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报告(厦门220kV李鼎Ⅰ、Ⅱ回线路改造工程)_第1页
工程地质报告(厦门220kV李鼎Ⅰ、Ⅱ回线路改造工程)_第2页
工程地质报告(厦门220kV李鼎Ⅰ、Ⅱ回线路改造工程)_第3页
工程地质报告(厦门220kV李鼎Ⅰ、Ⅱ回线路改造工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言1.1 工程概况厦门220kV李鼎、回线路改造工程外业勘察工作于2008年02月11日至2008年02月17日进行。场地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坑内村。根据设计提供资料:要求J7、J8及J9采用钢管杆,J3、J7、J8及J9基础使用桩基础。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现场踏勘,在J3、J6、J7、J8以及J9塔位采用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及土工试验,以了解其地层分布情况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其他塔位主要采用现场踏勘,并向有关单位搜集部分地质资料,以了解塔位地层结构。1.2勘察工作主要遵循的规程、规范(1)220KV架空送电线路地质勘测技术规定DLGJ103-91(2)岩土规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各塔位地基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本线路改造段所经区域属残丘红土台地地貌单元,沿线途径区地形较为平坦。2.2区域地层本线路改造段具体塔位地层情况见杆塔塔位地质明细表。2.3 地震烈度据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闽建设200237号文,本线路改造段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特征周期为0.40s,设计地震为第一组。2.4 矿产资源据初步调查,线路经过区域,无矿藏分布和开采计划。2.5 水文地质条件本线路改造段,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各塔位地下水埋藏深度详见杆塔塔位地质明细表。3、各塔位地基工程地质条件3.1 各塔位于残丘红土台地地貌单元,其地质条件按地层顺序从上往下依次描述如下:素填土:其中位于J6、J7 、J8以及J9塔位,灰色灰黄色,稍湿,松散,为粉质粘土、坡残积粘性土等堆填而成,堆填年限小于3年,厚度约为1.704.00米。位于J4以及J5塔位,浅黄色深黄色,稍湿,可塑硬塑,为粉质粘土、坡残积粘性土等堆填而成,堆填年限大于5年,厚度约为2.0米。=16.0kN/m3 fak=120kPa Es=2.6Mpa粉质粘土:其中位于J8以及J9,黄色,很湿饱和,软塑,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夹少量砾石。厚度约为1.01.2米。=16.0kN/m3 C=18.0kPa=16 fak=110kPa Es=3.0MPa位于J1、J2、J3、J4以及J5塔位,褐黄色,稍湿,可塑,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石英颗粒,厚度约为4.0米。=18.0kN/m3 C=22.0kPa=16 fak=180kPa Es=4.0MPa残积砂质粘性土:浅黄色灰黄色,稍湿很湿,可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石英、长石、云母等风化物为主,颗粒粒径0.5mm的石英砂约占31%,在J8塔位处存在花岗岩质中风化碎石(厚度为0.50m)。标准贯入击数为1128击。厚度为18.420.5米,层顶埋深为2.05.2米。=18.0kN/m3 C=18.0kPa=25 fak=200kPa Es=4.5MPa全风化花岗岩:灰白色浅黄色,砂土状,含有较多石英颗粒,粒径约13mm,标准贯入击数为3236击。厚度大于1.50米,层顶埋深约为21.5023.60米。=19.0kN/m3 fak=350kPa4、地基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能评价4.1浅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J1、J2、J3、J4以及J5塔位:粉质粘土层埋深较浅,厚度较大,力学强度高,稳定性较好,且下卧层为稳定的、较厚的残积砂质粘性土,因此粉质粘土可作为浅基础持力层。J6、J7以及J8塔位:素填土堆填年限小于3年,强度低,沉降大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当将其作为浅基础持力层时需要进行处理。残积砂质粘性土埋深较大,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J9塔位:残积砂质粘性土埋深较浅,厚度较大,力学强度高,稳定性较好,因此残积砂质粘性土层可作为浅基础持力层。4.2桩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J3、J6、J7、J8以及J9塔位:残积砂质粘性土,可塑,力学性质稳定,厚度大(为18.420.5米),其桩基工程地质性能好;5、基础方案建议5.1各塔位均可使用天然地基。但当J6、J7以及J8塔基础做在素填土层范围内时,应将素填土挖除,并采用砂石换填处理,并应进行基坑排水。当J9塔以残积砂质粘性土层作为浅基础持力层时,亦需进行基坑排水。5.2根据设计要求,J3、J7、J8以及J9塔基础采用桩基础。5.2.1桩端持力层与桩型选择J3、J7、J8以及J9塔建议使用冲孔灌注桩,选择残积砂质粘性土层作桩端持力层,预计桩长约18m。5.2.2桩基设计计算参数的选用根据本场地岩土层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结合地区经验,提供桩基设计计算参数,详见钻孔柱状图。6、结论与建议4.1 本工程线路改造段属于残丘红土台地地貌,地层结构相对单一、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简单。4.2各塔位地下水埋藏较浅,可不考虑地下水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4.3 J1、J2、J4 、J5以及J6塔可采用天然基础,建议J3、J7、J8以及J9塔采用桩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