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学三星:陷于“术”而疏于“道”_1_第1页
中国企业学三星:陷于“术”而疏于“道”_1_第2页
中国企业学三星:陷于“术”而疏于“道”_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中国企业学三星陷于“术”而疏于“道”从1997年到现在,迅速崛起的韩国三星电子给急于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谜一样的答案三星成功的原因是管理模式、品牌营销的成功,还是产品线的整合一时间,中国企业纷纷揣摩三星的崛起经验,并掀起了学习三星的风潮。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在管理模式以及品牌的推广模式上纷纷效仿三星,包括有的企业已经像三星一样开始用赞助奥运会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但是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学习三星国际化的方向上出现了偏差,或者说,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看到支撑三星成功的内涵,而是在学三星成功之后所表现出的所谓的经验性的东西。其实,三星成功的本质是产品的成功。它的崛起是因为自己的产品超越了竞争对手。现在的三星已经在半导体、通讯、平板显示以及数字集成等领域领先全球。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三星的“瘦身”实际上是集中精力强化了自己拥有技术优势的行业,甩掉了自己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舆论对三星崛起的传播给了人们一种瞬间成功的错觉,实际上,在此之前三星一直在诸多技术领域内“偷艺”,坚持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并派出工程师到世界多个国家的先进企业中进行技术学习。2/3可以说,三星对技术的学习到了痴狂的程度,而其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助推了三星的崛起。三星电子现在拥有研发人员17000多名,占职员总数的30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8;2001年获得美国专利数达到1450项,超过索尼,居全球第五位。笔者认为,这才是三星电子成功的秘诀。中国企业对三星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术”层面上,对技术进步的“道”充耳不闻的话,这种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LOCALHOST中国过大的内需市场造成了中国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惰性,在市场开放之后,比较低的要素成本优势又在纵容中国企业的OEM幻想,认为在做大规模之后再来发展自己的技术,这是错误的。长此以往,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的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些渠道模式、价格推广术等等以往的生存手段将无法维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本,中国企业甚至会在自己的本土市场上被边缘化。因为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将会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丧失组织的独立性,从而变成跨国企业的制造单元。企业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拥有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而拥有这种能力最直接的标志就是拥有在自有知识产权支持下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产品的支撑,品牌怎么粉饰都没有用。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