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科里奥兰》赏析_第1页
贝多芬《科里奥兰》赏析_第2页
贝多芬《科里奥兰》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多芬科里奥兰赏析科里奥兰这首序曲在1807年间写成。科里奥兰是公元前五世纪罗马的一个贵族,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逐出国外,但他惑于傲慢的性格和阶级的狂妄,选择了背叛祖国的道路,带领异族军队攻打罗马,及至城下,由于他母亲和妻子的泣谏,使他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心情下自杀身死。科利奥兰的死是悲剧性的,是他可耻行为应得的惩罚。关于科利奥兰,莎士比亚曾写过一出悲剧。贝多芬的这首序曲,则是根据他的同时代人德国诗人兼剧作家科林的五幕悲剧科利奥兰而写的,但在此之前,他早已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中熟悉了这出悲剧的一些形象。科林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情节大致相似,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科利奥兰是被人杀死的。科利奥兰之所以吸引贝多芬的注意,同前不久激动着他去写作歌剧费德里奥一样:他喜爱崇高的题材,因为这可借以表现人类的最深刻的感情,包括爱情和爱国热忱等。再因为贝多芬创作这首作品时,维也纳已处于法国军队的占领之下,他意识到被占领城市所遭受的苦难,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并不比科利奥兰时代被围困的罗马幸运一些,这样,他使原来的传说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他的这首序曲所表达的不安和激情,才能做到一点也不夸张。 音乐开始时,弦乐器三次奏出强力的八度C音,但每一次都被乐队全奏的粗暴和弦所打断,这小段引子可以看作是科利奥兰的骄傲性格的一个写照。这首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第一主题怒气冲冲地表现出一种躁然不安的情绪,也是那个被罗马平民放逐的贵族科利奥兰的性格描写。 第二主题转入大调,它的旋律进行温文尔雅,同前一主题形成对比,描写科利奥兰的母亲和妻子的恳求。 在科林的戏剧中,科利奥兰是在那两位可敬的罗马妇女的诚挚的诉述之后自杀的。在贝多芬的序曲中,描写这个内心备受折磨的人物的死亡,也是放在最后一段;即在音乐按奏鸣曲形式的结构经过发展和主题及引子素材的再现之后,把重又出现的那个爆炸性的动机(在大提琴上)一再放宽,好象要把这个形象的节奏撕裂拉断似的,最后弦乐器柔弱地三次拨弦奏出八度的C音作为全曲的结束。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 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科里奥兰由于放弃了指挥权而被沃尔西人谋害;而在科林的剧本中,他则是自杀。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介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 这首序曲Op.63,C大调,奏鸣曲式,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里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