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_第1页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_第2页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_第3页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_第4页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上)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上) 辽宁舰 根据一些同学的提议,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王渔阳的“绝句十二法”的手法。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渔洋绝句十二法原名七绝12种作法,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 在这一章,徐晋如写道:“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访纪伯紫隐居【清】王士祯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注释】: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王渔洋赴江宁(南京),访友浏览,即事賦诗,著有白门集。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也有明代遗民纪映钟。这首诗就是写拜访纪映钟的。描述了纪映钟住处的清幽僻静。诗外之意是赞扬纪映钟的清高。 纪伯紫:纪映钟(16091681)明末清初诗人。字伯紫,又作伯子、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逸老,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崇祯朝诸生,崇祯时,曾主金陵复社事。明亡后,弃诸生,躬耕养母。 阉党遗孽马士英、阮大铖擅权南京弘光小朝廷,纪映钟发动复社同志进行回击。由陈贞慧、吴应箕、顾杲等草留都防乱揭揭发马士英、阮大铖作为魏忠贤“阉党”祸乱朝政的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后弃去,入天台山为僧,复舍去。晚客于龚鼎孳处十年。龚死后南归,移家仪真,卒于斯。著有戆叟诗钞四卷。 闲:悠闲。闲踏,信步。 著:穿着。 屐:木制拖鞋。今音读(j)木屐,古入声十一陌部,读(j ),音同记。 曲:弯曲,此处作缭绕解。 孝侯台:周处台(又称孝侯台)。1700多年前,江苏出了传奇人物,名叫周处。宜兴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合称为“三害”。为了给乡亲们除害,周处杀虎斩蛟,悔过自新,成了东吴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出任东观左丞时读过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也叫孝侯台)。 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曾发现一处遗址,明城墙研究权威杨国庆认为该遗址应该是东吴时建的,就是孝侯台。 僻:偏僻。 野棠:野海棠。 乱:此处指野海棠花开得很烂漫。 【译文】: 穿木屐踏春泥信步而來,烟波曲折掩映周孝侯台。柴门路径偏僻很少人迹,门外的野棠花恣意乱開。 我们来看看王渔阳是怎样写这首诗的: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先看绿箭头: 首句以“闲”“来”间接扣题“访”,表明来访的心情; 次句以“烟波”承首句的“春”; 第三句以“僻”接“孝侯台”,孝侯台建在金陵明城墙武定门段,说明“纪伯紫隐居”在城外,能看见“烟波百曲孝侯台”,必为城外远处回望,所以偏僻。 第四句以“门外”接“柴门”,以“花”接“人迹”,是访者正常心理:来访首先关注的是主人在不在家,当然先看门;然后再看到门外的海棠花。 再看红箭头: 全诗句句不离“隐居”: 首句的“泥”、次句的“孝侯台”、第三句的“少人迹”,第四句的“花乱开”,无不说明纪伯紫的居所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处,而且是少有人来的。 全诗只写来访所见景色,从头至尾,既无交代是否见到隐居者,也没对隐居者作任何描述。但由 “僻”、“少”、“乱”三个形容词烘托出隐居者闲逸、清高的情趣,也回应了第一字“闲”。 这就是王士祯“神韵”的妙处,即令人“妙悟”,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句法: 起句“ ”,以“赋”法点明时间(春泥)、心情(闲)、方式:走路(踏春、著屐)。七个字,一个形容词,三个动词,三个名词,把一幅悠闲的春游图简洁、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字形容词“闲”,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字,为全诗定了调。 这个“闲”,指的是心态,与“隐”呼应。 承句“ ”,同样是赋法。此句是路中回眸所见景色。只用了一个动词“曲”,就描画出一个被烟波环绕着的孝侯台的缥缈画面。而此句,也是为转句作好了铺垫。 这个画面,说明纪映钟幽居之处在江宁明城墙武定门外的某一个地方。所以可以在烟波缭绕处看到孝侯台,这也是对题目“隐居”的烘托。 请特别留意: 转句“ ”,整句可以译为:“主人的住处关着柴门,小路偏僻不热闹,没有多少人迹”。 “僻”,就是“不热闹”;“少”表示的是“没有多少”。“不”、“没有”是什么性质的词?是否定词。而否定词组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句。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王渔阳绝句第一法的特征,就是使用否定句型来实现“转”的作用。 纪映钟住处用的是柴门,说明主人生活俭朴,径僻说明地点偏僻,主人深居简出。 合句“ 。”则以野海棠花恣意盛开来反衬“少人迹”,暗喻纪映钟的清高情怀。 在这一法中,这首是特别的。所以我专门举这首来说明。后面我再发几首用这一法的其他渔洋的诗,大家对比一下。 谋篇的整体来看,前两句为一节,用“赋陈”法,描写“访”的过程;后两句为一节,以否定句式,以景兴情,借以抒发对隐居者情操的赞叹。 王渔洋类似这种手法的还有: 高邮雨泊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请大家自行分析转句的“否定词”是哪个? 对于初学者,渔洋十二法是可以模仿的具体模式。希望大家都试试。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渔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注释】: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 h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眺:远望。 以:因为。 阻:阻碍。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译文】: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写作背景】: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王士祯于清顺治27年至康熙4年(王士祯27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数量颇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以及最能体现神韵诗论的山水记游、即目等山水詩。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黃雅歆山水有神韵)。 推官:官职名,自唐朝开设,各朝代一直沿用。清初沿明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其职位大约相当于现时的地市级中级法院院长,并兼审计局长。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此诗应是写于王士祯到任后的第二年春(时年28岁),他至苏州,过无锡,登惠山。 我们看几张图,这些图均来自网络。 这是此诗的方位地形图。图上的“虎山道院”,原名东岳庙,庙前就是“滕胜阁”。过虎山桥,对面是光福塔。往西则是西崦湖,其四周有虎山、龟山、铜坑山、邓尉山、安山。往西出铜坑港便是烟波浩渺的太湖。 这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14271509)所画游西山图的局部,右面画的是虎山,左面的塔就是光福塔。此为虎山与邓尉山地图。 看着这三幅图,我们就能比较形象地去理解王士祯这首诗。 【手法】: 一、题解: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二、全诗脉络: 看红箭头: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观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 再看绿箭头: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三、句法: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是褐红的。 也许王士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他老祖宗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这两句的主干是:“登眺却见雨”。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 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 同样要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至于“西去”,或是说明太湖在虎山之西侧,以表明方位;或是与承句的“寒流”相扣,说明季节,春季是寒流未尽,东风细雨,雨往西下;又或是暗示此番西去,任务艰巨(此时作者是“推官”之职);又或是某种感慨。 随读者猜去吧。这就是“字尽而意不尽”。 四、“却”的作用: “却”在转句首字,起着转折作用,把“欲穷千里目”的意愿和“意愿未能偿”的结果连接起来。 【鱼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这个“却”字,正是渔洋十二法之二的特征。 【转折关系连词】: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 常用的转折关系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愿违,如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如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法二,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类似这种方法的鱼洋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惟:唯有,只是。转折连词。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 更无片段荔支筐。祗余今古青山色, 留与诗人吊夕阳。 祗:读(zh),在此作助词“只有”、“只不过”的“只”字的繁体字。 “惟余”、“祗余”意为“只不过留下了”。 这两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转折词带出转句,并为转合句提出了与起承句必有意思转折的限制条件: 往日繁华均过矣,只余山水永留存。 【鱼洋绝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清】王士祯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注释】: 裂帛湖: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是由乾隆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泉”涌出而成。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皇宫。此诗中借指皇陵。 空:空置。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队。 楼船:一种高级游船。事:作动词用,侍奉之意。 非:不同于,改变。 何似:与。比何其相似?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县),故称茂陵。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沾:浸湿。沾衣,沾湿衣服。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王士祯的裂帛湖杂诗六首,表面上看,貌似山水诗,其实都是借山水而咏古。这首也不例外。【译文】: 明宣宗的陵墓长空置在山里,乐队和楼船的主子今昔已非。比茂陵和汾水感觉何其相似?一样是秋风和南雁使泪湿衣。 【手法】: 一、脉络和句法: 1、前两句是起承倒置。 第一句是虚景,因为明宣宗景陵在现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而裂帛湖则在北京海淀区西山以西的玉泉山,可见不是眼前实景,与作者游览裂帛湖并无任何关系。 第二句是实景,因为裂帛湖是皇家园林,应有供皇亲宠臣游玩的游船。想当年,明宣宗想必也常在这里乘坐楼船玩赏山水。 明宣宗朱瞻基, (1399年-1435年),明成祖朱棣孙子。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二十三岁被其父仁宗立为皇太子。24岁(1425年)即皇帝位。在位13年。 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佞倖。在外交上,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与东南亚、中东、东非诸国发展了友好关系。 如果从触景生情的角度说,应该是先看到裂帛湖上的游船,再联想到明宣宗陵墓。此诗则先言联想之虚景,再承以眼前实景。实际上是起承倒置。 这种把起承倒置的手法,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有景陵,后有作者所见的楼船。而楼船又非今日才有,明宣宗的时候就已经有,且延续至今。这样,“景物依然在,人事却已非”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了。 但在诗的格式上,首句就是“起”,这样的“起”,叫“隐起”,首句乍看与题目无关,而由承句点题。例如: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 其一【唐】李白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市)。 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 2、三四句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的楼船。 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公元前113年,刘彻时年28岁,登基12年后,他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第四句回答设问,景陵与茂陵、裂帛湖与汾水,同样是秋风、南雁,催人泪下。 这个合句,更回扣了承句的“事已非”。物在人非,又何止明宣宗,汉武帝不也一样吗? 这就是我在截图中画了四个绿箭头的原因。 两个伟大的皇帝,两座空锁深山的陵墓,两艘豪华的楼船,时隔差不多1000年,在王士祯的笔下,产生了共鸣。当年的王士祯,就这样不着一字,怀古之感慨,尽在其中矣。 二、设问句的作用: 此诗所用引导设问句的是疑问代词“何”。 “何似”,不是“哪像”的意思,而是“与。相比,为什么如此相似?”之意。 作者此诗的写作意图是感怀汉武帝与明宣宗。用什么方法使两位时隔千年的明君相联系?把他们做对比,无疑是必须的。 而采用设问方式,用“何似”把前两句所述的明宣宗与下文将要用以比较的汉武帝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既不突兀,顺理成章, 再看: 灞桥寄内之二【清】王士祯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注释】: 、灞桥,在西安市东十二公里,是历史上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古桥。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不禁黯然伤情,故又名“销魂桥”。 而“灞桥”经过历代文人的吟唱,也成为古诗词中表现伤离怨别的惯用意象。 、寄内:写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古人对妻子的称谓之一。 、太华、钟南:似为两个地名。太华应是作者家所在,而钟南则是作者要去的地方或写诗时所在地。 、西来:说明诗人离家时往西方去。 、魂销: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 、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 、若:如果。 、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其法所传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钱放在竹筒里,祈祷请神后连摇数次,使制钱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一列长行,看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断祸福。 【译文】: 你在太华我在钟南相隔万里之遥,自从离家西行我无处不悲愁魂销。如果你在家用金钱卜问我如何了?在秋风秋雨中我正独自过着灞桥。 起句“太华钟南万里遥”,交代作者的行程及其路之遥远。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 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 这就是第三句用设问句作为“转”笔。 然后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 对比杜甫的月夜相比: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第二句不用设问句式,而用肯定句式,在第七句才用设问句,其实是异曲同工。只不过杜甫是律诗,有八句,如果把中间二联删去,简化为绝句,其实是一样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可见,此法并非王士祯所首创。前人如李白、杜甫都有此法。 使用法三的渔洋作品还有: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落凤坡吊庞士元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渔洋绝法四】: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杨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注释】: 、紫云曲: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 、名园:著名的园艺园林。 、杨枝: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眠起:一觉醒来。此处指柳树经过“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长出新枝。、踠(wn):弯曲。 、灞陵:在汉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位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桥(简称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飐(zhn):动词,风吹物使其颤动。 【译文】: 名园里满树杨柳萌发绿枝,被东风吹醒后弯向地面垂。忆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见处,杨花如雪颤动在轻柔柳丝。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全诗是睹今怀故,寄托离愁。 先看蓝箭头标示的大结构: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过“忆”字,引出三四句的怀想旧事。 以“追忆往事”作“转”,这是渔洋绝法三的特征写法。 再看红箭头标示的起承转合关系: 首句点题“杨枝”;第二句承写春天杨枝的实况已“垂”;第三句因“垂”转忆起霸陵相见旧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带出飞花如雪的旧景作合;第四句句尾回扣题目“杨枝”。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三句的两段式结构。 二、句法: 第一句“名园一树绿杨枝”,是“赋”法起“兴”,看似平实铺陈地点及所咏之物,中性描写。但“绿”字暗喻节令,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欣喜之情。 第二句“眠起东风踠地垂”,“眠起”、“东风”扣首句的“绿”。 此句前四字“眠起东风”是为平仄合律而采用倒装手法,本应是“东风眠起”,意指经过“冬眠”之后,杨枝被东风吹醒。 这句表面上是描写杨枝的实景,但却因“起”和“垂”,而表述出转折: 前四字“眠起东风”承首句后三,“春风吹,柳芽起,绿杨枝”,仍然是暖色调; 然而后三字“踠地垂”,柳枝长长却又垂了下来,感情色调转冷。这是承句的一种手法。 承句不应前四后三平铺,要么后三是前四的递进,如渔洋十二法之二所引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要么后三是前四的转折,如此诗的“眠起东风踠地垂”。 比王士祯大九岁的清代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有长相思词:漱金卮,阁金卮,不是樽前抵死辞。今宵是别离。 捻杨枝,问杨枝,花萼楼前踠地垂。休忘初种时。 同样有“踠地垂”三字。所表达的同样是离愁。 王士祯与陈维崧有历时近20年的交情。从1659年王士祯任扬州推官起,便与陈维崧结识,常常有诗词唱和。至1678年王士祯在北京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陈维崧等一百三十四名聚集应考参与修史,陈维崧获第十名。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判断二人是谁先用“踠地垂”。但似乎二者应有关联。 第三句“忆向灞陵三月见”,因目睹杨枝“踠地垂”,回忆起灞陵上的“三月见”。 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文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象的深刻寓意。 “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见,写诗时的意象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转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而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情,“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忆、难忘。 第四句“飞花如雪飐轻丝”,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见”,描写了晚春三月的实景,又以“景结”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是王士祯的常用结法。 我们都知道,诗的结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结的妙处在于,“不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