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坡屋面梁布置及受力分析_贾福源_第1页
多坡屋面梁布置及受力分析_贾福源_第2页
多坡屋面梁布置及受力分析_贾福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 第 40 卷 增刊 建 筑 结 构 2010 年 4月 多坡屋面梁布置及受力分析 贾福源,徐灵通,刘 勇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31) 摘要 针对框架结构复杂多坡屋面梁的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比较合理的概念设计,并对折梁及其支撑 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对比计算,提出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为类似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坡屋面;折梁;拱效应 Multi-side slope roof beam layout and analysis Jia Fuyuan,Xu Lingtong,Liu Yong (China Haisum Engneering Co., Ltd., Shanghai 200031,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wo kinds of beam layout on the multi-side slope roof, give a rational way on designing the folded-slab roof.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conclusion of the folded-beam on different structure systems, give some useful advice. Keywords: slope roof;folded-beam;arch effect 0 概述 对于复杂的多坡相交斜屋面,梁板布置往往需要 一定的技巧,对相应折梁及柱的受力分析需要单独复 核计算。通过工程实例着重对框架复杂多坡屋面中梁 的布置方式及梁柱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类 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工程实例 某山地别墅,建筑屋面按四坡设计,由于造型、 层高及建筑面积的限制,大屋面跨越了层 2,3,并且 基于增大屋面层房间净高的要求,檐口层高位置不设 梁和楼板,建筑立面和剖面如图 1,2 所示。可以看出 屋面有多条不同标高的屋脊线, 层 3 檐口标高轴 1 4 不能布置梁板,使屋面梁布置比较困难,较大的层高 ( 12 2/3HHH 1)也对柱的受力带来不利影响。 图 1 立面图 图 2 剖面图 2 梁布置形式分析 梁的布置通常有两种形式。1)以屋面的屋脊线为 核心,把梁做成拱形支架,这是普通坡屋面的常用作 法,其优点在于屋脊梁与边梁共同作用在一个完整的 平面内,梁为直梁,板为平板,受力路径明确,其受 力计算及配筋也比较准确。2)放弃屋脊梁,以框架柱 为核心,梁沿轴线直接布置在柱上,形成框架,但此 时梁往往要沿屋面穿过屋脊,形成折梁,屋面也会被 分隔成折板,折梁和折板的大量存在将导致梁板受力 路径复杂,计算量增大。 相比较而言,方法 1)在梁板受力效果上较为优 越,但在复杂多坡屋面中,却往往比较难以实现,如 果强行布置,其梁柱受力效果并不比方法 2)有优势。 针对工程屋面实际情况设计的两种屋面梁的布置形式 见图 3,4。 图 3 所示沿屋脊布梁方式由于多坡屋面外边形状 的凸凹变化及起始高度不统一,使得许多屋脊线不能 沿直线延伸,如最高屋脊线节点 3 处对应的四条屋脊 线中有三条在一半的位置处就变成了水平屋脊,这就 使得屋脊梁难以连续布置,即使屋脊梁继续沿斜屋面 延伸,也会产生跨度太大或难以选定支撑点的问题, 如梁 1,1a,2,2a。基于梁受力及梁柱框架整体受力 的需要,必须继续布置许多框架梁用以拉接柱和支撑 屋脊梁,如节点 1。 此外按屋脊布梁的方式还带来许多问题。如节点 2 所示折梁仍旧不可避免,对应的屋脊梁作为压弯构 件,对梁受力不利且计算比较复杂;部分梁成为多级 次梁,如节点 3;有些节点多梁重合,施工不便,如 53 节点 4;并且使得部分柱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直接连在屋面板上,柱子没有在两个方向形成有效拉 接, 在地震等侧向力作用下, 顶端处于悬臂受力状态。 相对而言,如图 4 所示以轴线布置折梁的方式在 结构整体性上具有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梁对柱的拉接 作用,并且使整个屋面划分区隔较为工整。由于框架 梁围成的空间相对较小,板厚度也较容易的控制,即 使是大空间也只需要在框架梁上加一级次梁即可控制 分隔区间大小。但折梁折板大量出现,需要单独计算 折梁的受弯承载力,提高设计精度。 图 3 沿屋脊布梁 图 4 沿轴线布梁(其中阴影部分为四折板) 3 屋面折梁受力计算分析 由于保温材料、装饰、吊顶及斜面荷载转换成水 平荷载的影响,屋面荷载往往较大。如果按平面等效 计算折梁的内力,在计算跨度较大时,梁的截面和配 筋都需要很大,这与折梁的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在设 计时应单独建立模型分析计算。因为檐口层不设楼板 和梁,部分跨越房间的屋面折梁不具备抵抗自身拱脚 处水平推力的平衡构件,由竖向荷载转换成的水平推 力只能通过梁底的支撑结构来承担,这对相应得竖向 支撑结构影响很大,如果考虑不充分将对支撑结构带 来安全隐患。 以下通过对图 4 中折梁 1 进行计算分析,对比不 同支撑方式下折梁及相应支撑结构的受力情况。计算 简图如图 5 所示。按平面计算方法,模型与弯矩结果 如图 6 所示。 实际受力情况的模型与计算结果如图 7。 图 5 图 4 折梁 1 简图 图 6 平面弯矩计算结果 图 7 拱效性弯矩计算结果 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前一种没有考虑拱 效应,跨中弯矩很大,后一种考虑拱作用,弯矩结果 要小很多,且梁的上下侧弯矩较为均匀,从结构变形 角度上讲,支撑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 结构位移的要求。 因此适当考虑拱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54 采取合理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以避免折梁截面、配 筋过大但配筋不合理的情况。 对于支撑结构,折梁产生的水平力影响很大,不 可忽视。 折梁端部的水平推力见图 8, 按 F=71.034kN, 作用于柱顶,柱高 H=3.6m 计算,对柱产生的附加弯 矩 M=255.7kN.m,弯矩计算结果见图 9。 而按水平梁设计,不考虑折梁产生的水平推力影 响,在水平地震荷载(0.10g)下顶层柱柱底弯矩仅为: eq EK =3.6 =3.6 0.10 21.6 8.7/2M HFG=33.8kN.m (近似计算)。由此可见在檐口没有水平梁、40 度坡屋 面 8.7m 跨度、3.6m 层高的情况下,顶层柱底弯矩放 大了近 8 倍。 图 8 拱效应剪力计算结果 图 9 水平力下柱弯矩计算结果 通过简化计算图 10, 分析影响折梁水平推力的因 素,计算超静定结构 x 5/(16tg )Fql 2。屋面板厚度 与做法是可以确定的,即荷载 q 不变,因此通过公式 可以看出水平推力与跨度成正比,与屋面坡角的正切 值成反比,在角度趋向 0o时,水平力趋向无穷大,因 此在坡屋面角度较小时尤其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情况 中,水平推力在拱脚变形后得可以释放,水平推力为 0,对此应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 图 10 计算简图 图 11 水平推力计算结果 取 L=8m,q=10kN/m,分别取 1o,2o,5o,10o, 20o,50 o,80o,有限元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见图 11。 从图 11 可以看出, 水平推力两种计算结果在角度 较小时,差别很大;但在角度大于 10o时数值开始趋 向统一,并于 30o时基本重合。考虑到构件的实际受 力状态,即支撑构件水平变形的影响,认为角度较小 时有限元模拟结果更准确。当起坡角度在 1o10o简时 水平推力很大,应避免直接折梁的布置方式,应按直 梁布置, 采用梁顶构造翻边, 满足坡度和角度的要求。 5 结论及建议 (1)通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可以看出,沿屋脊布置屋 面梁的设计形式在复杂屋面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从结 构框架整体受力及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上,建议采用 以框架柱为核心,沿轴线布置折梁,通过折梁均匀分 隔屋面板的设计形式。 (2)基于对折梁的计算分析,建议在折梁设计时应 采取合理的平面计算模型或三维模型计算,这样一方 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折梁本身的受力状态,另一方面 也能充分反映折梁对其支撑结构(柱或梁)产生的水平 推力,并应充分考虑水平推力对支撑结构的影响,保 证支撑结构设计的安全。 (3)应尽可能在檐口层高处布置梁,以保证斜屋面 及屋面折梁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