理方式:如图,增加PIN 脚露铜(按实际过锡方向)PIN 脚前后过锡,将露铜从小到大设置(优先使用),PIN 脚一起过锡则就增加泪滴状。5)SMT元件焊盘布局(红胶工艺)SMD零件脚方向与过锡方向垂直(IC和类似M7较高高度高的元件的方向必须遵守,其他元件可参考)。OK 6)拖锡焊盘处理:IC或者连接座(排PIN):最后一个引脚加上一个空的焊盘,或在易短路处相邻引脚上加拖锡焊盘,可避免波峰焊接是短路,如果设计空间足够,最好能再设一个引脚焊盘上加上拖锡焊盘。如果过炉方向两边均可或采用中心对称拼板方式时,则前后最后四个脚都需加入拖锡焊盘.)元件轴与过板方向平行时,需要增加偷锡焊盘;元件轴与过板方向垂直时焊盘需要椭圆处理。四个脚都加入拖锡焊盘 7)PCB铺铜处理:PCB LAYOUT 时遇到面积大于2x2cm 之铺铜时,其铺铜内部需部分开孔/网格铺铜。为避免过锡炉时外围温度过低造成焊盘点有空焊或包焊现象。8)大焊盘尺寸:焊盘直径超过3.0mm的焊盘应设计为星形或梅花焊盘;焊盘直径5mm(方形焊盘长边5mm)时,焊盘周边必须加阻焊漆,阻焊漆宽度0.2-0.5mm。9) 排PIN处理单排的PIN 焊盘间要增加0.5mm宽度阻焊漆,双排PIN间要加菱形0.5mm宽度阻焊漆,以防过波峰焊连锡。10)大铜箔上元件焊盘:为了保证透锡良好,在大面积铜箔上的元件的焊盘要求用隔热带与焊盘相连;c、 通用要求:1) 对于有散热要求的焊盘,可采用焊盘包裹的方式进行铺铜,否则应采用十字花焊盘的方式,以便元件焊接;2) 单片机电路必须进行铺地,单片机所在层需铺地,如果是双面板,背面也需要铺地,并且要打过孔,保证两个地之间最短路径连接。3、元件封装:a、PCB设计完成后,应1:1打印线路板,显示通孔,试装元件,以验证元件封装大小、管脚位置是否合适;b、在完成PCB走线后,结合原理图重点检查三极管、MOS管、二极管、电解电容的封装是否正确;c、带有极性的原件,如电解电容,在完成焊接后,应仍然能在线路板上看出极性方向,以便复查;d、手插件孔径大小为零件脚直径+(0.20.3)mm,以便于焊锡注入过孔,增加其导电能力。多脚器件(如骨架、变压器)建议0.3mm;4、标识:a、所有接线端子,应有明确标识,标识电压范围、极性名称等接口信息;直流使用“+”、“-”,交流使用“L”、“N”、“PE”或是接地符号;b、线路应尽量标识产品型号、日期、版本、板子类型(如:灯板、灯板+控制板,电源板等)信息,以及瓴泰科技网址及LOGO;如果有语言要求则显示为对应的语言。c、应在线路板空白处设置一块方框,用于将来贴标签;(建议10*30mm,具体根据后续条码具体尺寸)d、同一PCB上元件的位号,在BOM设定时必须保持唯一性;e、明确标识测试点信息;f、明确标识指示灯信息。5、指示灯与测试点:a、线路板应尽量设置指示灯,如电源指示灯、系统运行指示灯、功能正常指示灯等,以便于产品调试及故障排除;b、线路板应尽量设置测试点,如电源测试点,大小应略大于万用表表笔,以便于测试,测试点位置应置于板边或其它易于测试的地方,不可放于直插元件的间隙中;6、元件布局:6.1 SMT零件布局(推荐间距):SMT焊盘间距最小0.5mm,PCB两板边(不含工艺边)算起2mm范围内,不得Layout SMD零件;所有螺丝孔附近5mm*5mm范围内不得布局SMD,以避免锁螺丝时对周边产生应力损坏SMD零件。6.2 MI元器件布局1)零件方向以0或90为主, 插入孔四周1mm.不能有组件;2)导体/Trace与板边距离应尽量大于0.5mm;3)零件孔与孔,孔到PCB边缘之间距离要至少0.8mm,防止崩孔现象; 4)手插件焊盘边缘之间最小距离推荐0.8mm; 5)体积较大的元件尽量分散布局,以免造成吸热量不均衡导致冷焊,同时要能保证贴片小元件的检测维修空间。6.3 通用布局要求:1)有极性或方向的器件在布局上要求方向一致,并尽量做到排列整齐。对SMT元件,不能满足方向一致时,应尽量满足在XY方向上保持一致;2)需要散热的元件,尽量预留足够的空间,而且不能与其他元件相碰,确保最小0.5mm的距离满足安装空间要求。6.3.1 贴片元件同等元件之间距离要大于0.3mm,如有异形元件或者较高的元件与其他元件距离:大于0.5mm,如瓴泰科技特殊产品需要手工贴片,两元件间距离要大于1.5mm。6.3.2 可调和可插拔元件的周围至少3mm内不能有其他元件。6.3.3 线材的焊接尽量靠近PCB板边缘以方便插装与焊接,并且和板面元件距离至少需要3mm。6.3.4 多引脚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元件,布局时应使其轴线和波峰焊方向平行;较轻的元件布局最好轴线与波峰焊垂直,以避免受热不均浮高现象。比较重元件均匀分布,尽量排布在PCB走轨道边附近,避免PCB高温变形。6.3.5红胶工艺SMT布局:为了避免阴影效应,不同尺寸的大小元器件应交错放置,小尺寸的元件要排布在大元件的前方,间距如下图,防止元件体遮挡焊接端头和引脚。当不能按以上要求排布时,元件之间应留有大于2mm间距。6.3.6 尽量避免双面插件的设计方式,会导致无法设备自动化生产,更多人员手工参与的浪费。 6.3.7 其他注意事项a、布局时先放置与结构关系密切的元件、如接插件、开关、电源插座等;b、带高电压的元件应尽量放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c、去耦电容应在电源输入端就近放置;d、线路板上同时用到贴片与插件元件时,应尽量将贴片元件放置在一层,插件元件放置在另一层,两种元件放在同一层会影响生产时焊接与产品美观;e、需要散热的芯片等元件的散热焊盘应和引脚焊盘置于同一层,以方便印刷钢网制作;7、安全间距与线宽:a、走线前,应设置好最小安全间距,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安全间距越大越好,但最小不能小于8mil,否则故障概率会比较高;b、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走线宽度越宽越好,但信号线最小不能小于8mil。 走大电流的线,应保证1mm走不大于1A的电流。高压部分,走线线宽应保证1mm;c、高压部分与低压部分,应保证3mm左右间距,小于此间距时,可通过刻槽的方式增加电气隔离特性,刻槽宽度应1mm。8、过孔:a、过孔(VIA)使用通孔,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及故障风险。走大电流的线应尽量不使用过孔,如果使用,应保证过孔孔径足够大,基本上线宽等于过孔外径,过孔外径为过孔内径的2倍;b、过孔不可放置在元件焊盘上;c、过孔应盖绿油,减少产品将来因锡渣残留或螺丝掉入导致短路造成的故障。9、试装线路板:a、新产品研发时,线路板外发加工前,为确保与产品外壳不发生干涉,以及布局合理性,安装工艺等,需导出PCB 3D图档,交由结构设计工程师,进行试装,并通过产品结构设计评审,方可外发加工;b、固定孔直径应实际安装螺丝直径+0.2mm,以便于安装。10、工艺边10.1 PCB工艺边宽度设计应以不阻碍主板最边缘贴装元器件为原则,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应保证元件距离板边3mm,用于焊接时充当工艺边,如果无法实现,需要增加3mm工艺边,工艺边与线路板间建议使用V-CUT;10.2工艺边内不能排布贴装元器件,还有四个角上的定位孔尺寸1.5mm;10.3设计PCB工艺边的流向通常情况下是PCB工艺边的长边走轨道,必要时需要由箭头标示生产方向。10.4 对于外形为圆形、三角形等非方形时需要增加工艺边,保证贴片插件过程中以方形进行生产。11、Mark点Mark点也叫基准点,设定目的是为了保证PCB制作上的误差及设备运转时的误差,把任意的2点作为基准,根据偏差程度自动补正,因此,Mark点对SMT生产至关重要。1)Mark点有三种,单板Mark和拼板Mark。建议优先设计拼板Mark于工艺短边上,如果无空间再考虑布于板面上。2)线路板的顶层与底层均应设置至少4个Mark点,周围3mm 内不能有焊盘、过孔、测试点或丝印标识等,表面洁净、平整,边缘光滑;3)Mark点要求:Mark点形状定为实心圆,裸铜、喷锡处理,尺寸:1mm,与周边板面颜色要求反差,外框直径2.5mm为绿油开窗。 4)拼板尺寸和Mark点要求:最小50*50mm,最大300mm*800mm(由于波峰焊和贴片机要求,故综合考量两个机器要求,宽度最大更改为300);如不是特别长的PCB,考虑尺寸为300*400;如果是300*400之内的板子,则在过轨道垂直的边上设置4个mark点;如果长度是400-800之间的PCB,则要求布局两套(8个mark点),且MARK点要离板边5mm如图所示: 300*400之内的: 300*(400-800)mm 12、 拼板12.1生产设备要求:1) 贴片机:公司引进JUKI2070贴片机,对基板的尺寸要求:最小50*50mm*0.5mm,最大360*800mm*3mm,贴片元件尺寸要求:最小0.4mm*0.2mm 最大47mm(对角线) 最高:12mm。2) 波峰焊:斯明特 SM-PC-300DS,PCB过炉尺寸要求:宽度:50mm-300mm,插件元件高度不能高于100mm。12.2 当PCB板尺寸小于5050mm时,需要设计拼板,拼板间使用V-CUT(由于邮票孔连接方式分板后容易出现残留毛刺);12.3 PCB拼板外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