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2015.ppt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2015.ppt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2015.ppt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2015.ppt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2015.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商星,参星,参商: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因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也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商星,参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明确: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古诗与星宿,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景之句,以星衬月。,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咏物之句,以星衬物。,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九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禹贡九州图,自古以来“中国”的别称,中华九州神州海内四海六合八荒,山河地理【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河东】【河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河南】【河北】,河东,河内,河西,【江东】长江下游以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淮左】淮水东面。,江左、江东,江表、江南,【山东】山的东面。古代“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现在的“山东”“山西”的山指太行山。,山西,山东,太行山,【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秦岭山脉,函谷关,潼关,关东,山海关,关东,【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三秦: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发源地。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退位,让秦将章邯、董翳、司马欣接管秦地,后来,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三吴:即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郡辖地,由于这三郡都是从同一个会稽郡中析置,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后来成为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关西:函谷关以西。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明确: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明确: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纪年记时,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纪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古人纪时,1、天色纪时法2、地支纪时法3、五更报夜,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暮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传统节日,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即春节),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满井游记,花朝,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清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公历月日)。,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七夕:又称乞巧,每年七月七日。相传织女是织造汉锦的巧手,民间传说七月七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慧和巧艺,称为“乞巧”。,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腊日,俗称腊八,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姓名字号,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姓,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林父之弟采邑于智,其后便为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庖、韦、冶、钟、车等。,少数民族汉化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改姓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又如令狐改姓令,上官改姓官。,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一、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1.李姓,占汉族人口7.9495,300,000人。2.王姓,占汉族人口7.4188,900,000人。3.张姓,占汉族人口7.0784,800,000人。4.刘姓,占汉族人口5.3864,600,000人。5.陈姓,占汉族人口4.5354,400,000人。6.杨姓,占汉族人口3.0837,000,000人。7.赵姓,占汉族人口2.2927,500,000人。8.黄姓,占汉族人口2.2326,800,000人。9.周姓,占汉族人口2.1225,400,000人。10.吴姓,占汉族人口2.0524,600,000人。,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冯28于29董30萧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漕89钱90汤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字是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如:苏轼字子瞻,孟郊字东野,张飞字翼德,岳飞字鹏举,杜甫字子美,陆游字务观,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朱熹字元晦,晏殊字同叔,黄损字益之。,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号。,谥法例举:褒扬类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强直理曰武,贬斥类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不勤成名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祜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怜悯类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在国遭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慈仁短折曰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人名称谓,(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称康有为为“康南海”。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1)不然,籍何以至此?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姜夔,字尧章。“夔”是尧的乐官。,(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登东皋以舒啸(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4)清代的奚疑,字子复。乐夫天命复奚疑(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襟三江而带五湖,礼仪制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