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邵亚利 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方式,因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因其对正在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为人处世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笔者意欲借近几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探究传记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一、传记的定义及其分类1、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来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传记既可以记载传主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传主的某个人生片段,但必须忠于事实本身,能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典型的形象特征,通过人物的经历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折射出时代的气息;让读者在体味传主的人生经历中有所收益。2、传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但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人物传记来说,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两种分类方式。(1)从叙述人称看,有自传和他传之分:自传是指本人撰写的,多是回顾生活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和成败得失等, 如朱东润自传(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他传是指他人撰写的,目的明确,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例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品格,对时代的贡献、影响等,如邹丽焱玻尔传(2014年新课标卷)。(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记叙和评论参半,一般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一方面有对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进行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性格、形象;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的成败得失和对于社会的价值。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这是高考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二、阅读技巧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要紧扣传主,理清文本记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即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对之有什么评价。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做题的最基本的条件。具体来说,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传主),谁是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3、相应的事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议论性的语句,注意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作者借文中其他人物之口对之的评价。4、作者对之的情感态度,是赞美还是贬抑?作者的情感可能蕴含在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对传主事例的叙述中。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三、考点梳理传记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属于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中的分析综合(C)中的第三小点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一)传记的基本特征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基本特征,离开了真实,传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写作时不能任意虚构。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历史的再现,而是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基于自己的某些情感,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传主及社会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运用艺术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个性。【典型题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第11(3)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参考答案】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真实性人生经历、兴趣爱好); 按照顺序(文学性叙述手法)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文学性第一人称叙述的妙处)【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主要是从“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其次要明确本文是自传(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还是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结合不同形式的传记的特征,紧扣住真实性(主要写了传主的行为、思想、贡献等)和文学性(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答。(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小说有相似之处,都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都通过一定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而传记是真实的。但在分析两者常用的手法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留意沟通。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的顺序,描写,修辞等角度分析。1、叙述顺序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基本一致,使事件的发展有头有尾、思路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可读性。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1.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参考答案】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2、描写方法传记是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它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是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如场面、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折射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传记的可读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他人的话,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的新课标卷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A、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传主某种心情;暗示或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传主某种感情;折射出传主某种性格或品质。B、对比或衬托在传记中除了传主之外,有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他们或是和传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可以映衬传主,强调传主的某种品格,这种方法叫做衬托;或是和传主属于截然相对的人物,这就叫做对比,可以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的突出。【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参考答案】.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突出人物的保守。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突出人物的怪谲个性和语言天分,给人以鲜明印象。侧面描写,引用他人的话,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证明了人物语言天分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3、修辞手法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引用他人的话等。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传记中,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参考答案】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答题方法】首先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从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同学们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的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四、针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7年6月17日早晨,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于敏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用4年半。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1月13日,有改动)相关链接:1.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时,氢弹原理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并不在现场,他依然很平静,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节选自生活周刊第821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B. 于敏读大学时就痴迷高深的物理学,喜欢探究“纯粹”的物理学理论,这为他后来立能于核科学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明显超过美、英、法和前苏联等国,其中的重要技术的突破与于敏是密不可分的。D.因为钱三强的指引,于敏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行到热核武器的研制,成为唯一没有留过学的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E.在研制氢弹过程中,于敏将个人得失完全置之度外,他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无法关爱孩子。(2)材料中引用钱三强和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于敏在研究热核武器原理时面临哪些困难?请简要回答。(6分)(4)作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书之人范用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吴丛丛书痴范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范用热爱读书,喜欢创办杂志,在创办读书杂志时,一开始就亲自过目其清样,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退休。B.范用在做出版时因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并被流放到干校劳动。C. 范用在得知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后,非常气愤。他请求巴金将随想录交由他在三联书店出版并保证一字不改。D.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E. 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家在出版书籍时应尊重读者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做到坚守自己的内心。(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在刻画范用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侧面描写,请举例分析侧面描写。(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附:参考答案一、(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不对,应该是“原子核理论研究”,对象错误;E项“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 应该是“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歪曲事实。D项不仅使由于钱三强的指引,还有祖国的需要等内在的原因。)(2)从侧面突出了于敏科学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具有开创性;印证了上文于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引出下文对于敏在重重困难条件下进行研究并取得伟大成功的叙述;丰富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激发读者向于敏看齐。(每点2分,三点即可)(3)国内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很少,缺少充分交流探讨的氛围;中国遭受重重封锁,难于搜集国外相关信息;设备落后而且严重不足;自身未留过学,知识储备不足。(每点2分,三点即可)(4)国家至上,勇于担当:为了祖国的真正独立和强大,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为了氢弹,隐姓埋名28年,氢弹爆炸成功时,不在现场且能平静面对。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废寝忘食工作:当时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内国外困难重重,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有开创精神:于敏从未留过学,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胆建立模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课题。(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确认书课件
- 2025年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招聘就业见习人员5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黔南州瓮安县江界河镇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精益工程师岗位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招聘高层次人才(第一批)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届江淮汽车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精要解析
- 2025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劳务派遣制工作人员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上海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招聘3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展翼远航的蓝图
- 【MOOC期末】《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期末慕课答案
- GB/T 4744-2013纺织品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静水压法
- GB/T 4213-2008气动调节阀
-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课件
- 固体废物采样记录
-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优秀课件31-川教版
- 会议会务需求确认单
- 试生产方案确认表(各单位会签)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新教材)广东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6课 植物需要阳光 教案
- 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